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调节系统校正装置

合集下载

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燃油压力调节器是汽车发动机燃油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燃油的压力,以确保发动机燃油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燃油压力调节器通常安装在燃油供应系统中,通过感应燃油管路中的压力变化,来调节燃油泵的输出压力,以保持燃油供应的稳定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首先,燃油压力调节器是如何工作的呢?当发动机启动后,燃油泵开始工作,将燃油从燃油箱中抽取,并通过燃油管路输送到发动机燃烧室。

同时,燃油压力调节器通过感应燃油管路中的压力变化,来控制燃油泵的输出压力。

当发动机负荷增加时,燃油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燃油压力调节器会增加输出压力,以满足发动机对燃油的需求;反之,当发动机负荷减小时,燃油需求量也会减小,燃油压力调节器会减小输出压力,以避免燃油供应过剩。

其次,燃油压力调节器是如何实现燃油压力调节的呢?燃油压力调节器通常由压力感应器、调节阀和弹簧组成。

压力感应器负责感应燃油管路中的压力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调节阀;调节阀根据压力感应器的信号来控制燃油泵的输出压力;弹簧则起到辅助调节的作用,当燃油管路中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弹簧会对调节阀施加压力,使其减小输出压力,反之亦然。

最后,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对发动机性能有何影响呢?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稳定性和精度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燃油供应和燃烧效率。

如果燃油压力调节器工作不稳定或者精度不高,会导致燃油供应不稳定,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而且,过高或者过低的燃油压力都会对发动机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发动机故障。

总之,燃油压力调节器作为汽车发动机燃油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工作原理对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确保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稳定性和精度,才能保证发动机燃油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汽车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甲醇发动机调油针教程

甲醇发动机调油针教程

甲醇发动机调油针教程
在这个教程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如何调节甲醇发动机的油针。

调整油针是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可以影响到燃油的供给量。

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首先,打开甲醇发动机的机盖,并找到燃油供给系统。

通常,这个系统由一个供油管和一个油针调节器组成。

2.拧松油针调节器上的螺母,并将油针调节器取下。

3.在油针调节器上,您会发现一个小孔,用来控制燃油的供给量。

使用一把小型扳手或螺丝刀,轻轻地旋转油针调节器,以调整孔的大小。

4.根据发动机的需要,您可以将油针调节器向左或向右旋转。

向左旋转将减小孔的大小,从而减少燃油的供给量。

向右旋转则会增加孔的大小,增加燃油的供给量。

5.根据实际情况,您可以进行多次微调,直到达到理想的供油量。

6.完成调整后,将油针调节器重新安装回原位,并紧固螺母。

7.关闭发动机的机盖,并启动发动机进行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油针调节时,请确保您在安全的环境下操作,远离火源和高温部件。

同时,确保松紧合适,以防止因
调整不当导致的燃油泄漏。

希望以上教程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成功调节甲醇发动机的油针!。

基本概念两种常用校正装置设计方法频率法2

基本概念两种常用校正装置设计方法频率法2

第六章1. 基本概念2. 两种常用校正装置3. 设计方法(1)频率法(2)根轨迹法(3)复合校正 6—1 校正的基本概念一、性能指标的提法:1.稳态误差:Ess 或v Kp Kz Kv 2.动态品质:(1) 时域指标:δ% ts (2)开环频域指标:Wc ν(3)闭环频域指标:Mr Wr 或Wb 如何改变性能的问题?1. 改变系统参数:增大开环传递函数K →ess ↓→h ↘v ↘→σ(改善很有限,且稳态与动态有些矛盾)2. 改变系统结构:增加辅助装置定义:利用增加辅助装置改变系统性能方法称为— 辅助装置包括:校正装置 、控制器、调节器二、校正方式:1. 串联校正:图P36 2. 反馈校正:图 3. 复合校正:(1)按给定输入的 图 目的:理论上可以做到:C (S )=R (S )即C (t )=R (t )(2)按扰动输入的 图 目的:理论上完全消除N (s )对输入影响Cr (s )=0工程上一般采用近似补偿 三、设计方法 (频域法) 1. 试探法(分析法)首先根据检验选定校正装置的基本形式→算出校正装置的参数→检验校正后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 如果符合则完成设计 ;否从新设计2.综合法(数学法)首先由要求的性能指标→画出希望的开环L(w)曲线→再与原系统的L (W )想比较→得到校正装置的Lc(w)→反写出校正装置的传函6—2常用的校正装置分类:讨论电的校正装置1。

