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笔译基础教程 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70年代末的“名著重印”
❖外国文学研究的八年规划
▪ 1978年11月,为新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 展开设计了最初的蓝图。
▪ 恢复“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
❖“名著重印”
▪ 1977年试探性地重印了5本久被禁绝的外国文学名著 ▪ 1978年重印累计达到37种 ▪ 根据朱生豪译本校订的《莎士比亚全集》,计11卷。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LOGO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英语本科段自学考试英汉翻译教程Unit2 History.doc

Unit2 HistoryLesson 4 (E—C)Ngland Before the Idndustrial RevolutionThe contry was a place where men worked form dawn to dark, and the labourer lived not in thd sun, but in poverty and karkness. What aids there were to lighten labour were immemorial, like the mill, which was already ancient in Chaucer’s tim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gan with such machines; the millwrights were the engineers of the coming age. James Brindley of Staffordshire started his self-made career in 1733 by working at mill wheels, at the age of seventeen, having been born poor in a illage.Brindley’s improvements were practical: to sharpen and step up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ater wheel as a machine. It was the first multi-purpose machine for the new industries. Brindley worked, for example, to improve the grinding of flints, which were used in the rising pottery industry.Yet there was a bigger movement in the air by 1750. water had become the engineers’element, and men like Brindley were possessed by it. Water was gushing and fanning out all over the countryside. It was not simply a source of power, it was a new wave of movement. James brindley was a pioneer in the art of building canals or, as it was then called, ‘navigation’.Brindley had begun on his own account, out of interest, to survey the waterways that he travelled as he went about his engineering projects for mills and mines. The Duke of Bridgewater then got him to build a canal to carry coal from the Duke’s pits at Worsley to the rising town of Manchester…. Brindley went on to connect Manchester with Liverpool in an even bolder manner, and in all laid out almost four hundred miles of cannals in a network all over England.Two things are outstanding in the creation of the English system of canals, and they characterise al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e is that the men who made the revolution were practical men. Like Brindley, they often had little education, and in fact school education as it then was could only dull an inventive mind. The grammar schools legally could only teach the classical subjects for which they had been founded. The universities also(there were only two, at Oxford and Cambridge) took little interest in modern or scientific studies; and they were closed to those who did not conform to the Church of England.The other outstanding feature is that the new invetions were for veryday use. The canals were arteries of communication: They were not made to carry pleasure boat, but barges. And the barges were not made to carry luxuries,but pots and pans and bales of cloth, boxes of ribbon, and all the common things that people buy by the pennyworth. These things had been manufactured in villages which were growing into towns now, away from London; it was a country-wide trade.(from J. Bronowski, The Ascent of Man)译文: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在农村,人们从早到晚都得干活,劳动者并不是沐浴在阳光下,而是生活在贫困和黑暗中,那些帮助减轻劳动的机械都不知从哪个年代起就有了。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
本章将中国的翻译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佛经翻译时期;
西学翻译时期(明代至晚清); 文学翻译时期(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
1、佛经翻译时期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佛经的翻 译可以说是始于西汉末年。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 绸之路,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往来逐渐频繁,佛教于是传入 了中国。佛教的传入便引起了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正式 开始是在东汉时期,始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当时 译者安世高将梵文《明度五十校计经》译成汉语,一般认为 这就是佛经翻译的正式兴起。 至符秦(公元351-394年)时代开始出现了译场,有官有私。 尤其是道安主持译场时,佛经的翻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阶段译家辈出,译经汗牛充栋。晋代以后,译场更加兴 旺。译场也逐渐正规化,组织周密。如东晋时期庐山之般若 台,建业之道场寺,在当时都颇负盛名。
这次佛经翻译高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诸方 面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简言之,经佛经翻译,佛教教义 传遍华夏。佛教的哲学思想、故事传说及文学风格也渗透进入 我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等中,如在老庄哲学的玄 谈、玄言诗以及唐代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魏晋唐代后的变 文、小说、戏剧中都可看到佛经的思想和文学风韵。佛经翻译 还给语言文学等带来深远的影响。佛教的经论给人们的思想及 语言词汇注入新的内容,“四大皆空”、“万行无常”、“诸 法无我”、“涅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轮回”等均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语词汇中的“世界”、“刹那”、 “五体投地”均来自佛经,使用至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 影响,在今天仍可看到。另外,佛经的翻译,也使得翻译成为 一种职业,为后来专门化的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费下载】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第二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

