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第1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英汉翻译教程(1)教学文稿

2.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s(Nida).
……
3 the rules of translation
Alexander Fraser Tytler’s 3 principles(1797) :
3.4 Hans & Vermeer:the theory of “skopos”
3.5 钱钟书: 化境
Sublimed adaptation
3.6 傅雷:
“神似”论 spiritual conformity
Polysystem translation theory Deconstruction theory Culture turn in translation …
2.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an intentional, interpersonal, partly verbal intercultural inte001)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s from late Ming Dynasty to early Qing Dynasty.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works (1840-1919)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英汉翻译教程_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英汉翻译第1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翻译教程》庄绎传主编,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1998 《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孙致礼,译林 出版社, 1999 《名作精译》,杨平主编,青岛出版社, 1998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1998
参考书目如下:
词典百科类: 词典百科类:
《新英汉词典》(增补本)《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英汉大辞典》(缩印本)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最新英汉高级词典》蔡文索主编,李赋宁审校,商务印书 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版 《英华大辞典》(修订第二版)郑易里等编写,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十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编辑部译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一)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1 、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本时期的翻译家有安清、支娄迦畿、朱士行。 安清是西域安息人,译经 35 部, 41 卷,其中 安清 有《大安般守意经》、《人生欲生经》等 (梁 皎慧的《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明晰,文字 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畿是西域月支人,为了力求保全原本的 支娄迦畿 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 。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陈文伯,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8 《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94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陈德鸿,张南 峰,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ATextbookofTranslation,PeterNewmark,ShanghaiFo 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EugeneA.Nida& Chr.R.Taber,E.J.Brill,1982 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翻译学词典》, MarkShuttleworth&MoiraCowi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大学实用翻译教程(英汉双向)第一章 翻译概述

意译(free/semantic translation)就是根 据本族语表达习惯,译文在形式上以原 文为标准,不必囿于原文的用词、结构、 比喻或形象,而在表达形式上随译者的 理解用恰当的译文读者容易理解的本族 语言忠实地表达出来。
2、社会语言能力问题
这里的社会语言能力主要突出学生的 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其在语言交际中 运用的适切性。据一项调查显示, 学 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并不与他们的语言 能力同步发展, 往往滞后。表现在虽 然学生意识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 但不能自觉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另外, 他们对一些高层次的文化背景缺乏了 解, 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缺乏 认识。
奈达: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 反应上,即把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做一比较。 根据奈达的理论,翻译的“绝对一致” 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寻求“对等语” (equivalence),而不是“同义语” (identity)。他还要求译者去寻找 “最贴近的对等语”。
P. Newmark(纽马克)1988年在其 论著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根据 翻译者侧重译出语还是译入语,将翻 译分为以下几类:
侧重译出语有:逐字对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忠实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语意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1、理解
广义理解指对原文作者的个读者对该作品的反映。
狭义的理解仅指对原作文本的理 解。这中理解主要包括语法分析、 语义分析、语体分析和语篇分析。 理解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和重要步骤,务必正确可靠,杜 绝谬误。
第一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doc

第一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第一阶段: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要进行“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斯大林),就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介手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国,长期以来,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对外与各个国家的交往,当然少不了翻译。
一、周代原始社会无籍可靠,略有文献的夏商两代,现有史料也失之过简,无从窥测当时的翻译活动。
到了周代,其疆域内杂居着不少异族。
他们在饮食服饰、货币和言语等方面,均与华族不同。
华族要与这么多的异族交往,自然非借助于翻译。
《礼记·王制》载有周代所设翻译东、西、南、北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的职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故后世称翻译人员为“象寄之才”。
《周礼》中谈到周代规定每七年要将各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
这也是我国典籍中关于培训翻译人员的最早记载。
二、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设有翻译官职,即典客下面的译官。
汉代在交通要道上的西域诸国还设有主要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在各国设“译长”一至二人不等。
秦汉两代,与北方匈奴打交道最多。
匈奴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汉语截然不同。
公元前二世纪时,匈奴在于汉朝的战争中失去了祁连山和燕支山,此后在匈奴中流传着这样一支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没有文字,这便是古匈奴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其译者无从考察。
第二阶段: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一、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释迦牟尼(约前565- 前486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他原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经六年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开始为人说“苦、集、灭、道”“四谛”等教义,信徒尊他为“佛陀” (Buddha: 觉悟着) 。
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纪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
英译汉教程(第一章)

2
Classification of Translation
1) 从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角度来分类: 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
许渊冲贺杨振宁新婚 双语诗句
• 振宁不老松,扬帆为小翁,岁寒情更热, 花好驻春风。 • The ageless won’t grow old. You sail with your young bride. Love will warm winter cold. Spring will ever abide.
5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
•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生于1852年,福建闽县人。中国近代 翻译家、文学家。先后翻译英、美、法、俄、德、瑞士、比利时、西班 牙、挪威、希腊和日本小说183种,出版了160余部,其中不少是世界名 著,如《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快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贼史》(Oliver Twist)、《王子复仇记》(Hamlet)等,在早期翻 译家中影响很大,是大量介绍西方文学的第一人。
第一章 绪论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Translation
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J.C. Catford ) • Cross-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
英汉翻译教程(1--3章)

