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合集下载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以构 建全 人 类 善 良的美 好 品 德 。华 兹 华 斯 坚 持 不懈 地在 他 的 诗 作 中 书写 普 通 人 的 美 德 , 因为 在 他 看来 , 自然 法 制 是 : 上 “ /
帝创造的万物 , 不管多低贱 ,形象多卑下 、 / 野蛮 , 即使最讨厌 、 / 最蠢的 , 都不会完全与善无缘——/ 任何形式的存在 , 都会 同
让 , 美忠义 、 实、 劳、 赞 朴 勤 坚毅 、 勇敢 和 自强不 息 的品格 。 与诗人 的思想观 点和 生 活经历 密不 可分 。 兹华 这 华
斯 坚持 不 懈地讴 歌人 类 美好 的品德 旨在 构建 一个和谐 的理 想社 会 。 关 键词 : 兹 华斯 ; 歌 ; 理道 德 ; 因 华 诗 伦 原
道德 理 念 予 以 梳理 。

华兹华斯还在其诗歌中论述过伦理道德的作用 以及生活 在社会底层 的人身上特具的美好 品德 。他在 《 坎伯兰的老乞 丐》 中写道 : 不管老乞丐来 到了什么地方 , 难背弃的惯常做 “ / 法 自然促成 / 仁爱 的举 动 ; 习惯起 了理智 的 / 作用 ; 但却准备
锡德尼的 “ 教育与愉悦” 到贺拉斯的 “ 寓教于乐”, 他们都十 分重视文学作品对人 的伦理道德的教育 和启迪作用 。锡德尼 在其 《 为诗辩护 》 中曾对诗 的功能进行 过论述 : 在引人 向善 、 “ 导致德行上莫过于诗 , 德行受推崇 , 恶受惩罚 , 罪 其实 这种 赞 美是应当属于诗的。” 德尼提出诗歌 的社会作 用在于培育 【 锡 人 的善 良之心 , 张扬美德 , 抨击邪恶。 以看出 , 可 他倡导 的是诗

扬美德 ,鞭挞邪恶 ,而且还能使读者从他们 的作 品中得到欢 乐 。“ 表现美德 、 恶行或其他 内容并能够寓教于乐的虚构形象

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探讨

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探讨

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探讨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英美文学以其描绘生活、反映社会、探讨人性的力量,常常涉及到道德问题。

本文将探讨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并深入分析几个经典作品中的道德议题。

首先,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美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道林·格雷在为了保持自己永恒青春的同时,将其罪孽转嫁给了一幅画像。

这引发了对于人与艺术之间的道德边界的讨论。

王尔德通过揭示道林·格雷的境况,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人责任与伦理道德的思考。

这部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对于艺术、美学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其次,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另一个充满道德议题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描述殖民地时期的非洲河流深处的黑暗,暗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康拉德在小说中通过揭示欧洲人的残忍与贪婪,对西方文明的殖民主义进行了道德的拷问。

这部作品引发了对于文化相对主义和道德普遍性的辩论,对于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

另外,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以道德议题为中心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利突然变成昆虫的奇特情景为基础,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家庭责任与道德的关系。

格里高利的遭遇让人不禁思考个体欲望与社会压力之间的道德纠葛。

这部作品通过奇幻的形象,提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关于人类处境和生存的道德问题的探讨。

此外,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也是英美文学中引人深思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动物农庄中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并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的情景为背景,揭示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奥威尔通过动物的行为和对话,探讨了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引发了对于社会和政治体制中道德缺失的思考。

总之,英美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

从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到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到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经典作品都探讨了人性、社会和个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 文学专业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  文学专业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严肃的道德家。

他当时所处的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期,资本主义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市场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那时候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当时的社会风俗还是提倡维护封建道德秩序,对人进行旧的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哈代作为当时那个时代下的作家,他的创作就始终关注着社会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将伦理道德作为自己创作思想的核心,他的创作中也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

以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作者的伦理道德思想观的角度入手,剖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伦理主题,从而揭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影响,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与伦理秩序的反思。

