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分析
何谓类癌综合征以及麻醉如何选择与管理

何谓类癌综合征以及麻醉如何选择与管理【术语与解答】一般而言,麻醉医师对类癌综合征了解甚少,明确类癌综合征首先需了解类癌,同时还应了解类癌危象。
1. 类癌①典型类癌源于机体嗜铬组织(属嗜铬细胞新生物),常发生于胃、肠道含有嗜铬细胞成分的肿瘤或组织,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类癌,如支气管、卵巢、甲状腺、乳腺等,但胃肠道是绝大部分类癌的原发部位;②由于类癌瘤生长非常缓慢,病程较长,甚至长达十多年或更长,即使已有转移,患者仍能存活较长时间,故以往认为是良性肿瘤,但现已确认是恶性肿瘤,只是因病程长,所以临床沿用类癌这一措词。
此外,类癌细胞内因含有亲银性分泌颗粒,又称亲银细胞癌;③类癌是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故含有合成、分泌、贮存、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主要包括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也可有神经降压素、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等;④通常情况下机体分泌和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而灭活,当肝脏病变或肝功能下降,以及所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显著过量时,未能灭活的生物活性物质就会在体内增多,甚至倍增,故引起类癌综合征,甚至类癌危象;⑤虽类癌瘤大小一般多在1cm以内或是一群类癌细胞,但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显著;⑥通常类癌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故诊断比较困难,当出现类癌综合征时才表现出其特有的症状,因此一般临床表现不能作为类癌诊断依据,只有类癌综合征的特殊症状才对诊断类癌有一定价值,尤其尿中5-羟吲哚乙酸增高及酒精、药物诱发试验阳性,则可基本确定类癌的存在,而病理检查则是诊断标准。
2. 类癌综合征①该综合征是由类癌瘤体或类癌群体细胞突发性或阶段性过度分泌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等),从而导致机体出现多种复杂的症候群;②多数学者认为该综合征是类癌细胞大量分泌、释放以5-羟色胺为主的生物活性物质所引起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症候群;③类癌综合征其临床、组织生化及病理生理特征可因类癌发生的部位和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数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尤其肝功能不良或类癌肝转移后其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灭活受限,更易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血管运动障碍,如发作性皮肤潮红(尤其头、颈部,亦可累及胸部)和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以及心血管功能变化(如小血管弥漫性收缩可导致高血压或小血管舒张可造成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等;④机体其他恶性肿瘤也可同时伴发类癌;⑤类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50~60岁的人群。
类癌综合征汇报ppt课件

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对症支持治疗
03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给予相应
的对症支持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手术治疗优势
能够直接切除肿瘤,消除症状,对于早期患者治愈率较高。
非手术治疗优势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患者,药物治疗能够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喘息
呼吸道痉挛和狭窄可引起喘息,严重者可出现哮 鸣音。
其他系统表现
心悸、胸闷
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心悸、胸闷等不适感。
头痛、头晕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
关节痛、肌肉痛
骨骼肌肉系统症状可表现为关节痛、肌肉痛等不适感。
04
类癌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诊断标准和流程
1 2
临床表现
类癌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潮红、腹泻、腹 痛、哮喘和心脏瓣膜病变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 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肿瘤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01
02
03
5-羟色胺
由肿瘤分泌的5-羟色胺可 引起类癌综合征的典型症 状,如皮肤潮红、腹泻和 心动过速。
缓激肽
缓激肽是一种血管活性肽 ,可导致血管扩张、低血 压和水肿等症状。
前列腺素
肿瘤分泌的前列腺素可引 起发热、疼痛和抗炎作用 。
激素和代谢产物的异常
儿茶酚胺
类癌组织可异常分泌儿茶酚胺, 导致高血压、头痛和心悸等症状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类癌综合征的特定 分子靶点,开发小分子 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等 靶向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药物
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攻 击癌细胞的能力,开发 免疫治疗药物,如免疫 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 细胞疗法等。
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状的类癌敏感度达6 6 %以上 】 ,有8 0 %以上类癌的表面产生有生 长抑素 受体 ,进而与生 长抑素或者类 似物质相结 合 ,敏感度 和特异度 为8 0 % 和9 0 %_ 6 1 。1 1 l l n — D T P A — D . P h e 奥 曲肽 扫描 阳性 的范围决定 于肿瘤 细胞
杂志, 1 9 9 9 , 5 ( 4 ) : 8 — 1 0 . 【 2 】 Hi r i p i e E , B e r me j o J L , S u n d q u i s t J , e t a 1 . F a mi l i a l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1 c a r c i n o i d t u mo u r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c a n c e r s [ J 】 . An n O n c o l , 2 0 0 9 , 2 0 ( 5 ) : 9 5 0 — 9 5 4 .
