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合集下载

数学的三次危机——第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的三次危机——第三次数学危机

三、第三次数学危机数学基础的第三次危机是由1897年的突然冲击而出现的,从整体上看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这次危机是由于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论的边缘发现悖论造成的。

由于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已经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1897年,福尔蒂揭示了集合论的第一个悖论;两年后,康托发现了很相似的悖论,它们涉及到集合论中的结果。

1902年,罗素发现了一个悖论,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别的概念。

罗素,英国人,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

1902年著述《数学原理》,继而与怀德海合著《数学原理》(1910年~1913年),把数学归纳为一个公理体系,是划时代的著作之一。

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大量著作,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关心社会现象,参加和平运动,开办学校。

1968~1969年出版了他的自传。

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索于1919年给出的,它讲的是某村理发师的困境。

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当人们试图答复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理发师是否可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胡子。

罗素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无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罗素的信之后,在他刚要出版的《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本末尾写道:“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

当本书等待付印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就置于这种境地”。

狄德金原来打算把《连续性及无理数》第3版付印,这时也把稿件抽了回来。

发现拓扑学中“不动点原理”的布劳恩也认为自己过去做的工作都是“废话”,声称要放弃不动点原理。

自从在康托的集合论和发现上述矛盾之后,还产生了许多附加的悖论。

集合论的现代悖论与逻辑的几个古代悖论有关系。

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欧多克
二百年后,大约在公元前 二百年后,大约在公元前370年,才华横溢的 年 欧多克索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比例论。 欧多克索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比例论。他本人的 著作已失传,他的成果被保存在欧几里德《 著作已失传,他的成果被保存在欧几里德《几何 原本》一书第五篇中。 原本》一书第五篇中。欧多克索斯的巧妙方法可 以避开无理数这一“逻辑上的丑闻” 以避开无理数这一“逻辑上的丑闻”,并保留住 与之相关的一些结论, 与之相关的一斯的解决方式, 而引起的数学危机。但欧多克索斯的解决方式, 是借助几何方法, 是借助几何方法,通过避免直接出现无理数而实 现的。这就生硬地把数和量肢解开来。 现的。这就生硬地把数和量肢解开来。在这种解 决方案下, 决方案下,对无理数的使用只有在几何中是允许 合法的,在代数中就是非法的,不合逻辑的。 的,合法的,在代数中就是非法的,不合逻辑的。 或者说无理数只被当作是附在几何量上的单纯符 而不被当作真正的数。 号,而不被当作真正的数。
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 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贝克 莱悖论” 笼统地说, 莱悖论”。笼统地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 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0”的问题 的问题: 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 的问题:就无穷 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 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 , 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 又不是 。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 个矛盾。 个矛盾。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数学界引 起了一定的混乱, 起了一定的混乱,由此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 机的产生。 机的产生。
希帕索斯悖论与第一次数学危机
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与勾股定理的发现密切 相关。因此,我们从勾股定理谈起。 相关。因此,我们从勾股定理谈起。勾股定理是 欧氏几何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 欧氏几何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天文学家开普勒 曾称其为欧氏几何两颗璀璨的明珠之一。 曾称其为欧氏几何两颗璀璨的明珠之一。它在数 学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学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同 时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平面几何定理之一。 时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平面几何定理之一。在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 就已有了关于这一定理的初步认识。不过, 就已有了关于这一定理的初步认识。不过,在我 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较迟的事情。 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较迟的事情。一直到 三国时期的赵爽才用面积割补给出它的第一种证 明。

由悖论引起的三次数学危机

由悖论引起的三次数学危机

由悖论引起的三次数学危机数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发生于古希腊时期,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倡导的是一种称为“唯数论”的哲学观点。

他们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一切事物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数学得到解释。

而他们所谓“数的和谐”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与整数之比。

他们深信这一观点无比正确,因此广泛利用它来解释各种现象。

而后不久即出现了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事件,而这一事件是由于一个简单的不公度线段的发现而引起的。

在一般人看来,对于任何两条不一样长的线段,我们都能找到第3条线段,使给定的两条线段都包含第3条线段的整数倍。

可是希帕索斯却发现,对于边长为l 的正方形,设它的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则有:2 )(2 2 22222=±==∴=+lx l x l x x l l 舍掉负根 这里出现的2,正好是1与2的比例中项(图153)。

但是无论如何了找不到两个整数之比等于2。

也就是说,x 和l 之间不可能是整数的比例关系,也就不可能找到一条线段,使x 和l 都包含它的整数倍。

因此,从数学的推导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与我们直观的观察和想像相反,的确存在着不可公度的线段,即不具有共同度量单位的线段。

不可公度线段的出现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这一怪现象毕竟是学派内部的人发现的,因此被称为毕达哥拉斯悖论或希帕索斯悖论。

