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3)增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2)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和深层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介绍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2)对比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桥边的老人》文本2. 作者及相关创作背景资料3.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清单4. 参考译文5. 教学课件及辅助材料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文2. 第2周:合作探究,分析作品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 第3周:知识拓展,对比分析相关文学作品4. 第4周: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5. 第5周:课后作业反馈与评价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作品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对比分析法:介绍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5. 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性关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空间5. 及时反馈与评价,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4.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经验5.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青年十一、教学评估1. 课堂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提高对道德伦理的认识。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感受语言魅力。

2. 课文解析: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探讨故事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老人形象。

2. 难点: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提高道德伦理认识。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老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3. 课文解析:分析老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问题。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

6.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章,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桥边的老人》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人性、道德伦理的相关文章和论文。

3. 教学多媒体:如有需要,准备相关视频或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课文背景,朗读课文,初步分析老人形象。

2. 第二次课:深入解析老人形象,讨论人性的复杂性。

4. 第四次课:推荐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读后感,分析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十、课后作业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章,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加深对人性问题的理解。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分析,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桥边的老人》,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故事的情感。

2. 故事梗概:介绍《桥边的老人》的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4. 战争与人性的思考: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故事的情感。

2. 讲述法:教师讲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桥边的老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教师讲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

4.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5. 分组讨论战争对人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战争对人性影响的思考和表达。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桥边的老人》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战争、人性、伦理等方面的资料。

3. 讨论问题指南:提供一系列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写作模板:提供写作心得体会的模板,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七、教学准备1. 复印课文文本,准备分发给学生。

2. 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 准备讨论问题指南,分配讨论小组。

4. 设计写作模板,打印并准备分发给学生。

八、教学extensions拓展1. 电影欣赏:《桥边的老人》改编的电影,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老人的形象特征。

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老人的形象特征的描绘。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桥边的老人》故事文本。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桥边的老人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桥边老人的第一印象和好奇之处。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桥边的老人》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老人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形象特征,如外貌、性格、经历等。

2. 学生分享对老人形象的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道德和伦理问题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老人是否应该得到帮助等。

2. 学生分享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老人形象特征。

2.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反思和思考。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

2.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老人的心情和感受的短文。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桥、老人等象征的含义。

2. 学生分享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进行讨论和交流。

七、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文学手法进行鉴赏,如描写、对话等。

2. 学生分享对文学手法的欣赏和解读,进行讨论和交流。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老人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困境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桥边的老人》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桥边等待儿子的事件。

故事情节简单,但富有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有效的口语和书面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桥边的老人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老人在桥边等待的原因和心情。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和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合作和表达能力培养。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总结,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考。

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录制视频或者进行表演,展示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自我提升。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5.2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扩展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021年桥边的老人教案合集5篇

2021年桥边的老人教案合集5篇

2021年桥边的老人教案合集5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情分析学生对外国经典小说的了解十分有限。

对小说的构成也不熟悉。

重点难点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2.了解本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二.作者介绍: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三.研读小说内容:(一)整体感知: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

(第一段)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认真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明确:动物,老人担心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明确:不急。

“一动也不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4.思考:(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

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明确: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桥边的老人》,感受故事的语言和氛围。

2. 故事梗概:介绍故事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4. 象征意义:探讨故事中的象征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故事,感受语言的魅力。

3. 故事梗概:介绍故事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4.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5. 象征意义:探讨故事中的象征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运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语言和氛围。

3. 采用人物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4. 运用象征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3. 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桥边的老人》全文。

2. 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象征主义文学的相关介绍。

4. 人物分析表单。

5. 小组讨论指南。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复印好课文,准备给每位学生。

2. 准备历史背景资料的PPT或打印资料。

3. 准备象征主义文学的介绍资料。

4.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信息。

5. 划分学生为小组,确保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象征意义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2、阅读小说,整体感知3、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4、明确预习规范5、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预习要求: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ww5、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一)《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明确第一单元要求(一)本单元的要求是: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一)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1、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

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五)具体解读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明确: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四、布置作业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第二课时1、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2、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一、品析鉴赏(一)老人形象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