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3分共计27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新物种的形成B. 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地理隔离C. 自然选择能够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答案】C【解析】2.下表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第4年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B. 第4年后乙种群占优势甲种群逐渐被淘汰C. 甲、乙两种群可能呈“S”型增长的是乙种群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答案】A【解析】解 A.第4年时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等于1 不能说明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A错误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为竞争关系第4年后乙种群占优势甲种群逐渐被淘汰 B正确C.由表中数据可知从第五年开始甲种群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并不是呈“S”型增长由表格可知第一到三年时比值大于1 说明甲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但从第五年开始比值不断下降说明乙种群开始在竞争中占优势则乙种群可能呈“S”型增长 C正确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D正确故选 A3.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捕食者的存在直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C. 环境的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无关D. 有性生殖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原材料【答案】D【解析】解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A错误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错误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C错误D、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其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D正确.故选 D.4.分别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两个岛屿上的两种地雀以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为食其喙差别较大如图相关叙述错误()A. 两种地雀存在生殖隔离基因种类完全不同B. 碾压型喙适宜从坚硬的果实或种子中获得食物C. 两种喙的形成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D. 地雀的喙和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A【解析】解 A.两种地雀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它们是由同一种地雀进化而来的因此基因种类不完全相同 A错误B.碾压型喙适宜从坚硬的果实或种子中获得食物 B正确C.两种喙的形成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C正确D.地雀的喙和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正确故选 A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B. 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C. 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D. 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 a、c、f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没有地理隔离但它们属于三种植物所以存在着生殖隔离 A错误B.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而图中a~j不是一个种群 B错误C.如果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可能因为自然选择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C正确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 D错误故选C6.如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①类个体抗药性强弱或不抗药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 ②能存活是因为该种杀虫剂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C. 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性基因的频率会趋近1D. 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表现型【答案】B【解析】 A 、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①类个体抗药性强弱或不抗药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A 正确B、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②能存活的原因并不是该种杀虫剂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错误C 、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该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越来越趋近1 C正确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D正确7.假设果蝇种群甲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果蝇种群乙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群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B. 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C. 若混合后果蝇个体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D. 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A的基因频率为50% 【答案】D【解析】A.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三它的纯合子的频率+\dfrac 12杂合子的上频率据此可知混合前种群甲A基因频率分别为\dfrac 1 4、\dfrac 3 4 A错误B.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dfrac12 B错误C.由于两种群中果蝇的具体数量未知由题意无法求出两果蝇种群混合后的各种基因型的频率也就无法求出混合后随机交配所得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 C错误D.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 A的基因频率为\dfrac 14+\dfrac 12×\dfrac 12=50% D正确故选D8.以下是关于生物的进化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D.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答案】C【解析】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 B错误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D、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若导致遗传物质改变 D错误9.已知人眼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为常染色体遗传.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有3600人褐眼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该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 0.64和0.36B. 0.36和0.64C. 0.44和0.56D. 0.82和0.18【答案】A【解析】由题意知 aa=3600人 AA=1200人 Aa=26400﹣12000=14400人则A的基因频率是(1200×2+14400)÷(30000×2)=0.64 a的基因频率是(3600×2+14400)÷(30000×2)=0.36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0.假设甲果蝇种群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乙果蝇种群中只有AA、Aa 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群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基因频率相同B. 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不同C. 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D. 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答案】C, D【解析】解 A.混合前甲种群中Aa=50% aa=50% 因此A的基因频率=50%×1/2=25% 乙种群中AA=50% Aa=50% A的基因频率=50%+50%×1/2=75% A错误B.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都是50% B错误C.混合培养后整个群体中AA=25%、Aa=50%、aa=25% 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 基因频率为50% C正确D.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a的基因型频率=50%×50%×2=50% D正确故选 C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11.(1)果蝇眼形(R-r)的遗传遵循________规律11.(2)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则在这100只个体中 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若将这100只个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 这是________的结果.11.(3)若仅考虑体色和翅长两对性状将与上图所示基因型相同的雌果蝇和黑身残翅雄果蝇个体测交子代中灰身残翅灰身长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9: 1: 9: 1 则B-v(或b-V)的交换值为________.【答案】基因的分离【解析】控制果蝇眼形(R-r)的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该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60% , 减少, 自然选择【解析】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则在这100只个体中 B的基因频率 = \dfrac30 \times 2 + 60100 \times 2 \times 100\% =60\% .若将这100只个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减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10%【解析】由于黑身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vv 产生的配子只有bv一种配子由于子代中灰身残翅灰身长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9: 1: 9: 1 说明图示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v: BV: bV: bv=9: 1: 9: 1 由此可见B-v(或b-V)的交换值为10\% .12.