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合集下载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化学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化学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化学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是一种使用染料来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

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制造简单等优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DSSC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和性能优劣势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一、工作原理DSSC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生电荷分离的过程。

首先,光线射入染料敏化层,染料吸收光子激发电子从基态转移到激发态。

随后,这些激发态的电子通过染料分子传递至TiO2电子传导带,形成电子注入。

同时,染料中失去电子的空穴通过电解质传递到阳极反应物质上,完成电子-空穴对的分离。

最终在外接电路中形成电流,推动电子流动从而产生电能。

二、结构组成DSSC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导电基板(FTO玻璃)、TiO2电子传导层、染料敏化层、电解质、对电层和阳极反应物质。

其中,FTO玻璃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和透明度,TiO2电子传导层负责传递电子,染料敏化层吸收光能产生电子-空穴对,电解质传递空穴至阳极反应物质,对电层促进电子在外部电路中传输。

三、工作过程当DSSC暴露在阳光下时,染料敏化层吸收光子激发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

这些电子通过染料敏化层传递至TiO2电子传导层,形成电子注入。

同时,染料中的空穴通过电解质传递至阳极反应物质。

在外接电路中,电子流动形成电流,从而产生电能。

四、性能优劣势DSSC相比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势:制造成本低,具有优良的光吸收性能,制备过程简单,能够在低光照条件下工作。

然而,DSSC的稳定性仍然是一个挑战,染料的稳定性和光热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DSSC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既酷又有意思的东西——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你可能在想,太阳能电池是啥?不就是那个一到阳光照就能发电的黑色板子嘛!其实,它背后可是有一套复杂又神奇的原理,能让你在喝着冰镇饮料的同时,也为环保出一份力!所以,接下来就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个“阳光小助手”的工作原理吧。

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2.1 基本概念首先,咱们得明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其实是利用了染料的特性来捕捉阳光的。

简单来说,就是把阳光变成电能的“变魔术”过程。

它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光敏染料吸收阳光,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想象一下,你在阳光下晒太阳,皮肤变黑了,其实就是吸收了光线,DSC就是在做类似的事情!2.2 具体步骤接下来,咱们分步来看这个过程。

第一步,染料吸收阳光,就像你在海边捡贝壳,太阳光就是那些闪闪发光的贝壳。

第二步,这些染料吸收的光能会激发出电子,就像一颗闪亮的种子,滋生出新的生命。

然后,这些激发出来的电子会进入导电材料,形成电流,给我们带来电能。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调皮捣蛋”,电流就可以被收集起来,供我们使用。

3. 为什么选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3.1 优势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电池呢?它的优势可多着呢!首先,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普通人也能用得起。

其次,它的效率在一些情况下甚至能跟传统太阳能电池媲美,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而且,这种电池还可以在弱光环境下发挥作用,像阴雨天也不怕,真是雨天的“光明使者”!3.2 环保性更重要的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环境的影响极小,几乎是零污染。

可以说,它是大自然的好朋友,能帮助我们保护环境,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用上这种电池,地球妈妈肯定会开心得合不拢嘴!4. 未来展望当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也有它的挑战,比如稳定性和耐用性等问题,但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攻克这些难关。

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咱们的手机、家电甚至汽车都能通过这种电池来供电,那真是美梦成真啊!阳光就是我们的“电源”,生活会变得多么便利和环保。

化学中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化学中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化学中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类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

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

它的制造过程和材料选择都相对简单,同时使用生物可降解的有机材料,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DSSC主要是由一个光敏染料吸收阳光,产生电子,然后通过导电材料(通常是二氧化钛)将电子传递到电解质中,最终达到电流的效果。