无源校正装置(RC 网络)2。

有源校正装置(运放器)调节器一、无源超前校正装置(RC 网络 传函 伯德图) 电路:U2U1CR2R1传函:(复阻抗法)Gc(s)=1+Tas/a(1+Ts) a 衰减系数 T 时间常数必须补偿a 的衰减:把原K 增加a 倍或再串一个放大器(a 倍) 补偿后:aGc(s)=1+TaS/1+TS (a>1) 二、无源迟后校正装置 电路;6—3一、超前校正问题的提出 例:系统如图所示,要求1.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误差ess<0.1;2. 开环剪切频率3. 相角裕度 幅值裕度问是否需要校正,怎样校正?解:首先进行稳态计算K=10可以满足稳态误差要求。

第六章电液调节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第六章电液调节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第六章 电液调节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Main parts of DEH
SEPI
电 液 调 节 系 统
电子调节装置 阀位控制装置(电液伺服装置) 配汽机构 调节对象
SEPI
第一节
电子调节装置
Electric control equipment
1、转速测量元件 转速信号转变为直流电压模拟信号后发送给DEH
SEPI
5、功率校正器 PI调节器
6、调节级压力校正器
PI调节器
SEPI
第二节
阀位控制装置
Valve control equipment
1、电液转换器 阀位偏差信号(电信号);转换放大; 液压信号(调节油压);控制油动机 断流式电液转换器 继流式电液转换器 蝶阀型电液转换器
SEPI
2、油动机 调节信号的最后一级放大 双侧进油式油动机 单侧进油式油动机 指标:提升力 油动机时间常数
SEPI
第三节配汽机构源自Executive body
1、传动机构 杠杆式传动机构
凸轮式传动机构
2、调节阀 单阀、双阀 调节阀升程流量特性 调节阀升程提升力特性
SEPI
第四章 跟踪滑阀
Tracking
存在于电调与液调并存的控制方式 中
切换时无扰动
SEPI
转 速 测 量 元 件
磁阻发讯器(永久磁钢、铁芯、线圈)
频率(转速)变送器
SEPI
n
N
S
SEPI
整形
微分
单稳
滤波
SEPI
2、功率测量元件 霍尔定律:半导体薄片置于磁场中,当沿薄片 的一对边通以电流,则另一对边就 会产生电势。
3、功率反调校正元件 转速变化信号落后于功率变化信号

PID校正装置

PID校正装置

PID 校正装置及PID 串联校正在工程领域用于串联校正通常使用PID 调节器,即PID 装置,它是比例(Proportional )、积分(Integral )和微分(Derivative )控制规律组成的串联校正装置。

它的参数根据系统的希望特性来确定,其校正设计简单,易于工程实现。

PID 校正装置PID 校正装置又称PID 调节器,它的控制规律可描述为s K sK K s G D I P C ++=)( (6-34) K P 是比例增益系数,其控制效果是减小系统响应曲线的上升时间及稳态误差但无法做到稳态误差为零,因此,单纯的P 校正是有差调节,一般不单独使用;K I 是积分增益系数,其控制效果是消除稳态误差,I 校正是无差调节,但它会延长过渡时间、增大超调量,甚至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不单独使用;K D 是微分增益系数,其控制效果是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减小过渡时间,降低超调量。

增益系数K P 、K I 、K D 增大时,对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影响可用下表描述。

上表中各参与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只是表示一定范围内的相对关系。

因为各参数之间还有相互影响。

1个参数变了,另外2个参数的控制效果也会改变。

因此,在设计和整定PID 参数是,该表只起一个定性的分析的辅助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PID 调节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用时间常数表示的形式。

把式(6-34)变换为如下形式:s K s K K s K K s K s K s K s G II P ID I P D c 11)(22++=++= (6-35) 在实际应用中,PID 调节器还可以方便地设置成P 调节器和PI 调节器等,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目的。

P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形式为)(s G c = K PP 调节器实质上是个具有可增益的放大器。

在信号变换过程中,P 调节器只改变信号的增益二不影响其相位。

在串联校正中,加大调节器增益K P ,可以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减少系统稳态误差,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但开环增益增加会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系统不稳定。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校正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校正

三 系统常用校正方法(2)
前馈校正 (复合控制)
对输入的
对扰动的
系统校正的基本思路
系统的设计问题通常归结为适当地设计串 联或反馈校正装置。究竟是选择串联校正还是 反馈校正,这取决于系统中信号的性质、系统 中各点功率的大小、可供采用的元件、设计者 的经验以及经济条件等等。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可能比反馈校正简单, 但是串联校正常需要附加放大器和(或)提供隔离。 串联校正装置通常安装在前向通道中能量最低的地方。 反馈校正需要的元件数目比串联校正少,因为反馈校 正时,信号是从能量较高的点传向能量较低的点,不 需要附加放大器。
显然不满足要求。
令 20lgG(j0)0 或 G0(j0) 1 可求得ω0,再求得γ。

