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出彩之处: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形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改进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

《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一年(下)第一单元的内容,其中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平

面图形的边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来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通过摆、拚、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从图形拼摆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

出彩之处:

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改进措施: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教学反思

七巧板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智力游戏,由七块板组成,完整图案为一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型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和两块大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这七块可拼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数.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接触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在认识七巧板的组成时,我就避开了这一点,只要孩子能说出三角形就可以了.

在整个玩数学的活动中,我分别从指定拼图、自由拼图、合作拼图三个层次展开的.在指定拼图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拼基本图形,先用两块拼一新的三角形,再用三块拼出一新的三角形,后又用整套拼出一新的三角形,最后又分别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些都是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巩固了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是自由拼图,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只需拼出一个简单的图案,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就行.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得还真的很棒,不但能拼出自己想拼的图案,还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得很清楚,还引来了同学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特别是在最后的合作拼图展示环节,孩子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小手拼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然后编出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那简直不是在上公开课,

仿佛是讲故事大赛.

出彩之处:通过本节课的玩数学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这项活动的开展,既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有拓宽了孩子的数学知识面,并且对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至少能对孩子这些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认知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鼓励开放、扩散思考、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再好的东西它也有瑕疵.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学生,由于孩子年龄小,又好玩好动,所以在其他同学展示的时候不会倾听;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语言组织上需要要下功夫,有的时候心里一紧张,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跟心里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以后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应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改进措施:应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

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

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

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

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

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

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

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

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

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

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十几减9”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

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再列式计算.

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

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 13减9

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

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减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

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法”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

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

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8、7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从复习8、7加几的口算入手,进行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习15-9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

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

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

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相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

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

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

喜悦.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多么形象地回答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几减5、4、3、2》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而言,学生已经能够顺利迁移,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自主迁移、正确解答,就连平时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也能顺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速度稍慢.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渐渐熟悉、掌握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的思考方式;二是,重视学生对已学减法算法的口头表述;三是,学生 20以内的进位加练习得比较扎实.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

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

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

分类.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心得《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且基本上已能数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数序的同时,了解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如何按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这

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百以内写数、比大小的基础.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

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数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

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的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糖、种子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让学生估计糖的数量,使学生自觉产生更想知道糖有多少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一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让学生共同数出100粒种子,让学生认识并感受100有多少.然后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数一百以内的数,并进行猜数游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一百以内的数,充分巩固了学生对一百以内数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在多样化的设计中迸发出夺目的光彩.

3、力图体现一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习惯.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在学生学习完后,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数.例:我们教室有多少张凳子,多少张桌子等.并以奖励的形式正面向学生树立形象,达到教育目的.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主要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有多少,体会它们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不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填写“百数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寻找规律是数的顺序的教学重点,我按照教材上的教学过程,先完整地填表,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运用规律来完成“做一做”.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先横着选几行读一读,发现每一行的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再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应的练习.然后让学生竖着选几排读一读,找出竖排的规律:每一排个位不变,十位依次多1,随后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来强化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看图说数,然后比较大小,接着总结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对于比较数的大小掌握的比较好.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先数的数比较小,后数的数比较大.在练习过程中我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另一种方法: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观察100以内数的规律,难点是规律的运用,尽管我心中明白,但是在教学时,有的细节却没有体现.再有就是本节课的练习题设计的少了一点,没有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跟学生学习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个内容,感觉学生学得还是挺轻松的,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得也较好.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反

思的地方,现在回顾一下本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第二、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练习巩固,提升计算能力.

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一种亲切感,并让学生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示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很踊跃参与,都能说出“几个十几个一减去几个十等于多少、几个十几个一减去几个一等于多少及相应的加法计算方法,或是用相同的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减的方法.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地说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最后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有,就是:

1、语言上还要更加的简练为好.因为我总是习惯于学生说了之后又重复一次学生的答案,所以第二个教学环节里花的时间过多了导致练习的时间过少.

2、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过少,因为总是害怕他们说得慢,说得不完整,耽误时间.这样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计算题的练习应该多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算,这样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因为在练习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计算方法:

6+70=67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克服不足,继续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因为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学生也都有购物的经历,对人民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这节课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地方有:

1、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我先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做准备,分别从家里拿来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较小的纸币和硬币.而1分、2分、5分的面值的人民币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流通,所以我自己准备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和较大面值的人民币.为学生在真实的认识人民币面前认识人民币的探索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也是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分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我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热情高涨,人人抢着参与,都能说得出根据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大小、数字等来辨别,这为后面学习换币和简单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理念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让我疑惑:

1、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个别同学成了观战者,特别是个别后进生,虽然我强调组长要督促好成员,帮助后进生,一起合作参与,但真正动手操作之后就各顾各的,应该怎样落实更好呢?

2、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感觉活动一旦开始就有点不听指挥了,虽然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没有顺着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去探索研究,是否只需顺着学生的生成材料去教学就可以了呢?

总之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熊出没》中挑选了一段内容,通过创设熊二利用气球来实现飞天梦想这一情境,又通过帮熊二买气球这种方式来导出今天买气球的教学例题,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教和学的时间分配的不恰当.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是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