DSSC的光敏材料包括天然染料、合成染料和无机半导体材料。

天然染料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比如硫菌素。

其中,叶绿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天然染料。

它吸收太阳光的光谱范围与DSSC的光谱响应相当。

虽然天然染料的光电性能较弱,但它们的可再生性好且环境友好。

除了天然染料之外,还有很多合成染料可用于DSSC。

如OL1、Z907、MK-2和RuP,它们的光电性能比天然染料要好。

RuP是DSSC中最常用的染料之一,因其在阳光下产生宽波长的吸收,同时其吸收峰在可见光区,因此比其他染料更适合用于太阳能电池。

无机半导体材料包括氧化钛、锌氧化物和氧化锌,这些材料吸收光子激发电子的能力比染料更强,但它们的电导率较低,需要添加导电剂以提高电导率。

DSSC中除了染料外,导电材料和电解质也很关键。

传统的导电材料二氧化钛可以制备成不同形态,例如单晶、多晶、纳米线和纳米颗粒等。

其中纳米晶二氧化钛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因为它兼具光吸收效果和电子传输效果,同时具有高度的表面积和光敏性。

电解质对DSSC的性能影响也很大。

传统的电解质是六甲基二氧苯基氰化铁(N719),但是它有毒,因此不太适合用于环境友好型的DSSC。

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发出了非连续电解质和有机盐型电解质,这些新型电解质对环境影响小,但是电子转移速率相对较低。

DSSC的优点在于其制造工艺比其他太阳能电池简单,且成本更低。

此外,DSSC中使用的有机材料和染料可生物降解,因此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但DSSC目前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同时它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两种类型。

两者在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文将分别介绍两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然后比较两者的优缺点以及在未来应用前景方面的展望。

最后,将对两种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工作原理是利用染料敏化半导体膜,通过光生电子-空穴对,产生一个电子被注入导电材料的过程,从而产生电流。

DSSC的结构是由玻璃基底、导电玻璃、阳极(TiO2薄膜)、电解质、阴极(Pt)等组成的。

这种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成本、易制备、高转换效率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有机太阳能电池(OPV)又称为塑料太阳能电池,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有机半导体材料吸收光子后产生电子-空穴对,将电子注入到电极上,从而产生电流。

OPV的结构包括有机半导体薄膜、透明导电层、金属导电层等。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轻薄、柔性、低成本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发展方向。

两种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稳定性、生产成本、材料寿命、材料丰富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较高,但在稳定性和材料寿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OPV在生产成本和可塑性方面具有优势,但转换效率较低。

两者的未来应用前景也不尽相同,DSSC适用于建筑一体化等大型应用领域,而OPV则适用于轻便、柔性的便携式设备。

未来,DSSC可以通过材料改性、器件结构优化等技术手段提高其稳定性和寿命,同时更多地探索高效、廉价的染料和电解质。

而OPV可以通过材料设计合成、工艺工程实现将提高转换效率,并提高大规模生产的制备技术。

在应用方面,两者可以通过与其他新能源技术相结合,拓展多种应用场景。

总体来说,两种太阳能电池技术在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

需要深入研究其中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优化器件性能,同时也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技术对接和协同创新。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是一种太阳能转换技术,它利用来自太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来产生电能。

DSSCs 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简单结构及
高性能的优点,是当今太阳能应用开发的重点之一。

DSSCs 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带氧化空隙的薄膜,通常称为光敏层,它由一个氧化物(通
常是TiO2)和染料混合物组成。

染料的主要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可被空隙电荷转移的 6 至 8 光子电荷。

接下来,光子电荷穿过 TiO2 的空隙转移到层间电子传输剂。

当染料被
电子传输剂充电后,它将被转移回正极材料,从而生成电流。

此外,DSSC 内部还有一层
电解质膜与正极材料反应,产生盐极化供给整个电池能量,并回流以保持整个电池平衡,
使其便于存储能量和恒定输出电流。

在DSSCs 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染料,它们具有分解太阳能的能力,并响应光能来吸收能量,有效地将能量转化为可以通过电荷转移进行存储的光子电荷。

