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合集下载

新冠病毒的现有种类

新冠病毒的现有种类

新冠病毒的现有种类
新冠病毒的现有种类如下:
新冠病毒目前有五个变异毒株,分别为阿尔法变异株、贝塔变异株、伽马变异株、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根据我国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提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认为的关切变异毒株(VOC)分别是阿尔法变异株(Alpha)、贝塔变异株(Beta)、伽马变异株(Gamma)、德尔塔变异株(Delta)和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

1、阿尔法变异株:毒性相比原始毒株稍有增强,传染性增强。

该变异株的一类刺突蛋白缺失,可能会因检测不出缺失部位的靶点而导致漏检。

2、贝塔变异株:毒性和传染性均有所增强。

3、伽马变异株:该变异株内发生了3种突变,因此传播性较强。

4、德尔塔变异株:该变异株相比以上几种变异株,传染性和毒性更强。

人在感染该毒株后患重症的概率也更高。

5、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该变异株已取代德尔塔变异株成为了主要的流行毒株。

该毒株的传播力强于德尔塔变异株,但致病力有所减弱。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1ppt课件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1ppt课件
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PCNV) 1963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 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裸露单RN分A病子毒负链RNA病毒目
• 类病毒
• 另增设M亚on病o毒n因eg子a(vsuirbavilreasl agent)
• 1999年第7次分类报告:认可的病毒约4000 种,设3个目
• 不是所有病毒都必须隶属某个目,在没有适当目的情况
下,科可以是最高的病毒分类等级
2、病毒最新分类系统: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3. 1966~1970
➢ Wildy 任ICNV主席,第一次报告——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描述并划定43个属(或相当于属的组、群)及其他成员; 《病毒学论文集》第5卷
➢ 采用了密码进行分类(每个密码包括4对符号); ➢ 通过了“国际病毒命名法则”,共18项。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 寄沿生革于一种以上寄主
寄主种类



核酸链类型 核酸含量
核衣壳外形 传播方式/传播介体
R/1 : 2/5 :
E/E : S/O
RNA/SS: 200万Da/5% : 截头杆状/截头杆状: 种子植物/确切介体不

R/1 : 2.3/5+ 0.6-1.3/51:977年E终/E止: S/Ne (TRV)
三、病毒分类进展及最新分类系统
• (10)肿瘤病毒群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2. 1962~1966

新CIH电脑病毒介绍及解决方案

新CIH电脑病毒介绍及解决方案

新CIH电脑病毒介绍及解决方案CIH电脑病毒过去了,现在出现了新的CIH病毒,你还会解决吗!店铺给你介绍,带你解决,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回访!新CIH电脑病毒介绍及解决:一、与传统的CIH病毒不同,新CIH病毒(WIN32.Yami)可以在Windows 2000/XP下运行,因此新CIH病毒的破坏范围比传统CIH 病毒大得多。

2003年5月17日,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络率先截获该恶性病毒,由于该病毒的破坏能力与当年臭名昭著的CIH病毒几乎完全一样,因此瑞星将该病毒命名为新CIH病毒。

新CIH病毒会驻留在系统内核,它首先判断打开的文件是否为Windows可执行文件(PE文件),如果不是则不进行感染操作,如果是则将病毒插入到PE文件各节的空隙中(与传统的CIH一样),因此感染后文件的长度不会增加。

由于病毒自身的原因,感染时有些文件会被破坏,导致不能正常运行。

新CIH病毒发作时企图用“YM Kill You”字符串信息覆盖系统硬盘,这样会导致数据恢复相当困难。

它同时通过向主板BIOS中写入垃圾数据来对硬件系统进行永久性破坏。

新CIH病毒行为分析:1、病毒搜索kernel32的起始偏移地址2、取得病毒所用的API地址3、进入Ring04、通过直接IO的方式写BIOS和硬盘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新CIH病毒发作条件较为特殊,不会定期发作,而且只会通过感染文件来传播,因此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破坏。

