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合集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校际交流项目管理办法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校际交流项目管理办法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校际交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工程学院国际化办学工作的发展进程,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实现学院整体发展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总则第一条本管理办法中所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我校经批准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条仅以互认学分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学生交流活动,属于校际交流项目,不须向国家教育部报批,只须到当地教育部门备案。

其它操作程序和管理监督方法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黑龙江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目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调整优化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培养能够跨文化交流、善于在国际市场上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国际化人才。

第四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我校的有关规定,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五条学校鼓励有条件的二级院、系(部)(以下简称二级单位)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设立与审批第六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层次和类别,应当与我校和外国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和类别符合,并一般应当在我校已有或相近专业、课程举办。

合作举办新的专业或者课程的,学校和相关二级单位应当基本具备举办该专业或课程的师资、设备、设施等条件.第七条我校可以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具体包括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教学计划,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

第八条二级单位与外国教育机构商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成初步意向后,须向国际合作交流处提交《黑龙江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校际交流项目)立项申请表》(见附件),包含项目合作方案、对方大学简介、项目可行性论证材料,由国际合作交流处呈主管校领导批准立项。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简介留学生中心是学校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招生、管理、服务、国际学生交流与合作的部门。

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接受外国留学人员的类别为:大学本科生、大学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学者、语言生、短期生。

是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具有接受国家公派奖学金留学生资格的大学。

积极参加国家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外国留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

目前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已经超过在校留学生总数的60%。

学校现有近百名高水平的教授从事外国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用英语培养各个专业的博士留学生。

留学生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制度,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服务。

为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外国本科生解决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熟悉、适应、掌握在大学中的学习方法,我们为一年级的外国本科生单独举办教学班。

安排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教授给留学生集中上课,受到留学生的欢迎。

很多同学以良好的成绩完成了第一年的课程学习,顺利进入各个专业学院(系)开始第二年的学习。

我校对外汉语教学每学期开设8个等级的汉语课程班。

有30余名高水平教师任教,汉语教学效果好,受到许多国家的留学生的好评。

学校与100余所国外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接待多个长、短期合作项目学生来校学习。

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地址:中国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中心教学楼1144、1145室)Fax: 86-10-68914846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er (ISC) of BITISC is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enrolment,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ce. BIT is authorized by Beijing Educational Committee to accept foreign students of all sorts, such as Bechalor, Master, Doctor, V isiting Scholar and Researcher,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 and Short-term program student. BIT is also authorized by the CSC, Chinese Scholarship Counci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 R. C to admit state scholarship students. BIT actively takes par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ve and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government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thousands students from 36 countries studied at BIT. Presently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for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 has reached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With the capacity of fostering doctoral students from abroad in various specialties totally taught in English, there are more than hundred professors of great learning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at BIT. ISC has established whole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provided good learning conditions.In order to help freshers adapt to campus inveronment, master the mothed of study in university, ISC specially orgnanizes the first year of freshman study class. The experienced professors and lecturers focus on the freshers’ need, providing help and assistant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y meet. It’s welcomed by the students and the positive result shows most of the freshers hav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first year courses and entered the second year study smoothly.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for foreigner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any years at BIT. Every semester ISC runs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8 levels. More than 30 profound professors and lecturers are teaching Chinese and cultural courses here and their excellent teaching are highly appreci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BIT has set up educational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100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ions. Many students come to BIT through long-term or short-term programs every year.Welcome to study at BIT.Address: 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er (Room 1144, 1145, Central Teaching Build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o. 5, Zhongguancun Nandaji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1, P. R. ChinaFax: 86-10-68914846。

北京理工大学外派出国学习计划实施细则

北京理工大学外派出国学习计划实施细则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外派出国学习与交流计划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我校研究生加强对外交流,加快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根据国家留学的基本方针政策,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研究生外派出国学习计划是指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选拔一流的研究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从事学术交流的活动。

第三条该计划坚持面向学校战略发展需要、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着眼于培养一批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国际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促进重点支持的科研团队及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四条研究生院负责该计划的总体实施和管理,并协同国际交流合作处办理派出手续;各学院负责按要求进行选拔;被选拔研究生负责各项材料的准备和申报。

第二章申报类型和条件第五条申报类型和申报时间(一)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具有国际会议邀请函,即可申请(暂不支持参加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

(二)短期出国访学;出国访学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全年均可申请。

(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12个月,每年3月到9月申请。

第六条申报条件(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二)选派人员一般应来自“985工程”建设基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学科、新型交叉学科及重点扶持学科;(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本人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提交的论文被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正式接收(以会议正式邀请或书面通知为准)。

