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泻下剂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疏凿饮子(《济生方》)
一、组成
泽泻(12克)、赤小豆炒(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

二、用法
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现代用法:按证酌量,改汤剂,加姜五片,水煎服)。

三、歌括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四、功用
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五、主治
水湿壅盛。

遍身水肿,喘呼口渴,二便不利。

六、方解
本方治证乃水湿泛溢表里所致,故见遍身皆肿。

水壅于里,三焦气机闭阻,故见二便不通;上迫于肺,肺气不利,则为喘呼气粗。

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见口渴。

治宜表里分消之法。

故方中用商陆泻下逐水,以通利二便;配合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去湿,使在里之水从二
便而去。

羌活、秦艽、生姜善走皮肤,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从肌肤而泄。

诸药合用,疏表攻里,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得疏凿之名。

八、文献摘录(方论)
汪昂:“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

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由汗出,而升之于上;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渗,所以行水于皮肤;商陆、槟榔、椒目、赤豆去胀攻坚,所以行水于腹里;木通泻心肺之水达于小肠;泽泻肾之水,通于膀胱。

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夏禹疏江凿河之意也。

”(《医方集解》)。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ABCD
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下剂多为寒凉药,对脾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遵循医嘱
使用泻下剂时应遵循医生指导,不可自行盲目用 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05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 用与展望
临床应用
治疗便秘
泻下剂主要用于治疗便秘,通过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
便秘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泻下剂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广泛,尤其在治疗急性肠梗阻 、肠道寄生虫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泻下剂的 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泻下剂的中药组成与功效
攻下药
总结词
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等症。
详细描述
攻下药多为苦寒性质,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等功效。常用的攻下药包括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它们能够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加速排便。
拓展泻下剂的应用范围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泻下剂的应用范围,如将 其应用于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减肥药物的研 发等领域。
加强泻下剂的安全性评价
未来研究应加强泻下剂的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 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用法
水煎服,芒硝冲服。
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轻下热结,适用于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舌苔 黄腻、脉滑实等症。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炙甘草
功效
缓下热结,适用于阳明燥热内结 、口渴便秘、心烦口疮、舌苔黄 燥等症。
用法
水煎服,芒硝冲服。
大黄牡丹汤
组成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细生地五钱(1克)、生甘草二钱(6克)、人参一钱五分(4.5克) 另煎、生大黄三线(9克)、芒硝一钱(3克)、玄参五钱(15克)、麦冬五钱,连心(15克)、当归一钱五分(4.5克)、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二、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一剂。

余参或可加入。

三、歌括1.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2.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桔枣共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通便不碍气血伤。

四、功用滋阴益气,泻结泄热。

五、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六、方解本方原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阴大伤,正虚不能运药以致下之不通者。

阳明温病,热结于腑,腑气不通,故见便秘腹胀、苔黄等症;热结于腑,不仅阴血将竭,亦且精气大虚,故见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舌苔焦黄,甚至焦黑干裂,虽用承气辈攻下,亦不得通。

此时唯有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或可一战成功。

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玄参、生地、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补气益血。

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温热之邪,最易伤阴,况又热结阳明,应下面失下,气阴大伤,下之不通,势极危急,故以硝、黄以大量滋阴益气药合用,不仅助正气以行药力,且救将竭之阴液。

尤其是加姜汁冲服,既可防呕逆拒药,更借姜以振胃气,不可单纯理解为反佐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黄龙汤(《伤寒六书》):大黄(12克)、芒硝(9克)、枳实(9克)、厚朴(12克)、甘草(3克)、人参(6克)、当归(9克)。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逐水)——十枣汤(《伤寒论》)一、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二、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克,每日一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三、歌括1.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2.控涎丹控诞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四、功用攻逐水饮。

五、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水饮盛于里所致。

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水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干呕;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脉沉主里,弦主饮主痛,今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之邪,停留于腕腹,气机阻滞,故水肿腹胀。

以上诸证,皆是水饮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所致。

治疗时非一般化饮渗利之品所能胜任,当以峻剂攻逐。

本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善泄脏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

