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名词解释题库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2)-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面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3、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双变质带:其中一具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之为双变质带。
6、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延续薄壳(层),称为风化壳。
7、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分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8、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罗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0、成岩作用: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
11、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12、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岩中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生这种过程的环境。
1314、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
15、重力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狭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16、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标准化石:在一具地层单位中挑选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具有生存时光短、地理分布广、数量不少,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17、地层:通常人们把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
普通地质学真题

普通地质学真题2013年普通地质学803一、名词解释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2、节理: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用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即裂隙或裂缝)称为节理。
是地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3、角度不整合:即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产状一致,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4、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
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5、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地质年代,即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等级主要有宙、代、纪、世等6、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就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8、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
成分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二、简答1、地震是什么?地震有哪几种类型?全球地震主要有哪些主要地震带地震:由于地应力的突然释放或其它能量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的现象,称为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上覆岩层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发生塌陷引起)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2、矿物是什么?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如:(Mg, Fe)2[SiO4]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
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地质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地质学: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叫做地温梯度。
3.重力异常:实际上各地测量的重力值不等于理论值这种现象叫做重力异常。
实测值大于理论值叫做正异常,反之负异常。
4.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5.地质作用:把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岩石圈:地球圈层构造的表层由固体的岩石组成,又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及部分上地幔)。
7.软流圈:地震波波速突然降低的地带。
8.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9.岩石: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并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10.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因长期受到o2 co2 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化学分解和机械破碎的作用或过程称为风化作用(物理分化化学分化生物化学分化)。
11.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称为风化壳。
12.条痕: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条痕板)上划擦后留下的矿物粉末和颜色称条痕。
13.解理:矿物晶体受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
14.岩层: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或接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15.鲍文反应序列: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序列,被称为鲍文反应序列。
16.地层: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17.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18.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普通地质学复习题(3)

《普通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褶皱——岩石受力后发生的连续弯曲称之。
2、断层和节理——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者称为断层;没有明显位移的称为节理3、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
它是由统一而连贯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实体,相邻地体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二、填空1、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2、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构造类型有褶皱和变形。
3、岩石受力后发生连续弯曲我们称为褶皱,单个弯曲称为褶曲。
4、褶曲的基本类型是当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5、褶曲存在的标志是在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出现;就背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老;就向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新,据此可以区分出背斜与向斜。
6、岩石破裂,分隔两个岩块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面称为断层面;被其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其上的盘称为上盘,其下的盘称为下盘;7、大陆漂移说是1915年由德国魏格纳(Wegener)正式提出来的,他从地质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特别是古冰川活动遗迹的分布,对南半球各大陆曾发生分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英国学者霍尔姆斯(Holmes)认为,大陆漂移可以用地幔热对流来解释;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质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并在大量事实的推动下,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Dietz)于1961年正式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
8、板块的边界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如洋脊扩张带(大洋中脊)、消减作用带(俯冲带或毕鸟夫带)和转换断层都是这种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它们是板块划分的依据。
9、根据板块划分的依据,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是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
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河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2007年1、显微构造:肉眼难以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等手段才能观察到的岩石或矿物的次生构造。
P3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P78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P763、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P494、褶皱枢纽:指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P625、平面X型剪切节理系:是节理的最典型形式,两组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两组剪节理的交线代表o2,两组剪节理的夹角平分线代表o1和o3。
6、矿物生长线理:主要由针状、柱状等矿物的定向排列构成,他们都是岩石在变形和变质过程中压溶和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P1997、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些时代的地层。
P208、断层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
P1199、牵引构造:断层两盘紧邻断层的岩层,常常发生明显的弧形弯曲,这种弯曲叫做牵引褶皱。
P16010、叠加褶皱: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P7411、走向逆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逆断层。
P12012、绳状构造:熔岩表面呈绳索状扭曲的构造称为绳状构造。
P22713、层间劈理:是一种受岩性及层面控制、与层理斜交的劈理P19114、单斜构造:一个地区内的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倾角也大致相同。
15、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P11816、平行褶皱:褶皱的各岩层成平行弯曲,同一个岩层其层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的各个部位是基本一致的,而平行轴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不同部位则变化很大。
P6717、断裂变形:任何岩石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总有一定限度的,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破裂面,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
地质名词解释答案

答案1一.工程地质学p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学科,发展至今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矿物和岩石1.矿物:矿物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物质,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位。
2.岩石:矿物在地壳中按一定的规律共生组合在一起,形成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3.层理:是指一个岩层中,大小,形状,成分和颜色不同的层交替时显示出来的纹理。
4.岩层:在地质特性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称为一个岩层。
岩层可以是一个单层,也可以是一个组层。
5.片理:岩石中矿物呈定向排列的构造称片理构造。
它是大多数变质岩区别于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重要特征。
三.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三种类型: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2.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被称为岩层产状。
可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3.褶曲: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被称为褶皱构造。
4.节理:节理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的构造。
5.断层:断层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的构造。
6.地层: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7.地质图:地质图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8.岩石结构:岩石颗粒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四.水的地质作用1.河流(谷)阶地: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阶地或台地。
2.隔水层:不能透水(或透水性很弱)且不能给重力水的岩土层。
3.含水层:能透水且含有重力水的岩土层。
4.残积层:经淋滤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质称残积层。
5.地下水的硬度是指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名词解释题库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晶质体
组成矿物的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态,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形成几何多面体形态。
矿物
矿物,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天然形成的结晶状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
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
同质多像
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
类质同象
类质同象,是在一种晶体的内部结构中,本来完全可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据的位置,部分地由性质类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占据,共同形
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的现象。
也称同晶型;旧称同形性。
条痕
矿物的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一般是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划擦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条痕可以与其本身的颜色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解理
解理就是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质。
侵入作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这种岩浆活动称为侵入作用。
构造运动
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岩层
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
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的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又称断裂。
断裂或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
节理
节理是一个地理名称,指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断盘
断盘是指断层面或断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移断盘的地质体
地垒
指的是地壳中被两侧倾向相反的正(偶为逆)断层所界限而中间断盘上升的槽形断块构造。
岩相
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层接触关系
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