关键词:哈代;伦理道德观;苔丝;伦理主题AbstractThomas Hardy is an important novelist in the second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 England,at the same time,he is also athinker and amoralist.He was in Victoria,England,this i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Capitalism has impacte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market and get a great development.Although the r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wever,the social customs still advocate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order and constraint onman.Hardy as a writer of that time,he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social ethic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s an examp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s Ethics analyzing the ethical theme o f the work,so a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ethics 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reflection on human existence and ethical order.Key Word:Hardy; Ethics; Tess; Ethical theme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一、女性贞洁观(1)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2)哈代的女性贞洁观1、与亚历克2、与克莱尔二、进化论思想(1)进化论思想(2)哈代的进化论思想1、生物进化论2、社会进化论三、功利主义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发展(二)、哈代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四、宗教道德观(1)传统宗教道德观(2)哈代的宗教道德观结论参考文献谢辞一、女性贞洁观(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19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在财富快速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现实是,英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性质的国家,绝大多数人依旧生活在乡村,只有少部分的人接受了教育,所以大多数人的道德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上。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权威资料]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权威资料]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作者简介:钟黎(198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74)摘要:英文诗歌中充满了对崇高自然和人间之爱的伦理内涵。

文章旨在探讨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理念的具体体现,阐释其内在涵义,对当今的诗歌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文诗歌;伦理;道德理念I052 A 1006-026X(2012)12-0000-01诗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外,同时诗歌也通过语言、风格、主题等文学要素体现着伦理道德的理念。

古希腊诗歌理论认为,真理是诗歌追求的目的,它与美结合在一起。

诗歌还体现出善,在德行上能够教育和引导人们才能称为善。

在社会的转型期,当人们的思想出现迷惘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英美文学史上,一大批诗人在自己作品中,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倾注着关注之情,字里行间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

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作用的阐释西方文学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柏拉图的“禁欲说”。

而关于诗歌的伦理作用,锡德尼曾在其《为诗辩护》中这样写到:“在引人向善导致德行上莫过于诗,德行受推崇,罪恶受惩罚,其实这种赞美是应当属于诗的。

”锡德尼提出诗歌的社会作用在于培育人的善良之心,张扬美德,抨击邪恶。

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诗歌的教育作用,使读者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欢乐,表现美德恶行或其他内容并能够寓教于乐的虚构形象是诗人的根本标志。

对诗歌的全部责难,也就是认为诗歌是不道德的,这实则是对诗歌借以改进人类道德方式的误解。

诗使心智容纳千千万万种尚未理解的思想组合起来,从而唤醒并丰富心灵;诗揭开世界的面纱,展现出其隐藏的美,使熟悉的事物变得神秘陌生。

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生态伦理观发展脉络

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生态伦理观发展脉络

JIAN NAN WEN XUE的过程。

文学创作者、文学研究者、文学教育者都应同时具备一定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情怀。

雷达曾说“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就是这种贯穿在现当代文学历史中的思想主线和精神命脉。

”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放在中国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也是适用的。

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建构的过程中已经在彰显着自己魅力。

现在,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包括在美国,中国作家出版作品不仅变得非常容易,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竞争了。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只需要按照自我既定的路线,或平淡、或多变、或简单、或繁复,海纳百川地走下去,即好。

人性的深刻思考、苦难的温暖展现、庄重的品格存在,这应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应有的魂魄。

(南昌工学院)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WGW1419。

本文以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中生态伦理观的研究为主题,选取20世纪英国代表动物书写诗人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菲利普·拉金和泰德·休斯的代表动物书写诗作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动物书写诗歌中生态伦理观发展脉络的共同特征:从对动物的同情,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再到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的向往,包容了生态文学思想的全部内涵。

1.引言纵观20世纪的英国诗歌,从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到二三十年代的D.H.劳伦斯、到五十年代的菲利普·拉金,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泰德·休斯等代表诗人,或通过对动物的怜爱与同情,或通过对人类残害动物等破坏自然活动的谴责,或通过对人与动物平等关系的讴歌,或通过对动物原始力与美的颂扬,以朴实的笔调描写了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对动物的热爱和强烈的生态伦理思想,赋予人与动物的关系以真正的道德意义和价值,使20世纪英国动物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研究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给自然环境和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出这些诗歌中所蕴藏的生态意识和道德关怀,从而对广大读者有深刻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赫伯特诗歌《美德》的基督教寓意及道德启示作用

