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海克菌属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禽类和哺乳动物。

该病在许多国家中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动物卫生问题。

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食物污染传播给动物。

该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呕吐、黏液性鼻涕、呼吸急促、下泌尿道炎症状、乳房肿胀、结节形成和粘膜
出血等。

在诊断鸡马立克氏病时,常采取以下方法:
1. 分离和鉴定海克菌属细菌:通过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组织样本(如鼻咽分泌物、肺组织、腹腔液)中分离和纯化海克菌属细菌,并进行鉴定。

2. 血清学检测:通过测定动物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以确定感染海克菌属细
菌的程度和阶段。

血清学检测通常使用ELISA或凝集试验等方法。

3. 组织学检查:通过组织切片检查,观察病变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
成和细胞凋亡等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4. PCR检测: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技术,检测样本中海克菌属细菌的基因片段,可提高对病原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诊断鸡马立克氏病需要进行多项检测,包括分离和鉴定海克菌属细菌、血
清学检测、组织学检查和PCR检测等。

诊断鸡马立克氏病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
保障动物卫生和生产安全。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 (EL) 是一种由禽家畜的立克氏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蜱类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组织传播给健康的动物和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史。

在动物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厌食、贫血、贫血、抽搐和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组织和脑脑液的检测。

血液检测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血液中的立克氏体抗体水平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或补体结合试验 (CFT) 来检测。

对于临床疑似病例,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立克氏体。

除了血清学检测,还可以通过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 来检测病原体的DNA。

PCR 是一种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可以在早期感染时就能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

组织检测也是鸡马立克氏病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从感染部位或淋巴结获取组织样本,可以用镜检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这种方法对于早期感染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对于神经系统表现的病例,还可以进行脑脑脊液检测。

通过脑脊液的检测可以确定立克氏体是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更确诊的依据。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史。

血清学检测、PCR、组织检测和脑脑脊液检测是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克雷伯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疾病。

该疾病主要感染家
禽和家畜,特别是鸡、鸭、鹅、猪等。

本文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
1.感染后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诊断困
难。

2.中期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肝其他病征等,慢性感染返祖现象明显。

3.后期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瘀点等。

二、实验室检测
1.细菌培养:从临床病例的疫区或疑似病例的动物内脏、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疑似
鸡马立克氏菌的克雷伯菌属细菌,培养与病原菌的特异性反应可得到病原学证据。

2.血清学检测:抗鸡马立克氏菌抗体在感染初期不是很显著,需连续双份血清检测,
可双份滴度比较或单份抗体滴度。

诊断标准:抗体滴度升高为4倍以上。

3.病理学检查:鸡马立克氏病常伴随有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肝脾肿大、胆汁淤积、充血、灰白色肌纤维样丝状物、肝、胆汁道、脾、淋巴结、皮肤皮下组织及乳头下淋巴结
的单核细胞浸润等。

三、注意事项
1.鸡马立克氏病的毒力不如炭疽,故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2.鸡、猪、狗等动物多数为慢性携带者,且无明显症状,但仍可危害人体健康。

3.防范措施:饮用的自来水及其它生产活动的用水要消毒处理,不饮用未消毒的河、
池水;土地要进行环境治理;食品加工要注意卫生;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并做好个人卫
生学常识的普及工作。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鸡马立克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主要影响家禽养殖业,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初发症状是食欲不振、乏力、发热,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和翔较黏稠。

感染严重时,鸡的面部和冠红肿、肌肉萎缩,甚至导致死亡。

2. 病理学观察:病理学检查是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在鸡尸检时,可发现气管和肺部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有黄色分泌物,严重的病例可有部分坏死和溃疡形成。

3. 细菌学检测:将病鸡肺和脾等组织取样,进行细菌学检测。

采用荚膜溶破试验、荚膜沉积试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检测鸡体内是否存在鸡马立克菌。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从病鸡体内提取DNA,进行扩增和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鸡马立克菌的基因序列,进一步确认病原体。

