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建构

合集下载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提出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没有走出西方文论家的视线。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什么呢?无论就是文学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等等……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并且就是唯一的源泉。

作为“流”的艺术创作,其源泉乃就是现实生活。

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的生活元素,艺术创作就是艺术这真实情感的有意识表现,这就决定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

本文将从艺术怎样的反映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了解与认识社会生活。

我们走进艺术的园地,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就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

当我们展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当年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

我们瞧到那人群熙攘的街市与跨河的拱桥,各种店铺与摊贩,挑担、拉车的劳动者与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河上行驶与停靠的大木船等等。

从这里我们对当时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能有所了解与认识。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一开始就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两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壁画,就是迄今为此所发现的最早的艺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艺术的发展,从越来越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瞧到更加广阔、更加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如战国时期青铜装饰图案、汉代的画像砖、唐代的人物画等等,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产以及劳动人民与贵族阶级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这些作品,不仅就是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就是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列宁说:“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就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就是它的本质。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生活是两个紧密相连却又有着相对独立性的领域。

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艺术家和评论家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见解表现出来的过程,而艺术作品则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通过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创造力和文化的力量,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艺术源自生活。

人类创造艺术的初衷是源于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景象,这些事物和景象会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艺术家通过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将这些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就是他通过对于自家花园中睡莲的观察和感悟而创作的,梵高的《星夜》则是他对于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综合表达。

艺术作品的灵感和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艺术高于生活。

虽然艺术源自生活,但艺术作品又能够超越生活,将生活中的美好和精神内涵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再创造和再构想,是对于生活的一种理想化和抽象化的表现。

舞台剧《悲惨世界》中的情节是基于19世纪法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但创作者利用音乐和戏剧的形式将这些情节进行了再加工,使之成为了一部浪漫主义的史诗作品。

又如,毕加索的作品《盛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并非真实的人物,而是他对于人物形象的再构想和再创造。

艺术作品是对于生活的一种理想化和提炼,是对于生活更深层次的诠释和再加工。

艺术影响生活。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艺术作品会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和感动。

音乐会或戏剧表演会使人们在心灵上受到触动,产生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会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会启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生活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会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论艺术参与现实生活美学建构的方式

论艺术参与现实生活美学建构的方式

第26卷第3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6No.32006年5月 J ournal of South -Cen 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 ay 2006论艺术参与现实生活美学建构的方式董 晔(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艺术文本综合价值的实现与艺术活动的本质密切相关。

艺术自身具有的现实指向性决定了它必须以陌生化为原则、以审美的方式介入生活,参与现实的美学建构,才能实现艺术对于人类群体的文化意义,如此也才能体现艺术之为艺术的完整内涵。

关键词:艺术本体;价值方式;美学建构;陌生化;审美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6)03-0160-04 过去的艺术研究和美学总是脱离不了传统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这就必然造成文艺理论中的创作中心论。

而以创作为中心,就意味着艺术品的出现代表了艺术活动的完结和艺术意义的形成,所以似乎我们也只需从社会历史或创作主体的角度就能够把握艺术。

当代美学在研究艺术时大致经历了“作者——作品——读者”这样两个视角上的变化,艺术的意义也随之呈现出了多义性和复杂性。

从燕卜逊对现代诗歌“复义七型”的发现,到茵伽登对文本“空白点”存在的论证,再到伽达默尔提出“视界的融合”,以及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强调阅读对文本的建构作用等等,当代美学无论在方法还是视野上都拓宽了对艺术本身的考察。

它们一方面给人们很多思想启发,另一方面却也留下了这样的困惑:艺术文本可以被无限地阐释,但这阐释又是为了什么?“作品”在接受者那里完成,而“完成”之后呢?艺术的意义究竟在外部,还是在它自身,还是就是一种“语言的游戏”?我们认为,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终究是要有意义的,而意义作为一个关系性的范畴,使得有关艺术价值的讨论必须涉及艺术自身的疆界之外。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存在于画廊、音乐厅和剧院中,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情感,同时也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首先,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情感。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社会生活中的点滴,呈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描写、音乐作品中的旋律、绘画作品中的色彩,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其次,艺术作品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