(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12.(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1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选择B. 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C. 没有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D. 现代人们生活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人类进化不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答案】C【解析】 A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A错误B、环境条件稳定也会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会发生迁入迁出等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B错误C 、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经过地理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 C正确D、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D错误2.下列有关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叙述中正确的是()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B.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奠定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C.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蚂蚁反复伸长所致的这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 长颈鹿的长颈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答案】C【解析】解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A错误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 B错误C.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蚂蚁反复伸长所致的这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C正确D.长颈鹿的长颈是通过遗传和变异产生的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D错误故选 C3.从某个种群中随机选取12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为40、60和20个则基因B和b频率分别是()A. 58.3%和41.7%B. 41.7%和33.3%C. 41.7%和58.3%D. 60%和40%【答案】A【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 BB=40个 Bb=60个 bb=20个因此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是(40×2+60)÷(120×2)×100%≈58.3% b的基因频率约是1-58.3%=41.7%故选A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马与驴交配所生的骡子的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这两个种群进行基因交流D. 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这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答案】D【解析】解 A.马与驴交配所生的骡子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A错误B.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错误C.地理隔离会阻碍这两个种群进行基因交流 C错误D.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这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D正确故选 D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理解错误的是()A.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真核生物B.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以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氧气C.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为水生生物向陆生生物进化创造了条件D.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方式上的进化顺序为无氧呼吸rightarrow 光合作用rightarrow 有氧呼吸【答案】A【解析】解 A、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为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A错误B、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以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氧气 B正确C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为水生生物向陆生生物进化创造了条件 C正确D、生物体在新陈代谢方式上的进化顺序为无氧呼吸\rightarrow 光合作用\rightarrow 有氧呼吸 D正确.故选 A.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进行基因交流并相互选择的过程【答案】A【解析】 A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其中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B错误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错误D、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错误7.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答案】B【解析】8.某二倍体植株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4种变异则这些变异()A. 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 都会引起基因的结构发生变化C. 都会引起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化D. 都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答案】A【解析】解 A.假设上图分别用1、2、3、4表示 1、2和4属于染色体变异 3属于基因重组都为可遗传变异 A正确B.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会使基因的结构发生变化基因重组不会使基因的结构发生变化 B 错误C.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错误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形成四分体因此没有交叉互换 D错误故选 A9.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且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 甲、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D. 甲、乙两物种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10.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猫叫综合征与红绿色盲的致病机理均为基因突变B.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存在的形式C. 若某小鼠接受辐射而基因突变则该小鼠发生了进化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答案】B【解析】A.人类猫叫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染色体缺失红绿色盲的致病机理是基因突变 A错误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存在的形式 B正确C.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某小鼠接受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但相应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该小鼠所在的种群不一定发生进化 C错误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是四倍体西瓜其中的种子是三倍体 D错误故选B11.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朝着抗药性增强方向突变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菜青虫种群中全部抗药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B【解析】 A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A错误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 C错误D、菜青虫与农药的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D错误12.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质炎下图是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②与过程③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差异B. 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细胞核C. 该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只能复制增殖一次D. +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答案】D【解析】A、过程②与过程③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同都是A﹣U、C﹣G A错误B、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错误C、该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能复制增殖多次 C错误D、+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首先以+RNA为模板形成﹣RNA 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然后以﹣RNA为模板形成+RNA 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最终形成的+RNA和原来的+RNA完全相同该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D正确13.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2018年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下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 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B. 