会议邀请报告者优先;参加会议的学生必须做口头报告,不做报告者不予资助。

(四)短期出国访学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1)选派人员必须为全日制在读研究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申请年龄不超过35周岁;(2)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有希望冲击优博的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语言要求;(3)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的研究生已经完成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五)本项目选派范围暂不包括曾享受过其他形式资助出国留学、已获得其他形式资助尚未执行人员、已获外方全额奖学金资助人员以及正在境外学习、工作的人员。

湖南大学校园卡管理办法暂行-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湖南大学校园卡管理办法暂行-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需要,确保校园卡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规范校园卡的使用和管理,维护学校的财产安全和校园卡用户的权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卡的运行管理机构为北京理工大学财务处,下设校园卡管理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卡务中心),具体负责校园卡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校园卡的发行管理业务。

第三条按照校园卡系统的功能规划,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卡按照用户身份和使用功能划分为五种类型:全日制学生卡、非全日制学生卡、教职工卡、临时校园卡和校园消费卡。

第四条全日制学生卡和教职工卡(含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员工卡,下同)的卡面印有持卡人照片,存储持卡人的校园电子信息。

非全日制学生卡卡面不印刷持卡人照片,但存储持卡人的电子身份信息。

这三种卡片可挂失,遗失可以申请补办。

临时校园卡可选择存储持卡人的相关信息,校园消费卡不存储持卡人的相关信息。

这两种卡片不挂失、不补办,需要时可重新申办。

第五条学生卡、教职工卡同时具备校园消费结算、电子身份认证及校园信息化管理的功能。

除了可以在校园内的食堂、公共浴室、商店等服务机构进行消费结算以外,通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功能,可以实现图书借阅、医疗管理、考勤签到、学籍注册、校内班车使用、计算机机房与电子阅览室使用、门禁管理、信息查询等校园管理功能。

临时校园卡具备校内消费结算功能;可以根据需要实现身份认证和部分校园管理功能。

专门用于来学校进行短期学习、访问、交流等公务人员,以及经学校人事部门核准的临时用工人员申请使用。

校园消费卡只具备在校园内食堂、公共浴室、商店等的消费结算功能,供在校园内生活、符合办理条件的其他人员申请使用。

第二章校园卡的发放管理第六条全日制学生卡的发放对象,是以国家统招方式入校并注册的全日制学生、留学生。

非全日制学生卡的办理对象,是学校各级办学单位自主招收培养的其他各类学生。

第七条全日制学生首张校园卡,由卡务中心根据招生与培养管理部门提供的学生信息统一办理。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北京理工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认真实施《北京理工大学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理工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我校科技事业的有序、健康、协调发展,保障学校在开展科技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有效地组织好学校的科研队伍,明确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依据国家、地方有关科研项目管理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科研项目分类:按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科研计划(纵向)项目、横向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学校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和自拟项目;按项目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含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工程承包、型号研制、军品生产等(包括列入学校科研计划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学校自拟项目系指经科技处批准的由个人、基层单位出资的项目。

第三条科研项目管理遵循原则:1、认真实施《北京理工大学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理工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各学院和科研机构应制订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主攻方向和总体目标落实科技任务,向学科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发挥优势,形成特色,赶超国内外科技先进水平。

学校积极支持各学院合理组织科技队伍承接各级各类重点、重大科研项目。

2、协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视成果的产出,保证学校拥有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和从事应用开发的科技队伍,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校积极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支持教师出于个人兴趣而自由开展的研究。

3、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人才与知识密集的优势,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与开发,鼓励各学科间相互交叉与渗透,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

大学中外学生交流项目(含国际课程实验班)管理办法

大学中外学生交流项目(含国际课程实验班)管理办法

大学中外学生交流项目(含国际课程实验班)管理办法第一章适用范围和对象第一条中外学生交流项目为XX大学及各学院或部门与国(境)外大学及其二级机构合作中,涉及赴对方学校进行长期、短期的进修、学习、实习的合作项目。

具体包括:“2 2”(国内两年国外两年)、“3 1”(国内三年国外一年)、单学期修学分等模式的学分互认项目、以及国际课程实验班;寒暑期进修、培训、游学项目;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

第二条中外学生交流项目以学分互认或短期访问方式开展。

针对我校某一固定专业与国(境)外院校开展的“2 2”或“3 1”模式的国际课程实验班是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开展的学分互认项目,同样属于中外学生交流项目,经学校相关部门(该专业所在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审核批准后到江苏省教育厅备案。

第二章项目开发与管理第三条中外学生交流项目学生在国(境)外大学所修学分和学时总量,原则上应和学生在XX大学所属专业培养方案中未修读学分和学时总量相当。

学生在国(境)外大学所修课程应与其本人在XX大学所属专业修读课程的内容接近、相近或相当;有关学院负责审核学生在国(境)外大学修读课程及学分,并根据《XX 大学学生学籍管理条例》(试行)对学生在国(境)外大学所修读学分进行转换,同时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条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将运行较为成熟的项目转化为国际课程实验班,在原有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项目学生在我校期间所学课程能更好地对接国(境)外阶段课程。

