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 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 的基本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 依赖于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 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小游戏:考考你的眼力
– 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 “举起右手”,小班幼儿不知所措。“举 起拿勺子的手”,小班幼儿都能完成任务。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
• 形状知觉
– 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 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 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 3~ 4岁: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 – 4~5岁: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 形,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 5~6岁: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 角形和圆柱形等,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 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 幼儿知觉的特点:认识不熟悉的几何图形 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
•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 “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 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 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对 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 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 方位知觉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
– 研究表明: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 启示 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 3岁:正确辨别上下 – 4岁:正确辨别前后 做示范动作时,应以幼儿的左右为 – 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基准,即照镜子式的示范 – 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 4个 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能 力尚未发展完善 – 7~8岁: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感知觉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何一种感觉或知觉的缺失都会对人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在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最直接联系的途径,离开这一过程,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都不可能发生。
学前阶段儿童探索外部环境,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活动都依赖于动作的发展。
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儿童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运动能力的每一次提高都使他获得了控制和探究环境的新手段,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因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甚至把运动能力的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是感知觉的发展,或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是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相互作用,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个体后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主要依赖于分析器的正常运作。
当儿童的分析器发育成熟并能够接触到刺激物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感受。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视觉:会清楚物体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组织关系。
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教育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声音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方面。
第二,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年龄之间纯音听觉的敏锐度和言语听觉的球锐度差别程度较大。
小、中、大班的幼儿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还不会分辨,中班幼儿开始会分辨,大班幼儿已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的,成年时会稳定一段时间,以后逐年下降。
人的衰老常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儿童观察的全面性较差,很难获得关于事物的 完整认识。
(四)观察的深刻性
儿童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难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与任务。
(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1.触觉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2.嗅觉
在进化早期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御危险的价值。
新生儿出生后即已有了嗅觉反应。
3.味觉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新生儿的味觉敏锐,能辨别不同的味道。
对甜味表现出偏好,4个月开始偏爱咸味。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授课课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授课
形式
理论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懂得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理论讲授
媒介:多媒体课件
2.感受性的变化
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就是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4.联觉
(三)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
2.时间知觉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

(三)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即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如上下、前后、左右、
东西南北) 1岁辨别室内方位 3岁辨上下 4岁辨前后 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7、8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四)深度知觉的发展
1. 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两个物体上下近 远程度的知觉。
痛觉
婴儿一出生就能感受疼痛 通过啼哭、面部表情、身体移动和体态改变来
表达疼痛
03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一) 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时,并非对环境 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特征都悉数接收,而是有选 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这部分事物知 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他事物则感知模糊。知觉的 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4.儿童对时间单位也不能正确理解。(6岁儿童还不能 真正理解1分钟、一小时……)
5.儿童的时间知觉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规律的幼儿园生活 音乐、体育教学 参观动植物的生长 教会儿童一些有关时间的词汇
人们不可能只依靠一种知觉理解世界,跨通道知觉将不同的感觉通道联系 起来,让人们能够通过一种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推论出另一种感觉通道已经熟 悉的刺激物。
(一)精选对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观察兴趣 (二)加强示范,引导学前儿童掌握观察方法 (三)注重常规,促使学前儿童养成观察习惯
2. 视崖实验——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 3. 爬行经验的影响。
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发生速度的反映。 2.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婴儿对时 间的反映往往是由生物节奏周期,或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提供的 时间信息而出现的。 3.儿童进入幼儿园这一活动本身,能促进其时间知觉的发展。 3-4岁 初步的时间概念,与他们的具体生活活动相关。 4-5岁 可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 5-6岁 可以辨别昨天、今天、明天,开始辨别大前天、前天、 后天,能分清上午、下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高的。
探寻一 解析感知觉
2. (1 个体根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有: ①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②对象的活动性。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探寻一 解析感知觉
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二者越容易 被区分,反之,如果对象与背景非常相似,那么 区分起来则会很困难。 ③对象的特征。
程的初级阶段。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觉越是
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是正确完整。
探寻一 解析感知觉
二、感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种类
根据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反映的最适宜刺激的不同,我 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有机体的内部,主要接受有机体 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 状态,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 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 之间的左右方位。
探寻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知觉,它依赖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
活动。 ①婴儿的形状知觉
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②幼儿的形状知觉