由于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烈及其毒性,使下不伤正。

此方在《圣济总录·痰饮门》又名三圣散。

《丹溪心法》将本方改为丸剂,名十枣丸,在服用时较为方便,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法。

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如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在这种情况,你用寒下的办法,能够一下子就把 热顿然而解,大便一通,热就顿然而解,不是逐 渐的下降。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它虽然肚子里面有很多 的有形之积,看上去肚子并不高起,跟气胀,水 都不同,但是它有一点:肚子硬,所以这个问题, 有时候讲到“痞满燥实,腹大满痛”,如果是初 上临床,或对这个情况少见的时候,往往产生怀 疑:它肚子有东西,怎么肚子是这样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舌苔。
我们刚才非常强调颜色,强调上面津液的多少,但是我们 现在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些病人往往在医院里经过输液了, 输液以后,舌苔就改变了,从上面看是白滑,你透过白苔, 可以看到黄苔,还有一些透过白苔看不到黄苔,是寒凉药 用的太多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可以验证:辨舌验齿,有句话叫 “前板枯燥”,就是门牙,因为嘴一张开,就看到前面的 牙齿,比里边的牙齿清楚,而且前面的牙齿是平的,好看。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急下存阴”,因为到了 这个时候,所存的阴液很少了,不赶快急救的话, 就要阴竭阳亡,这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运 用
本方为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对于早期未 成脓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也 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还是已成未溃, 均应以实证热证为主。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现代研究:具有抑菌作用(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促进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作 用。
泻下剂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积滞,正气亏虚证; ( 黄龙汤)
〖典型病案〗 曹××,男,40岁。 •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 病史:大便常年5日1行,干燥难解,甚 是费力。伴脘腹隐痛不舒,遇冷更甚,得 温按则舒。望其唇面,皆呈青苍之色。 脉沉弦而缓。
• 诊断:冷积便秘。 • 方药:温脾汤加味。炮附子12克,干姜6克, 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 服药后大便自利,脘腹舒适,继服2剂。便秘 基本缓解。偶有腹痛大便不畅,即自服附子 理中丸数日,诸症即逝。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方解
大承气汤
相 须 为 用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病证解析:
脾不布津,但输膀胱—小便频数
脾 约
大便秘结-燥热伤津,肠失濡润
证 苔微黄,脉细涩—燥热伤津之象
肠脾肠 胃津失 燥不濡 热足润
配伍意义:
润 麻润大肠 泻

热 白 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通 便
升麻—轻宣升阳,欲降先升
君 臣
佐使
配伍特点:补泻升降并用,寓通于补,寄
降于升。
十枣汤《伤寒论》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 水肿。
病证解析:
咳唾胸胁引痛
水饮停胸,
短气胸背掣痛不得息 气机不利
心下痞硬,干呕—水饮犯胃
腹胀喘满 二便不利 水停肠腹,气机不利
头痛目眩—饮邪内阻,清阳不升
全身水肿—水邪泛滥全身
水停泛 邪于滥 壅胸全 盛胁身
配伍意义:
攻 甘 遂—善逐经隧之水湿

