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开题报告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及网损分析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及网损分析配电网是电能从电网输送到终端用户的重要环节,随着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配电网潮流和网损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配电系统的需求。
本文将从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潮流和网损分析的影响、分布式电源潮流分析方法、网损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潮流和网损分析的影响传统的配电网潮流和网损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中央化大型发电厂供电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研究的,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传统配电网的供电方式,引入了大量小型分散的电源,并且与配电网的负荷直接相连,因此对配电网潮流和网损分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潮流分布不均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引起了潮流分布的不均匀性,传统的配电系统潮流分布往往是从发电站点到负荷节点的单一方向,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可能导致潮流的双向流动,增加了潮流负荷的不确定性。
2.潮流分布多样性:传统的配电网潮流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固定负载情况下进行设计和研究的,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导致负荷的多样化,包括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不同的负荷特性等,使潮流分布变得更加多样化。
3.网损分析变复杂:传统的配电网网损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线性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和研究的,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引入了非线性负荷,使得网损分析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还引起了分布式电源自身的功率损耗以及电流、电压等参数波动,增加了网损分析的难度。
二、分布式电源潮流分析方法为了解决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潮流分析的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分布式电源潮流分析方法。
1.基于等效模型的潮流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节点等效为等效发电机和等效负荷,以此简化潮流计算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分布式电源的影响纳入到潮流计算中,但是等效模型的准确性对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2.基于微网潮流分析方法:微网潮流分析是研究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
配电网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配电网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分布式电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分布式电源已经成为了国家能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布式电源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降低电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因此,在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二、选题意义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对于配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选址和定容的不合理会增加电网的维护成本,造成电能损失;另一方面,选址和定容的合理则能够提升电网的传输能力和稳定性,降低电网的损失率。
因此,针对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的研究,对于实现可靠、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1.选址方法研究:通过对电网供电负载特点、环境地理条件、现有设备布局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决策方法对选址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并对优选方案进行验证和分析。
2.定容方法研究:通过考虑分布式电源的技术特点和运行状态,结合电网发展需求,建立定容模型及其数学描述,进行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选择适合的定容方法和方案。
3.应用实例研究:通过对某区域配电网络选址和定容的实例进行分析,掌握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为今后的分布式电源规划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模拟、数学建模、多指标决策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配电网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2.选址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选址方法的研究;3.定容模型的建立和定容方法的研究;4.应用实例的研究和分析;5.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建立完整的分布式电源选址和定容的方法体系;2.提出适合实际应用的选址和定容方法;3.在实际应用中验证选址和定容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4.发表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建议,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一、概述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和电力市场的逐步推行,传统的集中式大电网供电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电力的需求。
分布式发电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灵活的特点,已成为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由于分布式电源的引入,配电网中将出现许多新的节点类型,传统的潮流算法在处理这些节点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潮流计算是开展配电网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进行论述,包括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潮流计算的必要性、分布式电源的类型和特性、传统潮流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改进和优化的潮流计算算法等内容。
通过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以促进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1. 分布式电源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布式电源的兴起是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技术进步的产物。
在21世纪初,随着高效绿色的小型独立电源的发展,分布式电源的概念应运而生。
分布式电源主要指传统的分散独立小型电源,以及采用分布式技术联网上网的一“群”或成组的小型分散电源。
这些电源包括自然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化石燃料发电(如内燃发电机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燃料电池等)、废弃物发电(如垃圾发电等)和贮能电源(如抽水蓄能发电、蓄电池组等)。
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受到世界能源、电力界的关注,并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得到热议。
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各种小型分散型绿色环保电源的迅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电网的发展受到环保和需求的限制,为分布式电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分布式电源可以充分利用用户附近各种分散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因远距离输送电力产生的线路损耗,具有经济和环保意义。
近年来,分布式电源在能源系统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正在给能源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特别是在全球倡导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的大背景下,分布式电源项目得到大力推广。
例如,我国在2013年以后,国家电网公司积极为分布式电源项目接入电网提供便利,并在项目的前期受理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潮流计算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潮流计算目前,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相结合被世界许多能源、电力专家公认为是能够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式,是21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分布式发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提高能量利用率。
