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荷马站在西方文学长河的源头上,以神喻般的灵感、鬼斧神工的语言编制的宏伟、壮丽和含带浓烈悲剧色彩的史诗,是一顶诗歌中的桂冠、一卷哲学的传世经典、一支悲壮的语言学交响乐、一朵绚丽的历史学奇葩、一座伟岸的战争学丰碑,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

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解读,足以催生数个学科之中的创造性成就。

本文立足于分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力求从语言的角度领略伟大的荷马史诗不朽的魅力。

王小波说,翻译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

一方面,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于是往往最大限度地呈现原文的语言特性,另一方面,好的译文通常能借助译者的母语表达出超越原文的新鲜语义,这一语义将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融于一炉,是译者植根于其母语土壤而开出的有异域风情的花朵。

一《伊利亚特》中多次出现比喻的修辞手法,尤以明喻最为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荷马史诗中的明喻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部分。

荷马史诗里的明喻具备五个特点:扩篇、生动、明晰、增彩和修饰。

在以描写战争为主的《伊利亚特》里,明喻出现达两百次左右。

在《伊利亚特》中,“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广泛地用来修饰战士和战争等元素。

荷马认为,一位骁勇的斗士应该防守(反击)莽如野猪,进攻猛如狮子。

不过,狮子亦可指站守的勇士,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

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

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

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

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听众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伊利亚特》史与诗的价值浅析

《伊利亚特》史与诗的价值浅析


直 到今 天 , 至永 远, “ 乃 它 仍然
能够 给我们 以艺术 享受 ”。作为西 方文 学源 头的第一 部 巨著 , 《J利 f} 亚特 》的价 值至少表 现在揭 示原始 社 会人类 原生态式 的生存方 式, 在古 希 腊文化 精神 的张扬 和西方 文学的 美 学 规 范 等方 面 , 由此 而 构筑 了 并 它 不可动 摇 的历 史地位 和永恒 的价 值。 可 以说 《 利亚特 》通过描 写 伊 希腊 联军 围攻特 洛亚第 十个年头里
诗 的 不 朽魅 力 。
关键 词 :伊 利 亚特 ; “ 史” 的价 值 ; “ ” 的价 值 诗
An l sso eVau f la i so y a d Po t s a y i n t l eo id n Hit r n e i h I c
Ab ta t Th e t r e ri s o l d c le he M y h Epi s a b g g e k m y ho o e t t e vi g t r a e o sr c : e W se n a le tbo k Ii a l d t t a c wa i r e t l gy m l ng po ,s r n o c e t r i
在 平常 ,古希 腊分 为互 相 独立 的小 城邦 ,在 遇 到共 同的敌
持久 的战争 也是 确有 其事 的 。据 载特 洛亚城 原是 位 于小亚 人 时则联 合 为一体 。鲍 斯 认 为荷 马正 是为 了希腊 人 的这 种 细亚沿岸 的一个 大的商 业 中心, 在公 元前2 0 年 中叶就 已 早 00 政 治体制 创作 了 《 伊利 亚 特 》 ,将 他 自己的神话 诗建立 在 跨人 了青铜 时代 的全 盛阶段 “ 具有 神话 般 的财 富” 。当时 这 一现实 基础 之上 。因此 ,荷 马创 作 《 伊利 亚特 》最根 本 的希 腊人 尚未 开化, 在其后 的几 百年 间, 但 由于向特洛亚人 学 的 目的是 为 了表明 城邦 王族 之 间的 误会纷 争将 不可 避免地 习了航海和农 业, 用铜铸 武器, 迅速地 强盛 起来 。到公 元 导致他们 自己城 邦的毁灭 。 使 便 前 2 0 年下半 期至公 元前 1 0 年初 叶, 半 岛上 的各 部落 00 00 希腊 当然 应该 指 出 的是 以上 这部 史诗 绝不 是历 史事 件和历 联 合起来 , 后9 先 次进攻 特洛 亚城 , 后终 于毁 灭 了这座美 丽 史人物 的照相机式 的 简单复 制, 最 也不 足严 格意 义上 的历史, 而 的城市 。虽然 主要 是一 部描 写 战争 的英雄 史诗 但是 就其 作 是人 民群众集 体思 维综合 概 括加工 提炼 的结果 , 着他们 渗透

《人与命运的抗争:《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揭示》

《人与命运的抗争:《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揭示》

《人与命运的抗争:《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揭示》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人与命运之间的抗争,并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为案例进行研究。

