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穿井得一人》《三人成虎》阅读答案整理

2023年《穿井得一人》《三人成虎》阅读答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穿井得一人》《三人成虎》阅读答案整理《穿井得一人》《三人成虎》阅读答案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提高自身素养。

我整理了《穿井得一人》《三人成虎》阅读答案,盼望能关心到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题至14题(14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一)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 告.人曰(告诉)C. 国人道之(道路)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派,命令)2. 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B. 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D. 问之于.丁氏(连词)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 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喜爱古代文化。

5.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各标一处)(1) 见贤思齐焉(2) 我非生而知之者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见.贤思齐焉( )(2) 诲.人不倦( )(3) 学如不及.( )(4) 可谓.好学也已矣(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8. 选文后四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三) 练氏愿保全城性命章太傅夫人练氏,智识过人。

太傅尝用兵,有二将后期,欲斩之。

夫人置酒,饰美姬①进之。

太傅欢甚迨②夜饮醉夫人密使二将亡去。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主旨问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主旨问题(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主旨问题(共15题)一、复合题(共15题)1.阅读《穿井得一人》一文,回答下面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间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i 及其家穿井:ii 丁氏对曰:(2) 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B.有闻而传之者C.有闻而传之者D.闻之于宋君(3)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 读了上面故事之后,你认为在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2.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②,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③。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④之甚!身且⑤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

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

③怠:懒惰,松懈。

此为疲倦无力。

④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

⑤且:将要。

(1) 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3) 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3.【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穿井得一人阅读 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 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第一篇含答案宋之丁氏,家天并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吾穿井得一人(挖井)不若无闻也(不如)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国人道之(说,讲)有闻而传之者 ( 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报告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9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2分)10.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第二篇【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

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8.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A.久之,目似瞑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有闻面传之者D.夫君子之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家/无井而出溉汲B.闻之于/宋君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word文档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word文档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1.解释加点的词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①.吾穿井得一人 (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③.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3,翻译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1,①.等到②.说,讲2,①.得到,获得②.找到③.能够3,①.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②.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4,以讹传讹5.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七上 语文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训练八篇(含答案)

七上 语文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训练八篇(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训练八篇(一)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4题。

(15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_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国人:_____________(3)丁氏对.曰对:______________ (4)得一人之使.使: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个故事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与“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中的“得一人”意思是相同的。

D.《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
语文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
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