减少各种碳化物的排放,比较环保。
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
减少了由电能远距离传输所带来的线损和各种稳定方面的问题。
延缓了由于负荷不断增长所造成的电网的不断膨胀。
标签:分布式;发电厂;潮流计算1.课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在集中式供电技术还未完全成熟,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该技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供应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热、电、冷负荷需求的逐步普遍化,分布式能源技术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广泛推广应用,前景看好。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集中式供能电网的规模迅速膨胀。
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及时抑制这种趋势的蔓延,只有合理地调整供能结构、有效地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和集中式供能结合在一起,构架更加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分布式供能到集中式供能,又到分布式供能方式的演变。
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而且也是集中式供能方式自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产业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
构造一个集中式供能與分布式能源系统相结合的合理能源系统,增加电网的质量和可靠性,将为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布式发电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方式,其定义可概括为:直接布置在配电网或分布在负荷附近的发电设施,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发电设施称为2分布式电源,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等。
这些电源通常发电规模较小(一般50MW以下)且靠近用户,一般可以直接向其附近的负荷供电或根据需要向电网输出电能。
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重构的开题报告

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重构的开题报告选题背景:随着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和传统电网结构的缺陷,分布式发电逐渐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电网安全的一种新方式。
然而,分布式发电出现后的电网重构与管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短期负荷预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短期负荷预测,实现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的重构,并优化电网的管理模式。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模型,研究模型的组网及运行规律;2.分析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精度,结合配电网实时负荷数据,建立适用于配电网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3.基于短期负荷预测模型,结合配电网实时负荷数据和分布式发电场地的特点,分析能量供需的平衡关系,对配电网进行优化重构;4.研究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管理的模式,包括发电、负荷协调、运维等方面,提出优化管理的措施。
研究意义:1.通过短期负荷预测,减少电网企稳时间,提升电网灵活性和运输效率,实现能源供应的稳定可靠;2.优化电网重构后的管理模式,提升分布式发电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配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3.完善分布式发电配电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推动我国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创新发展。
研究方法:1.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数据收集,建立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模型;2.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并进行实时预测;3.运用数学优化算法,对配电网进行优化重构;4.利用SPSS、MATLAB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验证模型可行性,并对结果进行评估。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如何建立适用于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的模型?2.如何在分布式发电注入电网的情况下,提高短期负荷预测的精度?3.如何通过短期负荷预测,实现配电网的重构并提升电网灵活性?4.如何优化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的管理模式,保证其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标?预期研究结果:1.建立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模型;2.研究适用于配电网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提高预测精度;3.针对负荷预测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配电网重构方案,优化配电网运行效率;4.建立针对含分布式发电配电网的管理模式,并提出优化建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电网可靠性。
含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动态概率潮流计算

含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动态概率潮流计算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分布式电源在地区电网中的接入比例逐年上升,其对于电网运行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分布式电源,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这使得传统的电网潮流计算方法难以准确描述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
因此,开展含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动态概率潮流计算研究,对于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含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动态概率潮流计算方法。
对分布式电源的特性及其对电网运行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开展动态概率潮流计算的必要性。
综述现有的概率潮流计算方法,分析其优缺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含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的动态概率潮流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分布式电源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以及电网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地区电网的规划、运行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分布式电源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概率潮流计算模型;二是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分布式电源的出力波动、负荷预测误差等;三是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在含分布式电源的地区电网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地区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二、分布式电源的特性与建模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是指安装在用户侧,规模较小,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
它们通常接入配电网的中低压侧,为电力系统提供电能和辅助服务。
与传统的集中式电源相比,分布式电源具有诸多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动态概率潮流计算中必须得到充分考虑。
间歇性与随机性:许多分布式电源,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到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其出力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潮流计算-开题报告

