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1节规划提要

1.1.1 规划名称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1.1.2 项目建设单位

民勤县林业局

1.1.3 单位法人代表

彭智荣

1.1.4 项目主管单位

民勤县人民政府

1.1.5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 项目规划宗旨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石羊河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文景观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鸟类资源为出发点,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构建多样化动植物栖息生境,维持石羊河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积极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和环境教育等工作,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石羊河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1.7 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域: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由石羊河民勤段及红崖山水库周边区域构成。行政区划涉及武威市民勤县及凉州区。具体范围包括民勤县蔡旗乡金家庄村、蔡旗村、官沟村的部分区域,重兴乡双桥村、黑山村、红旗村、上案村、下案村、新地村、野马泉村、扎子沟村的部分区域,涉及11个村,红崖山水库管理处,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扎子沟分场、红崖山分场的部分区域;凉州区洪水河桥以西、白沙河与洪水河汇合处以东、平乐林场以北区域,涉及九墩乡平乐村、光明村等2个村。规划区南北长31km,东西宽0.6~3.5km,总面积6174.9hm2。其中民勤县范围总面积6140.0 hm2,包括民勤县属5082.5 hm2,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属1057.5 hm2;凉州区属面积34.9 hm2。

第2节主要指标

1.2.1建设期限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17年,远期为2018—2020年。

1.2.2湿地公园功能区划

依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中有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石羊河湿地类型、面积、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分布等因素,将湿地公园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

湿地保育区包括规划区内石羊河蔡旗桥至重兴乡红旗村延伸到石羊河流入红崖山水库的河口滩涂以及相连部分适合水禽活动、人类活动密度相对较低的开阔水面,主要为石羊河两岸约0.8~1.9km范围内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红柳灌丛沼泽湿地及库尾湿地,规划面积2994.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48.5%;湿地恢复重建区包括规划区的红旗村柴湖以北至红崖山水库南坝以及重兴乡双桥村至民武路以北区域两部分,石羊河东岸约1.5km范围内的弃耕地、稀疏草地,规划面积1014.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16.4%;湿地宣教展示区包括南北两部分,总面积663.3 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10.8%。南部宣教展示区为洪水河桥和蔡旗桥之间、石羊河两岸约0.5km范围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红柳灌丛沼泽湿地区域,面积411.4hm2。北部宣教展示区为红崖山水库坝下以北、老外河部分区域中植被类型多样、适宜开展宣教的区域,面积251.9 hm2;湿地合理利用区以红崖山水库为中心,包括红崖山水库部分区域、水库管理区、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老外河以及现有开发利用区域,规划面积1503.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24.3%。

第3节主要规划内容

1.3.1 湿地保育

建设湿地公园外围围栏49.0km;河流缓冲湿地28.6hm2;人工净化湿地及设施1处,面积20.0hm2;建设石羊河生态护岸6.0hm2;建设湿地周界隔离带32.0hm2;生态河岸整治6.0km;建瞭望塔1座;标示牌1座,界碑、界桩200个,警示牌100个;建鸟类观测点3个、鸟类投食点20处,巢箱巢台50个,水禽避难所5处,鸟

类救治站1处,购置鸟类救治设备3套;建围网100.0m2,笼(棚)舍100.0m2;新建巡护道路10.0km;配备扑火设备20套,防火微波监控台2台;配置防火巡护车1辆,巡护船2艘,巡护摩托车6辆,巡护其它设备3套;小型污水处理站1处。

1.3.2 湿地恢复

大型宣传栏1个;人工造林190.5hm2;整修水文联系通道4.0km;水量调节闸1处;水库清淤50万m3;水生植被恢复60 hm2;滨河植物带建设10 hm2。

1.3.3 科普宣教

建设湿地科普宣教馆2000.0m2;配置湿地科普宣教设备设施1套;建湿地植物园6.0hm2,修建水生植物园木栈道1400.0m2;建设湿地净化功能演示系统1处;建设观鸟屋2处;设置大型宣传牌2块,知识解说牌(栏)60块,各种标示、警示、指示牌120块;配置音响播放系统1套;编印湿地和水禽宣传教育出版物4种;培训讲解员16名;建立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网站。

1.3.4湿地科研监测

建设湿地科研监测办公房800.0m2,配置科研监测设备1套;建立鸟类动态监测系统,包括野外监控点2处,配置鸟类野外监控设备,建立监控中心1处;配置标本制作及保管设施。进行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和旅游调查。

1.3.5 湿地利用

修建湿地科普园、湿地休闲园、农家生活体验园各1处;保护明长城遗址;修建湿地大门1个、2000 m2湿地广场1个;修建1500m2停车场;售票房2座;滨河亲水平台10处;红崖山水寨1处;公共卫生间3处、移动式环保卫生间2处;配备垃圾收集箱100个,修建100 m2的垃圾储存场1处;休憩凳椅100副;游览电瓶车20辆;商品销售点6处;饮食服务点10处;购置环保游览电瓶车6辆。

1.3.6 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规划购置病虫害防治设备3套、病虫害监测设备2套、动植物检疫设备2套。

1.3.7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办公楼2000.0m2,辅助建筑工程200.0m2,大门、围墙等配套工程,院内地面绿化、硬化2000m2,管理局配置管理

设备1套;建设管理站2处240m2,管理站辅助工程100m2;建设检查站(点)2处160m2;建立湿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1.3.8基础设施建设

连接道路整修20.0km,电瓶车道8 km,游览步道12.0km;敷设高压输电线路4.2km,低压输电线路7.0km,配置80KVA变压器1台;建蓄水池1座20.0m3,加压泵站1座,水塔1座,铺设供水管道10.2km,排水管道3.5km;建化粪池20m3;建供暖锅炉房40m2,配置供暖锅炉1台,铺设供暖管道1000.0m;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系统1套,配置固定电话20门,对讲机10部;建有线广播线路15.0km,配置隐藏式广播音箱40个。

第4节投资规模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期内(2012~2020年)工程项目总投资为8239.36万元。