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C. 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D.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A【解析】14.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A. 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 湿地的荒漠防旱作用C. 油菜花的旅游观赏作用D. 草原的防风固沙作用【答案】C【解析】解 A.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A 正确B.湿地的荒漠防旱作用是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B正确C.油菜花的旅游观赏作用这是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C错误D.草原的防风固沙作用是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D正确故选 C15.生态浮床技术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吸收N、P、重金属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了生态环境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水生植物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浮床能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C. 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少于无浮床的区域D. 生态浮床既可供鸟类筑巢也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A【解析】1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A. 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B. 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C. 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弊大于利D.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细胞中【答案】A【解析】解 A.基因突变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如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A错误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 C正确D.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中 D正确故选 A17.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 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B. 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C. 因为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D. 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答案】C【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 A正确B、由题意可知甲中的虹鳉的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早熟型个体比正常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B正确C、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物种 C错误D、由题意可知花鳉是虹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早熟型个体的虹鳉繁殖后代的机会大大降低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正常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非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D正确18.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A.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 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 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解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正确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C错误D.长期的地理隔离会使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变大最终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D正确故选 C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害突变会被淘汰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 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20.生物学家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三种物种形成的可能机制绘制了物种形成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机制1和机制2形成地理隔离的方式不同B. 机制3可能是低温等条件使细胞中发生了突变C. 三种物种形成机制都需要形成生殖隔离D. 机制3形成的两个物种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答案】D【解析】解 A.机制1可能是因自然因素导致原生活区域分割化进而使原种群出现地理隔离机制2是少部分个体迁出原生活环境导致地理隔离的形成 A正确B.机制3在原种群中突然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可能是低温等条件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形成多倍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突变 B正确C.生殖隔离的出现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正确D.机制3中两种生物虽然生活在同一区域但属于不同种群而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D错误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1.(2)丹顶鹤同化的能量不能100%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原因是________21.(3)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社会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21.(4)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首先要增加生态系中________(成分)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答案】(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答案】(2)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能量【解析】(2)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所以丹顶鹤同化的能量不能100%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答案】(3)直接和间接【解析】(3)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社会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答案】(4)生产者, 自我调节【解析】(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首先要增加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2.(1)图1表示的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该细胞继续分裂可能会出现__________的分离因为其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发生了_____________22.(2)图2表示的细胞含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图1与图2表示的细胞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来自同一个原始细胞22.(3)若图3表示一个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图示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期22.Ⅱ.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家族患红绿色盲和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作出此项判断的关键个体是图中的_________号理由是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22.(2)图中__________(填“甲”或“乙”)病是红绿色盲 4号与7号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Ⅰ.(1)次级精母细胞, 等位基因, 交叉互换【解析】解(1)图1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不具有同源染色体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发生了交叉互换继续分裂可能会出现等位基因的分离【答案】(2)0, 不能【解析】(2)图2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由染色体组成可知图1与图2表示的细胞不能来自同一个原始细胞【答案】(3)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解析】(3)图3表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答案】Ⅱ.(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2、4, 其双亲不患乙病生育出患乙病的女儿, 4号的父亲和儿子都不是乙病患者【解析】(1)由1、2正常却生出患乙病的女儿4 4号的父亲和儿子都不是乙病患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答案】(2)甲, 1/2【解析】(2)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以上分析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甲为红绿色盲假设甲、乙两病基因分别为A、B 4号基因型为aa X^B X^b 3号基因型是Aa X^BY 7号基因型及比例为aa X^B X^B(1/2)、aa X^B X^b(1/2)23.(1)一个猎豹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 猎豹种群中的个体一般有所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23.(2)已知猎豹和花豹不属于同一个物种根本原因是________23.(3)某猎豹种群甲是由基因型均为Aa的雌雄个体组成的它们之间由交配产生了三种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后代 23%AA、54%Aa、23%aa 那么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23.