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阅读 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及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9.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2)及.其家穿井及:(3)丁氏对.曰对:(4)求闻之若此.此:21.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2.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19.吕氏春秋20.①从井中取水;②等到;③回答;④这样21.(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22.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本文就是选自《吕氏春秋》,出自于该书《慎行论•察传》。
20.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
汲:从井里打水。
(2)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等到。
(3)句意:丁氏回答说。
对:回答。
(4)句意: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
此:这样。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点字词有:(1)国,国都;道,讲述、谈论;闻,使……听到/知道。
(2)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2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②其人舍.然大喜:③及.其家穿井:④丁氏对.曰:⑤穿.井得一人:⑨国人道.之:⑩闻.之于宋君:⑪奈何..忧其坏?:..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②国人道之:③闻之于宋君: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⑤得一人之使:⑥求闻之若此: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⑧因往晓之:⑨晓之者: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舍:①太丘舍去:②其人舍然大喜:若:①若屈伸呼吸: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其:①及其家穿井:②其人曰:③何忧其坏: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闻①有闻而传之者:②闻之于宋君:③求闻之若此:④不若无闻也: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①闻之于宋君: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告人曰: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翻译: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翻译: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含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9.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2)及.其家穿井及:(3)丁氏对.曰对:(4)求闻之若此.此:21.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2.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19.吕氏春秋20.①从井中取水;②等到;③回答;④这样21.(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22.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本文就是选自《吕氏春秋》,出自于该书《慎行论•察传》。
20.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
汲:从井里打水。
(2)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等到。
(3)句意:丁氏回答说。
对:回答。
(4)句意: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
此:这样。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点字词有:(1)国,国都;道,讲述、谈论;闻,使……听到/知道。
(2)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30.穿井得一人(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三十】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①,家无井,出汲②,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注释】:①氏:姓。
②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③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④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⑤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
于:到,向。
【练习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等到)(2)国人道.之(谈论)(3)对.曰(回答)(4)若.此(像)2、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什么不同?答: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答: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
部编版语文七上《穿井得一人》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七上《穿井得一人》阅读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9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五)(期末复习)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状元之路之每日一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五)(期末复习)典例在线【2019年浙江初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今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犀怪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
近岁居民艺②。
麦,被邻夜食几尽。
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
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
凡事何可不揆诸理?【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
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2)闻.之于宋君________(3)乃故.言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等到。
(2)使……听到。
(3)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
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
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
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20小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及其家穿.井穿:挖掘,开凿B.闻.之于宋君闻:知道,听说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对D.不若无闻.也闻:知道,听说(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宋之.丁氏/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B.及其.家穿井/其.人舍然大喜C.有闻而.传之者/学而.不思则罔D.闻之于.宋君/其一犬坐于.前(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A.家无井而出溉汲。
翻译: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B.国人道之。
翻译:国都中的人在道路边谈论这件事。
C.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D.得一人之使。
翻译: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共26卷,160 篇。
B.本文中多次用到“闻”“传”“道”这几个词语,让读者能充分想象到世人口口相传“丁氏穿井得一人”的热闹情境、惊奇神态和信以为真的心理。
C.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的主人公必须是人,且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字数不多,言简意赅。
D.本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考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寓言神话;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答案】(1)B(2)A(3)B(4)C【分析】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穿井得人、淮阴侯列传、曲突徙薪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穿井得人、淮阴侯列传、曲突徙薪
穿井得人
试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翻译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等到议论
3.(1)我打了一口井,多出了一个人的使用。
(2)是多出了一个人的使用,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
第一篇含答案
宋之丁氏,家天并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吾穿井得一人(挖井)
不若无闻也(不如)
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
国人道之(说,讲)
有闻而传之者 ( 听说 )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报告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2分)
10.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第二篇
【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
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
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
8.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久之,目似瞑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闻面传之者
D.夫君子之行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闻之于/宋君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2)身亡所寄(无,没有)
(1)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译文: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三个人说有变成了真有老虎
12.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宋氏体现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真求实精神,
魏王听信三人成虎,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提高自身素质。
(意思接近即可)(2分)
13、对(乙】三人言而成虎”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三个人都说集市上有老虎,就真的是有老虎了。
B.第三个人说有老虎的时候,说得就像真有老虎一样。
C.三个人都说集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以为真有老虎了。
D.第三个人说有老虎的时候,老虎果真就出现了
14.下列关于【甲】【乙】两个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甲】文中出现荒诞的传言,跟“穿井得一人”这句话表意不够清楚也有一定的关系
B.庞恭担心离开大梁后受人诬陷,因此以三人成虎的道理劝说魏王不要听信众人的谗言。
C.对于传言,【甲】文中宋君令人调查,发现了真相;【乙】文中魏王亲自省察,辨明了是非。
D【甲】【乙1两文都跟谣言有关,但前者重在说明对待谣言的态度,后者重在揭示谣言的力量。
1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4分)
.①对道听途说要细心察辨别,不要轻信和随意传播。
②表达的时候要把话说清楚,避免歧义,引起误解③应及时制止谣言的扩散,否则很可能以假乱真(谣言听得多了,就会让人信以为真)。
④通过调查寻根溯源,是弄清事实、真相的重要途径。
(答出任意两点,意对可;如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理解也可以酌情给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B
A国人道之古道西风瘦马
B不若无闻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答案:B(A项,道,讲述/道路; B项,若,都是“如、及、比得上”的意思;
C,项于向/到, D项,去,距离/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