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病学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2023-10-27CATALOGUE目录•艾滋病概述•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与分析•艾滋病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措施•艾滋病治疗与康复01艾滋病概述艾滋病概述 艾滋病定义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艾滋病病毒可经由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感染。
感染HIV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竭,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01020302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与分析1数据收集方法23在特定地点(如诊所、医院、社区等)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监测,以收集有关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数据。
哨点监测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社区组织等渠道收集艾滋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等信息。
病例报告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以了解艾滋病在一般人群中的流行状况和趋势。
人口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计算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指标,以及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地理分布等。
趋势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流行病学数据,分析艾滋病流行的趋势和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影响艾滋病流行的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行为因素等。
数据质量评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评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如哨点监测点是否代表性、病例报告是否完整等。
数据处理的规范性评估数据处理是否符合规范,如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数据解读的合理性评估数据的解读是否合理和科学,如对数据的解释是否符合常识和科学理论。
03艾滋病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地区差异明显非洲地区艾滋病感染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是亚洲和拉丁美洲。
青年人感染比例增加15-24岁青年人感染比例增加明显,成为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
感染人数持续上升全球范围内,艾滋病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但增速放缓。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增速有所放缓。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

02
03
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欧洲等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
地区分布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中非和西非地区。
国家分布
艾滋病区域分布特点
03
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
艾滋病感染者通常集中在15-49岁,其中青年人(15-24岁)是主要人群。
年龄
性别
职业
全球范围内,男性感染者多于女性,但女性感染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病死率。
宣传教育
监测与检测
医疗救治
社会参与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提供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心理支持。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艾滋病防治,形成联防联控的社会合力。
艾滋病防治成效评估
影响因素
疫情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防治措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等。
防治经验
总结防治经验,发现防控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艾滋病防治政策与措施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
各国政府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全球各国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艾滋病防治政策,包括抗病毒治疗、预防宣传、关怀与支持等。
02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感染者多集中在15-49岁,其中男性感染者比例高于女性。
截至2021年,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约为3840万,其中15-49岁人群约占67%。
艾滋病传播趋势
近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率呈现稳定趋势,但各地区艾滋病疫情仍存在差异。
部分地区艾滋病感染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性传播途径的增加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非洲地区仍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南部非洲感染率最高。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本病在美国从1978年在纽约发现第1例以后,1979年7例,1980年12例,1981年204例,1982年750例,到1983年已累计发生1739例,逐年直线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到1992年7月底统计已达164个国家,约50万人以上患AIDS,病人随着年代的推进,累积数量不断增加,1995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世界登记在册的艾滋病病例已接近117万。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实际数要比此数高得多,估计全世界AIDS病例总数可能已超过500万,全世界目前HIV感染者的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每天还约增加600人。