各反病毒软件公司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查杀此病毒的专杀工具,因此该病毒的大面积破坏在很大程度上被控制住了。

二、“新CIH(Win32.Yami)”病毒解决方案知识库编号: RSV0511191内容分类:文件型病毒关键词:新CIH;Win32.Yami适用操作系统:Windows 操作系统适用操作系统补丁版本:全部补丁适用如何清除“新CIH(Win32.Yami)”病毒?【病毒介绍】2005年5月17日,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率先截获一个恶性病毒,由于该病毒的破坏能力和当年臭名昭著的CIH病毒几乎完全一样,因此瑞星将该病毒命名“新CIH”病毒,危险等级判别为四星,并且发布了本年度第一次橙色(二级)安全警报。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标准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不断地随着疾病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进行更新和完善。

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将传染病分为四大类,A类传染病、B类传染病、C类传染病和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

A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易于在人群中传播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新型流感等都属于A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B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强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病情较为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例如,登革热、霍乱等都属于B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C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慢,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麻疹、水痘等都属于C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是指目前尚未明确归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可能是新发现的疾病,也可能是已知疾病的变种或突变体。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进行病原鉴定和分类,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总之,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更科学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及时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控措施,共同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常见微生物拉丁学名(2024)

常见微生物拉丁学名(2024)

引言概述:微生物是指体积小、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拉丁学名(学名)是对生物分类学中各种生物的命名系统,它由拉丁或拉丁化的词汇组成,通过国际生物命名法规定的规则进行命名。

本文将继续介绍常见微生物的拉丁学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科学分类。

正文内容:一、病毒类(Viruses)1.官病毒(InfluenzaVirus)学名:Influenzavirus病毒类型:Orthomyxoviridae科2.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学名:HepatitisBvirus病毒类型:Hepadnaviridae科3.腺病毒(Adenovirus)学名:Adenovirus病毒类型:Adenoviridae科4.结核分枝杆菌病毒(Mycobacteriophagetuberculosis)学名:Mycobacteriophagetuberculosis病毒类型:Siphoviridae科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学名: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病毒类型:Retroviridae科二、细菌类(Bacteria)1.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学名:Escherichiacoli菌属:Escherichia2.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学名:Pseudomonasaeruginosa菌属:Pseudomonas3.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学名:Staphylococcus菌属:Staphylococcus4.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学名:Klebsiellapneumoniae菌属:Klebsiella5.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学名:Vibriocholerae菌属:Vibrio三、真菌类(Fungi)1.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学名:Candidaalbicans真菌属:Candida2.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学名:Aspergillusflavus真菌属:Aspergillus3.铜绿假丝酵母(Cryptococcusneoformans)学名:Cryptococcusneoformans真菌属:Cryptococcus4.念珠菌属(Candida)学名:Candida真菌属:Candida5.白色念珠菌属(Candidaalbicans)学名:Candidaalbicans真菌属:Candida四、藻类(Algae)1.石藻(Diatom)学名:Diatom尖角藻类(Bacillariophyta)的一种2.衣藻(Chlorella)学名:Chlorella碧藻门(Chlorophyta)的一种3.螺旋藻(Spirulina)学名:Spirulina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一种4.毛藻(Volvox)学名:Volvox珊瑚藻门(Chlorophyta)的一种5.日耳曼藻(Gymnodinium)学名:Gymnodinium浮游甲藻纲(Dinophyceae)的一种五、原虫类(Protozoa)1.锥虫(Trypanosome)学名:Trypanosome动结核虫目(Kinetoplastida)的一种2.疟原虫(Plasmodium)学名:Plasmodium引起疟疾的原虫属(Trypanosomatidae)的一种3.草履虫(Amoeba)学名:Amoeba盘古动物门(Amoebozoa)的一种4.草履虫动物门(Amoebozoa)学名:Amoebozoa草履虫纲(Amoebidia)的一种5.肠道滴虫(Giardialamblia)学名:Giardialamblia鞭毛虫门(Metamonada)的一种总结:通过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微生物的拉丁学名及其科学分类。