(4)猎豹在捕食过程中一般没有将所有猎物都吃掉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策略而且在也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是________理论【答案】基因库, 基因多样性【解析】【答案】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解析】【答案】否,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解析】【答案】精明的捕食者, 收割【解析】24.(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的出现是________ 的结果 DDT起________ 作用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4.(2)材料一中若家蝇的长翅(T)对残翅(t)为显性长肢(R)对短肢(r)为显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 长翅短肢21% 残翅长肢12% 残翅短肢为4% 则基因型为Tt_ _和TT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24.(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①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4)上述材料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1)基因突变, 选择【解析】解(1)由于每组中的B部分以及重复多次后它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DDT 而其中有较多的抗药性个体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于DDT的诱导而是来自基因突变DDT对其只具有选择作用【答案】(2)48%, 9%【解析】(2)由题中数据可知短肢(rr)占21%+4%=25% 残翅(tt)占12%+4%=16% 则r的基因频率为50% t的基因频率为40% R的基因频率为50% T的基因频率为60%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 Tt_ _个体所占比例为2×60%×40%=48% TTRR个体所占比例为60%×60%×50%×50%=9%【答案】(3)94%,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解析】(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 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90%+1/2×8%=94%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答案】(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种群【解析】(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5.(1)图1表示4个不同地区的4种树木群落其中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一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其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是________群落25.(2)“北部子弹蚁”被引入西部群落在当地已经构成了生态入侵它与西部群落的本地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的关系导致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5.(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_ 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25.(4)图3是子弹蚁不同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该属于________增长模型图中的________时期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若探路的蚂蚁发现了食物会留下一条气味组成的路径然后去召集同伴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25.(5)图4表示雨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________(填字母)如表表示的是图4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 \times 10^12千焦)分析表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千焦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D 18 6 12【答案】(1)西部【解析】解(1)上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西部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北部【答案】(2)竞争和捕食【解析】(2)“北部子弹蚁”与本地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答案】(3)\ N_2、\ P_2, 反馈【解析】(3)据图分析猎物数量在 N_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 N_2 捕食者数量在 P_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 P_2 种群数量保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存在反馈调节【答案】(4)S, \ t_2, 信息传递【解析】(4)图3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 表明雨林中的子弹蚁种群属于S 型增长模型图中的 t_2时期子弹蚁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若探路的蚂蚁发现了食物会留下一条气味组成的路径然后去召集同伴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答案】(5)C, \ 900times 10^12, 18%【解析】(5)图乙中代表分解者的是C 分析图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即 900\times 10^12千焦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8\times 10^12÷ 100\times 10^12)\times 100\% =18\%。
高二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项正确;蜂鸟的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蜂鸟与倒挂金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项正确;抗药性突变不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细菌中原来存在着各种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C项错误;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化,D项正确。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变异不是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2.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多种地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B.各岛上的不同地雀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C.地雀形态结构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有差异【答案】C【解析】略3.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而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
观察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C.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60%D.种群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答案】A【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他们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由示意图可以看出,长尾鸟对应的巢数是最多的,B正确;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60%,C正确;种群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D正确。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A.达尔文B.《物种起源》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A.8个种群B.一个种群C.8个种族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1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D .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D 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D .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基因型AA Aa aa18 %78 %比例A.18 % 82 % B.36 % 64 %C.57 % 43 % D.92 % 8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2明显的优势。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性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但其理论并不完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B. 适应的形成是由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和种群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与丰富D. 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解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A错误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 B正确C.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C正确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D正确故选 A2.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耐药性的形成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 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C. 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内形成了新的物种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A、耐药性变异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存在使用青霉素后青霉素对耐药性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耐药性 A错误B、广泛应用青霉素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 B正确C、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进化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C错误D、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D错误3.