赫伯特诗歌《美德》的基督教寓意及道德启示作用

赫伯特诗歌《美德》的基督教寓意及道德启示作用作者:王卓杜丽娟赵文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王卓,杜丽娟,赵文慧(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摘要:乔治·赫伯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玄学派诗圣”,其著名宗教诗集《圣殿》于1633年正式出版以来,诗中所体现的赫伯特对上帝堪称典范的虔诚一直以来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赫伯特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技巧。

赫伯特具有显著的个性写作特点,《圣经》是赫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诗篇大多是沉思《圣经》的产物,充满了基督精神和道德寓意,清新而引人入胜,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净化,本文通过分析赫伯特的诗歌《美德》的结构形式和主题意义来深入挖掘内含其中的基督教寓意及对现代人的道德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德;《圣经》;基督教寓意;道德启示中图分类号:I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53-0317世纪初期,以多恩为领军人物的英国玄学派诗歌异军突起,该学派诗歌以“奇思秒喻”而著称。

赫伯特是这派诗歌中的一员,并被誉为“玄学派诗圣”,其诗歌工于格律和韵文技巧,语言有如箴言般洗练、贴切、真挚、具有说服力,并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和其他玄学派诗人有所不同的是:赫伯特避开了世俗的情人诗歌,把他炽热而又虔诚的爱全部奉献给了上帝。

在赫伯特的眼里,上帝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还是与他身份和地位平等的朋友,甚至是他的爱人。

作为一位宗教诗人,赫伯特毕生只写虔诚宗教诗歌,其主要作品有宗教诗集《圣殿:圣诗及抒怀》(1633),其中收集了大约160首宗教主题的诗歌。

基督教一直是文学中的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主题。

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是赫伯特诗歌创作的典范和灵感源泉,诗集《圣殿》中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是赫伯特沉思《圣经》的产物。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2009年1月第25卷第1期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 o na l Stud ies Un i v ersityJan.,2009V o.l25N o.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鲁春芳(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提要: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各异,但自然的意识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

他们的诗歌反映着一种与现代生态批评理念相契合的诗学主张,主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给自然以神性的尊严,由此构画出人类与诗意自然和谐共生感人画卷。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神性自然;生态伦理中图分类号:I561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9)01-0035-05The E col ogical E thics i n the Nature of English Ro mantic PoetsLU Chun-fangAbstrac t:N a t ure concern is deeply roo ted in the poetry o f nearly all the Eng lish romantic poe ts and pro found l y expressed in the ir poetic i dea despite o f their different nature i m ages and different arti stic for m s.T hey e m phasize the non-i nstru m enta l va l ue of nature,affir m the i nherent purpose of biolog i ca l co mmun ity and advocate respect fo r life and na t ure.These thoughts j ust accord w it h modern eco l og ica l ethicsK ey word s:T he Eng lish ro m anti c is m;di v ine N a t ure;eco l og ical eth i cs一、神性自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自然观神性自然(div i ne N a t ure¹)一词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的概括,与华兹华斯/崇高景物0(h i gh ob j ects)同义:华兹华斯称大自然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其中蕴含着/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w isdom and spir i t o f t he un-i verse)0(5自然景物的影响6)。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文诗歌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作者简介:钟黎(198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74)
摘要:英文诗歌中充满了对崇高自然和人间之爱的伦理内涵。

文章旨在探讨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理念的具体体现,阐释其内在涵义,对当今的诗歌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文诗歌;伦理;道德理念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引言
诗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除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外,同时诗歌也通过语言、风格、主题等文学要素体现着伦理道德的理念。

古希腊诗歌理论认为,真理是诗歌追求的目的,它与美结合在一起。

诗歌还体现出善,在德行上能够教育和引导人们才能称为善。

在社会的转型期,当人们的思想出现迷惘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英美文学史上,一大批诗人在自己作品中,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倾注着关注之情,字里行间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

英文诗歌中对伦理道德作用的阐释
西方文学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柏拉图的“禁欲说”。

而关于诗歌的伦理作用,
锡德尼曾在其《为诗辩护》中这样写到:“在引人向善导致德行上莫过于诗,德行受推崇,罪恶受惩罚,其实这种赞美是应当属于诗的。

”锡德尼提出诗歌的社会作用在于培育人的善良之心,张扬美德,抨击邪恶。

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诗歌的教育作用,使读者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欢乐,表现美德恶行或其他内容并能够寓教于乐的虚构形象是诗人的根本标志。