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表现形式,都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一部优秀的电影可能会引发社会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一首动人的音乐可能会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最后,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情感,同时也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使得艺术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与社会互动,通过他们的作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情感,同时也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与社会互动,通过他们的作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使得艺术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艺术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本文试图从艺术的定义、艺术对生活的影响、艺术在表达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生活对艺术的启发等方面来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艺术的定义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艺术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的活动。

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许多元素是从生活中提取和表达出来的。

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而这些作品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和观念。

艺术对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

艺术作品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使人们更加敏感和有感知力,从而拓宽了视野。

艺术还具有宣泄和抒发情感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寄托自己的情感。

艺术也在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可以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它可以展示和反映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记录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成为后人了解和认识过去的重要渠道。

艺术还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满足,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艺术在表达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形象、音响、文字等元素将生活中的情景和情感传递给观众或听众。

一幅绘画作品可以用色彩、形状等来表达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绘。

一个音乐作品可以通过旋律、节奏等来传递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一部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来描写人物的形象和场景,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可以将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有趣和深刻,让人们对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生活也对艺术有着很大的启发。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们往往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观察和思考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素材和题材。

生活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生活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生活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生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艺术则是我们生活中所追求和创造的一种表达方式。

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既可以是艺术家将生活中的经历、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也可以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丰富和体验生活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和艺术互相影响、相互渗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首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美好或痛苦的瞬间转化为艺术作品。

例如,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常常以生活为灵感,用音符构筑起旋律,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艺术家通过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或是绝妙的瞬间抽离出来,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其次,艺术能够丰富和开启我们的生活。

欣赏艺术作品,就好像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让我们从日常琐事中放松身心,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对人生、情感、哲思的启迪。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时,或许会发现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更加敏感,对构图和细节的关注更加深入。

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时,或许会在旋律中找到共鸣,让我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治愈。

艺术成为一个追求美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然而,生活与艺术的碰撞并不总是平静如水的。

有时,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现实与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并不完全一致。

这时,艺术家常常借助夸张、扭曲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对现实的批判。

艺术的碰撞有时也会引发争议和讨论,激发人们思考人生、社会以及文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种冲突和争议并不是坏事,它能够推动我们反思和自省,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所处的时代,进一步开发我们的智力和创造力。

最后,生活与艺术的融合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乏味,使我们对生活更有热情和向往。

无论是参观艺术展览、听音乐会、去电影院还是自己创造艺术作品,都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

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

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艺术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而与此同时,艺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还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在于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艺术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它不同于科学技术或商业经营等其他领域,艺术所追求的是感官上的美。

艺术品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等,无一不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

在压力巨大的生活中,艺术正是那些让我们得以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

著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曾说:“艺术是照亮黑暗的火炬,让我们走进未知的领域。

”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我们才有了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更深层的情感体验,让我们成为一种更完整、更丰富的人类。

其次,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还在于艺术具有教育与启迪作用。

艺术品往往充满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等,它们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可以启迪人们的心智,让人们拥有更为广泛的文化视野和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

例如,通过欣赏巴赫的音乐作品和莫泊桑的小说,可以教育人们对经典艺术的欣赏和批评,同时也能让人们深入领会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艺术是一个无穷尽的学习过程,能够教育和启迪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成为更加开放、进步和自主的个体。

第三,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在于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和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欲望和经验的产品,它们所表现的一切,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体现。

艺术作为文明的产物之一,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在不断地推动着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历史上很多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人类文明的步伐及其演化轨迹。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提出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没有走出西方文论家的视线.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呢?无论是文学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等等……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并且是唯一的源泉。

作为“流”的艺术创作,其源泉乃是现实生活。

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的生活元素,艺术创作是艺术这真实情感的有意识表现,这就决定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

本文将从艺术怎样的反映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我们走进艺术的园地,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

当我们展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当年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

我们看到那人群熙攘的街市和跨河的拱桥,各种店铺和摊贩,挑担、拉车的劳动者和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河上行驶和停靠的大木船等等。