逐 芫 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水 饮

戟--善泻脏腑之水湿

大 枣—培土制水,缓和诸药峻烈和毒性
用法:
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小剂量开始(1~2克);清晨空腹服用 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黄龙汤《伤寒六书》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三、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证。 温下—里寒积滞证。 润下—肠燥津亏便秘。 逐水—水饮壅盛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便秘。
四、注意事项: 1、表证未解,里已成实者,宜先解表、后治里
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孕妇、产妇,妇女经期,病后伤
津亡血者,慎用或禁用。 3、顾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服药期间禁油腻及不宜消化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兼阴津不足者+玄参、生地等 以滋阴润燥。
大承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 虚阴亏、燥结不甚者, 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 慎用;孕妇禁用;注 意中病即止,以免耗 损正气。 。
大承气汤
【药理研究】
1.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2.对肠管血流量的影响 3.抗炎作用 4.抑菌作用
大承气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 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 门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 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 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 者。
四、使用注意:
1.泻下剂不可多服、久服,否则易耗伤 胃气。
2.年老体弱、经期、孕妇、产后、病后 慎用泻下剂。
3.里实内结易阻碍气机,故泻下剂常配 理气、行气药。
4.表证未解,里实以成,应先解表,后 攻里,或表里同治。
5.5.忌食油腻。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 类及使用注意。大黄附子汤、
麻子仁丸、黄龙汤、济川煎。 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
汤、十枣汤。 3、了解:大陷胸汤。
第一节 寒 下
一、适应证
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 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 黄厚,脉实等。病机为里热与燥屎、水 饮、气滞、瘀血、宿食登搏结,肠胃传 化功能失常,气机阻滞所致。
二、方剂配伍特点
于肠胃,以致冷积中阻。常见大便秘结,脘腹 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 紧等。
二、方剂配伍特点
以温里药与泻下药为主组方,常用泻下药大 黄、巴豆等与温里药附子、干姜、细辛等配伍,变 寒下药为温下之用。 常用配伍:(1)补气助阳 药,如人参、党参等。脾阳不足,阳虚寒凝致腹痛 便秘,需泻下药配伍补气助阳药。
大黄牡丹汤
【加减应用】
热毒较重者 + 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 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血瘀较重者 + 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大黄牡丹汤
【使用注意】
凡肠痈溃后,老人、孕妇、产后 或体质虚弱者,应慎用或忌用。
大黄牡丹汤
【药理研究】
1、对肠道运动的影响 能增强阑尾蠕动,并促进其血液循
环。 2、抗炎抗菌作用
泻其“实” 润其“燥”

厚朴(重用):下气除满——除其“满” 枳实:行气消痞——消其“痞”
大承气汤
【配伍特点】
咸寒共投,通因通用 。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 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 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大承气汤
【加减应用】
● 兼气虚者+人参以补气,以防 泻下气脱
以苦寒泻下药为主组方,如大黄、芒硝 等。常用配伍: (1)行气药,如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 (2)清热药,如败酱草、黄芩、栀子
三.代表方: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病因病机】 阳明腑实证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
三.代表方: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阳虚寒积证的代表方)
【组成】 大黄 当归 干姜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病因病机】 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
【主治】
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
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
【方解】
大承气汤
自学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比较三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 牡丹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病因病机】 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
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 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 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 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 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
【方解】
君——大黄
苦寒通降,泻热便 荡涤胃肠湿热积滞
臣——芒硝
咸寒润降,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以除燥坚
第二章 泻下剂
概述
一、定义: 1、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2、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 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
3、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 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三、分类
1、寒下—湿热内结—大承气汤等 2、温下—寒湿内结—温脾汤等 3、润下—燥热内结—麻子仁丸等 4、逐水——水饮内结——十枣汤攻 5、补兼施——正虚邪实——黄龙汤

附子:温壮脾阳,解散寒凝 大黄:泻下冷积,去性存用
芒硝:润肠软坚
臣 干姜:温中助阳
佐——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
温脾汤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 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 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温Hale Waihona Puke 汤【证治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 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 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方解】

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泻热破瘀

芒硝:软坚散结,泻热导滞 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
佐——冬瓜仁:清肠利湿,排脓消痈
大黄牡丹汤
【配伍特点】
泻热逐瘀与凉血利湿共用,二便分消.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临床 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为 辨证要点。
对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 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黄牡丹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单纯性阑尾 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 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慢性盆腔 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 热瘀滞者。
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 温 下
一、适应证 里寒积滞实证。其病机为寒邪与积滞互结
温脾汤
【加减应用】
腹中胀痛者 + 厚朴、木香以行 气止痛
腹中冷痛 + 肉桂、吴茱萸以增 强温中祛寒之力
温脾汤
【使用注意】
本方属温下剂,若为里实 热结,津伤便秘者,但用寒下 之剂。临床应用本方时,应注 意寒凉药与辛热药之间的比例 关系,只有辛热药的用量大于 寒凉药的用量,才能达到温下 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