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米洛的维纳斯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word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
教学活动流程
一、导入
二、解题
三、了解爱因斯坦
教师提问,师生
互动。
三、本文阅读、理解技巧——关键句寻找与分析
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的方法提高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
力。
教师提问,学生
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
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归纳。
教师提问,学生
阅读后回答,教
师归纳整理
教师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阅
读思考能
力,学会举
一反三。
四思路结构分析五、重点问题探讨教师提问,学生
互动
培养学生思
考与迁移能
力。
六、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七、小结
课外作
配套练习册
业
作业批
改情况。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年代;(2)分析《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掌握欣赏古典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3)借助多媒体手段,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艺术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术精神;(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年代;(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欣赏古典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2)培养学生对古典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课件;(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人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2)介绍《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背景和流传历程;(3)激发学生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本知识讲解:(1)介绍作者、创作年代和作品背景;(2)讲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讲解欣赏古典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作品欣赏与分析:(1)组织学生观赏《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片或视频;(2)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讨论:(1)比较《米洛斯的维纳斯》与其他古典艺术作品的异同;(2)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3)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米洛斯的维纳斯语文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2)学会分析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维纳斯雕像的审美特点;(3)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艺术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基本内容及其审美价值;2. 古代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背景;3. 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审美标准;2. 从多元角度审视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3.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及相关阅读材料;2. 古代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3. 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外观特征;(2)简要介绍维纳斯雕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提问:你们认为这件作品美吗?为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维纳斯雕像的审美特点;(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维纳斯雕像的审美观点;(2)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品,提出问题和见解;(3)邀请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意义;(2)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维纳斯雕像的审美价值;(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5. 实践与创新(1)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品;(3)组织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雕塑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及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具: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图片、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程内容,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基本信息。
四、教学过程1.导入a.展示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这座雕塑有什么印象?b.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历史背景。
2.分析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点a.引导学生观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造型、线条、比例等,分析其艺术特点。
b.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3.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价值a.引导学生从形式、内涵、文化等方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价值。
b.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分析米洛斯的维纳斯与生活的关系a.引导学生思考:米洛斯的维纳斯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有什么联系?5.拓展延伸a.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米洛斯的维纳斯,还有哪些古希腊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a.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及与生活的关系。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2.收集其他古希腊雕塑作品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反思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1.分析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点对话设计: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座雕塑,你能描述一下维纳斯的姿态吗?学生A:她站在那里,很优雅,身体稍微倾斜。
教师:很好,那你能谈谈她的身体比例给你什么感觉吗?学生B:她的比例很协调,胳膊和腿看起来很自然。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米洛的维纳斯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米洛的维纳斯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一)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米洛的维纳斯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中职教学中,丰富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非常必要。
而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节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的课程,主题为《米洛的维纳斯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获得对于艺术的深入了解,包括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等;2. 理解不同的文化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3. 探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4. 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米洛的维纳斯——艺术还是色情?通过介绍米洛的维纳斯,让学生了解古代希腊艺术对于裸体的理解,并探讨大众文化对于艺术的影响。
2. 维纳斯与米洛的爱因斯坦将学生引入到现代艺术,让学生了解到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维纳斯与米洛的爱因斯坦》,并讨论现代主义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3.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通过介绍中国画、西洋画中的文化元素,深入探讨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 艺术和科学引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学生了解到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灵感,促进学生对于艺术和科学关系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式和手段:1. 课堂讲授:教师将于课堂上对于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和案例。
2. 团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艺术、文化、科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3. 互动互评:在课程结束之前,学生将会针对同学的研究报告进行互动互评,促进学生对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教学评价:1. 对于学生的评价: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将会准备一份研究报告,并在同伴之间进行互动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2. 对于教学评价:在教学完成后,将会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艺术杰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让学生理解维纳斯断臂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探讨残缺美在艺术中的价值。
3、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
(2)理解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及其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接受和欣赏残缺美。
(2)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幅作品,你们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品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过程、作者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整体欣赏1、引导学生观察维纳斯的姿态、神情和身体线条,让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形象。
2、分析维纳斯的比例和构图,探讨其和谐与美感。
(四)细节欣赏1、着重观察维纳斯的面部表情,分析其传达的情感和神韵。
2、研究维纳斯的断臂,引导学生思考断臂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和神秘感。
(五)探讨残缺美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维纳斯的断臂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美?为什么?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残缺美在艺术中的意义和价值。
(六)与其他艺术作品比较展示一些具有完整形象的艺术作品和具有残缺元素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对残缺美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特点、残缺美的价值等。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八)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或残缺美的感悟,字数不少于 500 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讨论和欣赏中来。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艺术流派等。