从这里我们对当时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能有所了解和认识.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两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壁画,是迄今为此所发现的最早的艺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艺术的发展,从越来越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广阔、更加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如战国时期青铜装饰图案、汉代的画像砖、唐代的人物画等等,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产以及劳动人民和贵族阶级多方面的生活状况.这些作品,不仅是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是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列宁说:“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建构
摘要:“模仿说”理论作为联系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贯穿在理论史发展的各个时期。

本文主要探讨前苏格拉底“模仿说”理论提出和发展概貌,并认为他们在丰富模仿内容,扩大模仿对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早期诗人、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莫谟利特、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等人的观点,在对他们的比较研究中,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模仿;艺术;现实
模仿行为是自人类产生开始即伴随其生活的行为,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生活的这一项重要事实在古希腊时代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行为中,模仿对于人就成了生活的基本事实,也成了艺术的基本事实。

原始初民面对充满未知的外部世界和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吸收一切行为方式为其所用用于生活并世代相传,在这一过程中,模仿起到了学习和传承的重要作用。

而就艺术层面来说,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主张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在艺术的本质特征上,也是重要的形成因素因而,“模仿”成为与艺术从开始到现在都紧密联系的行为,以美学眼光来看模仿是主体审美心理与客体的结合行为。

在这样的结合过程中,选择什么作为客体就成为各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一、早期诗人的模仿理论
鲍桑葵曾经说过:“美学思想,当其最富有历史性的时候,就常常最富有生命力”。

模仿说也不例外,无论是机械复制,还是拟象理论,都是对模仿理论的遥相呼应,是其理论的某种突出和变异。

模仿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古希腊时期,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为上,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刻的运用。

荷马在《阿波罗颂》中第一次使用了模仿(mimesis),不过荷马这里指的是表现,他认为艺术模仿不是模仿整个现实,而是模仿某种特殊现实(神的世界)。

实际上希腊人是将医药、耕作、骑射等与生产技术密切联系的人工制造泛称为艺术,而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称作“模仿性艺术”,最早是用于表演的一种演员的技巧。

最先在著述中明确体现模仿论思想的当推诗人、哲学家色诺芬,他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乎,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乎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上画出和塑出马(牛),会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

”(色诺芬:《回忆录》)言外之意,人是模仿自己的模样描出和塑出神像的。

当然,早期诗人的模仿理论只是只言片语,还没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论。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模仿理论
相对于以前的偶尔提及模仿理论,而作为审美学说的一个最早范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模仿理论,后人则论述较少。

但他们学说中最著名的声乐理论,实际也暗含着模仿论思想。

他们认为天体音乐、泛音、人间音乐(它在提供快感的艺术中居首位)实质
上只是一种模仿,它的原型是从天体间得到的和声,与此相平行的是关于灵魂的学说:灵魂是一种和声,或更确切地讲,是一种调试音,它根基于数的比例关系;灵魂与和谐振动产生欢乐的共鸣(是一种感受),模仿的原型——无休止转动的天体可以为灵魂所取代,从而,旋律和曲调就应该适应于不同的道德品质和气质1,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模仿的内容。

作为古希腊最早的“模仿说”演绎者,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家模仿天体和声、谱写人间音乐,为后世的模仿理论开了先河。

三、赫拉克利特的模仿理论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介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2这里指出绘画混介的是两种对立的颜色,亚里士多德在《论宇宙》中记叙了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论:“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艺术似乎也模仿自然。

”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模仿自然”不是再现现实,而是模仿自然的生成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逻各斯”
“逻各斯”(logos)愿意是词语,转义为“原则、规律”3等。

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4。

逻各斯和火同为本质,赫拉克利特又把火称为“不足和多余”5事物变化的原因是这两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自然的生成规律,在这一点上
也就和德谟克利特有了分别。

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认为艺术模仿自然物质世界中由对立造成的和谐,较早出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后代理论家影响深远。

四、德谟克利特的模仿理论
早期的哲学家中,德谟克利特最早用“小宇宙”来表示人,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亦肇始于早期的宇宙学说。