H i r i p i 等统计 发病率大概 为1 / 1 0 万~ 4 / l O 万 】 ,但是实 际
发病率应该 更高 ,同时消 化道类癌多没有 明显临床症状 ,针对? 肖 化道 好发病部位 国 内外不近一 致 ,但是早期诊 断不容易检 测出 ,多数是经 过内镜及手术后发现 , 早 期类癌 的误诊率约在3 1 %口 】 。 1影 像学 检查 胃 十二 指 肠 类癌 应 用 气 钡 双 层造 影主 要 表 现为 黏 膜 下 充 盈缺
损 ,息 肉或者多 发性溃 疡 ,但 是特异 性差 。C T 扫描 是常用 来诊断类
癌及 其转 移 的方法 。但 是诊 断时还 是很 难 明确性质 ,不 过 多层面 薄
层扫描对肝脏转移的诊断具有比较明显的价值 】 。肠道类癌腹腔外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同期行肝方叶转移癌切除1例

·7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MAY. 2024,Vol.31, No.5, Total No.178【第一作者】汪圣毅,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胃肠疾病。
E-mail:*******************【通讯作者】汪圣毅·论著·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同期行肝方叶转移癌切除1例汪圣毅* 闫 强 张俊义 佘贤忠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22)【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同期治疗结肠癌及其肝转移的过程,探讨腹腔镜同期手术在治疗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结肠癌伴肝方叶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行混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Glisson蒂横断法肝方叶转移癌切除。
结果 R0切除右半结肠及肝转移癌,术中出血量约50 mL,第4天拔引流管,无并发症,顺利出院。
病理结果:结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肠周(12/21)个淋巴结有癌转移,低分化肝转移癌。
结论 腹腔镜同期行右半结肠切除和肝转移癌切除的治疗安全可行,采用新的手术路径和操作模式可保证手术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肝转移;腹腔镜肝切除术;Glisson蒂横断法【中图分类号】R656.9; R65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4.5.003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with Simultaneous Res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in the Square Lobe: a Case ReportWang Sheng-yi *, Yan Qiang, ZHang Jun-yi, SHe Xian-zho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anhui Province,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ocess of laparoscopic simultaneous resection of colon cancer and its liver metastasis was analyzed, and the role of laparoscopicconcurrent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was discussed.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one colon cancer patient with square lobe metastasi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in March 202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by mixed surgical approach combined with liver metastasis resection by glisson pedicle transection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R0 resection of colon cancer and its liver metastases was performed with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about 50 ml. The drainage tube was removed on the 4th day with no complications. Th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discharged. Pathological results: colon ulcerative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with peri-intestinal metastatic lymph nodes (12/21). liver metastases were poorly differentiated.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and simultaneous liver metastasis resection is safe and feasible, and the use of new surgical approach and operation methods can ensure the safety, which is worth being popularized.Keywords: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Liver Metastases of Colon Cancer;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Glisson’s Pedicle Transection Method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20天”入院,腹痛为间断性,大便习惯改变,不成形,无血便,小便正常,消瘦乏力。
消化道类癌31例临床分析

生率 低 于文 献 报 道 , 中 F 其 3组 发 生 率 高 于 F 、2 1 F 组, 可能与芬太 尼 剂量 增 加有 关 。瘙 痒亦 为 阿 片类 药 物镇痛期 间常见 不 良反应 , 生率 呈剂 量 依赖 性 发 增加, 其发生 机制还不 十分清楚 , 一般认 为与 阿片类 药物 作用于 中枢神经 系统 的 5羟 色胺受 体 3型 和 一
[ ]H w r F C r n s ts f anmaae e tnc irn J .A 1 o adR . ur tt u i ngm n i hl e [ ] J — e a op d
MA,0 3 2 1 1 )65 20 ,9 ( 1 :9 .