第五条 XX大学与国(境)外大学签订的协议中如有涉及校际交流事务的内容,须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查后交分管校领导会签、批准后方可签署。

协议副本须统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备案。

协议签署完毕、启动运行前须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提交项目说明、项目协议副本、归国成绩认定办法等材料。

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统发送至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

第六条项目运行过程中,所在学院或部门须每年年底定期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汇总本年度中外学生交流项目名单。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材专著建设计划项目申请办法【模板】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材专著建设计划项目申请办法【模板】

**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材专著建设计划项目申请办法为促进**大学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工作的进展,适应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学实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材专著建设计划,资助出版由**大学学者与海外学者合作编写的学术著作及高水平教材,具体事项由国际交流合作处与**大学出版社负责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学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实际和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形式固化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二、资助范围1.作品是主要作者为学校学者和海外知名学者的合作成果,能够代表**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2.作品自申报截止日起,2年内能够完成。

3.已获其他出版基金(资金)资助的教材专著,不再列为本建设计划资助项目。

4.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在相关学科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或学术创新之作。

(1)学术专著,即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在实验实践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2)基础理论著作,即作者荟集国内外某一学科领域已有的资料和成果,经过分析整理,撰写的具有独到见解或新颖体系,对科学文化发展或培养专业人才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基础理论著作。

(3)应用技术著作,即作者把已有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理论用于生产实践或者总结生产实践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撰写的能够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著作。

5. 教材: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符合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篇幅适宜,取材合适,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能够准确地阐述本门学科的理论和概念;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教学适用性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出版后能够在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申报要求项目申报采取校内教职工个人申报,**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进行申报条件的审核,并共同组织专家组评审,**大学根据资助计划确定的程序进行。

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工作管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是指在现有的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通过国际交流交换培养项目选派学生到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实习、实践基地交流学习的模式进行本科生培养。

第三条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是国际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支持和鼓励多渠道引进和使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和鼓励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交流学习。

第二章项目管理第四条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工作实行项目派出、综合管理机制。

第五条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项目包括政府项目、校级项目和其他项目。

第六条政府项目,指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其他由政府资助的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项目。

政府项目的管理由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按照政府项目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七条校级项目,指学校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或实习、实践基地签订本科生交流交换培养协议,共同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假期学校项目、短期交流项目等。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校级项目的谈判、签约,以及与国外合作方的经常性沟通等工作。

教务处负责项目的信息发布、学生选拔、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工作。

第八条其他项目,包括社会资助项目,以及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批、由各学院承担的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机构共同开展的本科生交流交换培养项目。

社会资助项目等其他项目,涉及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内容的,应当经过教务处审核同意。

第九条教务处负责全校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培养项目执行情况的备案与年度统计工作。

备案信息包括项目周期、选拔标准、选派专业、派出学生信息等内容。

第十条学生自行申请到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且经过教务处批准的,在交流期间的课程修读、学分认定与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日期:2014-04-0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教重〔2010〕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经费来源为“985工程”等计划及国家引智专项经费,项目分为学校学科国际化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队伍国际化建设、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和海外合作平台和外事工作信息平台建设5个类别。

第三条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总体实施、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资助分为5个类别18项具体计划。

第五条针对学校学科国际化建设,设立“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包括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和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校内“111”计划))、“一流学科建设对接计划”、“全英语授课专业建设辅助支撑计划”和“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辅助支撑计划”。

资助经费用于“111”基地聘请本领域海外一流专家来校工作产生的国际旅费、酬金;基地教师和学生出国费用;我校重点学科教师和学生到海外重点参照院系访问、进修与交流产生的出国费用和对方人员来我校进行交流、讲学、合作研究所产生的国际旅费、授课酬金或生活补贴;全英语授课专业聘请海外教师授课酬金、专业教师参加海外培训出国费用以及专业建设所产生的办公费、印刷费、会议费等业务费。

第六条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辅助支撑计划”、“优秀海外学生交流计划”、“外国来华留学生支持计划”、“毕业生国际化就业计划”。

资助经费用于我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出国(境)进行长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产生的国际旅费、学费、
注册费及在外生活费等,以及学生项目管理人员出国费用;对等项目的海外合作院校来我校学习与交流的学生的国际旅费、学费或生活费,留学生奖学金;为推动毕业生国际化就业产生的海外调研费用、国际资格认证和管理费用、授课酬金、培训费等业务费。