他的“模仿说”新奇之处在于有“人对人的模仿”含义在内。

“好的行为为天性良好的人所辨认和效仿”6。

在德谟克利特眼中,模仿无处不在,人类的一切技艺都是模仿的产物,物质需要和经验产生了各种艺术,这一切都是从模仿得来。

“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黄莺学会了歌唱”7,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仿不是对被模仿对象的直接再现,而是根据生活需要对被模仿对象的间接再现,是模仿自然的行为方式,而不再是生成规律,可用于各种艺术。

细究起来,德谟克利特的模仿理论是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阐述,这就产生了两个依赖性:一方面依赖于外界的自然,另一方面依赖于人的生存本性,是一种个人的生活需要,可看作一种尽职的本分。

另外,他的描述也较为形象。

客观地说,德谟克利特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模仿的对象,他将社会的“人”归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还包括“人”的生活)。

不过,虽然他意识到艺术可以模仿人,但在他的眼里只是把人当做自然实体来看待。

五、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
苏格拉底提出“看不见的东西能够模仿吗?”心存的疑惑正是思考的焦点所在。

他认为心理情绪的模仿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表现出来。

他强调的是生命力的的艺术表现,以深刻的洞察力付诸实在。

他不认为绘画和雕塑是“美化”的艺术,而把它们看成是重复和模仿自然的产物。

与“美化”的艺术(诗歌)不同,绘画和雕塑具有模仿和再现的性质。

相反,“美化”的艺术包含着某些理想化的因素,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在与范本看齐。

苏格拉底的模仿涉及到了人的心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这更丰富了模仿的对象,开启了反映内在世界的理论先河,使得这种模仿达到了对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的模仿。

苏格拉底对“艺术模仿生活”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艺术模仿生活应当逼真、惟妙惟肖;其次,艺术模仿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再次,艺术模仿生活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最后,艺术只要成功地模仿了现实,不管他模仿的是正面的生活现象,还是反面的生活现象,它都能引起审美享受。

8这种“艺术模仿生活”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显示了人本主义的萌芽。

六、结语
综观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模仿理论,原型(包括自然界、人、人类生活及人的内心世界)和模仿是希腊美学特有的一对概念,因为希腊美学把客观存在置于首位,在这一点是它不同与后来的文艺复兴美学把人的个性置于首位。

在希腊人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就像
自然模仿它的原型,在希腊的“模仿”术语中,有三方面含义值得重视:1、对被模仿对象的仰慕,这不仅起源于狄奥尼索斯,而且起源于关于宇宙的神话学概念;2、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现实同一;3真正的模仿的戏剧舞蹈性。

9模仿论的起源中隐匿着万物的本源和具体可感的宇宙,所谓“人是小宇宙,模仿大宇宙”10的说法即源于此。

关于模仿的戏剧舞蹈性,阿里斯提德斯﹒昆提利安称之为“模仿”的东西早期只用于舞蹈(祭祀仪式),通过动作、音响歌词表达情感,其实是演员的模仿,重点目的在于抒情。

而对于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现实同一,主要指心灵选择的媒介同再现事物的相像,如用声音来模仿情感等,这就导致了希腊人对不能用可见方式加以模仿的事物都不愿相信(苏格拉底除外)。

也就是说,模仿中的创造性一面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不过,话又说回来,“模仿”一词在古代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古希腊时期美学理论中的模仿与其说是同艺术独创性相对立,不如说是同工业制作相对立。

古希腊艺术具有的理想性可以进一步解释模仿性。

这一时期的模仿理论与象征理论的区别很明显,相对于“用感官形式体现看不见的实在观念”(象征),“模仿”的意义在这一时期主要指临摹某件可以临摹的东西,模仿的对象是一种看得见的实在。

总之,“模仿说”理论以文艺作品反映现实世界为基点来建构起
理论框架,强调的是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文艺四要素所归纳的三角关系中,“模仿说”理论处于“作品——世界”这一关系链中。

“模仿说”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艺术模仿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原本,也就是模仿对象,模仿内容和范围。

它作为模仿所依据的基础,是模仿理论发展过程最重要而显著的轨迹。

本文仅对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模仿理论做了梳理,关于它的发展更长远的时期的阐述,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