2.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形式、技法等特点,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概述:介绍作者米洛斯、创作年代、艺术流派等信息。
2. 雕塑作品的形式分析:分析作品的比例、线条、造型等方面。
3. 作品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主题、内涵、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
4. 艺术价值的评价:讨论《米洛斯的维纳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美感。
2. 介绍: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艺术流派等。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如比例、线条、造型等。
4. 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内涵、情感等方面。
5.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艺术价值的角度评价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视觉美感。
2. 讲解介绍:教师以讲解的方式,传授作品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4.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形式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主题、内涵、情感等方面的思考深度。
4. 学生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价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米洛斯的维纳斯》高清图片。
2. 米洛斯的相关资料。
3. 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
4. 课堂讨论指南。
七、教学准备1. 制作课件,包括作品图片、作者简介、作品分析等。
2.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 准备课堂讨论指南,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雕塑展览,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雕塑艺术。
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时间、艺术流派等。
(2)分析并欣赏维纳斯的艺术特点,如比例、线条、表情等。
(3)能够运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基本情况。
(2)分析并欣赏维纳斯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
(2)如何让学生运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
(2)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观察维纳斯的形象,注意比例、线条、表情等要素。
(2)引导学生分析维纳斯的艺术特点,如优雅、端庄、和谐等。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鼓励他们用美术术语表达观点。
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其他古希腊雕塑作品,对比分析《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特点。
(2)评价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2. 选取一幅古希腊雕塑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展示其他时期的维纳斯雕塑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维纳斯,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作者:赵鑫珊“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在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
”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又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
因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性和可靠性使他激动不已。
此外,当他读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又成了他最喜爱的哲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
这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
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
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
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
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
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
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
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也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
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
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
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因为它们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
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
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 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
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
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
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
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积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
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
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取得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作者:赵鑫珊,当代作家、哲学家。
至今为止,出版过四十六本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哲学与当代世界》《哲学与人类文化敝人类文明的功过《人类文明之旅》《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希特勒与艺术》等。
首先这是一篇议论文。
论点是:“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 课文中说明论点的语句: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艺术与科学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因为他们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值得人们不断地追求。
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
艺术与科学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科学与艺术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
写作特点就是:融叙述议论于一体主旨:科学与艺术相通,没有艺术造诣,就没有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写作意图:希望我国能造就出一批爱因斯坦1. 课文结构疏理:第一部分:(1-4)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是作者写作本文意图。
第二部分:(5-16)通过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7-18)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是结语,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
2. 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3. 请结合全文思考,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何现实意义?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4. 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因为在这两位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
5. “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爱因斯坦执着地追求艺术, 源于他对科学和艺术辩证关系的深刻的理解。
请结合全文, 简要阐述深刻的理解包括哪些内容。
爱因斯坦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文学艺术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科学和艺术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之美,其产生的美感是相通的。
6. 文章标题是“爱因斯坦与艺术”,文本中哪两个语句表现“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的?第一句:4段中“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第二句:17段中“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的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7. 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
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8.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9.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绝不仅仅看成是娱乐和消遣。
爱因斯坦认为:艺术同科学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具有伦理价值,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艺术与科学是互补的,科学可以满足我们理性的追求,而艺术可以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艺术还同科学一样具有和谐的美,二者相通,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10. 说说你对下面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的话的理解: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
……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不空虚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心中理想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而这个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伟大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11.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①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②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
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12.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
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
13.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
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14. 写作技法本文运用夹叙夹议、举例沦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列举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推理,充分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启发人们,特别是中学生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杜绝不应有的偏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