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4、讲究有利、有理、有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认定的社会 交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中 的礼遇行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 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 内部团结。
菜系的形成
周代八珍 楚宫名食
最早的地方菜:北方菜与南方菜 秦汉巴蜀和闽粤开发,菜系增多; 两宋时,繁荣的餐饮业中出现“南食”“北食”“川食”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 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 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灯影牛肉、五香豆干 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 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 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 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鲁 菜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八大菜 系之首。 (1)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 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尤重制 汤,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德州菜也是 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在初步加工方面:合理成型,并保持原料的 营养成分,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原料, 减的配合,质地的配合和 形状的配合。
在烹调方面:各种菜肴存在着不同的烹调过 程,同一样菜肴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形状与口感要 求,有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术与方法,大体上是八 类(1)氽(tǔn) 、烩; (2) 拌、炝、腌;(3) 煎、贴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文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文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文化与饮食习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饮食习惯往往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各地人们的饮食方式和食品偏好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对饮食习惯的塑造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群体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而饮食习惯是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文化背景选择食物和制作方式。

文化对饮食习惯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材的选择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饮食重视五谷杂粮,注重荤素搭配;日本人则讲究利用新鲜的食材,偏好海鲜和蔬菜。

此外,烹饪方式也因文化差异而异。

中国菜烹饪注重炒、煮、炸等技法,而法国菜则以烘烤和调味为主。

1.2 餐桌礼仪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饭食的态度和礼仪规范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注重家庭团聚,在餐桌上讲究尊重长辈,尽量不浪费食物;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独立性,餐桌礼仪相对简单,强调个人享受。

1.3 餐饮场所与用餐时间在饮食习惯中,人们选择不同的餐饮场所和用餐时间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西方人习惯在家中用餐,并有规律的用餐时间;而中国人偏好在饭店或餐馆就餐,也更注重社交和宴请。

二、饮食习惯对个人的影响2.1 营养与健康不同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例如,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容易导致脂肪和糖摄入过多,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东方国家注重杂粮蔬菜的摄入,有利于维持体重和预防慢性病。

2.2 心理和情感饮食习惯也与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情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人对米饭的喜爱程度较高,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的主食以面包为主。

特色美食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和表达,可以唤起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的共鸣。

三、文化与饮食习惯对社会的影响3.1 经济与就业文化与饮食习惯也对经济与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展示饮食与文化关系的例子。

展示饮食与文化关系的例子。

展示饮食与文化关系的例子。

1. 意大利的比萨饼:比萨饼是意大利最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它代表了意大利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热情好客。

比萨饼通常由薄饼底部、番茄酱、奶酪和各种配料组成。

这个传统美食通过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食材组合,展示了意大利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

2. 日本的寿司:寿司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食文化之一。

寿司的制作需要熟练的技巧和精湛的刀工,它体现了日本文化中注重精细和谦虚的特点。

寿司的配料通常包括新鲜的生鱼片和酱料,展示了日本人对食材品质和创新的追求。

3. 墨西哥的玉米饼:玉米饼(Tortilla)在墨西哥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是传统墨西哥菜的主
要食材之一,并且被广泛用于墨西哥传统菜肴如塔科斯(Tacos)和恰平尼亚斯(Quesadillas)的制作。

这种玉米饼代表了墨西哥人对玉米的尊重和使用,同时体现了墨西哥文化中团结、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

4. 法国的奶酪和面包:法国以其丰富多样的奶酪和面包而闻名于世。

奶酪和面包在法国的餐桌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代表了法国人对美食和品味的热爱。

法国人对奶酪的选择和制作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遗产。

5. 印度的咖喱:咖喱是印度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调味料之一,也是世界各地印度餐馆中常见的菜肴之一。

咖喱源自印度,并在印度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由多种香料如姜、大蒜、辣椒、香菜等组成,代表了印度文化中对香料和调味料的丰富应用和独特的口味。

