病毒学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梳理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梳理
相互作用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免疫应答、营养 竞争、共生关系等。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个人防护、接种疫苗 等。
治疗
治疗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寄生虫种类而定。
细菌的分类
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 等进行分类
细菌的命名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如大肠埃 希菌(Escherichia coli)
细菌与疾病的关系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感染的防治
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户与部位、 机体的免疫力
抗菌药物治疗、免疫治疗、预防接种 等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潜 伏性感染
分类
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和性质,可分为 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 等分支学科。
病原生物与宿主关系
01
共生关系
某些病原生物与宿主之间可以建立共生关系,在宿主体内 长期存在而不引起疾病。
02
寄生关系
病原生物寄生于宿主体内,利用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繁殖,并对宿主造成损害。
03
免疫关系
宿主通过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进行识别和清除,而病原生 物也会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03 病毒学知识点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病毒的基本形态
病毒粒子大多呈球形、杆 状、丝状、砖形、蝌蚪状 等。
病毒的结构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 外壳组成,有些病毒还有 包膜和刺突等结构。
病毒的对称性
病毒粒子可呈对称或不对 称形态,对称形态有二十 面体对称和螺旋对称等。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1ppt课件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1ppt课件
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PCNV) 1963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 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裸露单RN分A病子毒负链RNA病毒目
• 类病毒
• 另增设M亚on病o毒n因eg子a(vsuirbavilreasl agent)
• 1999年第7次分类报告:认可的病毒约4000 种,设3个目
• 不是所有病毒都必须隶属某个目,在没有适当目的情况
下,科可以是最高的病毒分类等级
2、病毒最新分类系统: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3. 1966~1970
➢ Wildy 任ICNV主席,第一次报告——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描述并划定43个属(或相当于属的组、群)及其他成员; 《病毒学论文集》第5卷
➢ 采用了密码进行分类(每个密码包括4对符号); ➢ 通过了“国际病毒命名法则”,共18项。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 寄沿生革于一种以上寄主
寄主种类



核酸链类型 核酸含量
核衣壳外形 传播方式/传播介体
R/1 : 2/5 :
E/E : S/O
RNA/SS: 200万Da/5% : 截头杆状/截头杆状: 种子植物/确切介体不

R/1 : 2.3/5+ 0.6-1.3/51:977年E终/E止: S/Ne (TRV)
三、病毒分类进展及最新分类系统
• (10)肿瘤病毒群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2. 1962~1966

病毒的分类命名

病毒的分类命名

呼吸道病毒
消化道病毒 性传播病毒
病毒的抵抗力
一、耐冷怕热 二、紫外线敏感
三、氧化剂敏感
四、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五、耐甘油
三. 分类原则
核酸类型和结构(RNA/DNA, ds/ss, linear/circular, fragment /nofragment)) 病毒体形状和大小 病毒体形态结构
对脂溶剂敏感性



临床分类
1、非嗜器官性病毒
2、嗜器官性病毒:嗜神经病毒
嗜肝病毒 嗜皮肤黏膜病毒 嗜眼病毒 嗜唾液腺病毒
二. 病毒分类原理

强调其分类和命名的稳定性、实用性、认可 性和灵活性。Fra bibliotek
稳定性:病毒的名称及其所属关系一旦确定下 来,就应尽可能保留。 实用性:病毒的分类体制应该对病毒学研究领 域是有用的。 认可性:病毒分类阶元和名称应该为病毒学研 究者乐意接受和使用。 灵活性:病毒分类阶元可以依据某些新发现而 进行重新修订和在确定。
第二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一. 分类依据

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 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步走向成熟。自从 1937年首次提出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合性进行 分类到现在为止,将病毒系统划分为3个目64个 科。

总之,为了使分类和命名得到统一,根据 Mayo在1998年报道,在ICTV常务委员会的提 议下,批准了41条原则。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考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常见病毒的感染【内容讲解】第一节概述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1.大小和形状: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2.结构(二)病毒的增殖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三)噬菌体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四)非寻常病毒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朊粒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克雅病(CJD)和Kuru病被认为与朊粒感染有关。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

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逆转录病毒三大类。

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

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病毒学总学时:28学时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后续课有《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近几十年来,病毒学研究进展迅猛,其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日臻成热,现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并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学、环境保护及工业领域。

然而在此领域,仍旧存在着大片空白等待研究。

本门课程以基础病毒学为主,其内容包括病毒学的发展、分类及相互作用关系,病毒的分类及命名,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各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各类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病毒学的基础方法及新技术,亚病毒等。

通过对病毒学的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了解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确的认识,为病毒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充分了解病毒,为今后从事病毒学或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或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学期。

