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
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 导学案3

于是,昂首,问候天空,伸指弹去满天尘埃,扯云朵拭亮太阳。从今起,这万里长空,将是我镶着太阳的湛蓝桂冠
我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我积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媒体
教材、多媒体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朗读与感悟
1、反复诵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用现代汉语复述这个故事。
2、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赏读与品味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等待阳光,是最折磨的等待。却又不甘心终日梅雨。有一天,路过淡水,见平畴绿野之上,太阳在一堆泼墨也似的乌云之中挣扎。时灭时显的光线,在天空中挣脱着要出来。我突然惊讶,内心深深地感动着。大自然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教我认识世界,传授给我力量新生的秘诀。天下没有永远阴霾的天空,只要让生命的太阳自内心升起。我感受到日出的惊喜。
生命的历程中,其实也有雨季。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在一刹那间被打湿了,像湿了翅膀的鹰,沮丧地凝望阴霾的天空,想要振奋,却挣不断细细密密的网丝,想要展翅,却甩不掉羽翼上凝聚的重露。乌云至少还有大地可泄漏,不管懂不懂,泄完了,雨季也就过去了。而无处可诉的苦,日积月累地便在内心形成阴沉的气候,形成没有阳光的一方天空。最悲哀的是,明明心里延续着梅雨,脸上却必须堆积着虚伪的晴朗。生命之中,总难免有这样的季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班级姓名号次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内涵,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知识链接】《淮南子》简介: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课前自学熟读课文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淮( huai )颛顼( zhuan )( xu )折( she )倾( qing )潦( lao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用原文的句子填空)对照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解释下面划线字词,用红笔在书中圈画出来。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做)帝,怒而触(碰撞)不周之山,天柱折(断),地维(绳子)绝(断)。
天倾(倾斜)西北,故(因此)日月星辰移(移动)焉(兼词,于此,向这里);地不满(够,达到)东南,故水潦(积水)尘埃(尘土)归(汇集)焉。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写人:王才宏审核人:王才宏编写时间:2011-5-8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4.感受夸父、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知识链接】关于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关于《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夸父逐日【自主学习】(生自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读后解决生字、新词)1、文学常识填空《夸父逐日》选自《》,“逐日”是的意思。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2、解释下列加点字:逐走()饮于河()()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文中疑难)1、课文翻译。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自主预习案】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2、kuā zhuān xū lǎo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请一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夸父逐日〕。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二〕、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竞跑,赛跑。
想要黄河大湖桃林。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品一品文句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最新《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与答案-word文档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与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认识、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我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古代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夸父追日》等等。
神话: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
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
《山海经》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书籍。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
《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系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宾客集体编写而成。
该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书中不乏其医学内容,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课文,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昔者,触,绝,移,满,潦。
3、把握文意,了解共工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一分钟)
二、一读课文(五分钟分钟)
读懂,读熟。
先自读一遍,标出解决不了的字音,然后查工具书解决。
解决不了的,小组内请教别人。
组长教读三遍,然后大家自由读书。
展示读书情况。
(四分钟)
三、翻译课文(十五分钟)
1、自己翻译,要求利用课后注释,独自一句一句翻译,翻译不了的,查阅工具书,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组内交流。
每人向组内其他同学翻译一遍。
3、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纠正。
4、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口头展示。
四、探究问题(五分钟)
1、用几个词语概括文中共工的形象。
2、你们同意文中的“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土归焉”两句话吗?
3、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五、展示交流。
(十分钟)
六、达标检测
完成基础训练第113页语言积累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