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
2.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
2.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角色。
3.关键词的解释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感兴趣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故事。
2. 故事梗概(10分钟)呈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
3. 人物分析(15分钟)介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李逵、李鬼、李鈇等,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角色。
4. 关键词解释和运用(20分钟)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如“穿井得一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联想和创作。
5. 阅读理解(20分钟)提供一段故事的摘录,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创作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以《穿井得一人》为主题,写一篇与故事相关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穿井得一人》故事材料。
2.课堂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呈现相关内容。
3.学生练习册,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评定。
3.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创作比赛,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穿井得一人》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文言字词,初步掌握古文翻译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古文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对自己有所启迪。
有重点难点:重点:古文翻译及朗读。
难点:寓意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一)、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1、积累语言: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2、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二)、理解课文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D .要勇于揭穿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三.明道理
1.一字窥谣言之传
(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2.一字窥谣言之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小故事大道理
这篇简短的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怎样深刻的道理呢?
四.长智慧
我们如今正身处自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让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
闻之于宋君 ( 使知道 )
求闻之若此 ( 传闻,消息 )
我能译得通
省略句: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判断句: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倒装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难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默读课文,梳理概括。
要求:(1)圈画出故事中的人物
(2)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
(3)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人+事)
2.听朗读,标注停顿。
3.疏通读,读懂文意。要求: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疑点
我能辨得清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得一人之使( 的 )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于闻之于宋君 ( 被 )
问之于丁氏 ( 向 )
得一人于井中 ( 在 )
闻 有闻而传之者 ( 知道,听说 )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寓言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在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穿井得一人》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故事展示了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中的道理。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例如,故事中使用了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法,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
-课堂讨论与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在必要时给予语言组织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贪图小利而忽视大局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和困惑,我需要更加及时地进行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赏析:如故事中的一句“井底之蛙,安知大海之广阔”,通过对比井底之蛙和大海,展示了寓言的深人物形象的夸张描绘,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夸张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寓意的提炼与思考:学生往往难以从故事中抽象出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學目標:1. 學會欣賞並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2. 學會解讀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3. 學會寫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學重點:學會解讀詩歌的內容和寫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及運用創意寫詩。
四、教學方法:1.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假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2. 問題導向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3. 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
五、教學過程:步驟一:引入教師講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並選取一首經典的古詩給學生朗讀。
問學生有什麼感受,理解了哪些詩句。
學生響應後,進入下一步。
步驟二:解讀詩歌內容教師選取一首與主題相關的古詩,將詩歌內容分段給學生閱讀,然後提問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和感受,並指導學生分析詩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步驟三:創作詩歌教師提供一些詞語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創作詩歌。
學生完成詩歌後,進行分享和評論,學生可以互相欣賞和提出建議。
步驟四:擴展延伸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更多的詩歌,並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和特點。
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自己的詩歌優化,並進行再次分享和評論。
六、教學評估:1. 觀察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和寫詩的創造力;2. 對學生的詩歌進行評分,評估其表達能力和思想深度。
七、教學反思:1. 該教案以「穿井得一人」為主題,通過欣賞古詩、解讀詩歌內容、寫詩創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切合了中學生的學習特點;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主备人:上课人:时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寓言的学习,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吕氏春秋》概况,师补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四、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1、指明读课文。
2、师生订正。
3、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1.出示重点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5)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3.生开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4.归纳一词多义。
(三)探究课文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穿井得一人》说明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没有标点的文章,学生自主进行断句。
2.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翻译课文。
三、分角色,悟道理
1.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展示
指导:发挥联想和想象。
可适当加入一些人物和对话。
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2.领悟道理:
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都有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为什么?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2.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文常
1.什么是寓言?
2.《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意
指导:丁氏的问题闻而传之者的问题宋君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观看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谣言
1.你认为这些谣言的危害有什呢?
2.怎样杜绝谣言的流传?
五、板书设计
六、 丁氏:阐释不明信任缺失
闻而传之者:以讹传讹谣言四起真相埋没
宋君:不体察民情社会动荡
谣言止于智者
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分角色进行展示
思考后进行回答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积累文学常识
熟悉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
感悟文章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初一上语017.1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3.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
讲授+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谣言的危害,理性看待现今社会各种消息以及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