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一现在的自己,感觉很虚。
的确,来到大学以来,感觉没什么心情去看课外书,这份感觉很奇怪。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句话更深让我羞愧。
“徜徉书海,快乐分享”,这种感觉很淡很淡了。
可是,一次,在书店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
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
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
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
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
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
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
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
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书心得五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书心得五篇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满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金钱荣誉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与别人做比较就是幸福,我说:知足便是幸福。
多数人看见别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嫉妒,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本能。
为了害怕孤独,人会选择痛苦,博取别人的垂怜,悲伤理直气壮地成为要求被爱,被体谅,被细心治疗的筹码。
嫉妒别人的快乐,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这样的人与自己较劲,自己折磨自己,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
相反,“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它们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方面都胜于己呢?”但是,伟大的成功者却不易嫉妒,因为他找不到值得他竞争的对手。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别人呢?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质,在生活中,如果你学会了知足,你便拥有了幸福。
现在你知足了吗?篇二: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
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精选10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精选10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精选10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我比较喜欢看周国平先生的散文。
第一次看他的文章,是因为他的一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守望的距离》,买了下来。
之后,就开始有意识的找他的书看。
《妞妞——一个父亲的扎记》,也是在这种意识下买的。
周先生一般都是写散文,但是发现他写的一本小说(但是又不能说它是小说,因为它是真实的。
它记载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好奇心下就买了下来。
看到一半,我就不想看了,因为愤怒。
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还是把它看下去了,因为我关心妞妞(虽然我这种关心已经不合时了,此时的妞妞已经离开了)。
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妞妞,她在微笑,她在天堂,过得很好。
我愤怒,是因为那个女医生的冷漠,她竟然可以无视一个孕妇发高烧,而不给她看病,这仅仅只是冷漠吗?只要是有一点良知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愤怒,是因为那个男医生的无知,给一个孕妇照X光,这个男医生真的这么“无知”吗,孕妇不能照X光是常识,甚至是医院的规定,这名男医生,是“医生”吗?这就是在我们社会存在的医生?这就是人们把生命交到他们手上的医生?这样的人,是医生吗?甚至,这样的人,是为人父母者?他们,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妞妞”?妞妞的不幸,是所有父母心中的痛!每一对父母,她们都有一个“妞妞”。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妞妞”幸福,快乐。
如果“妞妞”受苦,那是一千倍苦,加在父母身上。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2《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从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中的一切琐事。
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在我这个年纪,读周国平的__应该不算晚吧。
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再来唨嚼下周国平的哲理也未尝不可。
有人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带着一时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时间,便着手读起他的__。
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初识他的__是一篇名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__,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便一亮,感觉很新鲜,__充满浓郁的诗意与馥郁的哲理,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那是对哲理的深刻诠释。
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或许,正如他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此时,“周国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汉字了,他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守望的距离》记载了作者十余年的岁月点滴,无论是对爱的理解还是人生的追求都显现了独到的见解。
但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周国平写下的格言使我最为感同深受。
何为格言?格言不过是天神们私下议论人类隐情的悄悄话,却被智者偷听到了罢了。
周国平这样读解自己的格言:我从不奢望写出能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想罢了。
在这里,摘录下几句我自认为不错的格言。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
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好格言,但只读格言的人却是傻瓜”。
但这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属经典。
正如:“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觉得讨厌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是讨厌别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们。
你并不能要求别人为你作些什么,就算你很讨厌他,只要我们自己做的够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难过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让我们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宽容。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相关推荐《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1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在我这个年纪,读周国平的文章应该不算晚吧。
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再来唨嚼下周国平的哲理也未尝不可。
有人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带着一时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时间,便着手读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初识他的文章是一篇名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便一亮,感觉很新鲜,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与馥郁的哲理,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那是对哲理的深刻诠释。
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或许,正如他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此时,“周国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汉字了,他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守望的距离》记载了作者十余年的岁月点滴,无论是对爱的理解还是人生的追求都显现了独到的见解。
但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周国平写下的格言使我最为感同深受。
何为格言?格言不过是天神们私下议论人类隐情的悄悄话,却被智者偷听到了罢了。
周国平这样读解自己的格言:我从不奢望写出能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想罢了。
在这里,摘录下几句我自认为不错的格言。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
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好格言,但只读格言的人却是傻瓜”。