人们常常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们能否战胜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众多史诗作品中,《伊利亚特》因其描绘了希腊传奇英雄们与强大命运之间的斗争而备受赞誉。

通过分析小说背景及英雄主义的定义,本文旨在揭示《伊利亚特》中英雄主义如何启示人们应对命运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目标和结构,并介绍本文选取《伊利亚特》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其次,在第二部分,将探讨人与命运的抗争,包括命运的定义、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抗争的表现形式。

第三部分将重点研究《伊利亚特》中展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包括小说背景介绍、英雄主义的定义及特点以及《伊利亚特》中英雄主义的揭示。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探讨英雄主义对人与命运抗争的启示,包括对态度和信念影响的启示、行动和决策影响的启示以及结果和命运改变的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提出的观点,并给出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同时也指出研究局限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人与命运之间的抗争以及《伊利亚特》中所呈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揭示英雄主义对于应对命运挑战所带来的启示。

通过研究英雄们如何以勇气、毅力和智慧面对强大而残酷的命运,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理解人类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应对,从而提供经验教训和指导,帮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并推动社会进步。

2. 人与命运的抗争2.1 命运的定义在文中,我们将命运定义为每个人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和难题,这些困境可能由外部环境或个人选择造成。

命运不仅涵盖了成功和幸福,还包括了失败和挫折。

2.2 人与命运的关系人与命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一方面,人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影响着自己的命运。

他们可以通过塑造自己的态度、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制定明确目标来积极应对挑战,并改变自己的命运。

世界文化史论文

世界文化史论文

<<世界文化史>>结业论文<<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价值和它所反映的欧洲人格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1001班王艳超学号:1011021016摘要:《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描写了在交战第十年,希腊联军最后攻克特洛伊之前的51天里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阿喀琉斯(Achilles,古希腊传说中勇士)的力量”。

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

从字面上看,史诗仅着墨于战争双方由相持不下到希腊占据上风这一过程,即只是截取战争最后关头的一个片段在写;而事实上,史诗的内容是向人们全景式的展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特洛伊之战,从开始到转折到结局。

关键词:伊利亚特英雄主义历史性价值观参考文献:《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希)斯蒂芬尼德斯 (Stephanides)《伊利亚特的故事》谢六逸著《伊利亚特变形记》缪朗山 (1910~1978) 译公元11世纪至前9世纪,是古希腊史上的荷马时代,它得名于盲诗人荷马整理与汇编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其中,《伊利亚特》直接描绘了希腊军队联军同特洛伊人两军对垒的场面,记述了双方历时十年的战争最为悲壮的一页。

相比于《奥德赛》以奥德修斯个人的返乡经历及他和家人对无理求婚者的斗争过程为叙述内容,虽不能说前者更好,但不容质疑的是,《伊利亚特》对文明展示的视角是更为国家化、宏大化的。

(一)价值——多方位的意义审视作为一部所记事件如此久远而重要,所述内容如此恢弘而丰富的传奇性史诗,对它的价值的认定,我想,站在人文学的领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而最终给予其卓然的肯定与评价都是无可厚非的。

此处,我提出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浅析一下《伊利亚特》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与意义。

(1)文学价值荷马不是古希腊第一个诗人,但却可以说是古希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伊利亚特》是古希腊史诗巨著《荷马史诗》的一部分,是古代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描述了特洛伊战争中的一系列冲突和英雄事迹,以特洛伊战役作为故事的中心,以希腊神话为背景,展示了希腊古代文明和勇士文化。

然而,尽管《伊利亚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在当代中国的研究和传播也备受关注。

自《伊利亚特》翻译引进中国后,中国学者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研究。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版本是由德国学者的翻译,其后中国本土学者也陆续完成了对《伊利亚特》的翻译工作。

这些最初的翻译使广大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这一西方文化瑰宝,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对《伊利亚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文学研究、历史研究和古希腊文化研究。

在文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通常会对《伊利亚特》中的叙事技巧、人物形象和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他们关注英雄形象的建构,特别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等角色的形象表现。

研究者还会探讨荷马的叙事方式,包括史诗的结构、韵律和语言,以及荷马传统在西方文学中的影响。

历史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特洛伊战争本身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他们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试图还原特洛伊战争的真实面貌。

研究者探讨如何将《伊利亚特》中的事件与历史实际相对应,对于我们了解希腊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文化研究是中国学者对《伊利亚特》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学者们会对古希腊神话、宗教、哲学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伊利亚特》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他们试图将古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和对话,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除了学术研究,当代中国还出现了一系列与《伊利亚特》相关的文化创作。