按工程类型划分:湿地保护工程1295.65万元,占15.73%;湿地恢复工程1437.00万元,占17.44%;湿地科普宣教工程944.00万元,占11.46%;湿地科研监测工程303.00万元,占3.68%;湿地利用工程1369.00万元,占16.62%;湿地防御灾害工程110.00万元,占1.34%;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777.00万元,占9.43%;湿地公园基础设施898.00万元,占10.90%;项目建设其它费356.68万元,占4.33%;项目基本预备费749.03万元,占9.09%。

按投资类型分:建筑工程费5240.15万元,占63.6%;设备购置及安装费989.50万元,占12.01%;其它投资2009.71万元,占24.39%。

按建设阶段分:近期投资6105.87万元,占74.11%;中期投资2052.44万元,占24.91%;远期投资81.05万元,占0.98%。

第5节资金筹措

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项目,湿地公园的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宣传教育工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由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拨款解决,合理利用工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收益单位、企业融资解决。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总投资8239.36万元,资金筹措来源渠道为: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环境教育、湿地科研监测、保护管理能力建设、防御灾害建设、基础设施和其它费用共6870.36万元,主要通过申请国家湿地保护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解决;湿地公园经营型项目(生态旅游)的建设总投资1369.00万元,由民勤县通过自筹、借贷和社会融资解决。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1节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形

项目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阿拉善左、右旗相接。

项目区四周被低山、沙漠环绕,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四周隆起,中部平缓,具有盆地特征,海拔在1295m至1460m之间。从地质构造看,规划区民勤县分属两个不同的单元:馒头山至红崖山至阿拉古山一线以南属祁连山地槽,是武威盆地——走廊南盆地的一部分。以北为近代河湖相冲积——洪积——淤积层及沙漠分布区,其中有零星分布的岛状低山丘陵。昌宁地区则是金川河的最下游的一个冲积湖积盆地。

根据地貌成因,民勤盆地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即冲积-湖积平原地貌:是目前民勤盆地利用率最高的地貌类型,也是民勤的主要农业活动区域。风积地貌:为民勤县境主要地貌类型。洪积一坡积地貌:分布山前一带,有碎石、亚砂土组成,表层为砾石,形成假戈壁景观,地面微切割,呈波状起伏。低山、丘陵地貌:由于外营力长期剥蚀,均为岛状孤山。

2.1.2 气候

区域气候属明显的大陆型荒漠气候,其显著特点是:

降水稀少而集中。年降雨量仅110mm,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总量的71.9%,春季降水仅占14%,年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蒸发强烈,全区年平均蒸发量2644mm,干旱指数高达10.3,大气干燥度为4.9。

日照充足,温差大。太阳年辐射总量139.05 kcal/cm2,年日照时数为2873.4h;多年平均气温为7.7 ℃,历年最高气温为38.5℃,最低气温为-29℃;≥0℃积温3464.3℃,持续时间240d,≥10℃积温2983.6℃,持续时间160.2d;无霜期153d。

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3.7m/s,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29d,最大风力达11级。年均沙暴日数37d,干热风5.7d。

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干旱、霜冻、初春低温等。

2.1.3 土壤

项目区由于地貌条件,自古承受石羊河及其上游诸支流大量洪积、冲积物以及本身的湖积物质,后又随自然条件变迁沙漠侵入而接纳了大量风积物,民勤县境内土壤主要由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组成。

耕作土壤分布于绿洲腹地及石羊河、金川河冲积扇北部边缘,是由灰棕漠土、草甸土、草甸沼泽土等经长期灌耕淋溶、耕作施肥等人为成土作用演变形成的绿洲灌淤土、盐化灌淤土、沙化灌淤土等。其中,绿洲灌淤土分布在绿洲腹地中南部,质地以轻壤、中壤为主,海拔相对较高,地下水质好。该类土壤比较肥沃,养分含量较高,保肥保水性能较好,适种范围较广,产量较高且稳定,属民勤绿洲高产土壤。民勤绿洲耕作土壤肥力主要的特点是土壤肥力偏低,限制因素多,特别是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使土壤肥力难以发挥最大作用。

项目区自然土壤主要分布在绿洲农区边缘及外围。主要类型有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和草甸土。灰棕漠土是民勤盆地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农林区外围海拔1500m左右的低山剥蚀残丘和山前倾斜洪积扇形地上。风沙土分布面积很大,主要分布在农林区外围的中西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盐土是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域性土壤多呈斑块状分布于洼地和山间低谷。草甸土分布在县境南部的石羊河阶地和东支外河两岸的低洼地段及各大支渠两侧的洼地上。

湿地公园内土壤根据中国湿地土壤分类系统等研究,石羊河两岸的湿地土壤主要为自然湿地土壤中的淡水湿地有机土,土族为河岸漫滩湿地土壤及湖滨湿地土壤;红崖山水库边滩的部分土壤为人工湿地土壤中的淡水湿地矿质土,土族与前相同。湿地土壤含盐量较高,有盐渍化现象。土壤有机质相对较高。

2.1.4 水文

水资源由石羊河河水、大气降水以及出露的地下水为主。石羊河-红崖山水库水资源由石羊河和红崖山水库水体构成。项目区境内唯一的地面水源是石羊河。其上游主要支流有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等,均源于祁连山。径流为山上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出山后为武威灌区截引,潜入地下的水流在中游出露,汇集成洪水河、白塔河、清水河等河,与民勤境南诸河汇合,成为石羊河。石羊河穿过红崖山和黑山头谷地以后分为两支。东侧为外河,西侧为内河,纵贯民勤绿洲腹地,然后向东北汇入青土湖和白亭海。随着灌溉事业的发展,红崖山水库建成调蓄,以及石羊河来水减少,已无余水下泄,在历史上碧波荡漾,水草丛生的青土湖、白亭海早己成为盐沼和盐渍地了。80年代初时,石羊河河道已仅存红崖山水库以南一段,长约28km,河床开阔而浅,平均宽300m,河床沙质。

