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15》)(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

(《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前赤壁赋》)(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如: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

(《左·僖3》)比较:未之绝也。

(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吕览·骄恣》)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荀子·尧问》)比较一: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新序·杂事》)C.出于修辞目的,如:例一: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

(《荀子·君道》)例二:莫击之,或益之。

(《易·益卦·上九》)(对称、平衡)D.叶韵,如:例一: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诗·小雅·何人斯》)练习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 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 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 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 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古汉语语法之词类活用

古汉语语法之词类活用

动词

19.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 ▪
动词
23.止增笑耳 ▪
动词
名词
20.狼不敢前 ▪
名词
动词 24.国人道之

名词
动词
25.闻之于宋君 ▪
26.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
27.一屠晚归 ▪
28.夕阳西下 ▪
使动用法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状语 状语
2020
感谢收看
邱智
2020.2.19
练习(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
名词
2.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
3.饭疏食,饮水
名词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名词
动词 5.元方时年七岁 名词
状语
名词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名词
动词
动词 7.闻道龙标过五溪 名词
动词
状语 8.归雁洛阳边
使动用法
练习(二)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说它们是怎样活用的,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小结:
词类活用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如果 只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常思路,就容易成为理解文意的障碍,甚至 会导致理解错误(如:其一犬坐于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 些常见的活用(名-动,名-装,动-名,形-名,形-动,使动、意 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理解句 中的词语,有的时候,还要借助句子成分加以判断(如:判定主 语、宾语后,确定句中的名词作谓语动词的活用)。

(完整版)古代汉语虚词题目及答案

(完整版)古代汉语虚词题目及答案

(一)根据下列例句分析归纳“之”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0分)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动词,往,到……去,2.湯之問棘也是已。

(《北冥有魚》)连词(或以为助词),或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加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3.之二蟲又何知?(《北冥有魚》)代词,或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北冥有魚》)——作人称代词,指代彭祖。

5.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北冥有魚》)连词(或以为助词)。

//或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领属关系,相当于“的”,6.?(《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之,助词(答“连词”亦可),加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或语法作用。

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介词,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2.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韓非子·五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可译为“用”、“拿”。

3A.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遊褒禪山記》)——连词,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递进,可译成“而且”。

4.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柳子厚墓誌銘》)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

5.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記·項羽本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6——以,介詞,由於。

7.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以,介詞,由於。

——介词,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8.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國家之急。

以,目的连词,9.在“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句中,“以”的用法是( C )A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B引进动作、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C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D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名词做状语。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列传》)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3.女为悦己者容。

(司马迁《报任安书》)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禇少孙《西门豹治邺》)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攘鸡》)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0.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八十章》)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

知识产权,严禁盗版,违者必诉。

正版资料验证 QQ:714700673。

【整套资料】带免费升级、初试“划重点” 、复试指导等优质服务。

从正规渠道购买资料, 录入“考生数据库” ,才能享有这些服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词活用了?属于何种活用?) 并解释其 , 活用后的意思: 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微子》) 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洁。

乱,形容词用如使动,使……乱,搅乱。

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儒〔者〕,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名词用如动词,修饰"者"。

] 美〔政〕、美〔俗〕,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使……美。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强,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强。

用,动词用如名词,费用,用度。

贫,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贫。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老,使……长(zhǎng)大。

肥,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肥大。

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红,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红。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7.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复生。

死,动词用如名词,死者。

肉,名词用如使动,使……长(zhǎng)肉。

8.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

(《韩非子·十过》) 入,使动用法,使……入,把……送入。

9.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括〕、将〔之〕,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为将(jiàng)。

破,使动用法,使……破(被打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练习——语法

古代汉语练习——语法

古代汉语练习——语法语法练习[练习一]一、请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要求:(1)说明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说明是哪一类活用;(3)说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2.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原君》)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

(《观巴黎油画记》)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

(《淮南子·兵略》)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

(《淮南子·汜论训》)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

(《国语·鲁语》)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

(《庄子·应帝王》)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上》)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词类活用- 词-音韵)(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

(说苑•权谋篇)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篇)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史记•赵充国传)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1、 2、 3、 4、 5、 6、 7、 8、 9、 、说明下列加点的“者”字、“所”字的用法:夫执舆者为谁?赦之,以劝事君者.。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也。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之”、“诸”、“为”0 师。

单元练习二下列句中加点的是代词或兼词,请依次注明它所称代的人、物、事,并 说明它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 日矣。

”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 倒?以御公徒,而免之。

10、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11、 聿(笔)者.,所以书也。

12、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三、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介词“以”、“于”的意义、用法:1、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2、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秽。

5、此天以君授孤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8、 子厚以元和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