儿童的形状知觉也是随年龄逐步发展的。 小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中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 梯形; 大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 梯形,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 理解。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阶段、影响因 素、促进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通过感受和理解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它对儿童的认知、语 言和社交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方法
1 提供多样的刺激
给予儿童丰富多样的感 知刺激,如触摸、听力 和视觉刺激,以促进他 们的感知觉能力。
2 创造有趣的体验
通过创造有趣的活动和 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 进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3 提供适当的挑战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 水平,提供适当的感知 觉挑战,帮助他们逐步 提高感知觉的能力。
感知觉的发展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部分。通过深入了解感知觉的定义、 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的感 知觉发展。
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感知 觉的发展。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感知觉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可能会继承特定的感知觉能力,如对音乐、颜 色或形状的敏感性。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对感知觉发展产生着影响。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颜色、形状和模式有 不同的偏好。
感知觉的发展阶段
1触觉Biblioteka 发展婴儿时期,触觉是感知觉的首要形式,通过接触探索周围物体。随着年龄增长, 触觉能力逐渐细化和提高。
2
听觉的发展
婴儿能听到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逐渐分辨声音的来源 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4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幼儿园《认识小白兔》的课上,老师抱来了小白兔让小朋友们看、摸,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小白兔的外形特征: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三瓣嘴、前腿短、后腿长。
老师还准备了鱼、肉骨头、米粒、萝卜、青菜、草等食物请小朋友们喂给小白兔吃并观察小白兔喜欢吃什么。
通过观察使孩子们得出,小白兔喜欢吃萝卜、青菜、草。
此案例中,孩子们通过看、摸、观察感知了小白兔的外形特点和饮食习惯。
“看”、“摸”、“观察”通常是感觉、知觉的行为方式,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感觉和知觉?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学前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能力?这些将是本章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什么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要接触各种客观事物,每一种客观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属性,其中的每一种属性称之为个别属性。
当事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就成为了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物。
感觉器官接受了相应的刺激,经传导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一定区域,脑就对事物的某种个别属性作出反映,这种反映就叫做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当一个苹果放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用眼睛看,能知道它的颜色、形状;用鼻子闻,能知道它的气味;用嘴咬,能知道它的味道;用手摸,能知道它的表皮是光滑的,有点硬硬的。
苹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硬度和光滑等都是苹果的个别属性,人们的头脑接受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外,还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
例如人们能够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内部器官的舒适、疼痛等。
“吃药以后,我感觉舒服多了”,“从飞机上往下跳的时候,我感觉在飞一样”“我感觉好饿啊”等就是感觉对机体本身状况的反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及其运用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由于感觉的相互影响而导 致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相互作用。 2.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 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一)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 泉 (二)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 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也叫视觉敏锐度,是指 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 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 所说的视力。 整个幼儿期,儿童的视觉 敏锐度在不断地提高。 5岁是 视觉敏锐度发展的转折期。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3.教给幼儿有顺序观察的方法。 4.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对知觉选择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相对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2.主观因素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 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彼此 孤立的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 体,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3.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4.感受性与训练。 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人的 感受性可以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 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 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 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 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 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 物体的属性。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
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 发展特点,了解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难点: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 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 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 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 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
件发射。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 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颜色视觉的障碍有:色盲、色弱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 “习惯化”与
“去习惯化”。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 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 后才会辨别左右。
(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 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
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 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
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 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 动进行的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 一种探索手段。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鲍厄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 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 同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 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 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 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 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 联系。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 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思 考 题
1、如何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婴幼儿触觉发展有哪些特点? 3、幼儿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发展有 哪些特点? 4、幼儿观察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 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 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儿童的视力障碍有:远视、近视、弱视等。
早期矫正有效果。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从幼儿期开始。
三、手的触觉探索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二)视触的协调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 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 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
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 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 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 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 势和主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