☆ 超前校正设计的伯德图
☆ 超前校正设计⑵
☆ 超前校正设计⑶
⒊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位角
m4 52 75 23
⒋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①确定参数α ②确定ωm
1 1 s sii n n m m1 1 s sii2 2n n 3 32.28
PID 传递 函数
G c(s)U E ((s s))K PK I1 sK D s
Gc(s)KP(1T1IsTDs)
KP——比例系数;TI——积分时间常数; TD——微分时间常数
二 PID控制器各环节的作用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
即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 信号,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 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为了充分利用超前装置的最大超前相位角,一般取校正后系统的
开环截止频率为 0 m 。故有 Lc(m)L(0 ' )0d B
于是可求得校正装置在ωm处的幅值为
2 lG 0 g c (jm ) 1 l0 g 1 l2 0 g .2 3 8 .5 d8 B最后得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在反馈校正方式中,校正装置H2(s)反馈包围了系统的部分环节,它同样可以改变系统 的结构、参数和性能,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在反馈校正方式中,校正装置H2(s)反馈包围了系统的部分环节,它同样可以改变系统 的结构、参数和性能,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通常反馈校正又可分为硬反馈和软反馈。 反馈校正的主要作用是: 1、负反馈可以扩展系统的频带宽度,加快响应速度。 2、负反馈可以及时抑制被包围在反馈环内的环节,由于参数变化、非线性因素以及各 种干扰对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 3、负反馈可以消除系统不可变部分中不希望的特性,使该局部反馈回路的特性取决于 校正装置。 4、局部正反馈可以提高系统的放大系数。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RC网络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
R1
R2 C2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C1 R1
R2
传递函数
G1 ( s) 式中
2s 1s
1 1
1 (R1 R2 )C2 2 R2C2 2 1
11
L() 1 2
() /
G(s) K (1s 1) 2s 1
式中
K R1 R1 R2
1 R1C1
2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1.4 前馈控制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都能有效地改善系统动态和稳态性 能,因此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此外,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还有一种能有效地改 善系统性能的方法,这就是前馈控制。通常把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称为复 合控制。前馈控制又可分为按输入进行补偿和按扰动补偿两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1
2
() /
90

几种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及校正方法

几种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及校正方法

几种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及校正方法一、相位超前校正装置1.电路二、校正原理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的。

为此,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岀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剪切频率)处。

由于RC组成的超前网络具有衰减特性,因此,应采用带放大器的无源网络电路,或采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网络。

一般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①低频段的增益充分大,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②中频段的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的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③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较少噪声的影响。

三、校正方法方法多种,常采用试探法。

总体来说,试探法步骤可归纳为: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2.传递函数3.频率特性G(J)=a心+1+1 T^R{C由 P133 页,式(6-5)L _ 1十sin 忆1 + 38°位 1一血忆 1 - sill 382.根据所确定的开环增益 K ,画岀未校正系统的博特图,量岀 (或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

若不满足要求,转第3.由给定的相位裕度值,计算超前校正装置应提供的相位超前量 (适当增加一余量值)。

4.选择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角频率等于要求的系统截止频率,计算超前网络参数a 和T ;若有截止频率的要求,则依该频率计算 超3步。

3步。

设计一个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解:根据对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v = 20s -1,相位裕度为 丫》50° K 。

K v-^―=2X = 2Q出卫2)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特图,如图中的蓝线所示。

由该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为 Y= 17°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确定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角+^ = 50<,-17c,-F5° = 38fl超前校正装置在 W m 处的幅值为101g<i = L01g42 = 6,2rfB在为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值为 -6.2dB 对应的频率,这一频率就作为是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燃油调节控制系统校正装置
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想
四、设计过程
五、实际总结
六、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燃料油调节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已知燃料油调节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1.01)(25.01(2
s s s ++,设
计超前校正装置,使其校正后闭环主导极点满足:(1)阶跃响应的的超调量M %30%≤p ;(2)调整时间t s s 8.0≤;(3)系统单位斜坡响应稳态误差e %10≤ss 。

二、 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一般电学系统自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用MATLAB 实现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三、设计思想
首先,利用根轨迹法进行人工设计校正装置,初步设计出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形式及参数;
其次,根据所给的要求验证原系统是否符合要求,再按照校正装置的知识对系统进行校正;
然后,在MATLAB 下,用simulink 进行动态仿真,在计算机上对人工设计系统进行仿真调试,使其满足技术要求;
最后,确定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及电路参数并进行验证,验证所添加的校正装置是否满足指标。