死亡病人数近100万人,故称之为世纪绝症。
目前以美洲为最多,其次是亚洲,欧洲名列第三。
但亚洲HIV感染人数正飞速上升,本世纪未下世纪初期,亚洲处于艾滋病扩散期。
在泰国,印度,已从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成人已有20%受感染。
产前妇女HIV阳性率高达8%,再过5年,大多数新感染的病例将来自于亚洲。
在我国大陆,自1986年首次发现一美籍阿根廷人在西安发病,经多方检查确诊为AIDS。
距世界首例报道AIDS相隔4年。
同年在浙江省从血友病病人中又检出HIV感染者4例,为我国首次发现HIV带毒者。
此后在我国陆续发现外国人HIV带毒者约17名之多。
直至1989年从云南发现HIV带毒者146例,又在北京及河北发现3例HIV带毒者。
进入90年代我国的HIV病情情况更加不可阻挡地迅猛发展,按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1990年HIV带毒者为492人,AIDS仅为5名,其后逐年上升,至1995年HIV感染者为3341人,AIDS为117名,专家估计我国实际HIV感染人数应为5万-10万人。
这仅仅只有5年其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艾滋病在美国、欧洲和非洲等地多见,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艾滋病已在我国各地传播开了。
我国已报道通过注射进口第Ⅷ因子而感染HIV的病例,各大城市都先后报导了艾滋病的病例,这些情况需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PPT课件

第三节 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三、艾滋病在新疆的流行状况 流行特点 1.局部地区疫情突出,蔓延趋势明显 2.吸毒人群的流行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向 性乱人群和一般人群扩散 3.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期已经来临 4.感染者集中在青壮年群体
第三节 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二、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状况 流行趋势 1.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可分为三个阶段 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广泛流行期。
第三节 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艾滋病流行三个阶段 散发期 第1个时期(1982~1988年):全国只报告 19例HIV感染者,多为散发,分布于沿海各 大城市,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只在 浙江有4例血友病患者因应用污染的进口第 Ⅷ因子而被感染。
主要内容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的分类艾滋病的流行状况红丝带标志红丝带标志第一节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的发现简史1981年首例患者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周报上报道1983年艾滋病病毒hiv被成功分离1986年该类病毒被统一命名1984年早期hiv研究获得重大突破1985年第一个艾滋病诊断试剂药盒问世1986年第一种抗艾滋病药物问世1988年确定了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发展阶段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艾滋病病毒亦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一、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状况 流行特点 1、蔓延速度快 2、疫情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 3、发展中国家疫情较重 4、亚洲HIV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 5、流行病学和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 6、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 出问题,全球每年因此耗资5000亿美元。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引言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有约3800万人感染了HIV病毒,且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艾滋病的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准确的流行病学诊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准确诊断和报告艾滋病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诊断步骤流行病学诊断艾滋病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病史采集在病人来访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性行为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血史、母婴传播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流行病学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暴露途径。
步骤二:性传播病例的诊断标准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因此对于性传播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标准。
根据WHO的建议,以下条件可以被认为是性传播的艾滋病病例:1.HIV感染者有无保护的性行为史,且与已确诊的HIV阳性患者发生过性接触。
2.HIV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史,但与其他可能出现HIV感染者的风险人群发生过性接触。
3.肛交、口交或其他不安全性行为的参与者。
4.孕期或分娩过程中未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妇女。
步骤三:静脉输血及血制品的诊断标准艾滋病还可以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因此对于可能通过这种途径感染HIV 的个案,有以下的诊断标准:1.接受过输血或有血液制品治疗史,并在此治疗期间或之后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2.于1985年之前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治疗,并在此治疗期间或之后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步骤四:母婴传播的诊断标准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另一主要传播途径。