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电力系统潮流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科部:信息学科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082班学号:***********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2011 年12 月 5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基本电气计算。
它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和网路结构确定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如各母线上的电压(幅值及相角)、网络中的功率分布以及功率损耗等。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结果是电力系统稳定计算和故障分析的基础。
潮流计算经历了一个由手工, 利用交、直流计算台到应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现在的潮流算法都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前提。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潮流计算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
此后,潮流计算曾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对潮流计算的一些基本要求进行的。
一般要满足四个基本要求:a)可靠收敛b)计算速度快c)使用方便灵活d)内存占用量少它们也是对潮流算法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划方案的研究中,都需要进行潮流计算以比较运行方式或规划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同时,为了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也需要进行大量而快速的潮流计算。
因此,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电气运算。
在系统规划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方式时,采用离线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中,则采用在线潮流计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在用数字计算机求解电力系统潮流问题的开始阶段,人们普遍采用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一下简称导纳法)[1,2]。
这个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要求的数字计算机的内存量也比较小,适应当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制作水平和电力系统理论水平,于是电力系统计算人员转向以阻抗矩阵为主的逐次代入法(以下简称阻抗法)[2,3]。
20世纪60年代初,数字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计算机的内存和计算速度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从而为阻抗法的采用创造了条件。
分布式电源并网后配电网调压措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分布式电源并网后配电网调压措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布式电源的逐渐普及,配电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散式电源。
分布式电源优点明显,如可靠性高、投资较小、环保等;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电压波动、变化等。
这些问题对配电网稳定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分布式电源并网后配电网调压措施,以期提高配电网稳定性和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效率。
二、研究内容1.分析分布式电源并网后配电网的特点和问题。
2.调查和研究现有的配电网调压措施,包括传统的调压器、OLTC等。
3.介绍现有的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如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
4.开发具有并网控制和调压控制功能的分布式电源逆变器。
5.设计并实现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调节控制和并网控制。
6.构建功能完整的实验平台对研究成果进行测试和验证。
三、研究方案1.收集分布式电源和配电网调压措施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2.对分布式电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探讨目前的配电网调压措施,总结教训,以及制定针对性方针。
4.研究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调节控制和并网控制技术,同时进行逆变器的设计和制作。
5.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对分布式电源调节控制和并网控制。
6.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验证。
四、研究预期目标和意义1.研究配电网调压措施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的措施。
2.实现分布式电源的调节与控制,并网控制,提高电网效率和稳定性。
3.为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普及推广提供新思路和技术创新。
4.在实验平台的测试中,验证所研发系统的性能和效果,以及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五、研究计划安排1.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2个月。
2.研究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调节控制和并网控制技术,进行数据集成和学习模型结构设计:3个月。
3.立项后,进行经费的安排和调度:1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研究思路及方案:
首先,分析了分布式电源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并根据它们并网的特点分别建立各自的数学模型;其次,对分布式电源并网时归为哪一类节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进行等效处理。在IEEE 33系统中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统一处理各种分布式电源。
[38]
[39]杨桂恒,强生泽,张颖超,郑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0]
[41]冯垛生,王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图解指南[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2]
[43]O. Wasynczuk. Modeling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Line-commutated PhotovoltaicInverter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Conversion, Vol. 4, No.3,September 1989.
3.工作进度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下达毕业任务,熟悉要求,查找资料。
第二阶段:查阅图书资料,收集相关电机设计资料图。
第三阶段:完成研究内容得出设计方案。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的验收答辩。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方案的可行性、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5.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
二、分布式发电前景
在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他们的工业发达,用电负荷大,分布式电源的发展比中国要早一些,但发展也属于初始阶段。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将“能源总量控制”的重点集中在煤炭总量的控制,并纳入“十二五”能源规划,这标志着分布式发电在我国将达到一座新的里程碑。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大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等。预计建设目标:风机装机目标9000万kW(含海上风电500万kW),电量1800亿kWh。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机5000kW。生物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300万kW,电量650亿kWh。太阳能发电将达到500万kWh,发电量75亿kWh。分布式发电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分布式多联供技术为核心,结合可再生能源构建“小型化区域能源网络”,形成智能电网与智能冷热气网互补的多能融合方式;区域型能源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引进高效热电机组,实现了电、燃气、热、冷的最优匹配;实现建筑物之间、企业之间的连接和能源共享,有效融入一些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利用等,从而有效的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如今我国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合理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且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等是我国能源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32]
[33]赵晶晶,李新,许中.含分布式电源的三相不平衡配电网潮流计算[M].2009.