【免费下载】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第二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第二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1.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You're making that up, I'm afraid,” teased Tan Chun. “Most works, apart from the FOUR BOOKS, are made up; am I the only one who made things up?” he retorted with a grin. 2.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You don't know her, ”said Grandmother Jia merrily. “She's a holy terror this one. What we used to call in Nanking a ‘peppercorn ’. You just call her ‘Peppercorn Feng ’. She'll know who you mean!” (David Hawkes 译)3.贾母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With a smile at Pao-yu, the Lady Dowager scolded, “Fancy changing your clothes before greeting our visitor. Hurry up now and pay your re spects to your cousin.”4.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中国翻译简史

1. 课程介绍讲解时间过长,翻译史讲授时比较 匆忙、粗略。 2. 翻译的定义讲解不够明确。 3. 翻译定义那页有输入错误:in terms of 4. 科技翻译时期有错误:翻译原因,而非翻译 目的。 5. 翻译史的内容需要加工,有点乱:应先讲这 一时期的总体特征,然后再讲翻译代表人物
另外一种分法:
1. 2. 3. 4. 5.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至建国之前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第一次高潮: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1000余年)
1. 2. 3. 中国的翻译始于佛经翻译 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玄奘、真谛 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去印度求经,梵文译成汉文 把老子著作译成梵文 提出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刘四狂笑起来:“哈哈,你这小子要造反吗 ?说你哪,说谁!你给我马上滚!看着你不错, 赏你脸,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是干什么的, 你也不打听打听!滚!永远别再教我瞧见你,上 他妈的这儿找便宜来啦,啊? 选自《骆驼祥子》
“你让我倒他妈的八辈子邪霉了!”
Translation Standards (翻译标准)
第二次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1. 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2. 徐光启(科技译祖)、李之藻(中华之才)(几何、测 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自身喜爱科学技术 力图通过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的经济状况 3. 来华的传教士将基督教文化和西方科技文献译介进了中 文(文化传播的使者) 4. 朝廷支持不够,译者不足,传入我国的一大批西方书籍 未得到译传。
•
• •
Addition
Omission Repetition
•
第1讲 翻译入门%26中国翻译史简介

❖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 译文一: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 也是君子吗?”(徐志刚 译)
❖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Waley 译)
❖ 2、课堂积极参与发言、讨论; ❖ 3、课后认真做作业,包括初次作业和二次修改,
三周交一次纸质作业,多读翻译类书籍。
Any questions?
❖ Do you have a big picture in mind concerning what and how we are going to do in this term?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第二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