第七条针对学校队伍国际化建设,设立“徐特立特聘和讲座教授计划配套资金”项目、“中长期外籍教师或访问学者聘用计划”和“管理干部及学科骨干教师国际化海外培训计划”。

资助经费用于人事处“徐特立特聘和讲座教授计划”聘请的海外一流专家国际旅费与生活的补贴和办理来华手续等人员经费;在我校工作的中长期外籍教师(包括语言教师和专业外籍教师)、国外访问学者的国际旅费、住房和工资或生活补贴以及办理来华手续、医疗保险等费用以及我校管理干部及学科骨干教师海外培训所产生的费用等。

第八条针对学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设立“国际学术交流计划”、“高层次论坛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和“涉外及涉港澳台联合学术机构建设项目”。

资助经费用于支持我校教师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所产生的国际旅费、会议注册费和在外生活费(重点支持到我校校际合作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我校主承办的高层次论坛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受邀知名学者、学术大师、高校校长的国际旅费、会议注册费和食宿交通费补助;我校涉外及涉港澳台联合学术机构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交流、合作研究产生的国际旅费、食宿交通费补助以及教师或研究生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出国费用、举办学术会议经费和联合学术机构建设所需的办公经费、交通费、资料费和印刷费等业务费。

第九条针对我校海外合作平台和外事工作信息平台建设,设立“国际化宣传项目”、“孔子学院建设项目”、“外事工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和“外事队伍建设项目”。

资助经费用于组织对外宣传、校园网英文版的改版和维护所产生的印刷费、邮费、活动经费、劳务费;孔子学院发展与运行经费;建设外事工作信息平台网络设备及软件开发费用、维护经费以及学校专兼职外事队伍建设所产生的差旅费、培训费、资料费、劳务费等业务费。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管理
第十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支持的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111”基地和校内审批建立的“111”基地上一年度报送预算,国际交流合作处提
出经费支持建议,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直接拨款。

校内“111”基地的遴选由国际交流合作处组织申报和评审,报校领导批准后立项执行,其管理办法同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管理办法》(教技〔2006〕4号)和《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校人发〔2007〕16号))。

第十一条“一流学科建设对接计划”采取单项单报,以学科为单位向国际交流合作处提交具体交流计划和预算进行审核,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立项执行。

第十二条“全英语授课专业辅助支撑计划”和“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辅助支撑计划”分别为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在组织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的具体项目以及项目中对于外聘教师等的需求计划,递交国际交流合作处,并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立项支持。

第十三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辅助支撑计划”的项目设立和评议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有关本科生国际化项目管理规定和研究生海外培养及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组织实施,派出计划和预算上一年度报国际交流合作处审核,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执行。

第十四条“优秀海外学生交流计划”由国际交流合作处、留学生中心根据我校学生交流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资助计划和年度预算,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执行。

第十五条“毕业生国际化就业计划”建设内容和预算由招生就业工作处上一年度报国际交流合作处审核,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立项执行。

第十六条“徐特立特聘和讲座教授计划配套资金”项目根据“徐特立特聘和讲座教授计划”聘用情况,由人事处会同国际交流合作处结合聘用情况确立具体资助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中长期外籍教师或访问学者聘用计划”中长期专业教师聘请配套经费由人事处具体管理和实施,其他中长期外籍教师和访问学者项目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具体管理和实施。

第十八条“管理干部及学科骨干教师国际化海外培训计划”由组织部负责管理和组织实施,人事处和国际交流合作处协助实施。

派出计划和预算上一年度报国际交流合作处审核,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立项执行。

第十九条“国际学术交流计划”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评审、适当资助”的原则,以学院为单位向国际交流合作处报送,由国际交流合作处组织审议,审议结果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立项执行。

第二十条“高层次论坛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和“涉外及涉港澳台联合学术机构建设项目”采取单项单报,以学院为单位报国际交流合作处,由国际交流合作处组织评议,评议结果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立项执行。

第二十一条“国际化宣传项目”由国际交流合作处会同宣传部管理和具体实施。

第二十二条“孔子学院建设项目”由孔子学院管理和具体实施,上一年度报计划项目和预算,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审核,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外事工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具体管理和实施。

第二十四条“外事队伍建设项目”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具体提出,报校领导审批同意后执行。

第四章总结评估
第二十五条“一流学科建设对接计划”、“国际学术交流计划”、“高层次论坛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和“涉外及涉港澳台联合学术机构建设项目”中的单个项目执行完毕后一个月内向国际交流合作处递交验收总结报告。

其他项目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及其他负责具体项目的职能部门根据学校和上级部委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总结并提交经费使用报告、统计数据
和项目实施总结,经国际交流合作处、“985工程”办公室审核后,报主管校领导。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一个周期建设结束时,各个项目负责人(或单位)提交验收总结报告,由国际交流合作处汇总后分别提交学校“985工程”办公室和上级主管部门,接受学校和教育部、财政部以及专家引智专项计划主管部门组织的验收。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前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者,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