对诗歌的全部责难,也就是认为诗歌是不道德的,这实则是对诗歌借以改进人类道德方式的误解。

诗使心智容纳千千万万种尚未理解的思想组合起来,从而唤醒并丰富心灵;诗揭开世界的面纱,展现出其隐藏的美,使熟悉的事物变得神秘陌生。

诗人的创作目的,就是让读者或欣赏者从中得到教益,使其在个人情感和思想上建立起相当的联系。

当诗人的情感流露之时,他的思想道德也随之得到了教育。

华兹华斯就曾在其诗歌中论述过伦理道德的作用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特具的美好品德。

他在《康伯兰的老乞丐》这首诗中写道:“不管老乞丐来到了什么地方,难背弃的习惯做法自然促成了仁爱的举动;他习惯起了理智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就这样使得灵魂倾向于德行和真正的善。

有人因为其善行而出类拔萃;他们的心灵崇高又爱好思考,他们创造的欢乐和幸福将与时间共存,而且会传播和点燃。

”在华兹华斯看来,善良的美德不仅能提升自我,而且还可以构建全人类善良的美好品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英文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伦理道德观念在英文诗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与善的和谐伦理道德思想
中西方伦理道德的核心都是善,善是人的原始本性。

文学作品中所张扬的善,目的在于劝诫读者弃恶从善。

美与善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写作的重要主题。

华兹华斯在《她眼神狂乱》中,歌颂了一个母亲的爱,诗中的母亲通过自己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的悲惨遭遇:她惨遭丈夫的抛弃,但却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在《最后一只羊》中,诗人描述了一个男子因为生活所迫,曾一度产生了做坏事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使得他寝食难安,他反问自己,善良之心怎么能做坏事呢?诗人通过对一个男子内心变化的描写,反映了人性中对于恶念的自律,并于善恶中选择了善心和善行。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正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工业文明开始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产生了极大的欲望。

威廉姆·布莱克则站在时代的高度,创作了一系列诗歌,表达要爱护心灵基础,倡导心灵的美。

他在《歌:我爱》中构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世界:这里有永恒的欢笑,余音缭绕的山谷,美丽的丘陵。

这种诗性的世界,正是善的停留,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领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二、自由平等的精神
美国著名的女诗人狄金森虽足不出户,但却通过报刊和其他途径对外界所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她认识到,如不了解社
会的疾苦,就无法达到诗歌的最高境界。

在《活着,使人感到羞耻》这首诗中,她描述了一个斯巴达牺牲的故事,赞扬他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一个自由世界的追逐和向往之情。

在她的其它作品中,还有着对于民主认识。

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民主可言,即使有,也是虚伪的表象。

敢于说真话的人却成为了“痴癫”,只有“有眼力的人”才知道那不是“僵化的痴癫。


三、幸福观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幸福是个体主体性的选择和追求,它不仅是肉体上的尝试和体验,更有高层次的的东西。

英文诗歌中有许多表达诗人对于幸福观的理解。

布莱克就曾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一种为人类谋福的幸福观:“在黎明升起的时候,我听到一天使歌唱:仁慈、怜悯、和平,是这世界的解放。

”他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对幸福的理解上,塑造了一个诗性的伦理王国:每个人心中都秉持仁慈、和平、怜爱,就能在安享可欲求的幸福的同时,又协调好各种矛盾和关系,社会美满,人人幸福,这才是诗人心中真正的幸福。

四、伦理“耶路撒冷”
西方文学中伦理道德理念的主要来源是宗教文化。

耶路撒冷本是宗教上的圣地,在这里代指诗歌有着对宗教思想的理解,希望在诗歌中通过重塑宗教的力量,来唤醒人们对于所做的罪恶要受到惩罚的恐惧之情,使人们增强了对善的欲求。

威廉姆·布莱克是其中的代表者。

他一方面批判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但并没有彻底放弃上
帝救赎人类的观点,借鉴诗歌和宗教共同的力量唤醒人们的良知。

他希望在诗歌中重塑这种思想,使得在他那个时代看来几乎快崩溃的道德体系能换上新的血液得以重建: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得到上帝的拯救而进入理想的天国,大部分人都难逃宗教的审判,而进入黑暗的炼狱,与痛苦磨难相随。

参考文献:
[1]陈清芳.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05):73-76.
[2]崔艳辉.浅谈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意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02):82-84.
[3]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0(01):219-220.
[4]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