[34]
[35]李新,彭怡,赵晶晶等.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潮流计算[M].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
[36]
[37]Shi qiong Tong and Karen Miu.A Participation Factor Model for Slack Busesin DistributionSystemswith DGs.IEEE.2003.
[44]
[45]L Zhang, A Al-Amoudi, Yunfei Bai. Real-tim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for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Power Electronics and Variable SpeedDrives, September 2000.
(2)20世纪初,随着负荷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成为主流发电方式,它的大容量、巨型化发电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但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电力危机及大面积停电事故,暴露出庞大的电力系统存在“笨拙”而又“脆弱的缺点”。
(3)到了20世纪中晚期,人们认识到灵活、可靠的发电方式的重要性,于是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不仅能够克服集中式单一供电的缺点,而且还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被世界各国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尺。
开题报告
系 部: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班 级:
指导教师姓名:
题目: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1.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一、分布式发电方式电方式即在负荷附近建立小型容量发电厂,主要是由于当时技术不发达,用电量低;
四、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现今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最新状况,形成论文构思;
(2)总结归纳经典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包括阐述各种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步骤,分析各自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3)详细描述不同分布式电源在潮流计算中的数学模型、节点处理,以及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包括配电网潮流计算、含分布式电源的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整个配网潮流计算过程的流程图等;
[26]
[27]彭彬,刘宇,吴迪.配电网潮流计算中的分布式电源建模[M].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
[28]
[29]李丹,陈皓勇.分布式电源混合并网的配电网潮流算法研究[D].华东电力,2011.
[30]
[31]张立梅,唐魏.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前推回代潮流计算[J].电工技术学报,2010.
(4)利用软件实现上述方法;
(5)算例验证所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五、主要文献资料
[1]梁有伟,胡志坚,陈允平.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03.
[2]
[3]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等.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4]
[5]杨华,吴政球,涂有庆,等.分布式发电及其并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8.
分布式发电作为国际上电力系统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上。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建立模型,使之能够模拟到已有的计算方法中去。它的未来研究趋势是:使得算法能够处理含不同性能的分布式电源在不同运行状态的系统,计算过程更高效、通用性更好。
[12]
[13]代凤仙.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天津:天津大学,2008.
[14]
[15]白明,许敏,崔新雨,董红海.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及前景[M].研究探讨,2008.
[16]
[17]Naveen Jain,文福拴.分布式发电当前趋势与将来挑战.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
年月日
说明: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填写,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创作)成绩考查的重要依据,经指导教师审查后签署意见生效。
[6]
[7]陈海焱,陈金福,段献忠.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
[8]
[9]Michelangelo Celozzi.分布式发电及其与电网的关系[J].能源工程,2003.
[10]
[11]江兴月.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和短路统一分析方法[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0]
[51]衣宝廉.燃料电池现状与未来[J].电源技术,1998.
[52]
2.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案。
一、选题依据
由于分式电源的引入,电源的节点类型出现了PQ、PI、PV、PQ(V)节点,传统的牛顿拉夫逊算法已不再适用,于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前推回代算法。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
1.研究不同种类的分布式电源(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的不同供电原理并建立相应的并网数学模型。
[18]
[19]罗建中.分布式微型电网并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20]
[21]杨文宇,杨旭英,杨俊杰.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8.
[22]
[23]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J].电
[24]
[25]力系统自动化,2004.
三、分布式发电研究趋势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接入配电网后,改变了系统潮流的特性,对系统网损和稳态电压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含分布式发电的系统潮流与分布式发电的接入位置、负荷大小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因素有关。含分布式发电的潮流计算常用来评估其并网后对系统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分析分布式发电对电网静态稳定性影响等其它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含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46]
[47]周德佳,赵争鸣,吴理博等.基于仿真模型的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列特性的分析[M].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8]
[49]ShigenoriNaka,Takamu Genji,Yoshikazu Fukuyama.Practical Equipment Models for Fast Distribution Power Flow Considering Interconnectionof DistributedGenerators.inPowerEngineeringSocietySummerMeting.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