地表水:石羊河在红崖山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3400km2,上游各支流出山的平均年总径流量为12.3×108m3,绝大部分为上游灌区引灌利用,石羊河的径流只是上游灌区的余水。所以石羊河的径流水量变化,除气象条件外,主要受上游灌溉利用情况的影响。按48~77年水文系列分析,平水年年径流量为4.43×108m3,中等干旱年3.58×108m3 (香家湾断面)。据民勤县地表水入境流量统计资料显示,石羊河入境流量是逐年减少的(见图2.1)。1956年到1959年平均为4.92×108m3,六十年代平均为4.43×108m3,七十年代平均为3.27×108m3,八十年代平均为2.29×108m3,1999年平均地表水入境流量为1.49×108m3,2008年平均地表水入境流量为0.8×108m3。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区的一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正常蓄水面积25 km2,设计库容9930万m3,控制流域面积13400 km2。水库只有西面依红崖山而建,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筑,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属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

根据蔡旗桥水质监测站的监测资料,该段水质为Ⅲ类,即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标准,以及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和游泳区标准。就水质指标而言,石羊河河段和红崖山水库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据此分析,该段石羊河的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灌溉尾水回排等。

图2.1石羊河流入民勤县水量年变化图

地下水:民勤绿洲的地下水资源指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天然补给量中和地表水不重复的部分来源之一是地下径流侧向补给,据测算,民勤地区可消耗的地下径流为0.4886×108m3,另一来源是降水、凝结水的有效渗入,总量为0.108×108m3。与地表水重复的补给量包括地表水渠系有效渗入和地表水田间有效渗入。民勤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65m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239 m3左右,属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的匮乏制约着绿洲农业生存和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多年动态总体特征是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近20a实测资料对比表明:武威南盆地地下水位平均下降6~7m,下降速度0.31m/a;民勤盆地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12m,下降速度0.57m/a,最大下降幅度15~16m。近20a武威~民勤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情况见图2.2。

图2.2武威~民勤地下水位变化图

2.1.5 动植物资源

⑴植物资源

湿地公园区域内主要的优势植物以人工乔木林和天然灌木林为主,乔木包括杨属(Populus spp.)、柳属(Salix spp.)、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等,灌木包括甘肃柽柳(Tamarix gansuensis)、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ica)等。湿地植被则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烛(Typha angustifolia)、藨草(Scirpus triqueter)、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主。

在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还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等。这些珍贵植物是湿地公园内的重要种质资源。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⑵动物资源

湿地公园有重点保护动物2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种,即金雕(Aguia chrysaeto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2种,分别为大天鹅(Gygnus Cygnus)、鸢(Miluus korschun)、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游隼(Falco peregrinus)、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sio flamme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荒漠猫(Felis Lynx)、鹅喉羚(Cazella subgutturosa);省级保护动物7种,分别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大白鹭(Egretta alba),斑头雁(Anser indicus),灰雁(Anser anser),渔鸥(Larus ichthyaetus),沙狐(Vulpes corsac),赤狐(Vulpes vulpes)。有10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有26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12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第2节社会经济条件

民勤县国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47万人。2011年,民勤县生产总值39.28亿元,增长13.0%;第一产增加值15.48亿元,增长5.3%;二产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25.6%;三产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1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1亿元,增长50.76%。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2.0413亿元,增长70.73%;一般预算收入1.2252亿元,增长84.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4亿元,增长18.6%。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3元,增长19.3%;农村人均纯收入5908元,增长13.2%.人口自然增长率3.86‰。

湿地公园建设区涉及1县1区,其中民勤县2个乡、11个村及红崖山水库管理处,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扎子沟分场、红崖山分场的部分区域。周边乡村总人口1608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辣椒、洋葱、玉米等农作物。蔡旗乡地区总产值134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重兴乡地区总产值11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37元。凉州区涉及九墩乡平乐村、光明村2个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6145元。

第3节历史沿革

2.3.1 发展历史

规划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唐广德二年(764)后,历五代、北宋(西夏)等朝代,先后为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所据。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以“素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县。

2.3.2 民俗文化

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历史上“文运之盛甲于河西”。历史上的民勤是沙井文化主要分布区。沙井文化——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沙井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年~前600年,陶器多以夹砂红褐为主,上半部施以红色陶衣,表饰绳纹、锥刺纹、弦纹和彩绘。得益于沙井文化的传承,该县文化产业界人士充分挖掘民勤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在“沙”上做文章,突出沙漠景观、沙井文化、沙漠之舟、沙乡特色和苏武文化,开发了以“大漠金石”、“水净沙明”等为代表的沙金工艺产品。以“马踏飞燕”、“大漠灵驼”等为代表的铸铜工艺产品,以“平面沙雕”、“立体沙雕”、“金丝沙画”“民勤八景”、“大漠耕耘”等为代表的“沙”质工艺产品,这些工艺品也是“沙井文化”的传承。

相传苏武曾牧羊于民勤,故有牧羊泽、羊路、蒙泉亭、百字铭等古迹、古物。明清之际,县人常于每年四月初八及九月九登山朝拜,追念前贤。民国之后,于山

上开设朝山会,推举主持人,逢圣诞之期,拟定献牲献盘,一则景苏、一则酬神。是日,城乡群众,携儿带女,纷至沓来。有焚香顶礼者,有送花鞋神袍者,也有求子者,还有学校学生,机关职员,参观游行于此,或表演戏剧,或举行体育比赛活动,或登山赏景、参观古祠旧宇。还有小商小贩,杂耍角技,车马辐辏,热闹如市。解放后,建筑物拆除,朝山会停止。今日,以“大漠乾坤”、“金牛汲水”、“苏武牧羊”等为代表的金石工艺文化盛行民勤。

民勤小曲在民勤县范围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绣荷包”、“下四川”、“小放牛”、“小姑贤”等60多个曲目。各种曲调、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添有不同内容的唱词,或抄写成册,或心记口传。每年正月,全县城乡各地组织的民间曲艺社相当活跃,成为一项重要的业余文化活动。近年来,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人力走访歌手,现场录音录词,广泛搜集,荟萃成集,进行发行,供业余演唱队演唱。