希帕索斯为此而献出生命,但他的死并没有消除悖论的存在,却使数学界产生了极度的思想混乱,从而爆发屯第一次数学危机。

这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导致无理数的诞生。

美籍华人数学家项武指出,有理数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可比数”,无理数的准确翻译应该是“不可比数”。

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古希腊数学家不得不承认直观和经验并非绝对可靠。

因此他们对一些凭经验而得到的几何知识都要求严格的推理加以证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的诞生。

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发生在17世纪,涉及的是微积分理论基础的问题,是由贝克莱悖论引起的。

数学史三次危机简介

数学史三次危机简介

数学史三次危机简介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简要概括如下:
1. 第一次数学危机: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挑战了当时“万物皆数”(指整数或整数之比)的信念。

这次危机通过实数理论的建立得到解决。

2. 第二次数学危机:17至18世纪,围绕无穷小量的问题,主要与微积分的发展有关。

微积分学在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但其基础—无穷小的概念受到质疑。

最终,通过实数理论和极限理论的建立,这次危机得到了缓解。

3. 第三次数学危机:19世纪末,集合论悖论的出现,如著名的罗素悖论,暴露了自洽性问题。

这些悖论挑战了集合论作为数学基础的地位。

至今,尽管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对形式系统的局限性做了阐述,但第三次数学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

数学史上一共发生过三次危机,都是怎么回事

数学史上一共发生过三次危机,都是怎么回事

数学史上一共发生过三次危机,都是怎么回事?在数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危机深刻影响着数学的发展,三次数学危机分别是:无理数的发现、微积分的完备性、罗素悖论。

第一次数学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公元400年前,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进行了定义,认为任何数字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商,也就是认为所有数字都是有理数。

但是该学派的一个门徒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2”无法写成两个整数的商,由此发现了第一个无理数。

毕达哥拉斯的其他门徒知道后,为了维护门派的正统性,把希帕索斯杀害了,并抛入大海之中,看来古人也是解决不了问题时,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即便如此,无理数的发现很快引起了一场数学革命,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这危机影响数学史近两千年的时间。

第二次数学危机微积分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两人的发现思路截然不同;但是两人对微积分基本概念的定义,都存在模糊的地方,这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和攻击,其中攻击最强烈的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他提出了一个悖论:从微积分的推导中我们可以看到,△x在作为分母时不为零,但是在最后的公式中又等于零,这种矛盾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学家都找不到解决办法。

直到微积分发明100多年后,法国数学家柯西用极限定义了无穷小量,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次数学危机数学家总有一个梦想,试图建立一些基本的公理,然后利用严格的数理逻辑,推导和证明数学的所有定理;康托尔发明集合论后,让数学家们看到了曙光,法国科学家庞加莱认为:我们可以借助结合论,建造起整座数学大厦。

正在数学家高兴之时,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悖论——罗素悖论:罗素悖论通俗描述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名誉满城的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

”那么请问理发师自己的脸该由谁来刮?罗素悖论的提出,引发了数学上的又一次危机,数学家辛辛苦苦建立的数学大厦,最后发现基础居然存在缺陷,数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直到1908年,第一个公理化集合论体系的建立,才弥补了集合论的缺陷。

浅谈数学发展史中的三次危机

浅谈数学发展史中的三次危机

浅谈数学发展史中的三次危机摘要: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危机与发展是并存的。

在数学发展史中出现了三次危机,人们通过对危机的探索,最终消除了它,并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一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万物皆数的误解,随着无理数的发现进而度过了把第一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人们对无穷小的误解,而微积分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分析法,分析法是算和证的结合,是通过无穷趋近而确定某一结果。

罗素悖论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

为了探求其根源和解决难题的途径,数学界、逻辑界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并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推动了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

归根结底,导致三次危机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认识。

关键词:危机;万物皆数;无穷小;分析方法;集合一、前言历史上,数学的发展又顺利也有曲折。

打的挫折也可以叫做危机。

危机也意味着挑战,危机的解决就意味着进步。

所以,危机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先导。

数学发展史上有三次数学危机。

每一次危机,都是数学的基本部分受到质疑。

实际上,也恰恰是这三次危机,引发了数学上的三次思想解放,大大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

二、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大约公元前5世纪,不可通约量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悖论。

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

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

这一悖论直接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导致了当时认识上的"危机",从而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到了公元前370年,这个矛盾被毕氏学派的欧多克斯通过给比例下新定义的方法解决了。

他的处理不可通约量的方法,出现在欧几里得《原本》第5卷中。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自相矛盾的悖论,是数学史上一直困扰着数学家的难题之一。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悖论——“理发师难题”,其内容如下: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有一个理发师,这位理发师有一条极为特殊的规定:他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理发师这个拗口的规定,对于除他自己以外的别人,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