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了解病毒学课程的内容,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认真及时做好课堂记录,对于当时不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则需要仔细思考,查阅资料、讨论,以便系统完整的掌握病毒学知识。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病毒基本成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功能,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难点是病毒的遗传变异机理、过程及病毒基因图的构建和应用等。

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第一章病毒的结构(1学时)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结构容易,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种病原能通过滤器,命名为病毒。

病毒的基本特性1. 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普通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干看见。

2.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是郑重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不能自立生长和繁殖。

5.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持久保持其侵染活力。

6.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 (tRNA)。

7.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繁殖。

8. 病毒对普通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9.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埋伏性感染。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特征一、形态1. 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

测量单位是纳米(nanometer,nm),即毫微米(1/1000μm)。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普通病毒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poxvirus)为300n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到;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和极小DNA病毒直径约在20nm~30nm 之间。

2. 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第1 页/共18 页状或丝状(某些动物病毒也呈丝状);此外,还有呈砖形(痘病毒)、子弹形(狂犬病病毒);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多呈蝌蚪形。

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有球形、丝状和杆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在一起,存在于细胞质中)
类病毒 (亚病毒因子)
第8次报告动物病毒新增4个科
• 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白斑综合征病毒Ⅰ型(White spot syndrane virus Ⅰ )
• 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桃拉综合征病毒 ( TSV )
• 基因组序列相关性 • 天然寄主范围 • 细胞和组织的趋向性 • 致病性和细胞病理学 • 传播方法 • 病毒蛋白的抗原性
(五)关于亚科的规则
• 亚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属,这一分类单 元只在需要解决复杂等级结构问题时才使用亚科。
• 亚科名应是一个以“---virinae”结尾的单词。 Parvovirinae(细小病毒亚科)
1963年 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 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 ① 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② 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③ 病毒粒子的结构; ④ 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⑤ 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⑥ 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⑦ 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⑧ 流行病学的特征。
“viroid” 、亚科“viroinae”、科“viroidae”。 其他亚病毒因子 • 卫星体和朊病毒不按病毒分类,采用任意分类
(arbitrary classification) ,这种任意分类对专门
领域的研究工作者似乎是有用的。
(九)关于书写的规则
• 在规范的分类学惯例,病毒目、科、亚科、属的 认可名称,均用斜体印刷,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需 大写。Adenoviridae(腺病毒科)
(二)关于分类单元的命名规定
• 在分类单元和病毒的命名中不遵循优先律。 • 在提出新的分类单元时不使用人名。 • 在提出新名称时,不使用下标、上标、连字符、斜线和
希腊字母。 • 新名称不应与已通过的名称重复。 • 病毒名称由ICTV认定,其命名与细菌不同,不再采用
拉丁文双名法,而是采用英文或英语化的拉丁文,只用 单名。目、科、亚科、属分别用拉丁文后缀“-virales”、 “-viridae”、“-virinae”和“-virus”,并采用斜体。
④ 病毒蛋白,如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数 量、大小以及功能和活性,氨基酸序列等
⑤ 病毒脂类含量和特性; ⑥ 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特性; ⑦ 病毒基因组组成和复制。
病毒抗原性质: 包括病毒血清学性质与其抗原的关系。
病毒生物学特性: 包括病毒天然的宿主范围; 病毒在自然状态下的传播与媒介体的关系; 病毒的地理分布,致病机理,组织嗜亲性; 病毒引起的病理和组织病理学特点。
• 未通过或暂定的名称均印成标准体,并在西文中 缀以-like字样。T1-like viruses(T1样噬菌体属)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原理及依据
稳定性:是指病毒名称及其隶属关系一旦确定下来,就 应该尽可能的保留。 实用性:是指病毒分类体制应该对病毒学研究领域是有 用的。 认可性:是指病毒分类阶元和名称应该为病毒学研究者 乐意接受和使用,所以,认可性也是实用性的必然结果。 灵活性:是指病毒分类阶元可以依据某些新发现而进行 重新修订和再确定。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节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第二节 病毒的命名 第三节 病毒点