除此之外,民勤的“瑞安故宫”、“瀚海明珠”、“大漠小筑”等为代表的景点微缩产品,以沙井文化、宣德香炉为代表的文物复制产品,以“骆铃天下”布偶、骆驼卡通吉祥物、十字绣、游艺书画、布贴、刺绣等为代表的布艺产品,以剪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民俗工艺品被列为武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节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规划区范围内,仅在红崖山水库有少量旅游开发。其余均为河流、泛洪平原湿地和农田;规划区内有零散自然村庄分布,鉴于湿地的社区共管机制,未来保护与适当开发不存在人口搬迁问题。

2011年,经甘肃省林业厅同意批复建立民勤石羊河省级湿地公园(批准文号:甘林护函〔2011〕609号)。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民勤石羊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民勤县成立了民勤石羊河湿地公园管理局,全面负责湿地公园的管理,并对公园的建设范围、面积予以公告,完成了湿地公园界线(碑)、标牌的设置、部分护栏建设、造林等初期工作。

2.4.1 土地资源现状

⑴土地利用现状

湿地公园总面积6174.9hm2,其中水域(湿地)面积最大,湿地总面积为3233.0hm2,占总面积的52.36%;有林地面积832.6 hm2,占13.48%;疏林地面积230.7 hm2,占3.74%;国特灌面积1253.3 hm2,占20.30%;未利用地面积341.0 hm2,占5.52%;宜林地面积157.1 hm2,占2.54%;交通建设用地面积14.3 hm2,占0.23%;居民建设面积18.2 hm2,占0.29%;其它建设用地面积59.2 hm2,占0.96%。

⑵土地权属关系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6174.9hm2,权属明晰、边界明确、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重叠。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其中国有土地面积6115.1hm2,集体土地面积59.8 hm2。按行政区划分,其中民勤县范围总面积6140.0hm2,包括民勤县属5082.5 hm2(其中集体面积24.9 hm2)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属1057.5 hm2(全为国有),凉州区属面积34.9 hm2(全为集体)。湿地公园涉及区县及相关乡镇、单位(包括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及红崖山水库管理处)同意将各自涉及区域用于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由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

⑶管理机构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内,仅有红崖山水库进行了初步的旅游开发,由民勤县水务局及红崖山水库管理处进行监督与管理。规划区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由林业局负责管理。

随着对湿地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石羊河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武威市和凉州区、民勤县各级领导分别到民勤石羊河湿地区域进行调研,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性的意见。现已将湿地公园建设范围用地纳入《民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直接或间接的措施。

⑷居民数量与分布情况

湿地公园区域涉及11个村、红崖山水库管理处、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扎子沟分场、红崖山分场的部分区域,湿地公园周边人口约16088人,公园内有零散村民分布。整个规划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居民普遍持支持态度。

2.4.2 旅游发展现状

规划区仅有红崖山水库开展初步的旅游开发,其它区域尚未进行旅游开发。

第三章湿地资源

第1节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3.1.1 湿地的类型

按照《湿地公约》及《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湿地类型的划分标准,将区域内湿地分为3类6型。其中: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和泛洪平原湿地2型;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2型;人工湿地包括库塘湿地和输水渠(河)2型(表3.1)。湿地生态系统比较独特、自然,是干旱地区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

表3.1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统计表

3.1.2 湿地的面积与分布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3233.0hm2,湿地率52.4%。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325.8hm2,占规划区湿地面积的10.08%,为石羊河干流民勤段。

泛洪平原湿地面积618.7hm2,占规划区湿地面积的19.14%,分布在洪水河桥至水库库尾石羊河两岸;

草本沼泽湿地面积424.8hm2,占规划区湿地面积的13.14%,主要分布在麻家湖至水库库尾;

灌丛沼泽湿地面积78.8hm2,占规划区湿地面积的2.44%,分布在麻家湖一带;

库塘湿地面积1766.3hm2,占规划区湿地面积的54.94%,为红崖山水库;

输水河湿地面积8.6hm2,占规划区湿地面积的0.27%,为红崖山水库向绿洲输水的干渠。

第2节湿地生物多样性

3.2.1 野生动物资源

根据调查和石羊河野生动植物监测资料,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有脊椎动物5纲26目45科118种,其中,鱼类1目2科11种,两栖类1目1科2种,爬行类2目3科5种,鸟类16目29科80种,兽类6目10科20种,以鸟类居多,鸟类又以水禽数量多而具特色。由于石羊河湿地处于国际上中亚和东亚—澳大利亚二条鸟类迁徙线路之上,又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干旱带,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为迁徙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湿地公园有重点保护动物2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种,即金雕(Aguia chrysaeto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2种,分别为大天鹅(Gygnus Cygnus)、鸢(Miluus korschun)、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游隼(Falco peregrinus)、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sio flamme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荒漠猫(Felis Lynx)、鹅喉羚(Cazella subgutturosa);省级保护动物7种,分别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大白鹭(Egretta alba),斑头雁(Anser indicus),灰雁(Anser anser),渔鸥(Larus ichthyaetus),沙狐(Vulpes corsac),赤狐(Vulpes vulpes)。有10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有26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12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

规划区水禽分布种类占甘肃水鸟总数的32.33%,上述湿地水禽中有国际鸟类保护联合会颁布的世界受威胁鸟种名单(Brids to watch 2)记录的易危种2种,接近受危种1种;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记录的3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记录的稀有的1种,濒危的1种,易危的3种,不确定的1种。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金雕(Aguia chrysaetos)、大天鹅(Gygnus Cygnus)、鸢(Miluus korschun)、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游隼(Falco peregrinus)、

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sio flamme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11种;省级保护动物大白鹭(Egretta alba)、斑头雁(Anser indicus)、灰雁(Anser anser)、渔鸥(Larus ichthyaetus)4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有14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有7种。

规划区内有鱼类2目2科11种,分别是石羊河高原鳅(Triplophysa shiyangensis)、武威高原鳅(Triplophysa wuweiensis)、酒泉高原鳅(Triplophysa hsutschouensis)、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 strauchii)、中华细鲫(Aphyocypris chin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

规划区内两栖类为无尾目蟾蜍科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 raddei)2种,前者为甘肃省级保护动物。

