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宫廷与礼制建筑、园林

第五章宫廷与礼制建筑、园林
上图:日坛之祭坛 下图:日坛内尚存的古建筑
北京地坛牌坊
北京国子监牌坊
宁远文庙
在湖南永州宁远 县城关。或云为 全国最大之文庙。 现为县文管所。 其门在西南角, 不知是否因其部 分面积被占而造 成的。现仅存两 重院落。入门有 泮池、棂星门、 戟门等。
湖南永州宁远县文庙棂星门与泮池
湖南永州宁远县文庙棂星门局部
▪ 造园追求“三境”,即“生境”、“画境”、“意 境”三种艺术境界,而以“意境”为最终目标。

方雕文湖 建柱庙南 筑很大永 特能成州 色代殿宁
表的远 南石县
雕文湖 柱庙南 局大永 部成州
殿宁 的远 石县
中国园林发展简况
▪ 相传黄帝时即有“圃”,供狩猎。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经营灵台、灵沼、灵囿,其他诸侯也多建 园囿、宫苑,并以之竞夸。此为中国园林之发轫 期。特点是以自然景色为主,少事人工。
图北
古资 京
代料 故
建 筑 史 》
来 源 《 中
宫 总 平
国面
(建北 局筑京 部平故 )面宫
图主 体
北 京 故 宫 前 三 门 平
图北 京 景 山 平 面
天安门
故宫
太和殿
北面多是方 故
海积数一形 宫
白很人个建 雨
塔 。
小 ,
不 了
佛 堂
筑 为

难解。雨 阁
以。至华
容不今阁 图
纳开未( 中
第五章宫廷与礼制建筑、园林
宫廷建筑的旅游价值
▪ 宫廷与礼制建筑如皇城、宫城和庙坛等,本是专供帝王 君主使用的,是统治权威的象征,为当时皇家禁地。原仅 供极少数人使用的建筑向民众开放,其性质发生了根本 变化,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2020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2020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2020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2020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测试1、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A、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B、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C、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答案:ABC2、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A、实用功能B、所用材料C、结构方式答案:ABC3、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A、所用材料B、对建筑形象的追求C、色彩答案:A4、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A、采集较易B、运输方便C、加工较易D、价格便宜答案:ABC5、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A、梁枋B、天花C、门窗D、基础E、台基答案:ABCE第二章测试1、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A、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B、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C、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D、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答案:AC2、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A、气势恢宏B、色彩鲜丽C、色彩不绚丽答案:AC3、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A、明朝B、清朝C、10年D、13年答案:AD4、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A、皇后完婚B、考中状元C、出征武将答案:AB5、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A、喜庆B、国家统一C、国家长治久安答案:A6、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等级是否按下列的屋顶形式排列的: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

答案:X7、除紫禁城的太和殿外,北京还有哪几处大殿是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上的:A、太庙B、明长陵C、天坛祈年殿D、雍和殿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埋藏在地宫中的。

答案:X2、唐朝皇陵开创了与前朝皇陵不同的做法是:A、陵前设神道B、设立方整的陵区C、以自然山体为地宫答案:A3、明十三陵总入口最前列的建筑是:A、大红门B、碑亭C、六柱五开间石牌楼答案:A4、明十三陵中哪座皇陵规模最大最讲究?A、明定陵B、明长陵C、明昭陵答案:B5、明长陵的祾恩殿的柱子,梁枋是用哪种木料制造的?A、樟木B、松木C、楠木答案:A6、在已发掘的地宫中四壁满布佛教内容雕刻的是清朝哪位皇帝的陵墓?A、康熙B、雍正C、乾隆答案:A7、汉墓画像砖石上表现的内容有:A、动物、人物B、生活场景C、劳动生产场景D、游乐场景答案:ABCD第四章测试1、祭祀天、地、山、川之坛庙常设在接近自然之处,因此称为:A、野祭B、遥祭C、郊祭答案:A2、北京天坛举行祭天礼仪的地方是:A、祁年殿B、皇穹宇C、圜丘答案:A3、皇帝祭祖先之地称();百姓祭祖先之地称()。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 培养对古建筑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