1.病毒分类机构 2.病毒分类原则 3.病毒的分类系统
第一节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961年以前,这个时期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或建立一些分 类系统,进展缓慢,缺乏国际间的协作。
• 200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发布了第八 次病毒分类报告。
在这个长达1259页的报告中,将目前ICTV所承认 的5450多个病毒归属为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科、289 个属、1950多个种。在亚病毒感染因子下设类病毒、卫 星体和朊毒,其中类病毒有2个科、7个属;卫星病毒有 2个亚组,卫星核酸有3个亚组;朊毒分为哺乳动物朊毒 和真菌朊毒。
• 种的名称用斜体印刷,第一个词的首字母需大写, 除专有名词或专有名词的一部分之外,其他词首 字母一律不大写。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
• 规范的惯例,各分类单元正式的描述是
…Reovirideae(科), …Phytoreovirus(属), …Wound tumor virus(种) 呼肠孤病毒科,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伤瘤病毒
(六)关于科的规则
• 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属(不管这些属是 否组成了亚科)
• 科名应是一个以“---viridae”结尾的单词。 Parvoviridae(细小病毒科)
区分属或科
• 毒粒形态 • 基因组结构 • 复制方法 • 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数目和大小
(七)关于目的规则
• 目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科。ICTV对病毒目的建 立持谨慎态度,仅限于已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其系统演 化的相关性的病毒科。
一、1961年以前
各研究领域独立进行病毒分类与命名 (一)植物病毒分类
Johnson和Hoggan(1935):
1、病毒的传播方式及昆虫介体 2、自然的寄主范围及鉴别寄主 3、在活体外的存活期 4、致死温度 5、症状特点
(二)动物病毒分类法
二、1962-1966年
196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微生物学代表 会议上,成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ICNV)。下 设4个小组委员会: • 动物病毒小组委员会 • 植物病毒小组委员会 • 无脊椎动物病毒小组委员会 • 噬菌体小组委员会
(4)人工产生的病毒和实验室构建的杂种病毒在病毒 分类上不予考虑,其分类由公认的国际专家小组负责。 (5)只有在病毒代表种的特性得到了充分了解和在公 开出版物上进行过描述,才能确定建立一个分类阶元, 以便与其他类似的分类阶元相区别。 (6)当病毒有明确的科、而分属未确定时,这一病毒 种在分类学上称为该科的未确定种(unassigned species)。 (7)与规则2各分类阶元相关联,并得到ICTV批准的 名称是唯一可以接受的。
四、1971-现在
• 1973年5月,在伦敦召开的ICNV执行委员会上,国际病 毒命名委员会改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199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不 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采用科、属、种的分类系统。 同时将病毒分为3大类:DNA病毒、DNA及RNA反转录 病毒、RNA病毒。
三、1966-1970年
1970年8月,在第十届国际微生物学代表大会上, 报告了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第一次报告。将当时了 解得比较清楚的500多种病毒分为RNA和DNA病毒两 大类,描述并划定了43个属及其成员。其中动物病毒 22个属,还确定了两个科,乳多空病毒科和细小病毒 科;植物病毒15个组群;细菌病毒分成6个组群。
依据: 主要以病毒粒子特性、抗原性质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等作 为依据。 病毒粒子特性: ① 病毒形态:如大小、形状、包膜和包膜突起的有无, 衣壳结构及其对称性; ② 病毒生理生化和物理性质:如分子量,沉降系数,浮 力密度,病毒粒子在不同pH、温度、Mg2+、Mn2+、 变性剂、辐射中的稳定性; ③ 病毒基因组,如基因组大小、核酸类型、单双链、线 状或环状,正负链,G+C所占的比例、核苷酸序列等;
第四节 病毒分类系统
•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七次报告(1999)认可病 毒4000种,设有3个病毒目。
将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分为: DNA病毒——单股DNA病毒, DNA病毒——双股DNA病毒, DNA与RNA反转录病毒, RNA病毒——双股RNA病毒, RNA病毒——正单链RNA病毒, RNA病毒——负单链RNA病毒, 裸露RNA病毒(真菌病毒,+ssRNA与其编码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三)关于种的规定
• 一个病毒种应是一类具有多种共同特征的病毒, 并组成一个正在复制的世代谱系,且在生态位中 占有特定的位置。
1、病毒种应当是群体,是类别。 2、病毒种所共有的特征不是一种而是多种。 3、病毒种是演化谱系中某时期的一分子。 4、病毒种应当占据某特定生态位。
• 一新种不能确定,或不能将这一新种确定到已设 立的属中时,新种将作为暂定种。
• 目名应是一个以“---virales”结尾的单词。 • 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 • 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 • 成套病毒目(Nidovirales)
(八)关于亚病毒因子的规则
类病毒 • 有关病毒的分类规则,适用于类病毒的分类。 • 类病毒的分类单元的规范词尾是:种“viroid”、属
有关病毒分类的论文及信息在ICTV的 官方期刊“Archives[a:kaivz] of Virology” 发表,1990年前“Intervirology”是其官方 期刊。
第二节 病毒的命名
(一)一般规则 (1)病毒分类和命名应该是国际性的,并且普遍适用 于所有的病毒。 (2)国际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order)、科(family)、 亚科(sub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分类阶元。 (3)ICTV不负责病毒种以下的分类和命名,病毒种以 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 由公认的国际专家小组确定。
习题
1.简述病毒分类机构和标准。 2.病毒分类现状如何? 3.如何理解病毒种的概念?
1962-1966年,建立了国际病毒学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
1966-1970年,Wildy任国际病毒学命名委员会主席期间,组织国际 间协作,发表了ICNV的第一次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