规划区内有爬行动物有2目3科5种,分别为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iskii)、蜜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虫纹麻蜥(Eremias vermiculata)、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iski)和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

规划区内有哺乳类1纲6目10科20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荒漠猫(Felis Lynx)、鹅喉羚(Cazella subgutturosa)2种;甘肃省保护动物沙狐(Vulpes corsac)、赤狐(Vulpes vulpes)2种。

3.2.2 植物资源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十分干旱,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分布有高等植物37科107属179种(其中包括湿地植物47种),详见附录2,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5科105属177种。

湿地公园区域内主要优势植物以人工乔木林和天然灌木林为主,乔木包括杨属(Populus spp.)、柳属(Salix spp.)、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等,灌木包括甘肃柽柳(Tamarix gansuensis)、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ica)等。湿地植被则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烛(Typha angustifolia)、藨草(Scirpus triqueter)、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主。

在湿地公园内还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等,这些珍贵植物是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种质资源。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胡杨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同时,胡杨是较古老的树种,它对于研究亚非荒漠区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因为胡杨生命力极其顽强,被成为“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肉苁蓉是当前世界上频临灭绝的物种,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同时,它也是古地中海残遗植物,对于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湿地公园建成后可利用园内梭梭等资源人工培植肉苁蓉,可发展成为湿地公园的特色产品,经济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对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植被生长状况的初步调查,根据《甘肃植被》制定的植被分类原则和体系,区内分布有阔叶林、荒漠、灌丛、草甸、沼泽5个植被型组的12个群系。区内草本植物种数虽占大多数,但只有多年生的芦苇在一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带形成建群群落,其它草本植物种群数量都较少,处于零星分布状态,除芨芨草外基本形不成优势片层,在植被群落居伴生位置。湿地公园内的乔木也较少,在石羊河两岸和红崖山水库大坝外围等地零星生长,且以人工种群为主。灌木种类数量占总种数的三分之一,但许多灌木种群数量庞大,聚群优势明显,形成了许多优势灌木建群群落。灌木群落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植被特征。

(一)阔叶林植被型组

1温带阔叶林植被型

①二白杨群系(Form.Populus gansuensis)。主要分布于石羊河两岸和红崖山水库大坝外围,为人工林。

②沙枣群系(Form. Elaeagnus angustifolia)。主要分布在洪水河边滩地。

(二)荒漠植被型组

1温带荒漠植被型

①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ngarica)。主要分布在沙咀堡周边的平覆沙地和粘质滩地,为矮小灌木,高20-30cm。结构较为单一。秋霜后叶色变红,群落外貌形成特殊的暗红色季。

②柠条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为高大灌木,一般高度为1.2-3m。盖度可达15%-30%。伴生灌木有沙冬青、沙拐枣,半灌木有驼绒藜、猫头刺、沙蒿等。草本层较为少见,有猪毛菜、沙芥、甘草、画眉草等。

③油蒿群系(Form. Artemisia ordosica)。在洪水河边滩地。高50-70cm,个别可达1m左右。伴生种有沙拐枣、沙蓬、虫实、沙芥、沙生冰草等。该群系盖度较小,结构简单。

(三)草甸植被型组

1盐化草甸植被型

芨芨草群系((Form.Achnatherum splendens)。在石羊河漫滩和阶地上分布较为广泛。盖度较大,可达80%,一般也有40%左右。草层高50cm上下,最高可达2m。伴生植物有赖草、芦苇、碱地风毛菊、马蔺、蒙古鸦葱等。

(四)沼泽植被型组

1灌丛沼泽植被型

①多枝柽柳群系(Form.Tamarix ramosissima)。高度2m左右,因分枝多,植株可形成直径5-10m的大灌丛。伴生灌木有多花柽柳、长穗柽柳、短穗柽柳、细穗柽柳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芦苇、苦豆子、拂子茅、芨芨草等。分布在洪水河旁盐碱地。

②白刺群系(Form. Nitraria tangutorica)。在滩地、轻度盐碱地分布,常与盐爪爪群落及其他植物群落混生,分布于季节性的盐化沙地或沙丘上上,常形成独特的沙堆,高度约有0.5-2.0m,直径2m,呈长卵圆形,白刺密集覆盖在沙丘上,其他植物很少。丘间伴生有雾冰藜、中亚滨藜及赖草、芨芨草等。

2禾草沼泽植被型

①芦苇群系(Form. Phragmites australis)。生于洪水河、老外河河道边缘浅水处。芦苇盖度能达到20%—80%。

3杂草类沼泽植被型

①水烛群系(Form. Typha angustifolia)。生于洪水河河道及红崖山水库边缘浅水处,高度2m,盖度70-80%,一般形成带状群落。伴生种有小香蒲、藨草、芦苇等。面积相对较小。

第3节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3.3.1 湿地景观

(1)湿地自然景观

规划区湿地自然景观有灌丛沼泽、河流、农田和林地等类型。

①自然河流景观

从地势高处远眺石羊河,河流蜿蜒曲折,奔流不止。河心小岛如一颗颗绿色明珠镶嵌在金星点点的河流上,时而有鸟群逐水戏绿,景色十分迷人。河流近岸分布着芦苇和芨芨草,微风徐动,摇曳多姿。远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林中密布着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如两条因季色变的奇特生物毯,终年护送石羊河滋润民勤盆地,养育绿洲人民。当日落星稀,夜景颇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美。

②灌丛沼泽景观

石羊河两岸分布有较大规模成片的柽柳灌木林,是河西走廊最大,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之一。广袤而茂密的灌丛地,为各类野生动物、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同时、作为西部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连绵起伏,景观独特。

③农林生态景观

规划区周边有部分农田、果园,农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麦、葵花等,果园主要种植红枣、葡萄、枸杞等树种,呈现出一片田园风光。

规划区范围内还分布有荒漠草地和天然柽柳灌丛地,是石羊河流域荒漠化自然景观的缩影。柽柳灌丛地、荒草地、农田、果园交错分布,构成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干旱区特有的农业生态景观。

(2)湿地人文景观

红崖山水库,被称为沙海明珠,位于石羊河下游,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距民勤县城30km,是一座沙漠洼地蓄水工程、亚洲最大的沙漠