一些作家、文艺家受到《伊利亚特》的影响,创作了一些以古希腊为背景的小说、连环画和戏剧。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示了中国读者对古希腊文学的热情和创造力。

伊利亚特战争观[最新]

伊利亚特战争观[最新]

1、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本课题主要对《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中反映出来的战争观做一个比较,尤其是对神战争参与的原因和方式做深入的分析。

最终的课题显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在战争观上,除却具体的形式之外,有这惊人的相同。

两部作品中都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但其实质是在反对战争,宣扬和平的。

2、论文的主要内容两场战争的直接起因上有着极大的相似,都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起。

希腊的神是由于对所喜欢的支持加入了战争,而《封神演义》中,三教则是因为天命,参与了一场旨在以有道伐无道的战争。

东西方的神在对战争的参与方式上也有着巨大不同,希腊神主要是在背后支持,关键时刻显示一下力量;而三教中人则经常出现直接出手的情况,通过上述的对比,得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战争观的不同。

3、论文的基本要求两部作品差异实在太大,写作时要以两作品为依据,仔细分析其中关于战争的部分,作比较时选好合适的比较点。

4、主要参考文献[1]李建武,孟华.《封神演义》的意象叙事.[D].广州: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2009[2]朱迪光.《封神演义》与《伊利亚特》[J]衡阳:衡阳师专学报.1985(5):42-47[3]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22[4]衣鹏. 伊利亚特》中的隐性政治观及其表述——英雄的争吵,宙斯的意志,生死的命运[EB/OL]. /s/blog_49773f830100081c.html5、进度安排论文(设计)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1 学生拜见指导老师确定选题并填写任务书2010.3.292 完成资料收集和论文提纲2010.3.30—2010.4.93 修改论文提纲2010.4.11—2010.4.204 完成初稿送交老师批阅2010.4.21—2010.5.55 三次修改初稿经老师批准定稿2010.5.6—201.5.196 论文答辩2010.5.25《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中战争观的比较刘雷(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摘要:无疑,《封神演义》和《伊利亚特》两部作品有着太多迥异,但不意味着两者就没有任何相通之处。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伊利亚特》是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中的第一部,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它以英雄战争为主题,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伊利亚特》自问世以来就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影响,包括在文学、戏剧、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同样,它也对中国的文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伊利亚特》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中国的《伊利亚特》研究集中在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

这些研究涉及从对原著文本的诠释和分析到对其在中国文化传播和对比研究的探讨。

在对《伊利亚特》的研究中,文学批评是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

学者们对于荷马史诗的分析和阐释,试图揭示作品中的主题、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他们崇尚细致的文本分析,并试图通过对语言和结构特点的研究来解读作品的深层意义。

例如,一些学者关注的是《伊利亚特》中英雄主义和命运观念的表达,认为这些主题在古希腊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另一些学者则重视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独特之处,力图通过对众多英雄形象的分析来揭示荷马史诗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除了文学批评,历史学家也对《伊利亚特》中所描绘的特洛伊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试图通过对荷马史诗中事件的考证和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来还原特洛伊战争的真相。

这些历史研究揭示了作品中融合的真实史料和想象构想之间的关系,并展现了古希腊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此外,历史研究还关注特洛伊战争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英雄主义和民主观念。

另外,与翻译和接受国传播相关的研究也是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

作为古希腊文学的重要遗产,《伊利亚特》在中国传播和翻译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古代中国文人对荷马史诗的理解、翻译和创作,以及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

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伊利亚特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伊利亚特是以歌唱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开篇的,是将它视为更残酷的命运起始的标志。

读了伊利亚特这本书,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伊利亚特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伊利亚特读后感篇一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

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

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

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

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

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就很喜欢童话,原以为长大了,心智成熟后,童话就会变成记忆中尘封的美好,然而,也许是我童心未泯的缘故吧!在告别《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后,我深深地迷上了古希腊神话,因为古希腊神话的优美、动人是举世闻名的。

爱屋及乌,古希腊文化,同他的神话故事一样神秘伟大!从此,我对古希腊文化就产生了莫名的感情!随着对古希腊文化及其神话故事的了解的不断加深,我真切的发现,古希腊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的伟大神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古代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这是众所周知的!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而我,也正是因为其优美、动人的神话喜欢上古希腊、古希腊的文化。

古代神话1的产生历史久远,是远古人类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时期借助想像来征服自然力的产物。

因此,古代神话必然包括神的故事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与冲突的故事,即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方面。

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和与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

