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写作特色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屈原《离骚》作品鉴赏《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屈原《离骚》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作品简介《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为什么叫“离骚”?“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创作年代?《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写作背景《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简述《离骚》的艺术价值

简述《离骚》的艺术价值
《离骚》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深沉、想象丰富:诗人屈原的写作风格独特,他以深情、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表现出自己对于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情感。
他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卷,让读者深入体验了他的情感世界。
2.象征和隐喻的使用:在《离骚》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这些象征和隐喻不仅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也让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3.形式的创新:诗人屈原在写作《离骚》时,采用了独特的形式。
他运用了楚地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同时又结合了西周以来的诗歌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离骚》在文学史上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强烈的个人色彩:在《离骚》中,诗人屈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这种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得《离骚》具有了深刻的自传性质,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5.对后世的影响:《离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都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离骚》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离骚》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学表现上,更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
《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屈
原
《离骚》的艺术成就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
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
离 骚
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
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
言志的表现手法。
• 4、《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屈 •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原 形容枯槁。”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屈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 ②恋美情结的执著者
• 自恋:
屈 原
• 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与坚守。
• 他恋:
• 美人之恋、美政之恋、美物之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积累整合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离
骚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屈原山鬼写作手法

屈原山鬼1. 引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就是《离骚》。
这篇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屈原山鬼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离骚》中屈原山鬼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写作手法。
2. 屈原山鬼形象分析2.1 山鬼的特征在《离骚》中,屈原以第一人称自述自己遭遇逐出宫廷后身陷困境时与山鬼的对话。
这个山鬼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神秘莫测:屈原在诗中描绘了山鬼出现时环境突然变得阴森恐怖,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超凡能力:山鬼具备超凡能力,可以飞天遁地、游走于阴阳之间。
•智慧与悲伤:尽管是一个山鬼,但他却对人间的事物了如指掌,对屈原的遭遇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2.2 屈原山鬼形象的象征意义屈原山鬼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人性的扭曲:屈原被逐出宫廷后,他内心充满了悲伤、愤怒和绝望。
而山鬼形象则代表了这些负面情绪在他内心中的具体化身。
•追求自由: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而山鬼形象则象征着屈原内心深处那股不愿受制于人、追求自由的力量。
•超脱尘世:山鬼作为一个超凡存在,他游走于阴阳之间,超越了尘世纷扰。
这一形象暗示了屈原希望能够抛开尘世琐事,追寻更高境界。
3. 描写手法分析3.1 感官描写在描写山鬼时,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鬼的存在。
例如,他描绘了山鬼出现时环境变得阴森恐怖的氛围,通过对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描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3.2 比喻与象征屈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手法来描绘山鬼形象。
他将山鬼比喻为“执灵魂之属兮”、“乘云气而上天”,以此突显山鬼神秘莫测、超凡能力的特点。
同时,这些比喻也使山鬼形象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3.3 对话与心理描写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屈原展现了山鬼智慧与悲伤的一面。
在与屈原对话时,山鬼展示出对人间事物的深刻理解,并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离骚》写作背景1、创作背景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2、作品简介《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3、作者简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
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
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离骚【作者】屈原【朝代】先秦译文对照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句式灵活多变:《离骚》大量使用六言句,同时运用“兮”字,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句式的灵活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更富有表现力。
2. 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离骚》中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
如以“美人迟暮”比喻君王之老,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失望和忧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
3. 丰富的想象和虚构:《离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虚构,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4. 华丽的语言:《离骚》的语言华丽,词藻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5. 个人色彩浓厚:《离骚》的个人色彩十分浓厚,诗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情感都融入了诗歌中,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真实。
总的来说,《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十分独特,充分展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感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离骚》艺术特色

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以前的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还 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阶段。从屈原开始,积 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才得到比较自觉的运 用,并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在屈原的诗作中, 积极浪漫主义的运用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形 象的塑造上,如开始对自己的介绍,第七节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 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第十节的“忽 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尽情 地发挥着他那神奇的想象力,把现实的背景 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 的浪漫主义气息。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 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篇,其中 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 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 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 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 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 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 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 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比兴手法的广泛应用
“以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 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尤以比喻最为突出。以披戴“江 离”、“芷”、“秋兰”喻重视修饰自己 的品德和才能,以“美人”比喻楚怀王, “骐骥”比喻贤能的人等。把比兴与表现 的内容合而为一,塑造了诗人独特的艺术 形象,使诗中的意象具有了象征意义。
艺术特色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 表现方法。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 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
1
2 3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议论 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等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一、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二、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
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写作特色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
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
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