但是回到他自己这里,问题就麻烦了。

如果这个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可是他给自己刮胡子的话,按照规定他又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因此,这位理发师无论是否给自己刮脸,都不符合自己的那条规定。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罗素还提出过与“理发师难题”相似的几个悖论,数学上将这些悖论统称为“罗素悖论”或者“集合论悖论”。

为什么又叫“集合论悖论”呢?因为“罗素悖论”都可以用集合论中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归结成一种说法就是:在某一非空全集中,有这样一个确定的集合,这个集合中“只有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

那么,全集中的某一个指定元素,和这个确定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不难分析,如果这个元素包含于这个集合的话,那么根据这个集合的定义,这个元素就应该是“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可如果这个元素“不属于这个集合”,那么根据这个集合的定义,这个元素就应该在这个集合中,即包含于这个集合。

这就是说,全集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这个确定集合之间都不存在确定的包含关系,这无疑是讲不通的。

自从康托尔创立了数学领域中的“集合论”,用集合论中的观点来诠释各个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真可谓是“天衣无缝”。

因此集合论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然而“罗素悖论”的发现,证明了集合论中竟然存在自相矛盾的悖论,这足以暴露集合论本身的缺陷。

“罗素悖论”在20世纪数学理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数学大厦的基石”竟然出现了明显的“裂缝”,那么人类耗费数千年心血建立起来的“数学殿堂”,会不会倒塌呢?一时间,数学界众说纷纭,悲观者甚至因此把当代数学比作“建立在沙滩上的庞然大物”。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文章转载自数学进展简史)从哲学上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存在的,即便以确定无疑著称的数学也不例外。

数学中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矛盾,例如正与负、加与减、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等。

在整个数学进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存在与构造、逻辑与直观、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运算等等。

在数学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

当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会产生数学危机。

而危机的解决,往往能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进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数学的进展就经历过三次关于基础理论的危机。

一、第一次数学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意义下的数学,也确实是作为演绎系统的纯粹数学,来源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它是一个唯心主义学派,兴盛的时期为公元前500年左右。

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指整数),数学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能够应用于现实的世界,数学的知识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看、直觉和日常体会。

整数是在关于对象的有限整合进行运算的过程中产生的抽象概念。

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运算单个的对象,还要度量各种量,例如长度、重量和时刻。

为了满足这些简单的度量需要,就要用到分数。

因此,假如定义有理数为两个整数的商,那么由于有理数系包括所有的整数和分数,因此关于进行实际量度是足够的。

有理数有一种简单的几何说明。

在一条水平直线上,标出一段线段作为单位长,假如令它的定端点和右端点分别表示数0和1,则可用这条直线上的间隔为单位长的点的集合来表示整数,正整数在0的右边,负整数在0的左边。

以q为分母的分数,能够用每一单位间隔分为q等分的点表示。

因此,每一个有理数都对应着直线上的一个点。

古代数学家认为,如此能把直线上所有的点用完。

然而,毕氏学派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发觉:直线上存在不对应任何有理数的点。

专门是,他们证明了:这条直线上存在点p不对应于有理数,那个地点距离op等于边长为单位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自相矛盾的悖论,是数学史上一直困扰着数学家的难题之一。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悖论——“理发师难题”,其内容如下: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有一个理发师,这位理发师有一条极为特殊的规定:他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理发师这个拗口的规定,对于除他自己以外的别人,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

但是回到他自己这里,问题就麻烦了。

如果这个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可是他给自己刮胡子的话,按照规定他又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因此,这位理发师无论是否给自己刮脸,都不符合自己的那条规定。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罗素还提出过与“理发师难题”相似的几个悖论,数学上将这些悖论统称为“罗素悖论”或者“集合论悖论”。

为什么又叫“集合论悖论”呢?因为“罗素悖论”都可以用集合论中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归结成一种说法就是:在某一非空全集中,有这样一个确定的集合,这个集合中“只有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

那么,全集中的某一个指定元素,和这个确定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不难分析,如果这个元素包含于这个集合的话,那么根据这个集合的定义,这个元素就应该是“不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可如果这个元素“不属于这个集合”,那么根据这个集合的定义,这个元素就应该在这个集合中,即包含于这个集合。

这就是说,全集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这个确定集合之间都不存在确定的包含关系,这无疑是讲不通的。

自从康托尔创立了数学领域中的“集合论”,用集合论中的观点来诠释各个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真可谓是“天衣无缝”。

因此集合论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然而“罗素悖论”的发现,证明了集合论中竟然存在自相矛盾的悖论,这足以暴露集合论本身的缺陷。

“罗素悖论”在20世纪数学理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数学大厦的基石”竟然出现了明显的“裂缝”,那么人类耗费数千年心血建立起来的“数学殿堂”,会不会倒塌呢?一时间,数学界众说纷纭,悲观者甚至因此把当代数学比作“建立在沙滩上的庞然大物”。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