最新传染病病种

最新传染病病种

最新传染病病种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和交通便利的增加,传染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许多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警惕,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最新的传染病病种,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包括家禽和野禽)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

最新的传染病病种中,禽流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

鸟类是禽流感的主要传播媒介,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鸟类或鸟类排泄物而感染。

禽流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

它不仅会导致家禽养殖业的损失,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可能经过基因突变而产生对人类有致命性的毒株。

一旦这种毒株蔓延开来,将引发全球疫情。

二、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这种病毒最初是在非洲中部地区发现的,但近年来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关注焦点。

埃博拉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源,如感染人或动物的体液、组织或污染的物体。

该病毒引发的疾病症状包括高热、出血、腹泻等。

由于没有特效药物或疫苗可供使用,埃博拉病毒一直被称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恐怖主义者",给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三、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是由斑蚊传播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最新的传染病病种中备受关注。

寨卡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病症。

这种病毒最早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被发现,后来蔓延至美洲地区。

寨卡病毒感染引起了全球的恐慌。

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防止蚊虫繁殖和刺咬成为对抗寨卡病毒的主要措施之一。

寨卡病毒感染对孕妇的影响尤为显著,已被证实可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并发症,这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的担忧。

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为突出的传染病之一。

该病毒最早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已经扩散到全球各地,引发了严重的大流行病。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公共场所密集接触时尤其容易感染。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

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8种,丙类11种,共41种。

一、甲类1、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多借由鼠蚤传播。

鼠疫存在于疫源地的野生啮齿动物中,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三次大流行,自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共9个国家,发病总数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

2、霍乱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由O1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

19 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

近些年来,全球霍乱,尤其是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流行更趋严峻。

二、乙类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2、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2022年1月以来,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02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02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十章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一、概述二、杆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一)同源序列区(二)重叠转录物(三)早期转录物(四)晚期转录物(五)基因重组三、病毒蛋白及功能四、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五、重组杆状病毒表达外源基因六、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能够感染昆虫的病毒大约有1200种,它们主要分属于以下四个病毒科: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和痘病毒科(Poxviridae)。

其中杆状病毒科病毒为数最多,大约有610种,主要感染鳞翅目(Lepid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

由于杆状病毒具有高度专一的宿主范围,某些昆虫被感染后可发生大规模的流行病,但对人、畜和其他动植物无害,加之病毒粒子包含在蛋白晶体内,在细胞外环境中十分稳定,故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用于农业害虫防治,目前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由于多角体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其基因区段可以用来构建重组病毒以高效表达外源基因。

因此,有关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倍受广大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1.分类现状杆状病毒可以分为A、B、C三个亚组(Matthews 1982)。

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NPV),在单一核内蛋白晶体中包藏有许多毒粒。

根据其核壳聚集的程度又可分为单一的(SNPV)和多个的(MNPV)。

B亚组: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 virus, GV),在一般情况下,在蛋白晶体中只包藏有一个毒粒。

C亚组:非包含体杆状核型病毒(Non-Concluded baculovirus),如椰二疣独角仙病毒(Oryctes rhinoceros),无包含体,可能缺少编码晶体蛋白的基因。

2.形态结构杆状病毒的基本毒粒为杆状,本科病毒命名即来自于拉丁字Baculu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种的命名由几个有实际意义的词组成,但不是单独以宿主名加“virus”构成,当ICTV下属委员会不能肯定一个新的病毒种的分类地位时,新的病毒种可以作为暂定种列在适宜的属和科中;在不考虑病毒属和科的情况下,病毒种名与病毒株一起,均应有明确的含义;如果数字和字母已经用于某一特定病毒种的命名,其数字、字母或其组合可作为病毒种的形容词,现在已知的细菌病毒种名就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这些细菌病毒通常没有太大的表型上的差异,而且感染相同或相似的宿主;植物病毒种的命名,一般是由宿主名加症状名和“virus”构成。