10、业精于勤荒于嬉。

11、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2、 入乎耳,出乎口。

1、臣_神遇而不目视。

2、当仁不让四、在下列空格中分别填入介词“以”3、而求也_____ 之聚敛而附益之。

4、言举斯心加彼而已。

5、岁寒,然后知松柏______ 后凋也。

6、江汉濯之,秋阳 _____________ 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单元练习三一、说明下列各句加点的连词的用法:1、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2、(狼)性贪而狠,党豺为虐。

(中山狼传)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项羽本纪)4、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5、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史记•汲郑列传)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7、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8、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

(项羽本纪)9、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不告。

”(论语•宪问)10、(上)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1、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

(史记•乐毅列传)12、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羽本纪)13、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1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贝U.难者亦易矣,不为,贝U.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1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16、我决(xu P,迅速的样子)起而飞,抢(qi mg)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17、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18、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二、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中的“而”字,说明其用法的不同。

1、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2、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句首、句中语气词: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左传•庄公10)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逍遥游)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左传•隐公3)5、惟怀(晋怀帝)逮愍(晋愍帝),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晋书•儒林传)6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诗经•秦风•黄鸟)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捕蛇者说)8、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左•襄公14》参考答案: 1.兵,名词用如动词,是“(用刀)杀”的意 思。

(它前面有能愿动词“欲”和它结合, 后面有代词“之”作它的宾语。

) 2. 衣冠,名词用如动词,是“穿好衣服,带好 帽子”的意思。

(“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 3. 西,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是“向西进发”的 意思。

4. 饔飧,名词用如动词,是“做早饭、晚饭" 的意思。

5. 是、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自以为是”; 非”。

大、危、尊、卑, 其都”、“危其国” 其国危”;“尊其臣”、 其臣尊”、“使其主卑 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曲其堗”、“远 其积薪”,意思是“使其突曲”(把那烟囱砌 得弯曲一点),“使其积薪远”(把那堆积的 柴火放远一点)。

“自是”,意思 “非我”,意思是“以我为 6. 7.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意思是“使其都大”、 “卑其主”,意思是“使 。

“大 “使 8.友、子,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风”、“子雨”意思是“以风为友” “以雨为子”。

9. 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老之”的意思是“以之为老”即“认为他年老”。

10. 奴虏,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奴虏使之”,意思是“把他们(指投降的秦军的吏卒)当作奴隶、俘虏来使唤”。

11. 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意即“一天一天地”。

12. 父,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父事朱家”,意思是“把朱家当作父亲来奉事”。

13. 鱼、燕,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鱼游”、“燕巢”,意思是“像鱼儿一样地游动”,“像燕子一样地筑巢”。

14. 草、露,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草行露宿",意思是“在草莽中奔走,在露天下过夜”。

15. 日,时间名词作状语,用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有“日日” 的意思。

稍微、略微两次略略很最终只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

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

其资性端正如此。

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

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

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众庶莫不多光。

(《汉书•霍光传》)参考答案:1. “者”特殊指示代词,与动宾词组“执舆”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手上拿着缰绳的人”。

2. “者”特殊指示代词,用在动宾词组“事君”的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宾语,意思是“事奉国君的人”。

3. “者”特殊指示代词,分别用在偏正词组“用夏变夷”、“变于夷”的后面, 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宾语,意思是“用中原各国的文化来同化少数民族的事例”,“被少数民族同化的事例”。

4. “者”特殊指示代词,分别用在动词性的联合词组“刍荛” 、“雉兔”的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割草打柴的人” 、“打野鸡抓野兔的人”。

5. “者”特殊指示代词,用在数词“五十”的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五十岁的人”。

6. “者”特殊指示代词,用在动宾词组“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的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人”。

7. “者”特殊指示代词,用在数量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日行千里的”。

8. “者”,语气词,用在作状语的时间词“今”后,表示停顿。

9. “所”特殊指示代词,用在及物动词“寓”的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意思是“住的处所”,在句中作定语。

10. “所”特殊指示代词,用在及物动词“见”的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所看到的东西”。

11. “者”,语气词,用在主语“聿”后,表示停顿。

“所”特殊指示代词,用在介词“以”的前面,指代介词“以”所介绍的对象,并和介词“以”后面的动词“书”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书”这个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

“所以书” 意思是“用来书写的工具”,在句中作谓语。

12. “所”特殊指示代词,用在介词“以”的前面,指代介词“以”所介绍的原因。

“所以败”,意思是“失败的原因”,在句中作谓语。

1)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凭藉,相当于“用、拿”2)以,介词,用。

3)以,介词,表凭藉,依、按4)以,介词,表凭藉,凭5)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处置的对象,把6)以,介词,引进原因,因、因为。

7)以,介词,表示行为所依照的次序,按、依8)以,介词,表时间,在3、4、“恐怕”的意思9)以,介词,引进处所,从10)以,介词,表原因,由于11)以,介词,表比较,比12)以,介词,表处所,从以于为诸之以答案:、1、“而”连接动词“夺”和“杀”,表示一先一后两种动作行为。

2、“而”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两种并列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