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但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中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且不断地起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B. 地理隔离导致物种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可以保证物种的遗传平衡状态C. 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D.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常常共同作用【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所学内容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A正确B.地理隔离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从而打破遗传平衡状态 B错误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C正确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D正确故选 B4.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7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7月30日至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 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B. 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C. 该植物的不同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 该植物开红花时需要蜂鸟传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解 A.依题意和图示可知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没有改变因此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不变 A错误B.天蛾数量增加开白花的植株数量增多说明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 B 正确C.该植物的花色变化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引起花色的表现型发生改变 C正确D.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开红花时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正确故选 A5.同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 并存在地理隔离 A、a是等位基因如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以上三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B. 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C. 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 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A、由图可知种群越小个体死亡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A正确B、②在125代时 A基因频率为75% 则a基因频率为25% 所以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25%=6.25% B错误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差异较大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 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正确6.在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 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B.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具有独特的基因库D. 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7.如图是人体正常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用虚线表示)和一对性染色体(用实线表示)其中A、a表示基因突变体Ⅰ、Ⅱ、Ⅲ是正常细胞的几种突变细胞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 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Ⅰ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B. 突变体Ⅱ的变异类型是三体C. 突变体Ⅲ形成的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D. 一个正常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aX配子的概率是frac14【答案】D【解析】A、突变体Ⅰ中A基因变成a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A正确B、突变体Ⅱ多出一条性Y染色体属于三体 B正确C、突变体Ⅲ形成的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C正确D、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即AX、AY、aX、aY 而一个细胞形成的子细胞是2种即AX、aY或AY、aX 则产生的aX的配子概率是0或\frac12 D错误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 杂交育种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 新物种形成必然经历生殖隔离D.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C【解析】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 A 错误B、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本身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但是在人工筛选的过程中会改变基因频率 B错误C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正确D、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 D错误.故选 C9.如图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的②为突变和基因重组B. 图中的③为自然选择C. 由于自然选择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和浅色桦尺蠖之间出现了④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解 AB.根据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推知图中的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AB错误C.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和浅色桦尺蠖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C错误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正确故选 D10.不属于地钱配子体部分的是()A. 蒴苞B. 假蒴苞C. 雌性生殖托D. 孢蒴【答案】D【解析】解地钱的配子体是雌雄同株的着生性器官的雌托和雄托在同一叶状体的背腹面孢蒴英文名为是植物或真菌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1.(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11.(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 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11.(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 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同一【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解析】(2)南美大陆地雀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答案】食物, 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解析】(3)由于各个岛屿的食物、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同一(2)基因重组没有基因頻率(3)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库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隔离12.(1)实验步骤①选择工业污染地区A和________(地区)B②收集桦尺蠖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个体和浅色个体若干③将标记后的黑色个体和浅色个体在上述两区域放飞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桦尺蠖种类和数量12.(2)以上事实说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________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在其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 【答案】(1)①非工业污染【解析】解(1)桦尺蠖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别越小被鸟类捕食的几率就越小在工业污染区的树木颜色深黑色桦尺蠖被捕食的几率低在释放后被回收的比例更大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黑色桦尺蠖和浅色桦尺蠖然后进行回收实验进行验证【答案】(2)种群, 环境, 定向, 产生生殖隔离【解析】(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环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在其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13.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13.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 雌性个体中 X^AX^A、 X^AX^a、 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 雄性个体中 X^AY、 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①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________(用分数表示)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対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13.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答案】不一定, 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答案合理即可)【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答案】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合理即可)【解析】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①2/3, ②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 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解析】①假设该种群中雌雄个体各有100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60×2+30+50)÷(200+100)=2/3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逐渐增大 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答案】如图所示【解析】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变化为。