2. 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案例,如故宫、长城等,分析其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建筑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建筑保护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和构造方法。

3. 分析不同类型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适用环境。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宫廷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木结构、砖石结构等。

3.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方法:斗拱、榫卯、砖雕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古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讲解结构原理和构造方法。

3. 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古建筑模型,加深对结构原理和构造方法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古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如曲阜孔庙、平遥古城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

2. 模型展示:评估学生在模型制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对结构原理的掌握。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形式和表现手法。

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课件--第三节--宫殿与坛庙-2

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课件--第三节--宫殿与坛庙-2

社稷坛
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 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 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 记》“左祖右社”的规定, 置于皇宫之右(西)。 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 象征。社稷是“太社” 和“太稷”的合称,社 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 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 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 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 场所。社稷坛于1988年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宫殿
Leabharlann 一、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 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 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 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 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 小简单。这种明显反差, 体现了皇权至上; 中轴线纵长深远,更 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 贵。
图一:故宫俯视图1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 河南洛阳东;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 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后迁都京 师,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 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中外园林史 第5章--陵寝园林

中外园林史 第5章--陵寝园林

长陵
长陵亦称“长 山”或“长陵山”。取 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 或“长平阪”有关。刘邦称帝 的第二 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 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 内还 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 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 冠几仗象生之具”, 完全像皇帝生前 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 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位于河南省孟津
县白鹤镇铁谢村。汉光武帝陵西侧光武
祠前大道 两侧原有巨柏 28株,象征辅
佐刘秀打天下的28名将领。
光武帝陵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历

