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的几种模式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主要指的是同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 同步栽种模式同步栽种模式是指在同一片田地中将水稻和鱼同时进行栽培和养殖。

在这种模式下,田地被合理分割成水稻区和鱼塘区,水稻生长期间,鱼儿可以在水田中自由觅食,起到捕食害虫的作用;水稻丰收后,可以允许鱼进入水稻田中捕食残渣,起到清理的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增加水稻和鱼的产量。

2. 周年养殖模式周年养殖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鱼的生长和繁殖周期被合理安排,即在水稻生长期间养殖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以期实现全年都能进行鱼类养殖的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水稻田地的闲置时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3. 轮作模式轮作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相应的种植和养殖。

在水稻收割后,可以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类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在稻田中进行短期作物的种植,如豆类、蔬菜等,以丰富农田的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的产出和效益。

4. 集约化种养模式集约化种养模式是指通过建设闭合式鱼塘和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和水稻生产效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贮水、循环水利用、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鱼类和水稻的高产高效。

5. 水稻田养鱼模式水稻田养鱼模式是指将水稻田改造成鱼塘,专门用于养殖鱼类。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被移除,田地被整治成适合鱼类生活的环境,比如加设水源、鱼类喂养设施等。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鱼类的养殖密度和产出,对于大规模养殖鱼类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益的农耕方式。

各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实现更高产、更高效的农业生产。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一、前言稻鱼混养是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同时培养鱼类,实现农田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稻鱼混养的原理、技术及实施方案。

二、技术原理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主要是依靠稻田外的池塘或河流来养鱼,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难以管控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问题。

而稻鱼混养则是利用稻田内部的水域来养殖鱼类,在池塘、河流等外部水域减少养殖密度,减轻了外部水环境的压力,也能够有效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

稻鱼混养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随粮养鱼: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而这些养分正好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通过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的分解,可以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从而实现“稻肥鱼、鱼肥稻”的良性循环。

2. 生态浮筏:利用生态浮筏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加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3. 水质调控:合理控制鱼类的密度,防止饵料残渣的过多积累,利用水稻的根系吸收有机废物,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4. 配套设施:在稻鱼混养中,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和水体形态,选择适当的配套设施,如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提高养殖效益。

三、技术实施1. 选址选择:选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易于灌溉,周边环境无污染源的农田作为稻鱼混养基地。

2. 土地准备:清理农田、修建水田坝、整平水田地,为后续的养殖和种植工作做好准备。

3. 水稻种植: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水田种植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植保等管理措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4. 鱼类引种:选购鲫鱼、鲤鱼等适合水稻田混养的鱼类种苗,适时投放到水稻田中,并定期投喂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和水质调控。

5. 配套设施:根据需要安装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配套设施,确保养殖环境的良好。

6. 定期管理:定期对水稻田和鱼类进行管理,如除草、防治病虫害、水质调控等,保证水稻和鱼类的生长健康。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稻田养鱼的基本模式

稻田养鱼的基本模式

稻田养鱼的基本模式稻田养鱼的模式根据稻田养鱼工程模式可分为稻田鱼凼式、稻田回沟式、垄稻沟鱼式和鱼沟、宽沟式;根据养鱼生产季节模式可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冬闲稻田养鱼。

一、稻田鱼凼式此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在稻田内按田面积的一定比例开挖一个“鱼凼”。

鱼凼的开挖面积一般为田面积的5%-10%,深0.6-0.8m,鱼凼一般设在进水口端或背荫处。

鱼凼的形状以椭圆锅底或长方形为好。

这种稻田养鱼工程模式有两种养鱼模式:1、培育鱼苗鱼种。

这种模式不开挖鱼沟,可用于鱼苗发花及苗种培育。

根据稻田浮游生物条件和养殖技术条件每亩可投放鱼苗寸子0.1-015万。

2、养殖小个体成鱼或大规格鱼种。

这种模式要开挖鱼沟,但鱼沟的宽度只要60-80cm,呈1-2条纵行沟或“十”字形沟即可。

一般设计鱼产量为每亩50-70kg。

二、稻田回沟式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Ocm,顶宽50cm 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cm,沟的上面宽30-50cm。

沟的设计形式为在稻田内距田梗30cm处开挖一条环沟,面积为1亩以上的稻田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相对两端与进、排水口相连,整个沟的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

根据需用养殖对象可以是成鱼亦可以是大规格鱼种,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40kg左右。