翻译的标准
通顺: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 现代汉语,没有诘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 象。例如: 例如:Pindus Road was a long, wide, straight street that ran parallel with Bread Road. 原译:平德斯路是一条与布莱德路平行的、长长的、 宽宽的、笔直的大街。 推荐译文:平德斯路与布莱德路平行,是一条又长又 宽又直的大街。
一、充分表达 例如:He was on his way to China again. 译文:他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 点评:其中“风尘仆仆”五个字是多余的。这是 过分表达(over-representation)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陈春田
翻译的过程(表达) 翻译的过程(表达)
二、直译与意译 例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要知道布丁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直译)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 无水吃。(意译)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陈春田
翻译的标准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陈春田
翻译的标准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等效翻译 对等效论的批判 1.等效论高估计了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和双与能力 2.等效论忽视了读者认知能力的差异 3.等效论否定了翻译的“移植”作用 4.等效论混淆了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的区别 5.等效论抹杀了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 我国翻译史简 介)【圣才出品】

第1章我国翻译史简介1.1 复习笔记一、我国翻译的早期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最早开始的是佛经的翻译,翻译家有安世高、号称“三支”的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竺法护。
二、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是从隋代(公元五九〇年)起到唐代。
这一时期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的贡献为:①玄奘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字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②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
三、明清时期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清林纾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1et)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 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等。
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四、五四时期至今“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至少熟读教材课本,同时通读同类 教材一本,和外国名著中英版。且对三本书 就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至少写读后感三篇,每 篇字数不少于一千。读后感只能手写。其他 考试要求照旧。 教材:庄传译,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学习指导: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学习和 掌握翻译的基本原理以外,翻译实践占有相当 大的比重。具体地说,翻译练习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课后的英译汉练习,另一部分是老师 课外挑选的翻译材料。 翻译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好翻译需要付 出艰苦的努力,绝无捷径可走。对照阅读是一 种一举多得的学习方法。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翻译教程》庄绎传主编,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1998 《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孙致礼,译林 出版社, 1999 《名作精译》,杨平主编,青岛出版社, 1998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1998
《周礼》中谈到周代规定每七年要将各诸侯 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 这也是我国典籍中关于培训翻译人员的最早 记载。 在《礼记》古书中,也有周王朝当时的翻译 官的专门职称的记载。
二、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设有翻译官职 。 汉代在交通要道上的西域诸国还设有主要为汉 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在各国设“译长” 一至二人不等。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
词典百科类:
《新英汉词典》(增补本)《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英汉大辞典》(缩印本)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最新英汉高级词典》蔡文索主编,李赋宁审校,商务印书 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版
《英华大辞典》(修订第二版)郑易里等编写,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十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编辑部译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词典》盛绍裘,李永芳主编,知识出 版社,1989年版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商务印书 馆,朗文出版社,1998年版 《英语缩略词词典》史群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简明美国俚语词典》杨志达编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简明英汉世界文学词典》杜友良主编,中国对外翻译: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陈文伯,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8 《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94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陈德鸿,张南 峰,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ATextbookofTranslation,PeterNewmark,ShanghaiFo 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EugeneA.Nida& Chr.R.Taber,E.J.Brill,1982 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翻译学词典》, MarkShuttleworth&MoiraCowi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的四个大的阶段
1. 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 2. 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 3. 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4.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5.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新文学翻译时期 6.新中国翻译时期
第一节 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
一、周代 《礼记· 王制》载有周代所设翻译东、西、南、 北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的职称: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 北方曰译。 故后世称翻译人员为“象寄之才”。
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 guage
Springfield,Mass.,1961(Addenda,1966),1971
杂志:
历年《中国翻译》
第一章 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教学内容 1、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的六个大的 阶段。 2、了解唐朝佛经翻译的辉煌 3、了解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翻译所起的作用; 了解林纾的文学翻译和严复的翻译理论。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汉翻译 )
课程性质及要求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讲授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注重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精讲多练, 通过大量各种文体的翻译强化训练,不断提 高学生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 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 科研、外企,旅游等部门从事英汉笔译工作 的外语专门人才。
第二节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
一、 佛经翻译 从东汉末年到北宋末年的佛经翻译,大致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是草创时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是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唐代是全盛时期; 第四阶段,北宋时基本结束时期。
(一)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1 、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本时期的翻译家有安清、支娄迦畿、朱士行。 安清是西域安息人,译经 35 部, 41 卷,其中 有《大安般守意经》、《人生欲生经》等 (梁 皎慧的《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明晰,文字 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畿是西域月支人,为了力求保全原本的 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
《英汉技术词典》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编,国 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 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LongmanGrou pLomited,1978 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Ne wYork,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