5. 血清学检测:通过鸡马立克菌的免疫血清学试验,检测病鸡血清中是否存在鸡马立克菌特异性抗体,可用于鸡群免疫水平的评估。

6. 免疫组织化学: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鸡马立克菌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数量。

7. 病原学检测:对于未明确鸡马立克菌感染的病例,还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对鸡马立克菌进行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 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 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 - 养鸡技术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养鸡技术马立克氏病(MD)是鸡群中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而且是具有高度接触性的肿瘤疾病,病原是马立克氏病病毒(MDV)。

目前,只有马立克氏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预防肿瘤产生,所以应该掌握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疫苗免疫方法。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与防控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

1、流行病学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所引起的鸡的一种传染病。

鸡群感染本病可使养鸡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细胞浸润和增生,病鸡或隐性感染鸡可以长期带毒排毒,羽毛囊上皮细胞可复制具有感染力的完全病毒。

这种完全病毒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

病毒随皮屑和脱落的羽毛污染垫料、粪便、尘埃、空气等,并能在室温下存活4~6个月。

病毒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

健康鸡与病鸡直接与间接接触,也能受到感染。

2、症状和病理变化马立克氏病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多见病鸡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然后出现一侧或双侧性的瘫痪,如翅膀下垂,腿不能站立,呈一腿向前而一腿向后姿势。

内脏型:急性发作时,几周内可见进行性消瘦、脱水、昏迷,直至死亡。

眼型: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瞳孔变大。

皮肤型:皮肤上有肿瘤。

病理变化,肉眼可见周围神经及神经丛的病变,如腰荐神经、坐骨神经、肾神经、前肠系膜神经及内脏大神经等。

受侵害神经呈灰色或淡黄色、水肿样、失去横纹,比正常粗2~3倍;往往单侧受害,可检查对称部位,加以区别。

肿瘤可出现在卵巢、肝、脾,心、肾、肺、腺胃、肠、胰腺等内脏器官以及肌肉、皮肤等。

内脏的肿瘤尤为多见。

肝脾肿瘤可能呈弥散性,也可是结节状或单一的肿瘤。

肿瘤为灰白色,坚实,切面平滑。

腺胃变得钝厚而坚实。

心肾的肿瘤可为多个结节状或单个呈灰白色,凸出于表面。

卵巢无正常的叶状外表,被分叶的肿瘤所代替或呈菜花样。

肌肉肿瘤在胸肌中较为常见。

3、防控措施孵化室与育雏室应远离大鸡舍,并应处在上风位置。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鉴别诊疗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鉴别诊疗

四、防制: 1、该病的综合防疫方案:应以马立克氏病遗传性抵抗力的选育、生物安全措施、疫苗免疫、避免 早期感染和加强饲养管理等为主要防制手段。 2、冷冻活疫苗防制马立克氏病非常有效,安全性好,免疫力高,接种5天后可产生坚强免疫力。 3、 HVT 冻干苗用于胚胎免疫,效果确实,成本低廉。 4、在接种疫苗的最初2周内,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净化环境,防止超强毒力的马立克病病 毒的侵人,影响免疫效果。 5、病鸡无治疗价值,确诊后应尽早淘汰。
发病鸡睾丸肿大,有肿瘤增生
发病鸡卵巢菜花样肿瘤
发病卵巢等器官有许多灰白色肿瘤样增生
发病鸡肠有弥漫性肿瘤增生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鉴别诊疗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 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 一、流行特点: 1、鸡最易感,年龄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现于2~5月龄的鸡群;雌鸡比雄鸡易感。 2、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 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 3、一些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 A 缺乏、鸡球虫的存在等均可增加发病。 4、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只不论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病毒。 5、病毒可通过空气、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病鸡皮肤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身 上脱落下来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健康鸡吸入或吃入都会感染发病。此外,吸血昆虫也可 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剖检诊断要点: 1、神经型:病变神经(大腿坐骨神经、外周神经、背神经根)水肿、变粗,呈灰色或黄色,是本 病的特征。 2、内脏型:全身多器官有肿瘤。肝、脾、肾、心、肺、胰、肠系膜、腺胃、睾丸、卵巢、肾上腺 等组织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淋巴肿瘤)病灶。法氏囊和胸腺严重萎缩,小肠黏膜有肿 瘤性白斑。 3、皮肤型:病鸡翅膀、颈部、背部、尾上方和腿的皮肤上羽囊肿大,形成米粒至蚕豆大的结节及 瘤状物。最后淘汰或死亡。 4、眼型:侵害眼球虹膜,虹膜色素褪色,由橘红变为灰白色,称为"灰眼病",瞳孔边缘不整齐,瞳 孔缩小,视力丧失。单眼失明的病程较长,最后衰竭而死。