健康饮食与饮食文化

健康饮食与饮食文化

鱼类益处 提供优质蛋白
蔬菜益处 提供丰富维生素
日本饮食文化与长寿
多样海味
01 提供丰富微量元素
蔬菜和豆类重要性
02 提供丰富纤维
小饭团传统
03 提供碳水化合物
食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巧克力与幸福感
巧克力提升脑内多巴胺 水平
蜂蜜和绿茶影响
蜂蜜有镇静作用 绿茶有提神作用
食物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
心情受食物影响深远,食用巧克力能增加幸福 感,蜂蜜和绿茶则有助于调节心情,合理饮食 能预防抑郁症。
饮食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跨文化融合
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
多元化选择
个性化需求促使饮食 多元化
文化输出
本土饮食文化对外输出 影响力的增强
健康饮食的市场前景
健康食品市场
01 以有机食品、天然食材为主导的增长趋势
饮食营养咨询
02 专业的饮食健康咨询日益受到重视
健康饮食品牌
03 饮食品牌注重营养与健康的宣传
跨文化交流与食物融合
文化交流带来的美食融 合
保护本土食材与文化 认同的平衡
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 性
全球饮食文化的趋同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 流
健康饮食与餐饮创新
健康餐饮的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 求不断增加 市场对健康餐饮的追求 日益增加
餐饮业对健康饮食的 责任
餐饮业应该关注食品安 全和营养均衡 推动健康饮食的发展
健康饮食的好处
有益心脏健康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提升免疫系统
增强抵抗力,减少感 染
控制体重
减少肥胖和相关疾病发 生的可能性
如何实现健康饮食?
多吃水果和蔬菜
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 物质

饮食与文化(共9张PPT)

饮食与文化(共9张PPT)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 子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现在普遍承认的有八大菜系鲁菜、川菜、 粤菜和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 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 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饪中有 许多流派。清代的时候,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民国开 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民国时分为华北、江浙、 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后来华北流派分出鲁菜,成为八大菜系之首, 江浙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华南流派分为粤菜、闽菜,西南 流派分为川菜和湘菜。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 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 菜系”。经过竞争,排次发生变化,首先川菜上升到第二,苏菜退 居第三。后来形成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 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 菜系”。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 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科学饮食
《科学饮食》用循循善诱的苦口良言,帮助您改变不合理的饮食卫生习惯; 用当代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为您传授合理营养的基本原则;以实用、 “实惠”的饮食保健新知识,教您如何吃得好、吃得科学、吃得营养;以 古今中外的食疗、食养新方法,导您巧用寻常食物吃去疾病、吃出健康。
饭后不宜一杯茶 饭后不宜放松裤带 切忌吃饭时训孩子在饮食滋补方面,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 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食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诸如鸭肉、 鹅肉、鲫鱼、瘦猪肉、豆类、薏米仁、百合等,经合理烹调可做成多 种美味佳肴,不仅能增进食欲、加强营养,还可消暑健身。此外,亦 可做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等“解暑药粥”,它们都有一定的 驱暑生津功效。

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饮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传统节日的传统饮食与饮食文化,并探究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意义的影响。

一、春节与年夜饭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年夜饭则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夜饭通常在除夕之夜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度新年。

这顿丰盛的晚餐往往会包含许多传统的美食。

首先是鱼,因为鱼的发音与“余”同音,象征着年年有余。

鱼在年夜饭上通常被煮或者蒸着做,代表着丰盛和好运。

其次是年糕,年糕的发音与“高”同音,寓意着一年比一年更好。

年糕可以做成汤或者炒,口感Q弹,深受大家的喜爱。

此外,还有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包饺子,体现了团结和共享的精神。

二、中秋节与月饼中秋节被视为中国的第二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与饮食紧密相连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和朋友共度佳节。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美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月饼的外皮通常由面粉制成,内馅则有多种口味,如莲蓉、红豆等。

这些馅料往往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此外,中秋节的传统饮品是桂花酒,桂花具有芳香和花香的味道,这种酒经常用来招待客人或者作为祭品。

三、端午节与粽子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赛龙舟,也会食用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物,通常在竹叶中包裹而成。

粽子的形状像一个三角锥,内馅有许多不同的口味,如咸肉、豆沙等。

吃粽子的传统始于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在江里撒下粽子,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