但这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属经典。
正如:“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觉得讨厌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是讨厌别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们。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23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23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2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不会因为痛苦或者快乐而改变形状。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记叙了他对生活的感受,每一篇散文都扣人心弦。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人生、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吧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带着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告诫人们,不要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更不要是去精神花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有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和守望血药恰当的距离,一守望的距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是守候。
合上书,闭上眼,静静的思考,去守望着快乐和幸福。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2《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散文里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是的,全世界有近70亿的人,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饮食,文化也有诸多的不同,我们把个人放到这七十亿里简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世界,我们不奢望能够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也不要妄想去改变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
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书是看完了,可书真正的价值又何止这区区几百页的纸张?也许自己太小,没有经历太多的人生,所以不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周国平先生的思想。
我所读到的只不过是那冰山的一角。
但我相信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
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生命是自己的。
“人必然有人格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虽然有着一样的开始和结束,但活着的内涵却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经历”两字由此诞生,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经历,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永远都是为自己而活的。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7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7篇看完书之后我们的内心总会有很多的见解,记得写进读后感哦,读后感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那么书写方面该注意什么呢,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守望的距离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现在的自己,感觉很虚。
的确,来到大学以来,感觉没什么心情去看课外书,这份感觉很奇怪。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句话更深让我羞愧。
“徜徉书海,快乐分享”,这种感觉很淡很淡了。
可是,一次,在书店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
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好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
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
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
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
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
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
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因生活变故而引发的思考。
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积淀写就了此书。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1983年至1995年4月所写散文的结集,收入了散文十四辑,内容包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
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内心,因为我们同样热爱生活,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豁达的精神境界。
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的变故,因而它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
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我从本书中得到了许多启示,作者从幸福的涵义,人与宇宙,物质与精神,得与失等方面进行了自我观点的阐述,深刻而有意义。
以下内容是我读过本书的想法:
一、幸福是什么
本书中幸福包括自我的遗忘,爱人,孤独的宁静,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对生活的认真与不认真。
我对其中两个类型的幸福很印象深刻,一个是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是对生活的认真与不认真。
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不会觉得孤单。
因为我们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志趣才会凑在一起,高山流水,伯牙与子期。
对生活的认真与不认真,则是我们选择应世还是避世。
有句话说得好,“你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会认真对待你”。
这便是积极应世的活着,有追求,有上进心的活着。
但也有人选择脱俗避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但我认为人既要应世,又要避世。
应世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百态,人情世故,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在自己的位置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避世也是一种情怀,一直积极应世岂不是很累?何不像村上春树一样,少了几分市井的繁琐,多了几分对人生,对自然的思索。
二、逝去的岁月
失去童年,才会长大,失去岁月,才会活着。
每次回母校,
我都要久久徘徊在我过去住的那间宿舍的窗外。
窗前仍是那棵树。
我很想进屋去看看从前的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
那是普鲁斯特式的幸福,在影片《料理鼠王》中,苛刻的美食评论家,在品尝完小老鼠做的杂烩菜后,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是母亲为他做的杂烩菜,那味道出现在舌尖,于是他变得不再刻薄。
三、生命的短暂
未知死焉知生,生命的一次性与短暂性,让我们悲观,执着,超脱……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生。
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多少喧哗与骚动,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结局总要走向寂页。
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因为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
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一个人思考过死
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昆德拉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试活过,只活一次等于没有”。
《回来吧大叔》为日本作家的《椿山科长的七天》改编。
讲述的是两个中年男子意外身亡,然后获
得了重生的机会,完成了一生未完成的愿望。
或生或死,已经不重要了,再次活着,他们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这是个物理问题,还是个化学问题,但提出它的人认为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是开始,丰富了概念,创造了物理,解释了问题。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
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
学哲学的,像国平,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寻到了灵魂的归属。
国平将这本集命名为《守望的距离》,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
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