古希腊神话也是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

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神话起初口传,后来见之于书面文字。

它的最早的传世书面文献当推《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但实际上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学。

无论事实如何,在西方文学史上,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现存最早的精品。

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两部传奇巨著!我们是否应该怀着无限虔诚与感恩的心来欣赏这两部巨著呢!相比两部巨著,我更喜欢《伊利亚特》,因为《伊利亚特》中有太多我喜欢的英雄,无论是英勇善战的阿基琉斯,成熟持重的赫克拉尔,亦或是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都让我钦佩的五体投地,并被他们深深地吸引了!我相信,喜欢《伊利亚特》的同胞们也一定深有同感吧!《伊利亚特》的历史背景是旷时十年、规模宏伟、给交战双方造成重大创伤的特洛伊战争。

像许多重大事件一样,这场战争,用它的血和火,给文学和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一颗金苹果引起的三位女神的争夺,女神们又将各自的情绪投向了人间,从而引起了这场旷时十年、规模宏伟、给交战双方造成重大创伤的特洛伊战争。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宙斯2爱上了海神的女儿忒提斯,可是他从预言中得知,他与忒提斯生的儿子会比他更强大。

为了保住权力,宙斯放弃了忒提斯,并把她嫁给了凡间的一个英雄。

奥林匹斯众神都去参加忒提斯的婚礼,只有不和女神没有受到邀请。

不和女神为了报复,她在婚宴时扔下一颗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然后就走了。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神阿芙罗狄忒都认为自己最美,应该得到那颗金苹果。

宙斯将裁判权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

三位女神为了得到金苹果,纷纷向帕里斯许愿。

赫拉许愿道:如果你把金苹果给我,我会让你成为最伟大的君王。

雅典娜则许愿道:如果我得到了这颗金苹果,我会让你成为最勇敢的战士。

最后,美神阿芙罗狄忒许诺道:如果我得到了金苹果,我将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送给你做妻子。

于是,帕里斯最后决定将金苹果送给美神。

得到了金苹果的美神,也如约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即绝世美女——海伦。

于是希腊人推选阿伽门农(阿伽门农一心想征服特洛伊)作为联军统帅,前往攻打特洛伊。

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

最后,希腊人用著名的木马计战胜了特洛伊人,洗劫并毁灭了繁华的特洛伊。

故事就是这样,其中,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我觉得也是诗人荷马想要突出表现的人物吧!首先,最重要的人非阿基琉斯莫属!可以说,《伊利亚特》的主线都是围绕阿基琉斯,特别是他的两次愤怒展开的。

阿基琉斯的第一次愤怒是在战争已经打了九年零十个月却依旧胜负难测的时候,这时希腊联军因瘟疫发生内讧。

瘟疫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一个女俘所引起的,因为这个女俘是太阳神阿波罗祭司的女儿,阿波罗的祭司请求阿伽门农归还他的女儿但是却受到了拒绝,于是阿波罗的祭司就祈求阿波罗惩罚希腊联军。

因为这场瘟疫蔓延下去就会使希腊联军不可收拾,因此阿基琉斯要求阿伽门农把这个女俘归还,免得瘟疫继续蔓延下去。

阿伽门农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归还了这个女俘,却不公正地夺走了原来分配给阿基琉斯的另一个女俘,作为他自己损失的补偿,阿基琉斯很是愤怒,于是拒绝参战。

在希腊联军中,只有阿基琉斯才是赫克托尔的对手,因此他拒绝参战就必然引起希腊联军的失利。

希腊联军在此情况下抵御不了特洛亚军队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滨的战船,在那里构筑了防守性的壁垒。

阿伽门农这时后悔自己对阿基琉斯不公,只好派奥德修和另一位希腊将领去向阿基琉斯求和。

可是阿基琉斯愤怒未消,坚决不答应回到战场。

阿基琉斯只是在特洛伊军队已经突破希腊联军的壁垒,并纵火焚烧他们的战船的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把他的盔甲和战马借给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让帕特洛克罗斯前去应敌。

帕特洛克罗斯虽然击退了特洛亚军队的攻击,但终为赫克托尔所杀,因此阿基琉斯借给他的盔甲也丢掉了,这盔甲原是他的母亲忒提斯女神请匠神制造的。

战友之死与盔甲被丢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这使他与阿伽门农和解,并在他母亲请匠神给他制造了一副新盔甲之后,阿基琉斯重新回到战争,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从整个故事中,诗人荷马将阿喀琉斯的英勇善战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

但,荷马不仅仅塑造的只是一具骁勇的战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

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尔尸体的请求。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的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