染料也会影响DSCC 的整体性能,染料应具有合适的紫外线 - 可见能量跨越范围和优良的光动力学性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同时突出它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近年来,随着新型
染料的迅速发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成本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具有体积小、成本低、
简单结构及高性能的优点,是太阳能应用开发的重点之一,在未来,它将有效地帮助人类
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发展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从而改善环境问题,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sed Solar Cells,简称DSSC)和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简称OSC)都是利用有机材料作为光激活层的太阳能电池,
但它们在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池,主要由吸附染料的纳米多孔半导体
薄膜、电解质和对电极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染料分子受光激发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染料中处于激发态的电子迅速注入到纳米半导体的导带中,完成载流子的分离。

注入到半导体导带中的电子经外回路至对电极,并在外电路中形成光电流,处于氧化态的电解质在对电极接收电子被还原,氧化态的染料被还原态的电解质还原再生,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能量转换率可以达到
11%以上,且其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则是利用有机材料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的器件。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以及夹在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当太阳光照
射到有机半导体材料上时,会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然后电子和空穴分别被两个电
极收集,从而形成光电流。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薄、柔性、可大面积制备等优点,因此在可穿戴设备、建筑集成光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都是利用有机材料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的器件,但它们在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具体选择哪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取决于应用场景、成本、效率等因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应用
0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及结构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概述
光吸收过程
• 染料分子吸收太阳光 • 激发态染料分子与半导体纳米颗粒 相互作用
光生电子空穴对生成
• 激发态染料分子衰变产生电子空穴 对 • 电子空穴对在半导体纳米颗粒中分 离
对电极层
• 作为电池的正负极 • 收集和传输光生电子 • 与电解质接触实现离子 传输
电解质层
• 填充在染料敏化半导体 层与对电极层之间 • 提供离子传输通道 • 维持电池内部的电化学 平衡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介绍
染料分子
• 光敏性染料 • 宽光谱吸收 • 高光吸收系数
电解质材料
• 固态电解质 • 液态电解质 • 离子液体电解质
半导体纳米颗粒
• 纳米尺寸效应 • 高表面积 • 快速电子传输
对电极材料
• 贵金属对电极 • 复合对电极 • 导电聚合物对电极
0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特点及优势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及性能优势
光电转换效率
• 高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 • 目前实验室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25%
性能优势
• 宽光谱吸收 • 低成本原材料 • 柔性及可透明性 • 良好的环境稳定性
技术进步
•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 改善稳定性 • 降低成本
创新方向
• 新型染料分子研究 • 新型半导体纳米颗粒研究 • 新型电解质材料研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前景及增长潜力
市场前景
• 全球能源转型 • 太阳能市场需求增长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扩大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综述基本概念发展实验思路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综述基本概念发展实验思路
研究以提高其长期使用性能。
光电转换效率
虽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 换效率已经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 步优化以提高其在各种环境下的应 用潜力。
生产成本
目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 本相对较高,需要探索更低成本、 高效的生产工艺和材料。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型染料设计
研究新型染料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稳 定性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性能参数
开路电压
指在无负载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最 大输出电压。
短路电流密度
指在短路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 电流密度。
填充因子
指在最佳工作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 最大输出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密度的乘积之比。
光电转换效率
指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入射 太阳光功率之比。
02
发展历程
早期研究与发展
结构与组成
光阳极
通常由透明导电基底(如玻璃)和 半导体材料(如二氧化钛)构成,
用于吸收太阳光并传递电子。
染料
含有有机染料的敏化剂,用于 吸收太阳光并传递电子。
电解质
包含氧化还原对的电解质,用 于接收来自导带上的电子并传 递给对电极。
对电极
通常为铂电极,用于接收来自 电解质中的电子并与光阳极构
成回路。
通过优化染料分子、电解质溶液和半导体 材料等手段,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 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使 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拓展应用领域
解决环境问题
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应用领域从实验 室走向实际应用,如建筑、汽车和航空航 天等领域。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 池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 有害物质的排放和废弃物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太阳电池,其主要优势是: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工艺技术相对简单,在大面积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所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都是无毒、无污染的,部分材料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对保护人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从1991年瑞士洛桑高工(EPFL)M. Grtzel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该技术上去的突破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照相术。