镇静 效果 , h后 随芬 太 尼 输 注 剂量 及 单 次 给 药剂 2
[ ]M i r , otan C T r a s i i r t r et i f 3 O e P V g n . h ees t d e n pe n t no l m e e w h fe s ao
fn nlnu e uc 6 i ar epol nit s ecr f et y- dcdm sl f d ̄- a rbe i ne i aeo a - i ei r m nv
阿片受体有 密切关系 ,目前 尚无 有效 防治 方法 。本
ds- l e anr[ ] nshA ag, 05,0 ( ) 14 — o r a dm n e j .A et n e et l 20 1 1 5 : 33
1 48 3 .
一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分析

对于肝转移广泛或无法进行手 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 肝移植。肝移植可以彻底清除 肿瘤,但手术风险较高,且供 体器官获取困难。
化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身化疗
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化疗药物,对全身的肿瘤细胞进行杀灭。全 身化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局部化疗
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组织或肿瘤周围的区域,以提高化疗 药物的浓度和疗效。局部化疗可以减少全身化疗的副作用。
其他治疗方案
放疗
通过放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破坏肿 瘤细胞的DNA,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 胞的目的。放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但对肝转移的疗效有限。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酶进 行抑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和生活质量。
05
治疗过程及效果
手术过程及效果
手术过程
患者接受了结肠癌根治术,同时进行 了肝转移灶的切除手术。
手术效果
手术过程顺利,没有出现并发症。术 后病理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已被完 全切除,肝转移灶也已切除干净。
化疗过程及效果
化疗方案
患者接受了FOLFOX方案化疗,共进行了 6个周期。
VS
化疗效果
化疗过程中,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逐渐 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缩小。然而, 化疗结束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再次升高 ,提示肿瘤可能出现了复发。
初步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
诊断依据
患者结肠癌病史,近期出现肝 区疼痛、黄疸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 肿瘤标志物升高。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多发占位 性病变,与结肠癌转移相符合 。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患者无慢性肝病史,影像学检查显示 肝实质病变,可排除。
96例青年女性胃癌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96例青年女性胃癌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目的探讨青年女性胃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3~2010年收治的96例青年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女性多见(123∶1),临床表现隐匿,误诊率高,以胃窦部低分化腺癌常见,转移早,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
结论青年女性胃癌临床特异性差,进展快,误诊较多,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标签:青年女性胃癌误诊回顾性研究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sdiagnosis of 96 young women with gastric cancerCHEN Bei-bei, HUANG Jin-xi, CHEN Xiao-bing, TANG Xian-ce, WANG Yue-feng, LUO Su-xia,JI She-qing. Henan Tumor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8,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young women with gastric cancer.MethodsIn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10, 96 cases of young women admitted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More common in this group of female patients (123∶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iddencases were misdiagnosed, with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of common antrum, early metastasis, lower ratio of surgical resection, and poor prognosis.ConclusionYoung female gastric cancer with poor clinical specific differences, and rapid progression, misdiagnosed more,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clinicians.【Key words】Young women;Gastric cancer;Misdiagnosis;Retrospective study胃癌是我国目前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50~80岁。