以下条件可以被认为是母婴传播的艾滋病病例:1.新生儿在出生后进行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但在出生后HIV检测结果呈阳性。
2.新生儿未接受任何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措施,出生后HIV检测结果呈阳性。
步骤五: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疑似艾滋病病例,实验室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扩大,对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论述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滋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现状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情况,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其中包括人口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交叉研究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确定病毒的传染途径、病人的特点以及流行病学特征。
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分析病毒的传播模式、高危人群、感染率等指标。
据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和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的感染率较高,而同性性行为和注射毒品是主要传播途径。
3. 病毒变异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病毒(HIV)存在高度的变异性,这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挑战。
通过对不同亚型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亚型的病毒变异情况,从而提高疫苗的研发效率。
此外,对病毒的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 多样化的研究数据来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获取更多样化的研究数据来源。
除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外,研究者开始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等手段来获取研究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的多样化不仅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还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范围。
2. 结合基因测序技术的病毒变异研究目前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对于药物研发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准确测定,加深对病毒变异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并开发高效的疫苗。
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测模型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可以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预测模型,研究者可以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艾滋病流行病学

艾滋病的传播概率
在没有保护措施情况下,一次行为传播概率: 男性同性性行为肛交0.5%-3.0%; 异性性行为 阴道性交
男性传给女性为0.1%-0.2%; 女性传给男性为0.033%-0.1%; 输血传播90%-100%; 针头刺伤0.3%; 母婴传播自然发生率13~48%。
世界银行1997
快速进展者:CD4细胞2-5年内迅速下降,HIV病毒 载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且分离的HIV有均一性。
长期存活者(又称长期不进展者):维持15年以上 ,而且CD4计数维持正常,在所有感染者中比例一 般在8%-10%。
感染艾滋病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HIV抗体- 4-8周-
HIV抗体+, 无症状 8-10 年
输入污染的血液和经过母亲感染的孩子,行为对象的 更换频率比较低,他们将病毒再传播给他人的机会比 较小。所以,如果艾滋病毒只是通过输血传播或由母 亲传给孩子的话,艾滋病的流行就有可能不会持久。
在没有使用安全套和没有对共用注射器消毒的情况下, 频繁更换行为对象是艾滋病得以持续流行的重要原因。
吸毒人群
艾滋病是一种有明确病原体的可通过人之间一定传播途 径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 传染病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 双链RNA病毒,感染人体后,破坏 人的免疫系统,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 肿瘤。
AIDS首先于1981年在美国同性恋人群 发现并进而命名,1983/1984年分离鉴 定了HIV病毒,明确为AIDS的病原。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人群传播途径有三种: •性接触传播:没有保护的异性、男性同性间的性交(阴 道性交、肛交、口交)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吸毒,输入未经HIV检测 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检测的精液和人体组织器 官;使用未经合格消毒的穿耳针和纹身器具;共用牙具 和剃刀;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合格的医疗器具;其他 方式导致皮肤黏膜破损并接触到HIV携带者的血液、体 液和分泌物等。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哺乳 传播发生的部位:粘膜、破损的皮肤 对于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意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 液传播
HIV病毒感染20例流行病学调查

31 .. 4由境外 输 入逐 渐 向一 般人 群 扩散 。随着 人 口流 动 性不 断增 加 , I H V病 毒 由境 外输 入 .最 初发 现 的 2例均 为 出 国劳
务 人 员 , 国外 发 现 遣 返 、 次 出 国体 检 时 被 发 现 . 后 在 羁 在 再 而
人 口总数 略低 于汉 族人 口总数 。2 0例 H V感染 者 中 , I I H V感
卫 生 单 位 开 展 常 规 HI V检 测 、 自愿 咨 询 检 测 和 出 国体 检 .
HI V感染 者被 检 出机 会增 加有 关 。 31 .. 龄 分 布 以 2 ~ 0岁 人 群为 主 , 2年 04 占患 者总 数 的 8 %. 0 符
11一般 资料 .
本市 的 m V感 染者 档案 。
籍、 婚姻 状况 、 学历 、 职业 、 传播 途 径 、 确认 时 间等分 别统 计 。结 果 : 呈低 流行 态势 。 年龄 以 2 ~ 0岁人 群为 主 . 04 学历 以 初 中为主 , 固定 职业 者 占大部 分 , 染途 径 以性传 播途 径为 主 , 无 感 由境 外 输入逐 渐 向一 般人 群扩 散 。结论 : 采 取有 应