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 武
墓葬制度的渊源替嬗
1. 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2.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中原 3.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远古时期人们对死者的尸体弃之不管, 鬼魂迷信产生后,产生保护尸体讨好
鬼魂的想法和措施。 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有意识地将尸
体埋入土中。 新石器时代用陶瓷、盆钵 装婴儿尸
除个别的帝陵外,大部分帝陵选 址时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一般来 说,首都定在哪里,就 在其北面 寻找风水宝地修建陵寝园林。开 国皇帝的陵寝往往居中,然后按 昭穆之制安排以后 各代帝陵的位 置。各个陵寝保持一定距离,或 直线排列,或曲线排列,或圆弧 排列,周围分 布着若干皇亲国戚
或文武臣僚的陪葬墓。
陵寝园林的风格 特征
乾陵
乾陵石刻
乾陵发展并完善了昭陵的形 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 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
外郭城。唐乾陵建立为中国 古代陵寝建筑制度的演变具
有重要的昭示作用。
唐乾陵奠定了后世帝王“依 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6.建筑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 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考点解析【了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朝代跨度
发展重点
大转变时期
1.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2.北宋《营造法式》,是各种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 “规范” 宋 3.现存宋代建筑: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 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考点解析【了解】
传统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 敬天祀祖 • 皇权至上 • 以中为尊 • 阴阳五行
考点解析【了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巧妙而科学的木构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 “抬梁式” • “穿斗式” • “井干式”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 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 • 布局形式常为南北向 • 一般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
2.现存元代建筑: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3.建筑特点: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许多大构件多用自 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1.砖产量大量增加;琉璃瓦数量、质量均超过历代
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模式和用料标准
3.园林有很大发展,明末计成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
4.明清宫殿建筑群实例: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2019全国导游资格考试 配套课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特征; 2.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与等级观念; 3.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镇古村、古 楼阁、古塔和古桥的类型、布局、特点等相关知识。
考 点 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特征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古建筑设计简史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古建筑设计简史
全是方形或组合 方形,异形平面也多了起来。这一时期,有“日” 字形平面、“目”字形平面、“回” 字形平面,还有正方形平面、十 二边形平面、二十四边形平面、八角形平面等。其 中,“日”字 形平面有大明宫玄武门内重门,“目”字形平面有大明宫含元殿, “回” 字形平面有大明宫麟德殿,这三种形式仍为组桥,因大桥用石头砌造而成,故当地俗称大石桥。位于河
北省赵县境内,因赵县古称赵州,又名赵州桥。是一座跨洨河的石
拱桥,建于隋开皇十四年至隋大业二年(594年~606年) ,由隋朝匠
师李春建造 。
安济桥
六、室内设计及家具
• (一)室内设计 • 发展至隋唐五代时期,室内平面形状变得多式多样起来,不再
四、住宅
• 唐代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财力雄厚,统治阶级开始建造华美的宅 第和园林。但是根据不同的等级,自王公官吏至庶人的住宅,其门、 厅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 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 隋唐五代具体形象可从文献记载和敦煌壁画及绘画作品中找到佐 证资料。贵族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为庑殿顶形式。 宅第内两座房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绕成四合院,或为不对称的 形式。普通住宅在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多有体现,不用回廊, 直接以房屋围绕成院落,多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唐东都洛阳城
三、 寺、塔、石窟
• (1)寺 • 寺的修建是隋唐时期一项重要的建筑活动,其数量多且分布广,一些 佛寺中
拥有大量庄园。隋唐以后的佛寺,以殿堂为主体,基本采用传统住宅的多进 庭 院式布局,其中轴对称,纵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大殿等。佛塔退于后 部 或一侧,或建双塔立于大殿或山门之前。较大的寺庙依供奉主体或功能划分 为若干 庭院。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唐代佛教殿堂仅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 寺正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古代陵墓建筑
本章导读
中国人历来将死与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上,对于阴宅建筑的讲究丝毫不逊色于阳宅。 尤其是历代皇族,更是将陵墓建筑视为关乎 国运昌盛、万世基业的国家大事,无论从陵 墓的外在形式、内在构造,还是从其文化内 涵等方面来看,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更为后代了解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墓葬文 化,以及诸多历史史实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水葬 水葬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丧葬方式, 是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四)天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 种传统丧葬方式,也是来源于宗教思 想。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 鹰吞食,认为可将死者灵魂带到天堂, 得到来世的幸福,因此这种方式也称 为“鸟葬”。
(五)崖葬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 种葬俗。 (六)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 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 风化。 (七)塔葬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 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 式,又称灵塔葬,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 能实行这种葬礼。