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姑息性治疗预

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姑息性
治疗预
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严重的身体虚弱、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持续的胃肠道症状、浸润性肝癌、失重、贫血、乏力、食欲不佳等。
此外,约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
诊断时已有肝转移。
对于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姑息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选择。
姑息性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症状、缓解疼痛、维持营养支持、保持患者的生命质量,并耐受化疗等。
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姑息性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分别采取药物、康复治疗、心理干预、膳食支持等多个方面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姑息性治疗的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情况量身定做,主要是以对症处理为主,姑息性放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特别是对于由于骨骼疾病引起的疼痛,姑息性放疗往往能够缓解症状。
康复治疗:应开展健康教育、康复训练、氧气导入等以促进恢复和维持健康,让患者尽可能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抵抗力。
心理干预:晚期肝转移患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调整心态,克服或者减轻意识形态的压力,增强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
膳食支持:要适当的开展对患者的膳食指导,建立患者的膳食上的饮食方案,包括高能量,高蛋白等。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肝
转移患者而言,姑息性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疼痛和其他相关症状的发生,增强免疫力,缓解患者痛苦和就医费用,对于晚期肝转移患者而言更是选择中的首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和误治的原因。
方法:本组肝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1例,伴有囊性或囊实性病灶者15例,合并类癌综合征者27例。
结果:误诊时间为1~59个月,平均为21.3个月。
确诊前27例有1次以上的误治,针对性治疗12例无症状平均时间为(20.1±9.1)个月,平均存活期(4.9±1.5)年,一般治疗18例症状间隙期平均为(5.7±3.0)个月,平均存活期(3.7±1.8)年。
结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率,加强针对性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标签:消化道类癌;肝肿瘤;误诊;误治
消化道类癌是一种潜在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本院1981~2008年共收治消化道类癌合并肝转移患者30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就消化道恶性类癌肝转移的临床误诊误治做出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
年龄47~73岁,平均61.2岁。
其中,原发灶源于前肠12例,中肠3例,后肠9例,原发灶不明6例。
肝转移灶≥10个9例,5~9个15例,10 000 ml/d);严重低血糖3例(<1 mmol/L);合并类癌心脏损害6例;其他部位转移12例。
1.2 临床误诊误治情况
误诊误治情况见表1。
2 结果
患者从症状出现到确诊时间为1~59个月,平均21.3个月。
全组患者均有1次以上的误治病史,误诊达87例次,本院住院首次误诊率达90.0%(27/30)。
误诊后的误治和一般治疗对类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类癌综合征均无明确治疗效果。
在误治72例次中,57例次(79.2%)出现继发性肝功能损害,其中18例次(25.0%)在误治后2个月内出现类癌综合征。
确诊后应用生长抑素、干扰素、介入栓塞化疗方案治疗12例,类癌综合征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腹泻和重度低血糖症状消失,无症状时间为11~32个月,平均(20.0±9.1)个月,平均存活期(4.9±1.5)年。
未使用以上方案者症状间隙期2.0~10.5个月,平均(5.7±3.0)个月,平均存活期(3.7±1.8)年。
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例因误诊时间长,肿瘤体积过大无法切除。