鸡常见病毒性肿瘤疾病类型、诊断及预防

鸡常见病毒性肿瘤疾病类型、诊断及预防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50 ·2021.15瘦等现象,不过此类型在死亡率方面比较高,尤其幼龄鸡一旦出现此类发病症状时,会逐渐衰竭而死。

1.4 病理变化(1)神经型。

出现病变的位置,其神经会肿大,出现黄白色或者灰白色,且神经纹路会逐渐消失。

(2)内脏型。

只要受侵害的器官,都可能出现不规律且呈现灰白色的肿瘤,不过在所有受侵害的器官中,卵巢处的病变会最为严重。

2 鸡白血病2.1 病原鸡白血病主要是通过白血病病毒引发的慢性传染类疾病,是由于血液中的血细胞与血母细胞无法控制并大量繁殖,促使鸡全身多处器官诱发肿瘤导致。

在临床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髓性白血病及骨髓细胞瘤病等。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当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2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只会对鸡造成感染,感染途径为垂直传播,且发病期多为6~18月龄,对于不满4月龄及高于18月龄的鸡,很少患病,且发病率很低,散发性特征明显,通常不会变成流行性。

2.3 临床症状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大于14周龄的鸡会出现此病型,但在临床方面没有较为特征性的病状,出现此病型鸡多见下痢、鸡冠萎缩、贫血及消瘦等现象。

2.4 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被叫作“大肝病”,经常会在肝脏及脾脏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肿瘤。

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疾病3.1 病原及流行特点主要是通过REV 引发的一种综合症状类型的疾病。

能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商品鸡群,且呈现明显的散发性特征。

若鸡群曾注射过被REV 感染过的疫苗,还会使鸡群在免疫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抑制现象,或诱发鸡群出现生矮小综合征。

3.2 临床症状(1)急性网状细胞瘤。

该类型发病突然,经常是还没有看见症状就已死亡,鸡在死亡前会出现嗜睡状,发病致死率能达到100%。

(2)矮小综合征。

此类病症不是肿瘤性质的病变,鸡群会出现发育迟缓冠髯苍白、贫血及消瘦等现象[3]。

肉种鸡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

肉种鸡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

肉种鸡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肉种鸡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和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都是影响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

当这两种病毒同时感染肉种鸡时,会导致严重的禽病疫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对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如何进行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

肉种鸡禽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肿瘤疾病,主要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

马立克氏病则是一种由黑头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恶性淋巴瘤疾病。

这两种病毒都可以引起肿瘤、免疫抑制和其他系统性病变。

混合感染时,肉种鸡往往同时感染禽白血病病毒和黑头雏病毒。

这使得鸡的免疫系统更加受损,导致病情加重并增加禽病的传播。

初步诊断混合感染需要进行病死鸡的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病理检查是通过对病死鸡进行尸检来观察特定病变和组织损伤的方法。

在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下,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肿瘤、免疫抑制、神经麻痹和内脏器官的肿大等。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病死鸡的组织和血液样本进行病毒检测来确定是否为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的混合感染。

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可以检测出禽白血病病毒和黑头雏病毒的DNA。

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原和抗体。

在初步诊断后,如果病鸡屠宰后进行混合感染的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的鉴别,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