染者 最 大 4 7岁 , 小 8岁 ( 生 年 份 为 16 ~ 0 2年 )其 中 最 出 93 20 ,
01 ~ 0岁 1 , 5 ;1 2 例 占 % 1 ~ 0岁 0例 , 1 0岁 9例 , 4 % ; 2 3 占 5 3 ~ 0岁 7例 , 3 % :1 5 l4 占 5 4 ~ 0岁 3例 , 1 %。2 ~ 0岁 占总 占 5 04 数的 8 %, 1 0 男 2例 , 6 %, 8例 , 4 %。 占 0 女 占 0 少数 民族 1 例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截止2005年底全球HIV感染者分部情况
2005年HIV新感染者分布情况
北美洲
4.5万
加勒比海地区
6万
拉丁美洲
13万
西欧
3万
北非及中东地区
8万
东Hale Waihona Puke 及中亚25万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南亚 ,东南亚 27万 80万
次撒哈拉非洲
340万
澳大利亚及新 西兰
500
共计 500 万
全球儿童HIV感染者分布情况 (<15岁)
艾滋病流行特点
? 性别分布:男/女=3.4 :1,女性构成比上升。
? 年龄分布:20~29岁年龄组 79.2%,<15岁儿童所 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 传播途径:传播以经血传播为主,其中静注毒品 感染占 68.0% ,经采供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 9.7%,输血和注射血液制品者占 1.5%;经性途径 感染人数占 7.2%。
湖北省艾滋病流行过程
流行分期
年限
感染者报告人数
第一阶段(传入期)
1988-1993
2
第二阶段(扩散期)
1994-1998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 1999-2003.12
154 1145
近几年HIV感染者报告数增加趋势明显
450
400
350 ?1995-2002年,全省疫情报告年均递增
300
速度为49%
? 我国发现的第二例病人 是36岁的男性华人,原 籍福建省,在纽约居住过 9年,从事厨师工作, 有冶游史, 1986年1月开始不规则发热,自觉 极度疲乏,上肢麻木,持物无力,不自觉丢落, 伴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双目黑蒙,症状逐渐加重, 体重减轻 20多斤。在美国某医院治疗几周,诊 断为神经衰弱、贫血,过度疲劳,后好转出院。 因病情进一步恶化于 1986年11月回原籍就医, 经检查诊断为艾滋病,因病重,疗效差,住院 42天死亡。
? 我国的第一例AIDS患者是在1985年6月 发现的,病人为男性,34岁,美籍阿根 廷人,有同性恋史,1985年5月底随旅游
团来华,因持续高热,咳嗽,呼吸急促 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无效,当日 死亡。经检查证实为艾滋病患者。
? 同年我国浙江省尚发现4例血友病患者因 输入美国阿默药品公司(Armour Pharmaceutical Company)的血液制品— —第Ⅷ因子而感染。
数
例 250 ? 2000-2002 年为176%。
200
150
2003年共报告562例
100
50
0 HIV感染者报告数
1988 1
1990 1
1995 23
1996 106
1997 12
1998 13
1999 30
2000 50
2001 122
2002 381
年份
近几年发病和死亡数也呈明显增加趋势
HIV/AIDS 流行概况
截止2003年底,全省已报告 ? HIV 感染者1301例 ? 其中已发展为AIDS病人472例 ? 病人中已死亡186例
? 有51个县市发现有HIV感染者。
? 正处于感染者的快速增长期和发病 高峰期,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
HIV/AIDS 流行概况
我省HIV/AIDS 疫情在全国的排位 ? HIV 感染者数排第9位 ? AIDS病人数排第4位
? 这是我国诊断的首例 AIDS病患者。
中国累积报告的HIV感染者按省份分布
(1985 - 2001 )
HIV 感染者数 1-50 51-100 101-500 501-1000 1001-5000 5000-10000 >10000
HIV/AIDS 流行严重省份
(截止2005年底)
? 云南省(10,52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036) ? 广西壮族自治区 (3,740) ? 广东省(2,704) ? 河南省(1,677) ? 四川省(1,139) ? 北京市(911) ? 安徽省(538) ? 上海市(529)
? 人群分布特征 :西部地区以吸毒人群为主,中部 地区以既往有偿供血员为主,东南部沿海地区或 大城市主要以性病病人、暗娼为主。
20年间,艾滋病在全世界的传播过 程中表现出4个特点:
? 首先,它蔓延的速度快、范围广。 ? 第二,艾滋病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 ? 第三,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患病率高。 ? 第四,亚洲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的艾
140
120
100
数
例
80
60
40
20
0
病人报告数 死亡报告数
1997 1 1
1998 1 1
1999 5 1
2000 10 5
2001 48 26
2002
年份
129
48
? 湖北省艾滋病疫情形势及特点表现在 四个方面 :
1.疫情波及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和特定 人群中。在鄂北以襄樊、随州、十堰为主,鄂西 以巴东、鹤峰和宜昌部分县市为主,鄂东以浠水、 蕲春、大冶和鄂州为主。
至2005年底
西欧
北美洲
11万
0.41万
北非及中东地区
加勒比海地区
1.1万
1.6万
东欧及西亚
1.5万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0.72万 南亚、东南亚
21万
拉丁美洲
3万
次撒哈拉非洲
110万
澳大利亚及 新西兰
<200
共计140万
2005年全球死于AIDS的成人及儿童分布情况
北美洲
2万
加勒比海地区
3.2万
拉丁美洲
5万
东欧及西亚
西欧
0.7万
1.4万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北非及中东地区
2.5万
2.4万
南亚、东南亚
47万
次撒哈拉非洲
240万
澳大利亚及 新西兰
< 0.05万
共计300万
艾滋病在中国的发现
中国艾滋病发展史
?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 1989年发现经性途径感染 HIV的国内感染者
1989年从注射毒品者中发现 HIV感染者 ? 1995年发现经母婴途径传播的 HIV感染者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估计全球HIV/AIDS 状况
(UNAIDS,2008.12)
? 累计HIV/AIDS人数
6480 万
已HIV/AIDS 死亡人数
2480 万
存活HIV感染者及病人
4000 万
? 2008年新HIV感染者
270 万
? 2007年HIV/AIDS死亡人数
200 万
? 每天新感染数
15,000
滋病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
湖北省AIDS感染情况
? 截止2002年11月,我省累计报告AIDS感 染者674例,AIDS167例,死亡74例。据 全省高危人数及其感染率推算,我省实 际感染者约4.5万以上。
HIV/AIDS流行概况
? 我省自 1988年发现 第一例 HIV 感染者以 来,HIV 感染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年平均 报告感染者数呈约50% 的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