3例因类癌综合征持续时间过长,出现恶病质而失去手术机会。
死亡18例,分别死于广泛转移、门脉高压大出血、肝移植后感染、肠梗阻合并恶病质。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
①类癌起源于神经嵴,因癌细胞呈巢状排列,在病理上拟似癌的形态故称类癌。
类癌尸解发生率约为2.1/(10万人·年),其中消化道类癌占90%。
小的无症状类癌瘤发生率较高,多数可伴随一生而无症状。
类癌伴转移者约为0.7/(10万人·年),新增临床诊断病例为20~40/(100万人·年),而国内发病率较低,因此,医生普遍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根据肝转移病灶的某一特征,错误地推论成自己认知的疾病。
②类癌组织病理学结构复杂,核分裂相和异型增生不明显,国际上尚无成熟和公认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目前还存在争议。
由于发生率低,病理医生对类癌图像特点掌握不够。
本组除1例外,均有1次以上病理误诊史。
因此,对疑为类癌病理图像者,应常规行免疫组化、抗Chromogranin抗体和神经元特异性烯琼化酶细胞免疫反应检查。
③类癌可源于全部消化道,肿瘤大小、浸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差异较大,肿瘤在相当时间内可缓慢生长,对全身影响较小。
本组7例首发症状为肝占位而原发灶无典型表现,易被忽视。
并发肝转移和类癌综合征后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复杂变化大,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使多数患者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④消化道病灶早期为黏膜下肿块,内镜检查仅见黏膜炎性病变甚至正常[1-5]。
3.2 鉴别诊断要点
3.2.1 与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鉴别肝癌为本组中最常见的错误诊断。
类癌肝转移患者AFP、CEA均正常,无慢性肝病史,多发性肝占位常见,尤其囊性或混合性多见。
总体积较大而一般情况良好,病程长,肿瘤在相当时期内生长缓慢,多伴有类癌综合征。
与原发性肝癌和消化道癌肝转移有明显区别。
3.2.2 类癌肝转移病灶特征肝占位是类癌肝转移的突出症状,本组21例为首发症状。
在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意义。
3.2.3 合并类癌综合征合并肝转移者多伴有类癌综合征。
类癌细胞分泌多种多肽和胺类等生物活性物质。
肝性和肝后性转移使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未经门静脉在肝内代谢灭活,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胃肠道蠕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平滑肌和括约肌痉挛,血管扩张,产生类癌综合征。
临床出现皮肤潮红、大汗、腹泻、腹痛、哮喘、低血糖昏迷等症状。
本组对此综合征全部误诊。
因此,对出现以上症状组合而原因不明者,应注意检查肝占位情况,并考虑本病可能。
3.3 误诊误治与存活和生存质量的关系
3.3.1 生物活性物质可致肝细胞炎症、水肿变性,多发性病灶占位并压迫周围组织,使代偿功能下降。
此时对患者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反复抗结核、抗阿米巴、抗包囊虫病治疗,对疾病本身无任何治疗作用,却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加重类癌综合征,加速疾病进展。
因此,对此类患者不要轻易采用诊断性治疗。
3.3.2 控制肝转移和类癌综合征的重要保证力争将原发灶切除。
误诊为消化道腺癌肝转移往往放弃原发灶切除,长期延误致原发灶增大,生物活性物质导致局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产生严重粘连,使原发病灶无法切除,转移灶和类癌综合征
难以控制,生存期缩短。
然而,对多发性、弥漫性肝转移,术前应充分考虑手术切除的方法和比例,以及切除可能性。
盲目手术无法切除病灶,并给日后肝移植造成困难。
3.3.3 类癌细胞核分裂不活跃,生长相对缓慢。
因此,总体化疗效果不理想,囊性转移性病灶内药物浓度更低。
按腺癌全身大剂量化疗往往疗效不佳,副作用与疗效相比弊大于利。
类癌肝转移灶多数为小血管病灶,单纯栓塞效果不佳,尤其误诊为血管瘤的囊性病灶。
故肝内实质性肿块应采用以甲氮咪胺为主的联合介入栓塞化疗。
囊性肿块采用穿刺吸尽囊液,注入化疗药物的方法。
[参考文献]
[1]Song E,Chen J.Kupffer cells of cirrhotic rat livers sensitize colon cancer cells to Fas-mediated apoptosis[J].Br J Cancer,2001,84(9):1265-1271.
[2]Han SY,Choung SY,Paik IS,et al.Activation of NF-kappa B deter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to TNF alpha-induced apoptosis[J].Biol Pharm Bull,2000,23:420-426.
[3]辛彦,赵凤凯,王艳萍,等.消化道癌肝转移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组化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23:443-445.
[4]韩新华,周国雄.肝细胞癌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分析和生物学意义[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14(1):5-7.
[5]罗成华.器官因素在恶性肿瘤特异性转移中的意义[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8,19(6):4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