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杀活人以殉葬的丧葬制度是从( )取消的。 A. 商代 B. 周代 C. 秦代 D. 汉代 2. 依山为陵的皇陵建筑,是从( )开始的。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明代 3. 下列朝代中,帝王实行秘葬的是( )。 A. 秦代 B. 汉代 C. 元代 D. 清代 4. 下列哪个朝代中,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皇陵建筑群( )。 A. 秦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5. 下列丧葬方式中,历史上使用最普遍、流传时间最长的是( )。 A. 土葬 B. 火葬 C. 水葬 D. 天葬 6.以下皇陵中号称“天下第一陵”的是( )。 A. 秦始皇陵 B. 黄帝陵 C. 炎帝陵 D. 汉武帝陵 7.皇陵的封土建筑大约出现于( )。 A. 商周之间 B. 春秋战国之间 C. 秦汉之间 D. 隋唐之间 8.著名的石雕“马踏匈奴”出现于( )陵墓的神道中。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霍去病 9.中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单体陵墓是( )。 A. 秦始皇陵 B. 汉茂陵 C. 唐昭陵 D. 孔林 10.以下陵墓出土文物中,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 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的是( )。 A. 秦兵马俑 B. 曾侯乙编钟 C. 马踏匈奴 D. 昭陵六骏
二、古代墓葬建筑的主要类型 (一)皇陵 皇陵是古代墓葬建筑中规模最大、 陪葬品最丰富的一类,包括了历代帝 王的陵寝和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的陵寝 1. 帝王陵 2. 三皇五帝陵
(二)圣林 圣林,即为圣人之墓。圣人的墓因 为既要享受帝王的礼遇,又要区别于 帝王的规制,故而称“林”,与“陵” 谐音。中国著名的圣林有孔林、孟林、 关林等。 1. 孔林 2. 孟林 3. 关林
2. 祭祀建筑区 祭祀建筑区是供祭祀之用,由祭殿、 陵寝大门、朝房和东西配殿四部分组 成 3. 神道 神道,又叫“御路”、“甬路”,是 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之路 4. 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 构
三、古代帝王陵介绍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5千米处 的骊山北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建筑 魏晋陵墓从建筑规制上看虽呈现皇陵 之气,但规模缩小,有的甚至“不封 不树”,隐匿不见 南北朝时期逐渐恢复秦汉的讲究之风, 陵园建筑明显增多
四、唐代的陵墓建筑 唐陵的建筑方式有两种:一是沿袭汉 制封土为陵;二是以山为陵
古代表明方位的四神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陵墓建筑 五代十国时期,诸王朝的陵墓建造多承唐制, 但规模远逊之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皇陵兼采汉唐 诸陵制度,少有创新 宋代陵墓建筑虽依旧为“封土为陵”,但已 发展为筑圆形砖城 元代,对皇帝实行秘密埋葬,故不建地上陵 墓 明代,皇陵建筑既保留了汉陵覆斗形封土、 陵前建享殿、内外二城的特点,又开创了明 帝陵新制 清代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皇陵建筑群,集中体 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最 高水准
(三)坟墓 中国古代除帝王、圣贤外的官宦和 平民百姓,死后所葬之地通常称为坟 墓。
第三节 古代帝王陵墓
一、帝王陵墓的选址 (一)地理位置 古代帝王陵墓一般就近选址,这是中国历 代王朝的习惯。 (二)风水 历代帝王陵墓的选址遵循“天人合一”、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观。 (三)礼制 历朝历代的陵寝建造几乎都遵循“居中为 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 礼制观念。
目录 第一节 古代陵墓建筑发展历史 第二节 古代丧葬方式与陵墓类型 第三节 古代帝王陵墓
第一节 古代陵墓建筑发展历史
一、先秦时期的陵墓建筑 早期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 殊的标识 巨大坟丘形成于战国孔子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陵墓,大多采用 土坑竖穴,开辟墓道,墓坑内为棺椁 结构
二、秦汉时期的陵墓建筑 秦代的陵墓封土为覆斗形“方上”的 形制,地宫位于封土之下,开始形成 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建筑群体 汉代的陵墓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
(五)清朝的东陵和西陵 1. 清东陵 东陵是清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 的古帝陵建筑。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 境内,占地78平方千米。
2. 清西陵 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4位皇帝的 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
本章小结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经历了一个从“不封不树”, 到“厚葬以明孝”,建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发展过 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制度有着不同的特点,从 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思想观念的 变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丧葬习 俗,出现了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树葬、 塔葬等葬式。历代帝王的陵墓则基本遵循着就近、 “天人合一”、“山环水抱”、“居中为尊”等原 则,呈现出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的不同建筑风格。
[想一想]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陵墓制度与当时的政 治、经济、文化有何联系?
第二节 古代丧葬方式与陵墓类型
一、古代丧葬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绍 (一)土葬 土葬,又称埋葬,是各民族使用最普遍、 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丧葬方式。它是将尸体 装入棺材中,然后把棺材埋入地下的一种做 法。 (二)火葬 火葬是用火将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于 容器中、埋于土中或抛洒于自然界的一种丧 葬方式。
(二)汉茂陵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6年~公元前87年)的陵墓,位于陕 西兴平市茂陵村
(三)唐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 民(公元598年~649年)的陵墓,是 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 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 千米的九嵕(zōng)山上。
(四)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 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坐落在北 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山麓
二、帝王陵墓的建筑布局 (一)地下建筑 帝王陵墓的地下建筑部分通常称为 “地宫”,它是专为死者在阴间使用 的房子,为安放死者棺椁之所,多仿 造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建造。
(二)地上建筑 1. 封土 封土的出现大约是在商周之间,自 封土建筑出现以来,大致经历了三种 形式的演变: 方上→依山为陵→宝城宝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