1.2 病毒属的命名病毒属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种。

其属名的词尾为“virus”,但在设立一个新的病毒属时必需有一个同时被承认的代表种(type species)。

1.3 病毒科的命名病毒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属。

科名的词尾为“viridae”,“科”下面可以设立或不设立亚科。

亚科名的词尾为“virinae”。

1.4 病毒目的命名病毒目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科,目名的词尾为“virales”。

一般而言,病毒颗粒的形态、基因组组成、复制方式、病毒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数量和大小,往往都可以作为病毒科、属命名的依据,而病毒目的命名则与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基因组的单双链、逆转录过程和病毒基因组的极性有关。

此外,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和转录策略也可以用作病毒目命名的根据。

2 病毒名称的书写规则在病毒分类系统中所采用的病毒目、科、亚科和属均用斜体字书写或打印,目、科、亚科和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原来规定病毒种名一律不用斜体字书写或打印,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不大写,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病毒种名是来自地名或某个宿主的拉丁科名、属名时,则种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但1998年3月ICTV在第27次常务会上,对病毒种名的书写规则又重新作了修订,提出了所有的病毒种名用斜体,第一个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词除专有名词外首字母一般不大写,同时还规定暂定种(tentative species)不用斜体,第一个字母采用大写[7]。

3 病毒分类系统1995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共报告了4 000多种病毒,它们分属1个目、49个科、11个亚科、164个属(包括未分科的22个属)[2]。

1996年8月在耶路撒冷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期间,ICTV对第六次报告作了修改和补充,1997年5月ICTV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再次召开常务会议,会上批准的病毒分类系统包括2个目、55个科、189个属(有23个属的分科未定)[9]。

1998年3月ICTV在美国加州San Diego召开了第27次常务会议,又新增添了1个目、6个科、26个属[5]。

最近,根据Pringle惠赠的“Vir us taxonomy-1999”,ICTV已经批准取消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同时新设立了乳头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和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这样病毒分类系统达到了3个目、62个科。

另外亚病毒感染因子(subviral agent)下设卫星、类病毒和朊病毒,其中类病毒分类有2个科、7个属,类病毒科名的词尾为“viroidae”,属名词尾为“viroid”[5,10]。

国际病毒分类系统见表。

在新近公布的国际病毒分类系统中,所设立的科、属、种的中文名除了参考黄祯祥、侯云德、田波、牛宏舜、朱关福、张成良等人的相关文献外,一些新设立的病毒科、属、种的名称均按照国际病毒命名规则和命名的过程给予了适当的中文名,如:Mononegavirales下设4个科,即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和博尔纳病毒科(Bornaviridae)。

该病毒目是根据这4个病毒科的RNA基因组具有单分子负极性的共同结构特性而命名的,由希腊字“monos”(single)、“nega”(negative),加上病毒目的拉丁词尾“virales”组成,故称为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11];Nidovirales是以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和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的基因组可转录产生一组长短不等的mRNA,即套(nest)亚基因组mRNA而命名的,它由拉丁字“nidus”(nest)加病毒目的拉丁词尾“virales”构成[12]。