水库。红崖山水库海拔1750m,相对高度350m,远远望去,山色赤红,故名红崖山。1958年建成,设计库容9930万m3。这样大的水库,只有西面依红崖山而建,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筑,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属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1979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被誉为“瀚海明珠”。红崖山水库是民勤县唯一的水利调蓄工程,浇灌着全县六十多万亩耕地,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是沙乡人民的命脉。

黑山头是库区制高点,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别有一番景致。远处祁连山遥遥在望,雪峰插天,俯视坝内碧波荡漾,绿浪翻腾,坝外被17.4km的绿化带拥簇,绿树成荫,渠道纵横,身后又是沙丘连绵,大漠无边,唯有人工栽植的2.5万亩沙生植物默默地与风沙抗争。大漠深处有黑山古堡遗址,有“红山隐豹,黑山积雪”等美妙的神话传说。这种在茫茫大漠中,溶江南水乡田原风光为一体的奇特景象和人文景观,会让你心迷神醉。展览室以沙盘模型与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红崖山水库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各级领导对建库的关怀与支持,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倾注大量心血的写照,民勤人民勤劳勇敢,战天斗地的动人场面,林茂粮丰、防风固沙的累累硕果,发展旅游的宏伟蓝图。水库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民勤绿洲发展史的缩影,也是民勤发展史中辉煌的一页,是考查、研究沙漠水库建设的珍贵史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3.3.2 文化资源

湿地公园内石羊河畔有古长城遗存,属国家级保护文物。

规划区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自秦汉以来,这里水草丰美,月氏、乌孙、匈奴等草原民族和汉民族先后在这里涿水而居,留下了丰富的狩猎、捕鱼、农耕文化。

规划区所在的民勤县内有沙井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地面暴露遗物有夹砂粗红陶片,绳纹灰陶片,三彩瓷片和残砖、布纹残瓦、铜铁器残片以及“开元通宝”钱、石磨等,还有大量的木炭灰烬和兽骨遗存。庄园遗址瑞安堡是西北地区现存保护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地主庄院,被誉为“西部庄园之最”。有宗教建筑圣容寺,位于县城西南隅,明洪武九年(1376)修建,成化五年(1469)移建今址,俗称“大寺庙”。东镇大庙、镇国塔皆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区所在的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前沿,因此当代史留下很多治沙文化,诸如勤锋滩阳光产业纪念碑,碑高16m,成三面红旗状,处在荒漠化最前沿,是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的“绿色楔子”,象征着民勤县30万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战在风沙一线,固守家园;也为警示后人,把敢于同风沙作斗争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还有宋和综合治沙示范区、沙生植物园、宋和防沙治沙展览馆、沙漠公园等旅游资源,实物记载着规划区人民治沙抗沙历史。

第4节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盆地,为低矮的趋于平原荒漠化的低山丘陵区,以库塘湿地和河流湿地为主。包括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和库塘湿地等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比较独特、自然,是干旱地区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石羊河湿地在匀化洪水、净化水体、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已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对保持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义重大。同时这条河流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线路,位于中亚、东亚-澳大利亚两条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候鸟迁徙中转站,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另外,由于石羊河湿地作为隔断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的“绿色楔子”,对于国家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石羊河是民勤人民的命脉,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相互依存,对民勤的社会经济、生产生活起决定性作用。

规划区内湿地是区域最具特色的一片旱区湿地,民勤绿洲的重要水源,肩负着阻隔两大沙漠合拢的重担。红崖山水库是亚洲大漠戈壁滩上最大的人工水库,库区面积25km2。库内游鱼簇簇,野鸭戏水,水鸟翱翔,绿树灌丛,天光漠色,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壮阔的大漠奇观。具有较突出的旅游等湿地利用价值。

石羊河在湿地公园内蜿蜒流淌,岸边水草丛生,岸上红柳婆娑、沙枣摇曳、胡杨屹立,更有古烽火台、古长城等。良好的景观组合,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湿地森林(沙枣林等)、芦苇荡成为该湿地最大的特点----沙枣花开、满城飘香,芦花遍野、水鸟翱翔。丰富的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及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这片湿地本身具有很强的保护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一、公园简介 1、公园范围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二期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2、公园性质 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绿化保洁 1、公园绿化 灞桥湿地公园内植被丰茂,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避免外来种。本地植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 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灞河水量,因地制宜,种植适宜植物,既要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要满足审美的需要。灞河泥沙较多,可以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搭配。在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松等进行种植,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湿地公园,应尽量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

某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化大纲版)

********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 二零一零年五月

项目名称:********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人:******** 编制单位:**** **** 项目负责人: 编制小组成员: 成果审核:经审查,本项目符合有关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同意提交。签发日期: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概要 (1)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1) 三、研究依据 (1) 第二章项目背景 (3) 一、宏观背景 (3) (一)经济背景 (3) (二)旅游发展背景 (3) (三)旅游政策背景 (3) (四)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3) 二、项目概况 (3) (一)自然地理 (3) (二)社会经济 (3)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第三章旅游资源条件评价 (5) 一、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5) (一)景观资源 (5) (二)文化资源 (5) 二、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5) 三、项目区资源条件 (5) 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7) 一、市场分析 (7) 二、游客规模预测 (7)

一、空间布局的依据与原则 (9) 二、总体结构布局规划 (9) 三、旅游规划设计 (9) 四、旅游投资估算 (13) 五、建设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14) (一)建设总目标 (14) (二)近期目标 (14) (三)中期目标 (14) (四)远期目标 (14) 六、永久性建筑及辅助设施 (15) 第六章效益评价 (16) 一、经济效益评价 (16) 二、生态效益评价 (16) 三、社会效益评价 (16) 四、风险分析 (17)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 一、区域环境状况评价 (19) 二、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19) 三、区域环境保护措施 (20) 第八章组织管理、人力资源需求及安全消防 (21) 一、组织管理构架 (21) 二、运营规划 (21) 三、保障措施 (22) 四、防火和安全 (23)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项目提要 (1)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 1.3主要建设指标 (3) 第二章基本情况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2社会经济条件 (8) 2.3历史沿革 (10)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0) 第三章湿地资源 (12)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2) 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3)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5)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18)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19)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0)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1)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布局 (24) 5.1湿地公园范围 (24)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4) 5.3规划指导思想 (24) 5.4规划原则 (25) 5.5规划依据 (25) 5.6规划期限 (27)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27) 5.8功能分区 (29) 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29)