同时,他又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

这就是英雄阿基琉斯:其次,第二个勇士,也是在特洛伊数一数二的骁勇善战的人,即赫拉克尔,与阿基琉斯相比,赫拉克尔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同样都是伟大的英雄,性格却大相径庭!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电影《特洛伊》就很火热,于是怀抱期待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特洛伊》,然而在看完电影后,对英勇善战的阿基琉斯的死去,我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更是感到奇怪!为什么那么勇猛的战士最后就因为那射在脚上的一箭而死去?记得当时,我感到很是奇怪和不可思议,问哥哥是怎么回事。

哥哥支支吾吾半天说:“因为脚比较脆弱吧!”后来,看了原著后才知道真像!现在想想就觉得很好笑!不过,这也暴露一点,导演没有解释清楚这件事应该是比较失败的!将名著拍成电影,我觉得挺困难的,尤其是像《伊利亚特》这部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战争故事。

因为电影中要不要显示神的参与,要拍书中的哪些情节,以及电影中要怎么来展现书中人物的性格等。

我觉得对于这些以及更多问题的权衡取舍都需要慎重又缜密的思考和解决!就由《伊利亚特》改变的电影《特洛伊》,虽有些许不足,但我是很喜欢的,因为无论是演员的挑选还是场景的布置,都和想象中的样子相差无几,同时,书中人物的性格大致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还是很棒的一部电影!尤其是《特洛伊》的背景音乐,真的很棒,用一个女人的哼鸣作为全影片的背景音乐,简单却纯净,有着强有力的感染力,像是哼到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坎里,也将战争的残酷、死寂体现的很到位!然而,就我的感觉,我认为,导演有必要将神的参与也表现在电影里,因为,无论是遵循名著的本来面目还是更好的解释剧情,亦或是增加票房,我都觉得加上神的出场会更好些!原因是:第一,就现在的这部电影《特洛伊》有好几处场景让观众看后想不明白或是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就是特洛伊老国王在深更半夜独自一人来到阿基琉斯的营帐里索要自己儿子的尸体,这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堂堂一大英雄的营房竟无兵把守,若是有,一个花甲老人就算再有能耐又何以抵挡那么多的士兵,其实,在名著《伊利亚特》中老人是在一位神人的帮助下才这么轻而易举的来到阿基琉斯的营帐里;其次就是上文我说过的那个问题,为什么那么骁勇善战的阿基琉斯会因为脚上的一箭毙命,而且,射向阿基琉斯那箭的人竟会是帕里斯,帕里斯虽然也很勇猛,可是,他远不是阿基琉斯的对手,然而这次却这么轻易地杀死了阿基琉斯,能不让人觉得奇怪吗!不过,在看过名著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缘由,阿基琉斯属于半神,他的母亲,即海洋女神忒提斯很早就预见了自己儿子的未来,所以,为了避免儿子一死,她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采取很多办法练就儿子的刀枪不入之身,然而,就只有脚踝那块肌肤没有受到保护,所以,对于阿基琉斯,脚踝就是他致命的弱点,然而,因为阿基琉斯曾惹怒了太阳神阿波罗,所以最后那射在阿基琉斯脚上的一箭也是阿波罗暗中指引着帕里斯才射中的,对于这些,阿基琉斯都是很明了的!可是背后的这些缘由都是电影没能表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将神也参与了这场特洛伊之战也表现出来会不会更好些!毕竟,不会有那么多疑点!若我是导演,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用人叙述的形式将金苹果的故事简单的予以介绍,然后开始帕里斯拐走海伦,战争开始,同时,众神之间的争夺也开始了,在战场上,士兵们打得不可开交,半空中用电脑特技将众神驾云暗中指挥的情景也表现出来,一直在后面,老国王去阿基琉斯的营帐也受到神的指引以及阿波罗指引帕里斯射死阿基琉斯都表现出来!再将海伦的戏缩一些,因为,我觉得海伦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没必要像《特洛伊》中那样频繁的出现!电影中增加了阿基琉斯和一个女俘之间的爱情,这对阿基琉斯的性格塑造很好,增添了他的人情味,让人觉得他不再那么冷冰冰!总之,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特洛伊》都曾给人巨大的震撼力!英雄们的业绩触发了诗人和导演的灵感,给他们安上了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片文学和表现的沃土,在史实和传闻之上架起五光十色的桥梁,用才华的犁头,耕耘在刀枪碰响的田野,指点战争的风云,催发诗的芳草,歌的香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