南方若在第一季种稻养鱼后,第二季只养鱼而不种稻时,亩产鱼的设计产量为80-100kg。

三、垄稻沟鱼式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

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条至两条主沟,沟宽50-100cm、深60-80cm。

把稻田分为若干垄,各垄之间有垄沟,沟宽小于主沟。

垄上种稻,一般每垄种六行左右水稻。

若稻田面积较大,可在稻田中央挖一条主沟。

总开沟面积占田面面积的10%-15%。

用于成鱼养殖,设计养鱼产量为每亩100-150kg。

稻谷产量将会减少1%-5%。

四、鱼沟、宽沟式亦称沟池式此种方式是小池和鱼沟同时建设。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产方式,其利用水稻田作为基础资源,兼顾养殖、种植和养护业,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根据养殖和种植的植被种类和浸泡水位的不同情况,可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水稻鱼塘种养模式,水稻休闲渔养模式,水稻光伏养殖模式,河谷旱塘种养模式和水稻农业生物多样性模式。

1.水稻鱼塘种养模式水稻鱼塘种养模式是最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此模式下,稻田作为养殖池塘的场所,同时还种植水稻。

最理想的情况是稻田周围筑起鱼塘堤坝,将鱼塘与稻田隔开,以防鱼类干扰水稻生长。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将鱼塘融入稻田中,将其第一次封堤时的残留水引入稻田以供浸泡水稻。

此模式的特点是,水稻能够为鱼类提供营养物质而不需要额外投入饵料,从而节约了成本。

同时,鱼塘的粪便也能为稻田提供养分,促进稻田的生长。

各种生物在这个环境中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生态闭合循环体系,起到了守护环境的效果。

2.水稻休闲渔养模式水稻休闲渔养模式是一种高端休闲农业种植模式。

在此模式下,水稻田被用作养鱼池塘,并种上数字化自然草药和漂亮的花卉。

这种做法既能够保持稻田的产量和自然景观,又能够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

此模式的特点是信奉“有机、绿色、健康”的种植原则,不使用化肥、农药,生产有机水稻,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使人们真正体验到稻田休闲的感觉。

3.水稻光伏养殖模式水稻光伏养殖模式是创新型种养模式中的一种。

这种模式将光伏发电器组表面设计成弱光透明,支架上架设水稻,利用光伏发电器组提供的近自然弱光拍摄,使水稻长成纤维紧密、耐贮藏性强的高品种水稻。

并在光伏设备下方养殖鱼类,利用水稻场景的灯光效果使鱼儿更抢眼,提高了光伏效益的同时,壮大了稻渔项目。

4.河谷旱塘种养模式河谷旱塘种养模式是非常特别的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在干海拔地区将干塘挖深,让水流入塘中用作养殖池塘和灌溉水源。

这种模式在河谷地区推广得很广,一些地区将旱塘做成了人工鱼塘,不仅收获了高品质的水产品,而且稻田的面积也扩大了。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方案一、稻田养鱼类型1、麦(油、蔬、果)稻田(一季中稻轮作)在稻作期间,3~5厘米鱼种下田培育2个月~3个月,尾重可长到30克~50克,亩产鱼种10千克~15千克,不妨碍水稻产量。

2、冬囤水田养鱼冬囤水田在稻作期间投放鱼种,稻作期间套养夏花鱼种,加深田水。

水稻收割后可亩产鲜鱼100千克以上。

二、生态条件1、稻田水质条件水源条件好,保水力强,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田内水体溶氧24小时不低于3毫克/升,PH 6-8.5。

2、土壤条件土壤保水力强,适宜稻作生长。

三、技术要求1、鱼田工程(1)田坎高0.8米~1米,顶宽0.5米以上,不漏不垮。

提倡用石料、水泥板、三合土护坡。

(2)注、排水口注、排水口要用石料修建,宽0.8米~1米。

每田各一个,排水量大的田块应增设能保持正常水位的排洪缺。

(3)拦鱼设施拦鱼设施用竹条或其他材料制作,长度为排水口宽度的3倍以上,成弧形安置于排水口的迎水面,牢固插入田泥中,高出田坎20厘米以上。

排洪量大的田,在拦鱼设施增设一道拦渣设施。

(4)鱼凼和鱼沟①养鱼稻田要开挖鱼凼和鱼沟。

洪水冲击的正冲田养鱼应修建排洪沟。

②鱼凼建于田中部或僻静处,占本田面积的10%~15%,凼深1米以上,凼顶高出田底20厘米以上,凼内壁用石料或三合土铺砌,防止垮塌。

凼与鱼沟相接处开一缺口,使凼沟相通,并安装拦鱼栅。

③栽秧前挖好鱼沟,宽0.8米,深0.5米。

可根据田块面积大小开挖“一”、“十”、“井”、“田”型鱼沟。

2、水稻栽培(1)水稻要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推广品种。

(2)水稻栽插按NY/T 5117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3、鱼种投放(1)稻田消毒鱼种放养前,对鱼凼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0克或漂白粉20克,兑水均匀泼洒,7~10天后放鱼。