第六章保护规划 (32) 6.1 规划原则 (32)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33) 6.3水岸保护规划 (34)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34) 6.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34) 6.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35) 第七章恢复规划 (38) 7.1 规划原则 (38) 7.2 栖息地恢复规划 (38)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40) 8.1科普宣教设施 (40) 8.2解说标识系统 (42) 8.3标识系统 (43)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44) 9.1科研规划 (44) 9.2监测规划 (44)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48) 10.1规划原则 (48) 10.2资源利用方式 (48) 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49) 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50) 10.5旅游项目规划 (52) 10.6游览线路规划 (52) 10.7旅游设施规划 (53)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56) 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56) 11.2洪涝防治规划 (57) 11.3防火规划 (58) 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59)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试题及答案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 试题及答案(88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88.0分,用时2175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对工程建设确需占用国家湿地公园土地的,必须进行( )并按程序报批。 A .环境影响评价 B .生态影响评价 C .用地影响评价 D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2.一般情况下,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建设用地不应超过园内陆地面积的( )。 A .2~3% B .5% C .3.5% D .6%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3.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 ( ) 审批。 A .省林业厅 B .国务院 C .省政府 D .国家林业局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4.湿地水文恢复包括( )和( )。 A .水质恢复、水量恢复 B .水源供给恢复、水质恢复 C .水源供给恢复、水生植被恢复 D .水量恢复、水生植被恢复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5.4、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 A.5% B.6% C.8% D.4.5%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率不低于() A.20% B.30% C.40% D.50%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下列哪种行为是国家湿地公园中禁止的()。 A.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B.湿地植被恢复 C.生态农业示范 D.商品性采伐林木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8.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湿地面积应控制在湿地总面积的 ()以内。 A.20% B.30% C.15% D.10%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9.功能区划时,在同等生境状况下,遵循流域的顺序,一般将流域上游范围区划为()。 A.恢复重建区 B.宣教展示区 C.保育区 D.合理利用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中间稿)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文件 办湿字[2010]191号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自批准试点之日起6年。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由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要求及标准进行自查后,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验收;对验收达标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四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理验收,并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整改: (一)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擅自调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边界、功能分区、公园名称的。(二)尚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专门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的。(三)新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与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重叠或者交叉的。 (四)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存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属争议,或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存在其它严重利益冲突的。 (五)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土地被征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的。(六)在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从事开(围)垦湿地、开矿、开发房地产、建高尔夫球场或度假村、非法采石或挖沙等,以及其它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开发建设活动的。 第五条申请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验收申请和自查评估报告; (二)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报告;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1节规划提要 1.1.1 规划名称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1.1.2 项目建设单位 民勤县林业局 1.1.3 单位法人代表 彭智荣 1.1.4 项目主管单位 民勤县人民政府 1.1.5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 项目规划宗旨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石羊河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文景观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鸟类资源为出发点,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构建多样化动植物栖息生境,维持石羊河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积极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和环境教育等工作,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石羊河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1.7 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域: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由石羊河民勤段及红崖山水库周边区域构成。行政区划涉及武威市民勤县及凉州区。具体范围包括民勤县蔡旗乡金家庄村、蔡旗村、官沟村的部分区域,重兴乡双桥村、黑山村、红旗村、上案村、下案村、新地村、野马泉村、扎子沟村的部分区域,涉及11个村,红崖山水库管理处,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扎子沟分场、红崖山分场的部分区域;凉州区洪水河桥以西、白沙河与洪水河汇合处以东、平乐林场以北区域,涉及九墩乡平乐村、光明村等2个村。规划区南北长31km,东西宽0.6~3.5km,总面积6174.9hm2。其中民勤县范围总面积6140.0 hm2,包括民勤县属5082.5 hm2,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属1057.5 hm2;凉州区属面积34.9 hm2。

第2节主要指标 1.2.1建设期限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17年,远期为2018—2020年。 1.2.2湿地公园功能区划 依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中有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石羊河湿地类型、面积、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分布等因素,将湿地公园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 湿地保育区包括规划区内石羊河蔡旗桥至重兴乡红旗村延伸到石羊河流入红崖山水库的河口滩涂以及相连部分适合水禽活动、人类活动密度相对较低的开阔水面,主要为石羊河两岸约0.8~1.9km范围内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红柳灌丛沼泽湿地及库尾湿地,规划面积2994.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48.5%;湿地恢复重建区包括规划区的红旗村柴湖以北至红崖山水库南坝以及重兴乡双桥村至民武路以北区域两部分,石羊河东岸约1.5km范围内的弃耕地、稀疏草地,规划面积1014.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16.4%;湿地宣教展示区包括南北两部分,总面积663.3 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10.8%。南部宣教展示区为洪水河桥和蔡旗桥之间、石羊河两岸约0.5km范围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红柳灌丛沼泽湿地区域,面积411.4hm2。北部宣教展示区为红崖山水库坝下以北、老外河部分区域中植被类型多样、适宜开展宣教的区域,面积251.9 hm2;湿地合理利用区以红崖山水库为中心,包括红崖山水库部分区域、水库管理区、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老外河以及现有开发利用区域,规划面积1503.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24.3%。 第3节主要规划内容 1.3.1 湿地保育 建设湿地公园外围围栏49.0km;河流缓冲湿地28.6hm2;人工净化湿地及设施1处,面积20.0hm2;建设石羊河生态护岸6.0hm2;建设湿地周界隔离带32.0hm2;生态河岸整治6.0km;建瞭望塔1座;标示牌1座,界碑、界桩200个,警示牌100个;建鸟类观测点3个、鸟类投食点20处,巢箱巢台50个,水禽避难所5处,鸟