对个别确实无法给出适当中文名的病毒名称,将留给国内的病毒学家和同仁进一步研究确定。

表国际病毒分类系统Table The universal system of virus taxonomy(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 细菌“T4噬菌体属”(T4-like viruses) 肠杆菌T4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T4) “P1噬菌体属”(P1-like viruses) 肠杆菌P1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P1) “P2噬菌体属”(P2-like viruses) 肠杆菌P2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P2) “Mu噬菌体属”(Mu-like viruses) 肠杆菌Mu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Mu) “SPOl噬菌体属”(SPOl-like viruses) 芽孢杆菌SPOl噬菌体(Bacillus phage SPO1) “H噬菌体属”(H-like viruses) 盐杆菌H噬菌体(Halobacterium virus H) 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 细菌“λ噬菌体属”(λ-like viruses) 肠杆菌λ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λ)“T1噬菌体属”(T1-like viruses) 肠杆菌T1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T1) “T5噬菌体属”(T5-like viruses) 肠杆菌T5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T5) “ψM1噬菌体属”(ψM1-like viruses) 甲烷杆菌ψM1噬菌体(Methanobacterium ψM1)“c2噬菌体属”(c2-like viruses) 乳球菌c2噬菌体(Lactococcus phages c2) “L5噬菌体属”(L5-like viruses) 分枝杆菌L5噬菌体(Mycobacterium phages L5) 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 细菌“T7噬菌体属”(T7-like viruses) 肠杆菌T7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T7) “29噬菌体属”(29-like viruses) 芽孢杆菌29噬菌体(Bacillus phage 29) “P22噬菌体属”(P22-like viruses) 肠杆菌P22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P22)—古噬菌体科(Rudiviridae) 古细菌古噬菌体属(Rudivirus) 硫化叶菌噬菌体SIRV1(Sulfolobus virus SIRV1)—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 细菌复层噬菌体属(Tectivirus) 肠杆菌PRD1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PRD1)—覆盖噬菌体科(Corticoviridae) 细菌覆盖噬菌体属(Corticovirus) 交替单胞菌PM2噬菌体(Alteromonas phage PM2)—芽生噬菌体科(Plasmaviridae) 支原体芽生噬菌体属(Plasmavirus) 无胆甾原体L2噬菌体(Acholeplasma phage L2)—脂毛噬菌体科(Lipothrixviridae) 古细菌脂毛噬菌体属(Lipothrixvirus) 热变形菌噬菌体1 (Thermoproteus virus 1)—微小纺锤形噬菌体科(Fuselloviridae) 古细菌微小纺锤形噬菌体属(Fusellovirus) 硫化叶菌噬菌体 SSV1(Sulfolobus virus SSV1)—痘病毒科(Poxviridae)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 口疮病毒(Orf virus) 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 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 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野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 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 软疣痘病毒属(Molluscipoxvirus) 人传染性软疣病毒(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 亚塔痘病毒属(Yatapoxvirus) 亚巴猴肿瘤病毒(Yaba monkey tumor virus) 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 昆虫痘病毒A属(Entomopoxvirus A) 五月鳃角金龟子昆虫痘病毒(Melolontha melolontha entomopoxvirus) 昆虫痘病毒B属(Entomopoxvirus B) 桑灯蛾昆虫痘病毒(Amsacta moorei entomopoxvirus) 昆虫痘病毒C属(Entomopoxvirus C) 淡黄摇蚊昆虫痘病毒(Chironomus luridus entomopoxvirus)—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 无脊椎动物虹彩病毒6型(Invertebrate iridescent virus 6) 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 无脊椎动物虹彩病毒3型(Invertebrate iridescent virus 3) 蛙病毒属(Ranavirus) 蛙病毒3型(Frog virus 3) 淋巴囊肿病毒属(Lmphocystivirus) 淋巴囊肿病病毒1型(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1)—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 藻类绿藻病毒属(Chlorovirus) 小球藻病毒1(Paramecium bursaria Chlorella virus 1) 寄生藻病毒属(Prasinovirus) 寄生藻病毒SP1(Micromonas pusilla virus SP1) 金藻病毒属(Prymnesiovirus) 金藻病毒PW1(Chrysochromulina brevifilum virus PW1) 褐藻病毒属(Phaeovirus) 褐藻病毒1(Ectocarpus siliculosis virus 1)—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 无脊椎动物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 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376+327=909-216=829+415=502-415=425+136=564-216=633+327=339-276=871+327=844-415= 631+337= 780-216=200+415=778-216=996+337=273+136=971-415=954+327=270-235= 466+276= 498-136=294+235=810-337=152+136=917-119=437+136=325-235=662-216= 868-136= 845-136=941+415=600-327=811+415=883-337=962+136=986-235=518+337=509-119= 334+276= 198-119=400-327=867+136=396-327=294+235=803-415=281+136=954-216= 184+136= 514-327=528+327=801-337=300+276=604-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