(2)鱼种消毒鱼种下田前用2%~4%食盐水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浸泡10分钟~20分钟。

(3)鱼种投放①麦(油)——稻田以培育大规格鱼种为目标,每667平方米(亩)放3厘米~5厘米鲤、鲫或草鲢、鳙等鱼种800尾~1000尾。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种水稻的禾田里养殖鱼类,利用鱼稻共生原理,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 起源:稻田养鱼起源于汉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 列入遗产:2005年5月16日,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将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五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 模式演变:传统稻田养鱼多为平板田养鱼,即稻田不开沟、不挖凼,蓄满水放种养鱼。

建国初期,有稻田养鱼传统的地区的农民多延用“稻底养鱼”这类低产低效的养殖模式。

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先后研发和推广了“垄稻沟鱼”“垄稻凼鱼”“垄稻沟(凼)鱼”和“大沟大凼养鱼”等稻田养鱼模式,同时推广稻田养殖毛蟹、沼虾、“禾花鲤”和多品种鱼类混养,提高了产量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建立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对提高土地产出量和产出值,保证粮食产出安全与供给安全,又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业经济,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秧塘、鱼塘、稻田配套养鱼
要点: 1、 操作流程
2、这种模式的优点
1、操作流程
秧苗移入大田 秧苗田培 育鱼苗 秧苗田 培育鱼 苗
大田 水稻 抽穗 扬花 阶段
赶鱼进 入鱼沟
鱼塘、 山塘、 水库
水稻收割前 一星期
秧塘内 鱼苗全 部放入 大田内
2、这种模式的优点
※水稻抽穗扬花需要适当加 深田水,又 不再重施化肥、农药,大量花瓣掉入田内, 为鱼苗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稻田养鱼模式简介
组员及工作安排: 材料搜集:莫康维 韦虎成 图案绘制:颜贵结 黎华源 孙 钊 PPT 制作:梁 森 演 讲:黄 琳
稻田养鱼模式:

一、稻鱼兼作 二、稻鱼轮作 三、秧塘、鱼塘、稻田配套养鱼 四、田园式立体种养
一、稻鱼兼作
要点: 1、解决露、晒田和养鱼的矛盾,提高效 益
稻田布局
2、操作
耕作流程
3、养殖品种及密度:名优丰鲤、异 育 银鲫(又叫高背鲫)各500尾,生鱼塘 虱苗各50尾,或经淡化过白对虾苗30005000尾
塘 仔 鱼沟 鱼沟
塘 仔
塘仔面积约20-40平方,深度保持在1米 以上,鱼沟与塘仔相通,沟宽深约30-40厘 米即可。
犁耕田时, 塘内蓄水, 培育鱼虾苗
插秧 一个 月后
晚造收
饲养管理
塘仔内鱼虾苗 种放入大田
放足田 水,80 厘米以 上
3、养殖种类及密度
每亩稻田有二三两重鲩鱼250300尾,10朝(约2.5厘米)丰 鲤、银鲫各300尾,鳙鲢鱼苗 各100尾,肉食性小规格生鱼、 塘虱30-50尾;或者放养淡化后 南美白对虾苗9000-10000尾
4、该模式的优点
这种轮作方法,不破坏农 田耕作层,养殖时间又长, 省工省时,年终上市正遇 元旦、春节消费旺季,在 正常情况下一般亩产名优 鱼300公斤或虾70-100公斤, 亩收入一二千元。
塘仔内鱼虾 苗入大田虾

露晒田 或重施 化肥、 农药时
先把鱼虾 苗赶入沟 塘内
二、稻鱼轮作
要点: 1、利用低洼、低产等单造田,实行早稻晚鱼,
稻鱼轮作
2、操作:
稻田布局
操作流程
3、放养种类及密度 4、该模式的优点
稻田布局
பைடு நூலகம்
塘仔
塘仔
操作流程
插秧前,加高加固 田埂,搞好拦鱼设 备,为养鱼时增加 水深创造条件 塘仔培育鱼虾蟹苗, 割后 稻田种稻
※到年底上市,鱼价高、市场旺、效益好。
※这种模式山区农民家家户户都可实施。
四、田园式立体种养
要点: 1、布局 2、优点
1、布局
果 树 果 树 蔬 菜 蔬 菜
40% 塘 基
禽 舍
20%
40%稻田
鱼 沟
禽 舍
禽 舍
禽 舍
2、优点
※实行水稻、水果、水禽、水产 综合开发,立体利用,达成良性 循环 ※每亩产值由单一种水稻1200元 提高到3600-4000元,即比过去 增收2倍多, ※多元化,减少风险走出一条好 路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