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2课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以小事折射人物美德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平易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8)上节课,我们通过几件小事,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令人追思景仰。
本节课我们将从作者情感这一角度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也写出了很多议论性语句,找一找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出示课件29)(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学生:示例: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教师:同学们,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教师追问:同学们,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出示课件31)(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
教师:同学们,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出示课件32)(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
越是平凡,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
教师补充: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你有哪些写作心得?(出示课件3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两课时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叶圣陶的“写话”和“简洁”的语文主张及其具体内涵。
3.学习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他去世之后,人们想起他,会忆起哪些往事呢?让我们在张中行先生的文字中去了解叶圣陶先生。
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介绍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
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3.字词讲解修润、生疏、商酌、恳切、譬如、朦胧、累赘、别扭、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以身作则、冗长rùn 、shū、zhuó、kěn 、pì、méng lóng 、léi zhuì、bièniǔ、tuōtà、tiē、huìjuàn 、chǐ、diān pèi liúlí、shēn 、rǒng沾溉:浸润浇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方面, 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 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 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的 看法: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 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 躬尽瘁。通过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强调“简洁”的文风,统一“做”和“作”的使用 体例可看出来。) (二)品析含义丰富的句子 1.作者在第 1 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 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一些品析。 明确:“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 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语句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 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品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 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 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2.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 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举例略。 (三)学习“写话”风格 1.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 话回答) 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 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2.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3.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理解以小事折射人物美德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平易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交流展示师引导:上节课课后同学们阅读了吕叔湘写的《怀念圣陶先生》,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读书笔记,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预设:吕叔湘不仅写了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而且还重点叙述了他对友人的关怀鼓励,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充满人文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品质。
两位作者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人之师表。
◆活动二:析读文本,明确写法1.探究以小见大的写法师引导: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请举例并说说。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师点拨: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
越是平凡,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体会文中叙议结合的写法。
师引导:作者先对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进行高度评价,然后叙述相应的事件呈现这种精神品质,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我们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已经有所了解。
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谈谈这种写法在文中有什么好处。
(出示议论性语句,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师引导归纳明确)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2课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材解读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系首次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作者和他记叙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叙,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而有趣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也正如他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语文主张——“写话”,明白如话,简洁而厚重。
因此,在讲述时,本文的教学重心正应放在此处,引导学生理解此种返璞归真之美。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法——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学法:讨论法——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3.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从萧红的视角我们感受到了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以及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你们呢?你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别人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再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了解一下他跟中的叶圣陶。
(板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设计意图】联系所学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始审视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里运用动作描写,通过送客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宽厚。
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坚决”这个修饰词可见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三、品读评价,体会感情
找出文章中评价性的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和表现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对照所叙之事,谈谈你的看法。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
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两句要读出对叶圣陶先生深情的赞美之情)
①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1.评价性语句在结构上起作用的:
1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在文段中起总领作用)
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在文段中起总领作用)
3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2.评价性语句在表达作者情感上起作用的: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与前面的 “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描”字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文章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人物刻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句段的品读来体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树立正确的用语观。
教学方法:勾画法、品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正己始终是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的,是需要终生修炼的一门课,是需要随时随地要做的。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注重修身正己的楷模,为人既有宽厚的一面,又有要求严格的一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理解写法,把握形象(一)自主学习——找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片段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自主学习)(二)小组合作——析(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宽厚的特点。
(2)“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3)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三)教师归纳——悟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一)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言——体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第一个方面领起句)(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以上说待人厚包括正心和修身(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个方面总起)二、读议论性语句——体会作者感情(1)读出深情的赞美: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3)以身作则,零碎方面同样认真。
(五)布置作业。
1、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积累下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小组中进行交流。老师给出几个示例。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课时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词句,体悟本文语言特点。
2、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3、理解叶圣陶提出的语文主张。
二、教学重点
1、品读文中词句,体悟本文语言特点。
2、理解叶圣陶提出的语文主张。
三、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四、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个目标——品读文中词句,体悟本文语言特点。
(二)完成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1、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圣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
理解一:先生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喜庆欢乐的除夕夜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因此倍增悲哀。
理解二: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教材解读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系首次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作者和他记叙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叙,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而有趣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也正如他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语文主张——“写话”,明白如话,简洁而厚重。
因此,在讲述时,本文的教学重心正应放在此处,引导学生理解此种返璞归真之美。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法——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学法:讨论法——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3.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从萧红的视角我们感受到了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以及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你们呢?你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别人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再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了解一下他跟中的叶圣陶。
(板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设计意图】联系所学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始审视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积累字音和词义(多媒体出示)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修润:修改润色商酌:商量斟酌。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二、背景说明(多媒体出示)1.叶圣陶其人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l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并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他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2.作者介绍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生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要求在速读全文基础上,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听闻叶圣陶先生逝世心情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一一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理清了文章思路,整体感知了全文内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段:标点、修改文章(2)第四段:送客(3)第五段: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1.叶圣陶,又名,二十世纪著名作家、、、。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家、家。
3.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
4.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动,“作”的意思是。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散文。
6.通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文,说说张中行选取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看出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夯实双基,突出重点,提升水平,培养习惯。
参考答案1.叶绍钧教育家编辑家社会活动家2.学者哲学散文3.写话简洁4.充当5.记人6.文字方面:帮助吕叔湘、和我共同修润课本;日常交往:热忱礼貌地送客,复信给我。
以上看出叶先生“待人厚”。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以上看出叶先生“律己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我们上节课通过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了解了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性,同时也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作文要用语简洁,随便自然。
请大家想一想: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段: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和叶圣陶先生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叶先生的逝世,作者的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悲哀。
请思考:作者在感情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问题二:本课原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请思考这篇纪念文章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特点?问题三:本文是否实践了叶先生提出的“写话”风格?学生讨论后,明确: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问题四:为什么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学生讨论后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文,盲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讨论,理解并体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的人物刻画方法。
第三阶段:课堂小结《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设计意图】拓展迁移,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描标点作文做人待人厚送客律己严力求完美修改文章以身作则复信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