四、元宵节与汤圆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外面常常有甜馅,如芝麻、豆沙等。

元宵的圆球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完整,代表着家人的团聚和和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文化
关于饮食文化的著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汉书•艺志》有《神农食经》七卷,记载先秦饮食烹调经验。

再检点《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可见南北朝以前关于饮食烹调的著述,如《食经》、《食法》等达数十种。

其中《淮南王食经》、《崔氏食经》、《四时御食经》、《马碗食经》可为其代表,比如《淮南王食经》就辑录了篇反映当时中国人烹饪经验的文章,惜多已散佚。

此外,在诸子百家等著述中,还存留了少数反映饮食内容的篇、章,有待进一步的整理发掘。

现在仍存的、比较集中反映当时中国人饮食文化的著作,
是北魏贾思规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记载饮食文化的范围,作者自序作了概括“起自农耕,终于酸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本书记载从五谷、瓜果、蔬菜的种植,家禽、家畜、鱼类的饲养开始,直到食物的储藏、食品的酿造、加工、烹
饪,最终成为食物为止。

其内容正是如此,它较全面地记述了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保存了当时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

同时,它还保存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烹调技术和方法,如“胡炮肉”、“羌薰法”等。

《齐民要术》辑录了其它的饮食著作140余种,保存了许多十分珍贵的饮食著述的部分内容;此外,还采录谚语、歌谣多首,反映了民间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齐民要术》,是中国农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著作,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它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划时代著作。

与众不同的地方更在于,《齐民要术》还照顾到平民百姓的生活需要,具有“齐民”即普通百姓的特色。

它记载“烤乳猪”、“蒸熊”等高档菜肴,更多却辑录平民百姓日常食用中、低档荤素菜。

例如,“芋子腥肤法”一菜,配料比例是“成治芋子一升,猪、羊肉各一斤,粳米三合”,可得“服一斗”,再加盐、豉、醋等佐料,即成。

对于大家庭平民,完全有条件吃上这样的肉菜大锅粥。

又如,怎样保持蔬菜、瓜果、肉类常鲜不败,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该书记载了许多种储藏方法,如窖藏、密藏、封闭藏、腊肉藏、晒干藏等。

可以说,《齐民要术》不愧为魏晋以前数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唐、宋以后,中国南方地区获得大发展,南北饮食文化交流频繁。

北方的饮食技法大量南传,并结合各地的条件,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风格的几大菜系。

以此为基础,反映南方饮食文化的著作也越来越多。

唐代刘询著《岭表录异》,是反映当时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著作,包括饮食原料、饮食器具、饮食加工、饮食烹调、饮食风尚、饮食方法,以及特异撰递等,内容丰富,是唐代近三百年间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还应提到的是南宋林洪著《山家清供》一书。

这本书重点记述了山区居民的饮食原料和制作食品的方法。

既介绍蔬食如萝卜干等的烹制方法,达49条,又记载了其它山林野味的制作方法,“涮兔肉”,即最先载于此书,可能是今日“涮羊肉”的渊源。

北宋高僧赞宁著《笋谱》,是我国最早介绍采掘、贮藏和食用竹笋的方法的专书,它强调食竹笋应食其“本味”“真味”。

其方法是,取竹林中鲜笋和山泉,连笋皮一起,慢慢偎煮至熟,即成。

元末明初,隐士倪林云的《云林
堂饮食制度集》,则专介绍其故乡无锡地
区的饮食文化,是反映地方饮食文化的专著,今人从中可窥见苏系菜肴的源流。

明中叶以后,中国人口大增,社会矛盾尖锐,灾荒之年,饥民遍地,“救荒”遂成为当时饮食文化的特点。

明朱柿《救荒本草》、王桨《野菜谱》、周履靖《茹草编》,屠本峻《野菜笺》、姚可成《救荒野谱补遗》、黄省曾《芋经》等,都
反映了这个特点。

以至徐光启《农政全书》专辟《荒政部》,收录反映“救荒”
内容的著述。

这些著作记载了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的采掘、食用方法,其中,朱柿的《救荒本草》可作为代表其书宗旨之一,据作者自述,是为了防止平民百姓吃有毒的野菜而中毒。

