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及其运用

合集下载

第三讲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课件

第三讲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课件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图3-7(a)和图3-7(b)。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对象与 背景的差异
4.主体状态
2.对象 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 各部分的组合
知觉选择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在面向幼儿讲话时,讲到重点需要幼儿注意 的地方时,可以加重语气并辅以合适的表情、手势, 使其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在上课过程中,应尽量 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 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 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线条或图 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等。
二、知觉的特性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 现象当做知觉对象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而把另
一些事物或对象当做知觉背景进行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 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如图3-6所示。
《学前心理学》
第四单元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三讲 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第三讲 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一、感觉的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感觉规律
适应性

感觉的对比
不同感觉 的相互作用
1、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 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它可以引起感性的提高,也可以 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大部分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 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一般来讲,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 受性,而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感知觉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理解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将感知觉规律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

第二章:幼儿感知觉发展概述2.1 幼儿感知觉的定义感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接收、识别和解释过程。

幼儿感知觉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感知觉能力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2.2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性幼儿感知觉发展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情绪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第三章: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规律3.1 视觉发展规律视觉敏锐度逐渐提高;颜色识别能力不断发展;视觉空间感知逐渐成熟。

3.2 听觉发展规律听觉敏锐度逐渐提高;音调辨识能力不断发展;声音来源定位能力逐渐成熟。

3.3 触觉发展规律触觉敏感度逐渐降低;触觉空间感知逐渐发展;触觉辨别能力逐渐提高。

3.4 嗅觉和味觉发展规律嗅觉和味觉敏锐度逐渐提高;嗅觉和味觉辨识能力不断发展。

第四章: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1 视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利用颜色、形状、大小等视觉元素进行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促进幼儿视觉发展;运用视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进行注意力集中。

4.2 听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利用音乐、声音等听觉元素进行教学;提供丰富的听觉刺激,促进幼儿听觉发展;运用听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进行语言学习和社交交流。

4.3 触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丰富的触觉体验,促进幼儿触觉发展;运用触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进行认知学习和情绪调节。

第五章:实践案例分析5.1 案例一:利用视觉规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情境描述: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有趣的视觉刺激,引导幼儿进行注意力集中;分析:利用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三)观察的全面性
儿童观察的全面性较差,很难获得关于事物的 完整认识。
(四)观察的深刻性
儿童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难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与任务。
(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1.触觉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2.嗅觉
在进化早期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御危险的价值。
新生儿出生后即已有了嗅觉反应。
3.味觉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新生儿的味觉敏锐,能辨别不同的味道。
对甜味表现出偏好,4个月开始偏爱咸味。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授课课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授课
形式
理论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懂得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理论讲授
媒介:多媒体课件
2.感受性的变化
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就是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4.联觉
(三)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
2.时间知觉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感知觉的基本概念1.1 感知觉的定义1.2 感知觉的种类1.3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第二章:视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2.1 视觉的基本原理2.2 视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2.3 利用视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三章:听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3.1 听觉的基本原理3.2 听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3.3 利用听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四章:触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1 触觉的基本原理4.2 触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4.3 利用触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五章:嗅觉和味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5.1 嗅觉和味觉的基本原理5.2 嗅觉和味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5.3 利用嗅觉和味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六章: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评估与指导6.1 幼儿感知觉发展评估的重要性6.2 幼儿感知觉发展评估的方法6.3 基于评估结果的幼儿感知觉发展指导策略第七章:感知觉训练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7.1 感知觉训练的概念与原则7.2 感知觉训练的活动设计方法7.3 感知觉训练的实践案例与分析第八章:感知觉与幼儿学习动机激发8.1 感知觉与学习动机的关系8.2 利用感知觉规律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8.3 感知觉与学习动机激发的活动设计案例第九章:感知觉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应用9.1 游戏与感知觉发展的关系9.2 感知觉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9.3 感知觉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案例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感知觉教育能力提升10.1 感知觉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10.2 幼儿教师感知觉教育能力提升的途径10.3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感知觉教育实践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补充说明:深入解析感知觉的定义,阐述不同类型的感知觉,以及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感知觉的特点。

二、视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补充说明:详细介绍视觉的工作原理,分析视觉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利用视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 展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 理解。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阶段、影响因 素、促进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通过感受和理解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它对儿童的认知、语 言和社交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方法
1 提供多样的刺激
给予儿童丰富多样的感 知刺激,如触摸、听力 和视觉刺激,以促进他 们的感知觉能力。
2 创造有趣的体验
通过创造有趣的活动和 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 进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3 提供适当的挑战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 水平,提供适当的感知 觉挑战,帮助他们逐步 提高感知觉的能力。
感知觉的发展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部分。通过深入了解感知觉的定义、 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的感 知觉发展。
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感知 觉的发展。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感知觉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可能会继承特定的感知觉能力,如对音乐、颜 色或形状的敏感性。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对感知觉发展产生着影响。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颜色、形状和模式有 不同的偏好。
感知觉的发展阶段
1触觉Biblioteka 发展婴儿时期,触觉是感知觉的首要形式,通过接触探索周围物体。随着年龄增长, 触觉能力逐渐细化和提高。
2
听觉的发展
婴儿能听到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逐渐分辨声音的来源 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感知觉的发⽣和发展具有⼀定规律,教师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如果运⽤这些规律,可以提⾼活动效果,对幼⼉感知觉发展也有积极作⽤。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相互作⽤各种感觉不是孤⽴存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可以使感受性发⽣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