省级湿地公园申报条件

第六条湿地面积在20公顷以上,资源权属清晰,管理机构明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建立省级湿地公园:(一)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第七条申请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一)所在地的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报的申请文件及申报书; (二)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反映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三)拟建省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的证明文件;(四)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六)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省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跨县(市、区)的需出具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第八条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遵照以下程序: (一)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 (二)省林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对不符合要求的,在10日内告知申请单位。 (三)申报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总体规划和有关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 (四)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审结论,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第九条湿地公园采取下列方式命名: 市(设区市)或县(市、区、)名称湿地名省级(或市级、县级)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xx中部偏xx,xx地区南部。地处xx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xx接xx,xx,南接xx,xx。西毗xx,北靠xx。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xx,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xx某某头两侧,南靠xx大道,xx 某某xx,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xx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xx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xx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xx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xx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xx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xx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 一、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 二、位置与人口: 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夏少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降水主要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气象灾害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害发生。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由于受海水调温的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明显。 四、历史沿革: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五代,临海属越国台州。及至宋代,复置台州临海郡、临海县,郡治临海。元代改郡为路,临海属台州路,明代改名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建制基本不变,府治临海。 五、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国 家 湿 地 公 园 管 理 办 法 (2017版)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同时废止。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第六条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可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在所在地进行公示,经审核后符合晋升条件的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七条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 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 5 设立的基本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大纲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大纲 规划成果: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文件,由摘要、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 一、摘要 简述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编写参考提纲如下,规划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并鼓励规划单位以此为基础增加创新性内容。 第一章总则 规划主要内容(摘要)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1节自然地理条件 第2节社会经济条件 第3节历史沿革 第4节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三章湿地资源 第1节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第2节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3节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第4节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节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第2节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第3节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第4节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1节湿地公园范围 第2节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第3节规划指导思想 第4节规划原则 第5节规划依据 第6节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第7节功能分区 第8节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第六章保护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第3节水岸保护规划 第4节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第5节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第6节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第七章恢复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水体修复规划 第3节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第1节科普宣教设施 第2节解说标志系统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第1节科研规划 第2节监测规划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资源利用方式 第3节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第4节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第5节旅游项目规划 第6节游览线路规划 第7节旅游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第1节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第2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3节洪涝防治规划 第4节防火规划 第5节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社区公园设计导则

社区公园设计导则 1.总则 1.1.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城市公园全面发展的形势,迅速提升本省城市公园设计和建设水平,特制定本导则。目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设计和建设生态、经济、安全的,具有游憩、防灾避险功能和景观艺术俱佳的城市公园。 1.2.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各类附属绿地的设计可以参照使用。 1.3.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化条例》及其它有关法规,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4.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 1.4.1.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原有生态为基础,把生态功能置于首位,自然生态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多样化、多元素的公园格局;保持和利用原有基地内地形、水体、植被、矿物等各种资源,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的破坏;或在破坏过程中加以恢复,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4. 2.以人为本和社会性原则:尊重人的使用需求,在设计中考虑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塑造人性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园;通过美化生活环境,倡导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现城市和社会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1.4.3.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公园应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协调,合理设置出入口,科学布局重要的视线廊道、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公园主题;公园内应统筹考虑各功能区和景观区的内容、规模、交通组织、绿化特色、基础设施和防灾避险等要素。 1.4.4.节约性和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低维护的植物及建筑材料,达到优良的性价比和低成本运行管理。 文化性与地域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公园设计,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2.基本要求 2.1.公园类型及规模 表2.1.1 公园分类表

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公园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根据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办发[1998]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Wetland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第三条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一)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二)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第四条国家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湿地公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五条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坚持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统一的原则。 坚持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并适应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章公园申报和建设 第六条申报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以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要目的;(二)以湿地利用、科普宣育、弘扬湿地文化为主题; (三)湿地及其它土地、地被物权属清晰; (四)湿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50%以上; (五)兼有湿地生态旅游服务功能; (六)投资主体明确,投资基本落实;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有关图表、照片等资料。 第七条申报审批程序 根据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办发[1998]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决定“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工作”,湿地保护包括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报建设湿地公园应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一)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提供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有关图表、照片等资料,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备文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审批后在国家林业局备案。 (二)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提供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相应的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有关材料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八条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由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依据林业部门的批件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按分工管理权限报计划部门批准后,按建设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建设。并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修改总体规划设计必须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九条湿地公园的设施和景点建设,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在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湿地公园主题工程建设和湿地保护及所需的必要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工程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word参考模板

湿地公园相关标准目录 1.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 2.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2月20日印发) 3.《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 4.《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和规划成果,科学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我中心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三日附件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 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 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 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5.2 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 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6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 术语 2.1 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MK_22.湖域一体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策略——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湖域一体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策略 ——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①为例 侯建丽,何立羽,王萌,赵城 摘要: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湖泊湿地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类型之一,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6%,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承担着维系生态平衡、水源涵养、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提供人居生产生活空间等功能。通过水的汇聚,湖泊成为大量污染物的最后归宿。由于湖泊流域面积较大,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基于管理和实施的考虑,以整个湖区或截选一部分湖面及关联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并尽量避免将村庄、农田等不可控区域划入范围内。这种边界划分方式缺乏对湖泊流域的生态安全、人居生产生活空间、产业发展等的管控和统筹。本文通过对现有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分依据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在现行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基础上,提出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的划分方式,与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共同作用,通过双重边界分层级构筑统筹城乡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并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湿地公园边界的构建及生态管控边界的管控内容。 关键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红线范围湖域一体生态管控边界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 1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由于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被称之为“地球之肾”。从1992年我国政府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到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步法制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关注。 截至2014年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湿地公园试点569个(含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以湖泊型为主的国家湿地公园占23%,是除河流型湿地公园外占比最大的湿地公园类型。湖泊流域是汇入湖泊的来水区域,包含了水流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被、森林、水域、村庄、城镇和各种生物等。由于水的流动,湖泊成为大量污染物的最后归宿。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出于管理和实施考虑,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独特性等原则以整个湖区或截选一部分湖面及关联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进行功能分区,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