该书收录了数百种植物,并附插图,指明可食部位,以及如何食用等等。

此外,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对许多野生植物能否食用加以分析说明,注明有无毒性等。

这些书对我们今天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的饮食文化,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乃是古代中国人共同遵循的古训。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乐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记载的食单,就可开一个不大的筵宴其中的许多歌谣,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平民百姓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

又一文学巨著《楚辞》则反映了楚地的饮食风俗,仅《招魂》一章中的食单,就足以开一筵席。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很可能反映了以花入撰
的饮食现实。

汉代文人谈及饮食的增多。

扬雄、东方朔、枚乘等所作的文赋中,部分地反映了汉代的饮食文化情况。

其中,扬雄《蜀都赋》集中反映了当时四川盆地多种食物品类和食用方法,是四川地区饮食文化较早的文献记载。

枚乘文赋则重点记载当时宫廷的饮食规模。

汉代保存下来的食单中,今能见者有三,其中之一,就载在
枚乘的《七发》里。

唐宋迄清,文人雅士多精于烹调艺术。

他们既是美食家,又是烹调能手,给后人
留下了不少食谱、菜单。

宋代文豪苏轼,就是这样一位代表。

他曾戏作《老餮赋》一文,自喻为“老餮”,盼望吃到“厄丁鼓刀、易牙烹熬”的佳肴。

苏轼生长在号称“天府之土”的四川,宦历遍及海南河北、华东华西,接触到天南海北的名撰佳肴,又处处留心观察各地名厨的烹调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写出了《酒经》、《黄州寒食诗帖》、《老餮赋》等反映北宋饮食文化的著作,价值很高。

他还善于亲自动手烹制菜肴,创造出不少名撰,其中,最著名的是烧肉。

宋代人吃猪肉,大多不把肉煮烂。

苏轼发现,把猪肉烧烂,味道既美,又易于消化。

他常自己烧肉招待朋友,所以颇
有心得,用他的话说,就是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坡肉”一菜,很快流传开来。

直到今日,广东、江浙等地区,“东坡肉”仍是顾客喜爱的名菜。

宋代词人陆游,则可称为素食美食家。

他喜素食,且对素食有独到见解。

《陆游集》中,就有数十首赞叹素食的诗文。

他所喜爱的素食,以五谷杂粮作饮食原料的部分为主。

尤喜食粥,尝作《食粥》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从营养吸收、味道鲜美方面看,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

中国古代粥品丰富多样,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饮食文
化的特色。

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饮撰部》,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著作。

他不是介绍一菜一点的制作方法,而是着力对菜肴归纳分类,进行理论探讨。

他的一个精辟论点是强调“鲜”。

所谓“鲜”,就是食物的本味。

他说,从来最好吃的物料,多宜于单独烹调,比如,笋与其他佐料合烹,再调上香油,好吃倒是好吃,但笋的本味却不见了,这是最大的失败。

又如,鱼,也以鲜取胜,鳃鱼、卿鱼、鲤鱼等,宜于清煮或做汤只有草鱼,可以做厚味菜。

李渔对“暴珍天物”
的烹饪深恶痛绝。

如有人烹制稀有珍贵动物,他极力加以反对。

清代文士袁枚,对烹饪也有研究,他编著《随园食单》,包括“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共十四个部分,真可谓集古代饮食烹调之大成中国饮食文化将饮食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讲究色、香、味、形的完全统一将食品视为艺术品将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艺术作品的创作精神运用到饮食制作过程中,在构图、色调、造型、命名等方面,追求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创作出象“八卦五牲盘”、“镂金龙凤蟹”等名目繁多的名撰佳肴。

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
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它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开始,就和农学联系在一起。

它不但要求以富于营养的食品维持人的生活,而且更加着重于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去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具有科学性,值得
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始终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富豪们刻意追求奢侈和豪华食品一种则是平民百姓根据生活需要,而创造制作多种多样的普通食品。

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主张在饮食上注重适用和节俭,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和其它艺术作品相通,使中国饮食成为享誉中外的真正艺术。

其菜系之具有特色,其烹饪技巧的复杂和深奥其外在美和内在味的完美结合,使“中国菜”成为绚丽多彩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和文化享受的艺术佳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