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合集下载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摘要: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强调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 这无论从其理论内涵还是实践经验来说,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认识观,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

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1.1“以人为本”应当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应界定为人民,这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

“本”就是最高的出发点、最后的根据、最后的落脚点和最终的归宿。

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人是发展的前提,人是发展的动力,人是发展的目的,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

2004 年3 月1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正视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体现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

此思想不但确立了人民利益在党执政使命中的最高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实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发展观、社会进步观上的历史性突破而且还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首先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

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

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

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摘要】:现阶段,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进行注释。

【关键字】: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内容(一)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4月5日提供了坚实的价值理念和认识基础,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赋予了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重要篇幅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法。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践行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这几个维度中,笔者认为要特别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关键是要贯彻落实。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1.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1.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1.4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5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2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1从三个层面理解以人为本:2.1.2以人为本的根本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做一个具体的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以人为本”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必须坚持作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做多方面的具体考察,最终认识到这个命题在不同的境况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强调要对“以人为本”的命题做具体分析和把握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搞清以“人为本”的“人”之所指。

“人”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指“人人、每一个人”;二指“人民”;三指“个体的人”。

在以人为本里的“人”,应该是这三种意思的综合,即是所有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究竟是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上的“本”。

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本”就是“基础”、“主体”之意,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本”就是“目标”、“中心”、“根本”之意。

我以为,在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个价值的命题,一个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践理念,带有鲜明的价值定向的意义。

也就是说,它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又要抵制和防止各种“物化”、“异化”现象,即“以物为本”或“以钱为本”等错误思想。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坚持要在具体的条件下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我们在实践中就不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在具体的领域里灵活运用。

具体说来,如:在经济领域里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宏观上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以人为本以全新的涵义。

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找到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这些重大举措,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要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发展是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离开发展,发展观就失去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观念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完全正确的,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科学的发展观重点不是强调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回答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要以人为本。

发展要更加全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更不能片面强调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发展要更加协调,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互相适应;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要持续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通过对解放思想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试作如下解读。

一、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

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

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概念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已以安百姓”。

孟子“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要求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

这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成效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
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把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强调的发展,应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个整体,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根本目的。

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路,是我们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吸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和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政治生活的需求,把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发挥他们参与科学发展和支持科学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享受者,这就决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因而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3.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关键就在于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地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的最高标准。

切实把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要求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订和实施方针的工作性,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性,落实到党的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性。

3.2树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民主与法治,注重社会公平公正,关注全民素质提高。

各级干部只有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才能解决各种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强持续发展。

3.3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以人为本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尊重人民的劳动价值,包括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科学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而要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就是重要和保护人们的劳动。

3.4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人本身的发展就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力度,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反过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才资源存量,从而形成社会系统全面进步和不断更
的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在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1、江泽民著.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文选.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邓小平著.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 中央
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