第二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1.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You're makingthat up, I'm afraid,” teasedTan Chun. “Most works, apart from the FOUR BOOKS, are made up; am I the only one who made thingsup?” he retorte d with a grin.2.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You don't know her, ”said Grandmo ther Jia merrily. “She's a holy terrorthis one. What we used to call in Nanking a ‘pepperc orn’. You just call her ‘Pepperc orn Feng’. She'll know who you mean!” (David Hawkes译)3.贾母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With a smile at Pao-yu, the Lady Dowager scolded, “Fancy changin g your clothes beforegreetin g our visitor. Hurry up now and pay your respect s to your cousin.”4.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You're talking nonsens e again,”said his grandmo ther,laughin g. “How could you possibl y have met her?”5.他是只狡猾的老狐狸。
中国翻译史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经翻译的草创期
❖时间:
▪ 西汉末年至西晋
❖译者:
▪ 西域来华的僧人,或迁居汉地的西域胡人的后裔
❖ 翻译方式:
▪ 译主口诵,合作者笔受(记录成文),共同完成
❖ 著名翻译家:
▪ 大月氏僧支谶 ▪ 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 ▪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
▪ 质”也说“朴”,是照原文直译,尽量保留原文语言的 特点,甚至包括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的。 ❖“质”与“文”强调的是翻译风格,不同于今天
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支谦尽力使译文译辞汉化,引领译经由质趋文之 风
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 (5)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 ,然后再开始,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 “三不易” 三种不易把握的情况:
▪ (1)圣人按当时的习俗来说话,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 时,很不容易;
▪ (2)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识者,很不容易; ▪ (3)释加牟尼死后,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非常慎重,现却要求平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
Basics of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
❖ 时间:
▪ 隋至唐朝中叶
❖ 译经组织:
▪ “译主”宣读梵文原文; ▪ “笔受”将梵文的意义通过译主的讲解后转写成汉语; ▪ “证梵本”以检查所译的经文是否跟梵文原文一致; ▪ “润文”使译出的经文文体一致,更加典雅、庄重; ▪ “证义”确保宗教义理的正确; ▪ “梵呗” 整肃译场人员的仪表和内心; ▪ “校勘”是从中文文字学的角度对所译的经文进行校勘; ▪ “监护大臣”; ▪ “证字”;
▪ 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宗教翻译阶段 ▪ 以文学名著与社科经典为主的文学翻译阶段 ▪ 实用文献为主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2.2宗教翻译阶段
❖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资料记载:“昔汉哀 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 授《浮屠经》。”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
❖佛经翻译兴于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宋代 译事仅维持到政和初年即1111年)约1,100年的历 史
❖ 著名翻译家:
▪ 玄奘: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宗教翻译的延续: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时间:
▪ 到了16至19世纪
❖ 翻译策略:
▪ “学术传教”
❖ 翻译方式:
▪ “西译中述”
❖ 翻译成果:
▪ 西书437种:纯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属自然科学的书籍 131种,占30%;属人文科学者55种,占13%。
❖“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主要 “音译” 。
2.3文学翻译阶段
❖时间:
▪ 19世纪60、7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
佛经翻译的融合期
❖时间:
▪ 东晋到魏晋
❖翻译组织:
▪ 由个人行为转为集体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并出现了 由朝廷资助的译场组织
❖ 翻译程序:
▪ 先由精通胡汉两种文字的译主用外文读出原经,再口译 为汉语。由一充当笔受的弟子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校 订。
❖ 著名翻译家:
▪ 鸠摩罗什:翻译三藏经论74部,共384卷。
❖ 著名翻译家:
▪ 利玛窦、艾儒略、金尼阁、熊三拔、汤若望、南怀仁、徐光启、李 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
佛经翻译的理论认识
❖直译导致的“质”的特征
▪ 胡人由于汉语水平不高,使用质朴的口语进行“口传” ,笔受记录下来的译文中出现大量白话词汇和语法,译 文自然显得平白如话
▪ 由于主译僧的词汇量不足,找不出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表 达经意,有些原典词汇只好采用音译的方式,以音近的 汉语词汇来代替。
❖ “五失本” 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意相符:
▪ (1)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 ▪ (2)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译文必须作一
定的修饰;
▪ (3)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 ▪ (4)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或一千字,
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除;
❖ 可归纳为三方面:
▪ 一是译者必备的操守; ▪ 二是译者必需精通佛学; ▪ 三是要求译者必需精通梵汉诸学。
玄奘: “五不翻”
❖“五不翻”原则:
▪ (1)秘密不翻(如咒语,要音译); ▪ (2)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 ▪ (3)我们没有的不翻; ▪ (4)已经有翻的不翻; ▪ (5)意义只可意会的不翻(要音译)。
凡的人来传译,也不容易。
鸠摩罗什
❖“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文辩交旨” ,
❖“详其意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他的翻译既充分照顾汉语的语言文字习惯,又力
求不失梵文原意。
彦琮: “八备”
❖ 译场工作人员的选拔标准:“八备”
▪ (1)译经者首先必须心诚意正,具足恒心毅力; ▪ (2)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必须先持守良好的戒行; ▪ (3)译经的人才,理所当然要博通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 ▪ (4)除了佛学素养之外,还要旁及各种文史领域; ▪ (5)人品器识方面,要有宽宏的胸襟,才能不偏不执; ▪ (6)乐好佛法而澹泊名利,也是先决条件之一; ▪ (7)对于原典的梵文或其他的胡语,必须精通娴熟; ▪ (8)译经者对于传统的文字学,乃至书法等,也应略知一二。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