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变化。

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视觉的颜⾊感受性,⽽强烈的噪⾳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

因⽽,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声⼤叫,以免影响幼⼉的感受⼒。

⼀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下,弱刺激提⾼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适应同⼀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使感受性发⽣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如⼊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如⼊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的完全消失。

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

例如,把⼿放⼊冷⽔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

⼜如,从半暗的房间进⼊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

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

例如,初进⼊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了,因⽽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

教师在带领⼉童进⼊较暗的场所,如电*、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下再⾏动,使眼睛能先适应。

⼜如,让⼉童嗅闻某种⽓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分辨不出。

(三)对⽐同类⽽相互对⽴的感觉相互作⽤时,可使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现象。

例如,⽩和⿊、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或相继发⽣,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

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

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

幼⼉园教师在为幼⼉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规律。

例如,⽩底的贴绒教具上⾯贴⿊⾊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四)敏感化敏感化是指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和练习⽽使感受性提⾼。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的运用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感知觉活动的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第一节感知觉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自我分析】教师出示红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

提问:请你描述一下粉笔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的?1.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粉笔)的反映。

1.是客观事物(粉笔)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眼睛)时的反映过程。

3.是对客观事物(粉笔)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温度、硬度、光滑程度)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

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等。

(二)知觉的概念【问题讨论】教师再次出示粉笔后提问,当你看到粉笔时首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是一支粉笔)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1.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资料分析】刚果的俾格米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科林.特恩布尔曾描述过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科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例如,初 进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 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因而渐渐 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教师在 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 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 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 能先适应。又如,让儿童嗅闻某种气味, 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性常
知觉的选择性
(一)意义 一.定义: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进行知觉时能够 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 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 觉的对象,而把另一 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 背景。
两可图形
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差异时,一部分 的刺激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成 为知觉的背景,从而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 凸显出来。

知觉的选择性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需要与动机 2.兴趣与爱好 3.目的与任务 4.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觉定势:是 指发生在前面 的知觉直接影 响到后来的知 觉,产生的对 后续知觉的准 备状态。
知觉的整体性

(一)定义: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刺激不完备的时候, 人们仍然能够保持完整的认识。
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对象和注 意的关系 : 当注意指向某种 事物的时候,这种 事物便成为知觉的 对象,其他事物便 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的转换
知觉的选择性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 一.刺激物的特性 A强度:绝对强度,相对强度 (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人的 知觉对象。) B对比:颜色,大小,明暗,形状 C活动性:静止中的运动会被优先注意到。 D新意性
说明: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 成为整体的能力 。
知觉的整体性
(二)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 1.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 的特点。关键性的成分对知觉的整体起决 定作用。

2.我们而对个别成分的直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 性。(图例) 3.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 对个别成分的直觉。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 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 及其运用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规律,
教师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如果 运用这些规律,可以提高活动效果, 对幼儿感知觉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 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视觉感受性可 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 可以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而强烈的噪音可使视 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 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 力。 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 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在观察熟悉物体时。 当其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视网膜上的影响 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 变的知觉特征。
知觉的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时指在一定范 围内,人对物体大小的知 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 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 大小变化,其知觉映像仍 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性。
(三)对比

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 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 对比现象。例如,白和黑、红和绿、 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 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红花绿叶 相衬会更加鲜艳。吃了酸的再吃甜的, 便感到更甜。
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 意“对比”规律。例如,白 底的贴绒教具上面贴黑色的 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 的图形便不鲜明。

(二)适应

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 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 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如入芝兰 之室久已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力的完 全消失。
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
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 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 降。又如,从半暗的房间进 入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 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 才能分辨周围情况。
(四)敏感化

敏感化是指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 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这说明感觉的 可训练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感觉的补 偿作用而引起的。例如,盲人的听觉 和触觉特别发达。另一方面是由于特 殊训练而引起的。如染色工人由于职 业需要和实际锻炼,可以区分40~60 种黑色色调;
二、知觉的特性
知 觉 的 基 本 特 性
知觉的恒常性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时指当照明条件改变时,人知 觉到的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 性。 4.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 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时,颜色 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 知觉特性。
再会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定义: 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 时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 语将其揭示出来的特性。
(二)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 1.言语的指导作用 2.实践活动的任务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知觉的恒常性

(一)定义:
恒常性是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我们的直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 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是直觉特性中比较 好理解的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