鉴别主要依据PCR产品的大小和序列分析来鉴定患者携带的病毒株型。

还可以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来鉴定感染的程度和病变类型。

肉种鸡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的初步诊断需要结合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便对病情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判断。

只有确诊了混合感染,才能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能够引起家禽肿瘤病理变化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一种是MD,主要侵害外周神经,并在不同程度上侵害其他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原为疱疹病毒。

第二种由若干密切相关的RNA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组白血病/肉瘤群,它是另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侵害法式囊和内脏器官。

第三种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毒群有关,在这群抗原上相关的含RNA的反转录病毒中,某些分离物在人工感染的鸡中可引起B细胞源和T细胞源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或淋巴瘤。

三种病剖检上均表现肿瘤变化,肉眼难以区分,但该三种病在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上有较大区别,据此,可对临床肿瘤病进行准确定性。

MD引起的肿瘤病及特点神经型(古典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臂神经,腰荐神经,坐骨神经,迷走神经,神经变粗或呈结节状,多为一侧性,临床可见瘫痪,病侧肢体变细,麻僻下垂,素囊扩张。

内脏型:心肝脾肾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或弥漫性肿大,卵巢变大形成皱褶,法式囊萎缩或皱褶变平(镜下可见淋巴滤胞间存在多形态淋巴细胞)。

眼型:瞳孔周围锯齿状,有灰点或瞳孔消失。

皮肤型:毛囊变粗,囊内出现肿物。

组织学变化病变组织中可见到多种形态,大小不一,胞核浓染积聚的淋巴细胞,原有组织结构消失,侵害中枢神经,可见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淋巴细胞组成的血管套。

侵害肝组织,正常结构破坏,见淋巴细胞,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呈肿瘤样灶状增生。

马立克的肿瘤是由多种细胞组成,其中淋巴母细胞是真正的肿瘤细胞。

病理发生病毒经空气→肺→被肺泡上皮吞噬细胞吞噬或复制→到达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3-6天达高峰→出现炎症反应伴有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侵润→B淋巴细胞受到破坏→一过性免疫抑制→脾增生性炎,胸腺,法式囊萎缩。

6~7天,感染进入潜伏阶段。

细胞介导免疫在转变中起重要作用。

遗传有抵抗力的鸡,只在羽毛囊上皮细胞发生持续低度感染。

易感鸡在持久免疫抑制的同时,2~3周后,发生第二次溶细胞感染感染,此时,各内脏器官发生局限性病灶。

疫苗免疫改变了马立克病毒感染的致病性:极度缩短和消除了早期溶细胞性感染,降低潜伏性感染的程度,消除了晚期溶细胞性感染和免疫抑制。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日龄偏低,30日龄可发病,特别是饲养期短的肉鸡,虽不表现肿瘤病变,但却表现免疫抑制,肉品质量差,损失也较大。

病程延长,从90日龄可到300日龄。

典型病理变化少见。

混合感染病例增多,常与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REV),骨髓瘤混感。

许多病历是由于感染REV导致对MD疫苗接种的不反应性导致免疫免疫失败而发病,这样的病理在诊断定性上可以见到两种肿瘤变化。

毒力逐渐增强,强毒型出现在60年代,超强毒出现在70年代后期,而特超强毒出现在90年代初,并流行至今,可感染成年鸡发病,而过去在成年鸡是有年龄相关抵抗力的。

感染鸡出现典型和急性型短暂麻痹,在随后存活的鸡中,大部分出现神经征候群并死于淋巴瘤和神经病变。

马立克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早期感染,1日龄雏鸡比14和26月龄易感性高1000-10000倍。

具有足够保护力的疫苗接种后的保护率1-2天20%,7天70%,14天90%。

接种疫苗后10天内的生物隔离最重要,包括孵化厅的消毒,早期感染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免疫抑制病的垂直感染。