1837年,Daguerre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两年后,Fox Talbot将卤化银用于照片制作,但是由于卤化银的禁带宽度较大,无法响应长波可见光,所以相片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1883年,德国光电化学专家Vogel 发现有机染料能使卤化银乳状液对更长的波长敏感,这是对染料敏化效应的最早报导。

使用有机染料分子可以扩展卤化银照相软片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到红光甚至红外波段,这使得“全色”宽谱黑白胶片乃至现在的彩色胶片成为可能。

1887年,Moser将这种染料敏化效应用到卤化银电极上,从而将染料敏化的概念从照相术领域延伸到光电化学领域。

1964年,Namba 和Hishiki发现同一种染料对照相术和光电化学都很有效。

这是染料敏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只是当时不能确定其机理,即不确定敏化到底是通过电子的转移还是通过能量的转移来实现的。

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Tributsch发现了染料吸附在半导体上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的机理,才使人们认识到光照下电子从染料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继而注入半导体的导带的光电子转移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这为光电化学电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的光电化学电池采用的是致密半导体膜,染料只能在膜的表面单层吸附,而单层染料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阳光,多层染料又阻碍了电子的传输,因此光电转换效率很低,达不到应用水平。

后来人们制备了分散的颗粒或表面积很大的电极来增加染料的吸附量,但一直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1988年,Grätzel小组用基于Ru的染料敏化粗糙因子为200的多晶二氧化钛薄膜,用Br2/Br-氧化还原电对制备了太阳能电池,在单色光下取得了12 %的转化效率,这在当时是最好的结果了。

直到1991年,Grätzel在O’Regan的启发下,应用了O’Regan制备的比表面积很大的纳米TiO2颗粒,使电池的效率一举达到7.1 %,取得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大突破。

应当说,纳米技术促进了染料敏化结构组成主要由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等几部分组成。

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通常为金属氧化物(TiO2、SnO2、ZnO等),聚集在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板上作为DSC的负极。

对电极作为还原催化剂,通常在带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上镀上铂。

敏化染料吸附在纳米多孔二氧化钛膜面上。

正负极间填充的是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最常用的是I3/I-。

工作原理DSSC工作原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⑴染料分子受太阳光照射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⑵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中;⑶电子扩散至导电基底,后流入外电路中;⑷处于氧化态的染料被还原态的电解质还原再生;⑸氧化态的电解质在对电极接受电子后被还原,从而完成一个循环;⑹和⑺分别为注入到TiO2 导带中的电子和氧化态染料间的复合及导带上的电子和氧化态的电解质间的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非常靠近TiO2表面的敏化剂分子才能顺利把电子注入到TiO2导带中去,多层敏化剂的吸附反而会阻碍电子运输;染料色激发态寿命很短,必须与电极紧密结合,最好能化学吸附到电极上;染料分子的光谱响应范围和量子产率是影响DSC的光子俘获量的关键因素。

到目前为止,电子在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电极中的传输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优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12 %。

这种电池的突出优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制备简单,因此有望成为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有力竞争者。

超高效率的太阳电池超高效率的太阳电池的技术发展,除了运用新颖的组件结构设计,来尝试突破其物理限制外,也有可能因为新材料的引进,而达成异想不到的进展。

染料感光太阳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C) 就是最近被开发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太阳电池。

DSC也被称为Grätzel cell,因为是在1991年由Grätzel等人发表。

这种电池的构造和一般光伏特电池不同,其基板通常是玻璃,也可以是透明且可弯曲的聚合箔(polymer foil),玻璃上有一层透明导电的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 通常是SnO2:F) ,然后长有一层约10m厚的porous奈米尺寸的TiO2 粒子 (约10~20 nm)形成一nano-porous薄膜。