(本设计以设计报告的形式提交,要求论点清楚,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分析问题有层次。

包括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图(曲线),总结和数字仿真。


四、设计过程 1、 绘制根轨迹
系统的开环极点为
10,4,0321-=-==p p p ,无开环零点
(1)根轨迹有三条,分别起始于10,4,0321-=-==p p p ,全部终止
于无穷远处
(2)根轨迹对称于实轴且连续变化 (3)渐近线有3条,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7.43
10
40-=--=
a δ 渐近线的倾角为
⎪⎩⎪⎨⎧=±=±=+±=1,0
,3
3)12(k k k a ππ
πϕ (4)实轴上的根轨迹段位于
[][]-∞--,104,0和上
(5)根据分离点和会和点的公式
024.115.0)(')()()('2=++=-s s s M s N s M s N 解得:77.11-=s 57.72-=s (6)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0235.0025.0)(23=+++=s s s s D 0235.0025.0)(23=++--=ωωωωj j j D 所以可得:与虚轴交点为4.6±=ω 得根轨迹图如下:
2、求校正增益Kc :
设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1
)1.01)(25.01(2)()(0++++=TpS TS K S S S G G C
S C S
11)11.0)(125.0(2++∙
++=TpS TzS S S S Kc

%101
0≤==v
v ssv k k v e
可得10≥v k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10)1.01)(25.01(2lim lim 1
)()(00
≥∙++⋅=⋅⋅=++→→I
pS zS c
s s c s s v T T s s s k s G G s k
可得:
5≥c k ,取5=c k
3校验原系统的阶跃响应超调量是否满足要求:
在MATLAB 命令窗口中输入: nl=400;
dl=conv(conv([1 0],[1 4]),[1 10]); sope=tf(nl,dl); sys=feedback (sope,1); step(sys)
得到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图如下:
由曲线可知,系统的阶跃响应超调量超过50%,没有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校正。

4、确定校正装置的闭环主导极点
因校正后闭环主导极点要满足a s p s t M 8.0%,30%
≤≤,
则有⎪⎪⎩
⎪⎪⎨⎧====--s t e
M n s p 8.04%302
1ζωζζπ
得⎩⎨⎧==89.1336.0n
ωζ
求得相应的闭环极点为:
2
1ζωζω-±-=n n d j S
得96.1200.52
,1j S d ±-=
5、求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原系统的根轨迹需要加以修正,可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串入超前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的确定,应使串入超前校正装置后的根轨迹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也就是必须满足原系统在希望主导极点的相角
o s s s d
d s s s G 218)
1.01)(25.01(2
)(0-=++∠
=∠=
所以校正装置产生的超前相角
o s s c c d
d
G k G 38)12()(0)(=∠-+±=∠=πϕ
用图形来表示超前校正装置零、极点应提供的超前相角,如下图:
应当指出,对于给定的c ϕ值,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不是唯一的。

在此常采用使系数α为最大可能值的方法确定零、极点位置。

由图可得
)
sin(sin γθπγ
ω--=n
c
z
)
sin()
sin(c
c
n
c
p ϕγθπϕγω---+=

)
sin()sin()sin(sin c
c
c
c
p z ϕγγθπϕγθπγα+-----==

0=γ
α
d d 得 )(2
1
c
ϕθπγ--=
695
96
.12tan ==art θ
所以有o c 5.36)(2
1=--=ϕθπγ
64.8-=c
z
50.22-=c p
故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50
.2264
.8)(++=
s s G s c
为补偿超前校正装置的幅值衰减,再串入一个放大倍数为C K 的补偿放大器。

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50.2264
.8)1.01)(25.01(2)()(0++++=
S S K S S S G G C
S C S
)50.22)(11.0)(125.0()64.8(10++++=
S S S S S
用MATLAB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如图所示
6、用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如下:
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
单位斜坡响应为:
经过分析,校正后的函数符合要求,本设计合理。

五、设计总结
通过本次设计,我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中校正系统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熟悉了系统设计的相关应用,进一步了解了校正系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都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真理,一个细小的参数设定出现偏差,可能导致最后的性能指标不合标准,所以选择一个优良的方案至关重要。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MATLAB软件进一步的学习,也为我再次熟练运用MATLAB打下了基础,这次课程设计还锻炼了我们的细心和耐心,这尤其体现在课程设计的格式上,很多人格式上不过关,关键是不够细心、耐心,严格的格式要求也是在培养我们的做事态度。

我很感谢有这次课程设计的机会,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些多为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宝贵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欠缺。

理论知识的不足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好知识。

六.参考文献
1.《自动控制原理》谢克明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黄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自动控制理论与设计》徐微莉、曹柱中、田作华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