应激导致机体类固醇含量升高,抑制T细胞的活性。

超强毒的出现。

疫苗质量问题,疫苗的制造、运输、保管。

操作问题等。

稀释液:禁止冷冻和暴晒,变色后禁用。

不许加入其他物质,如抗菌素、化药、氨基酸制剂等。

扬州大学吴长新报道,将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加入稀释液中,观察对疫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显著减少活疫苗病毒的空斑数,使疫苗灭活。

免疫鸡群发病后的诊断用做疫苗的是不致病的自然弱毒或人工减毒的MDV,由疫苗激发的免疫有助于抑制病毒的繁殖并防止肿瘤的出现,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疫苗与野毒在鸡群中同时存在,又叫抗感染免疫。

所以所有代次的鸡群都要免疫,即使鸡群看起来很健康也不要放弃对MD的免疫。

由于MD疫苗接种的特殊性,给诊断带来难度,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

所以,羽毛囊琼扩实验不能作为MD感染的定性依据,如果是单纯感染MD 时,可以病理组织学定性,但如果是混合感染,在病原分离的基础上要通过单抗试验鉴定是疫苗毒还是野毒为准。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的血清型分类的意义血清I型疫苗又叫同源弱毒疫苗,是指有毒力致癌性的I型MDV人工致弱的或自然低毒制备的,比较成功的是CVI988液氮苗,疫苗毒存在活细胞中,不受母源抗体干扰,3-5天产生抗体,抗体产生完整,与VVMDV的抗原同源性高,保护作用最强,如使用HVT出现免疫失败的地区,应考虑选用液氮马立克。

血清II型疫苗用无毒力的鸡疱疹病毒生产的疫苗,包括SB-1冰冻苗。

血清III型疫苗是无毒力的火鸡疱疹病毒生产的疫苗,即HVT,目前使用较多的冻干苗和冰冻苗,都是异源病毒疫苗,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运输方便易保存,但不能抵御超强毒的侵袭,在现有条件下,使用冻干HVT没有发病时,可坚持选用优质的HVT,注意保证PFU大于3000。

疫苗研究进展70年代初,出现了保护率高而又能制成冻干制剂的血清III型HVT(Fc126)疫苗。

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HVT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疫苗。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以来由于HVT 疫苗屡屡发生免疫失败。

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均陆续分离到一些HVT疫苗不能很好保护的MDV超强毒株。

因此,出现了MDVII型(SB1或301B/1)和III型(Fc126)结合的双价苗,新的I型病毒疫苗(CVI988/Rispense),以及I、II、III型病毒组成的多价苗,它们都比HVT疫苗有更好的保护力。

有试验证明:保护协同作用不是由于双价或多价疫苗中病毒总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疫苗中存在不同型病毒引起更强的保护作用的免疫应答。

疫苗研究进展—双价疫苗有试验结果证明,实验鸡对MD越易感,攻毒的MDV毒力越强,则MD二价苗的免疫协同作用越显著,这说明MD二价苗不仅免疫效力显著高于MD单价苗,而且能使免疫鸡群更好地抵抗MDV强毒、超强毒的致瘤作用,能使对MD高度易感的免疫鸡得到较好的保护,有效地克服MD单价苗免疫失败的现象。

多价疫苗免疫机理实验表明:多价苗免疫组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免疫组织的粘膜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著高于单价苗免疫的鸡。

因此,多价苗免疫后保护率较高的部分原因可能也与其能引起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粘膜免疫组织的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阻止病毒侵袭和扩散而构成的防御感染的前沿屏障有关。

多价疫苗免疫后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的变化MD多价苗和单价疫苗免疫后,其体液免疫中枢法氏襄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中浆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免疫后20、40、60天时,多价苗与单价苗、单价苗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MD疫苗免疫20天后,多价苗免疫组盲肠扁桃体、肺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组织及哈德尔腺中浆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40天后HVT苗与对照、多价苗与HVT苗之间也出现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MD多价疫苗免疫后,全身及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功能明显增强。