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测试: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答案)

必修二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2018.1一、选择题1. 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人们也利用该原理来人为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突变”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实现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3. 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4. 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5.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
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6.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B.a →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 →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7.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眼睛因长期不用而退化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正确答案)D.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答案解析:A、B、D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C正确。
2. 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存了下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A.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正确答案)B.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抗力C.约有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个体答案解析:生存下来的甲虫是由于本来就具有抗药性基因,而新基因的产生来自基因突变,因此A正确。
3. 当某种新感冒药刚问世时,其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效果很好;几年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疗效逐渐降低。
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药物对病毒选择的结果(正确答案)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使病毒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解析:病毒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存在抗药性变异的,有不存在抗药性变异的,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抗药性变异逐代积累和加强,繁殖几代后,就会对药物有较强抗性,即药物疗效就会降低。
4. 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正确答案)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答案解析:无翅昆虫因无翅不能飞翔,避免了被大风吹到大海中,适应海岛环境,因此保留下来;使用杀虫剂后,抗性较弱的个体大量死亡,被淘汰,而抗性较强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200万年这“一瞬间”出现许多新物种,即物种大爆发,而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大多数基因是相同的,少数是不同的。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B.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改变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2.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3.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6.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7.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8.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9.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1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11.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A.达尔文B.《物种起源》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A.8个种群B.一个种群C.8个种族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A.18 % 82 % B.36 % 64 %C.57 % 43 % D.92 % 8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二、非选择题1.达尔文学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_________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s)是显性。
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1)在19 世纪时,环境未被煤烟熏黑,适应环境的_______色个体得以生存繁衍,故种群中_____基因频率在这时较高。
(2)在20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_______色个体生存繁衍,故_______基因频率不断增高。
(3)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的,________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_______方向进行。
(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加拉帕戈斯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方为甲岛,下方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
请看图后,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可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如AA个体占18 %,Aa个体占82 %,假定隐性纯合子全部淘汰:(1)请计算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
A =____________,a =____________。
(2)试计算该种群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
AA =___________,Aa =___________。
(3)试计算下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
AA =___________,Aa =______________。
(4)证明下下代隐性类型的频率将从0.17降到大约0.0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解析:拉马克主要观点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
2. D解析: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并不能改变颈和前肢长短的遗传特性。
3. B解析:遗传是确定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自然能从中选择有利的变异,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 D解析:常识题。
5. C解析:种群进化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不属于它本身。
6. B解析:尽管猕猴有8群,但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彼此可以交配。
7. B解析: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隔离的两种形态,两者无必然因果关系。
8. A解析:由于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自然选择加快了A种群的进化。
而B种群生活环境保持不变,由于它已适应该环境,进化进程将较慢。
9. B解析:本题为物种间生存斗争,A无关;高、低并不是进化上、结构上的特点,故排除C、D。
10. C解析:概念题。
11. C解析:A 的频率为18 % +7821⨯% = 57 %,a 的频率为4 % + %7821⨯ = 43 %。
12. B解析:隐性基因型个体不育,而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产生可育后代,因此显性纯合子和显性基因比例逐代增加,但总有少量杂合子,故隐性基因很难完全灭绝。
13. B解析:A 、C 正确;多倍体植物是染色体变异所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B 错误。
14. A解析:只要基因出现的频率一定,性状出现的频率也保持稳定,故B 、D 错;环境变化并不能凭空产生性状,C 错;一个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强,就会在自然选择中得到发展,A 正确。
15. D解析:昆虫与天敌的进化就是自然选择的作用,A 错;进化是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种群时客观产生的,并不是生物为生存而进行的“主动”行为,B 错。
二、非选择题1.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2. (1)浅 s(2)黑 S解析:环境的选择作用表现在基因上,即S 型基因逐渐取代了s 型基因。
(3)不定向 自然选择 一定(4)没有产生生殖隔离解析:没有生殖隔离,个体间的基因就能不断交流,从而不会产生新物种。
3.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解析:自然选择促进了基因的改变,而地理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
(2)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解析:种群间差异本质是基因频率不同,外在现象是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4. (1)A = 18% +21×82% = 59% a =21×82%= 41% (2) 42% 58%解析:由于随机交配,基因A 与a 的组合是随机的,全部个体中AA =(59%)2 = 34.81%,Aa = 2×59%×41% = 48.38%,aa =(41%)2 = 16.81%,而aa 被淘汰,故剩余个体中AA ==⨯⨯+%41%592%)59(%)59(2242%,Aa = 1 - AA = 58%。
(3) 55% 45%解析:下下代同理,A = 42% +5821⨯% = 71%,a = 1 - A = 29%, 故AA ==⨯⨯+%29%712%)71(%)71(2255%,Aa = 1 - AA = 45%。
(4)下下代中隐性aa 型个体有(29%)2 = 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