然后涂上一层染料附着于TiO2的粒子上。

通常染料是采用ruthenium polypyridyl complex。

上层的电极除了也是使用玻璃和TCO 外,也镀上一层铂当电解质反应的催化物 (platinum catalyst) ,二层电极间,则注入填满含有iodide/triiodide ( )电解质(electrolyte)。

染料感光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叙述如下:当染料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电子注入TiO2导带,而留下氧化的染料分子,电子在TiO2 粒子间传输至电极,经过负载至另一电极,在此经由铂的催化,参与  的反应过程。

 离子在电解液中传输至氧化的染料分子,产生  的反应提供额外的电子将氧化的染料分子复原,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br><br>&nbsp;&nbsp;&nbsp;&nbsp;染料感光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运用光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nbsp;效应,而非光伏特效应。

其电荷的传导是经由导电电子和&nbsp;负离子,并没有像光伏特效应中尚有带正电的电洞。

染料感光太阳电池一新颖的太阳电池,其优点为制造简易,模块具可挠性(flexible),效率最高纪录也已经达11%。

换言之,假以时日,高效率低成本的染料感光太阳电池,当其相关的可靠性的稳定性问题被解决,或许能被大量制造及广泛应用。

<br> <br>&nbsp;&nbsp;&nbsp;&nbsp;当然,更广泛而言,有机物(organic)或聚合物(polymer)都可用来当太阳电池,染料感光太阳电池为只是其中一种。

我们知道,一般而言,LED和太阳电池都是的p-n二极管,只是LED是将电能转换成光能,而太阳电池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既然有机物可以用来做LED(也就是OLED),当然也可以用来做太阳电池。

有机物LED或有机物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一般而言有三个部分:正电极、负电极、和有机分子。

它须要有类似p型-金属接触的高功函数&nbsp;(high&nbsp;work-function)&nbsp;材料当正电极(也就是阳极anode),例如使用铝金属。

也要有类似n型-金属接触低功函数&nbsp;(low&nbsp;work-function)&nbsp;材料当负电极(也就是阴极cathode),例如使用ITO透明导电氧化物。

而主要作用的有机分子的能阶结构必须有功能像导带的highest&nbsp;occupied&nbsp;molecular&nbsp;orbital&nbsp;(HOMO),和功能像价带的lowest&nbsp;unoocupied&nbsp;molecular&nbsp;orbital&nbsp;(LUMO)。

光子被吸收后,产生HOMO&nbsp;的电子和LUMO&nbsp;的电洞。

但不同的是,一般的无机半导体的导带的电子和价带的电洞都是自由载子,但有机分子HOMO&nbsp;的电子和LUMO&nbsp;的电洞因为彼此的束缚较强,形成激子(exciton)。

通常这些激子是区域化(localized),但也有些情况,激子也可能去区域化(delocalized)而成为polaron。

使用有机物当太阳电池的要件,就是要寻找适当的有机分子能提供激子解离的场所(dissociation&nbsp;sites),来分开正负电荷而解离激子成为自由电子和电洞。

激子一旦解离成自由载子,HOMO&nbsp;的电子就可以传输至低功函数的负电极,而LUMO&nbsp;的电洞就可以传输至高功函数的正电极。

有关于有机物太阳电池的详细细节,这里不做进一步的讨论,但必须注意的是,使用dye、conjugated&nbsp;polymer、bulk&nbsp;heterojunction&nbsp;或molecular&nbsp;heterojunction作太阳电池的都是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

&nbsp;</td>全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布时间:2012-08-10 23:11:29 来源:本站编辑点击:6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固有的缺陷:即容易发生泄漏,以及含有腐蚀性的液体电解质。

西北大学的化学家Mercouri Kanatzidis)和材料学家Robert Chang)在最近的《自然》报道“采用固态碘基半导体取代染料电池的液态电解质”,其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更接近8%。

花青苷染料在TiO2纳米线界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布时间:2012-12-03 14:33:00 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点击:10图1 三种有机分子的光学吸收谱。

红线、蓝线分别对应于分解和不分解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