关于马立克疫苗的质量标准毒株:以同源的血清I型疫苗效果最好,特别是针对超强毒感染。

价次:根据当地感染现状,更新换代,双价疫苗和多价疫苗效果较好。

FPU含量:多项研究证明注射1000FPU足够,规定FPU不小于2000。

疫苗性状:细胞苗效果优于冻干苗。

作好疫苗安全性检查:出厂前检验,入关前检查。

注意疫苗外源性病毒的携带检查。

注意疫苗胚源性感染病如沙门氏菌,支原体感染的检查。

关于马立克疫苗的安全性近年来,垂直传染病如REV,LLA,CAA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传染来源认为有种鸡问题,疫苗携带问题等。

生产胚源活苗所用的鸡胚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的SPF胚。

梅里亚公司在控制蛋传病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除使用SPF胚外,疫苗出厂前要进行十项检验,其中包括支原体,沙门氏菌,REV,LLA,CAA。

免疫剂量与抗强毒感染的关系国际公认1000PFU,并认为增加剂量和增加免疫次数均无必要,但随着MDV毒力增强和免疫失败的发生,使人们认为加大剂量会提高免疫效果,比较高的噬斑含量会使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数量先于强毒,梅里亚的单价CVI988噬斑含量为4000PFU,双价苗噬斑含量各为4000PFU 以上,同时具备生产厂和中检所的检验报告。

免疫剂量的试验试验是在MD阳性鸡场进行的,在1日龄进行首免,第1组鸡注射HVT疫苗1个免疫剂量,结果成活率为70.0%,第5组鸡注射HVT疫苗2个免疫剂量,成活率为87.0%,比第1组的成活率高17个百分点,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表明在MD阳性鸡场用HVT疫苗免疫方法来控制该病流行是可行的,其免疫效果与首免时注射HVT疫苗的剂量有关。

紧急免疫试验第2组鸡在饲养过程中出现MD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时,立即用大剂量(3个免疫剂量)的HVT 疫苗进行紧急免疫,结果很快控制了病情,鸡群停止死亡,成活率达90.0%。

表明鸡群发生MD后及时用大剂量的HVT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对控制该病的流行和遏制鸡群死亡效果明显。

免疫次数的试验实验鸡首免时注射2个剂量的HVT疫苗;在饲养至50日龄时再进行二免。

功毒结果表明实验鸡未发现M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成活率最高。

表明首免时不论注射1个免疫剂量还是2个免疫剂量的HVT疫苗,50日龄时再用HVT疫苗进行二免,会显著提高鸡群的成活率。

MD的两次免疫首先从欧洲开始,目前意大利仍在实施,我国也有多次报道,临床具有一定效果。

时间为7~10天注射第二次。

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进行补强接种是必要的。

克服母源抗体的影响HVT和SB1受母源抗体干扰显著,Rispens株不明显。

联苗的使用:肉种鸡使用联苗,二价的保护率优于三价。

蛋种鸡在高污染地区可以使用二价或三价MD疫苗。

白羽蛋鸡对MD的易感性更高,相同品种中母鸡的发病率高于公鸡。

SB1诱发白血病的问题随着品种的优化以得到改善。

疫苗使用要求使用前要仔细观察疫苗外包装是否完整,破损疫苗禁止使用。

疫苗与瓶底分离的疫苗禁止使用。

瓶尖有少许疫苗是罐装过程所致,不影响疫苗质量。

疫苗浑浊是正常细胞团块所致,不影响疫苗质量。

疫苗缓冻后颜色发红是正常PH值,不影响使用效果。

禁止粗暴的取苗或把刚出罐的疫苗粗暴的丢到解冻的水盆里,因为在-196度的玻璃是非常脆的易破损。

一瓶疫苗连接几个注射器时,连接管要成Y型而不要成T型。

在注意器具消毒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消毒和人员的消毒,许多注射感染是因此发生的。

马立克疫苗现场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免疫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缓冻过程在45秒以内,水温要准确,抽苗用12号粗针头,注射用7号针头,一小时内注射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