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中各种图谱现象的判断
色谱测纯度的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色谱测纯度的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色谱测纯度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
通过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组分,进而评估样品的纯度和质量。
色谱测纯度的依据主要是基于分离原理和分析结果的解读。
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样品中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差异,通过分离过程获得纯度信息。
在色谱柱中,通常有一相是固定的,如固定在柱内壁上的固定相;另一相是流动的,如流经柱内的溶剂。
当样品通过色谱柱时,不同组分会因其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以不同的速率运动,从而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色谱测纯度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比对待测样品与已知标准样品的色谱图谱或数据,通过比对特征峰的保留时间和形状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化合物。
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测定特定峰的高度或面积,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曲线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
在色谱测纯度的分析中,一般会引入一些依据进行验证和判定。
常用的依据包括对比样品的单一组分,峰形的对称性和尖峰度,保留时间的稳定性,以及重测结果的一致性等。
这些依据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杂质,以及样品的纯度程度。
总之,色谱测纯度是一种基于分离技术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样品中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动差异,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和纯度评估。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依靠一系列的依据来验证样品的纯度程度,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本文以色谱测纯度的依据为主题,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首先,我们将对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不同类型的色谱技术及其原理。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色谱测定纯度的方法,包括色谱图的解读、峰定量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等。
高效液相色谱中异常峰分析

异常峰分析异常的色谱峰指的是色谱图中的无峰或出现负峰、宽峰、双峰、肩峰、峰形不对称等情况。
异常峰是色谱实验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
这些峰严重影响色谱分析的结果。
色谱图中不可能有纯正的高斯对称峰 , 轻微的拖尾是正常的 , 这是由分离系统所决定的。
在此仅对几种异常峰进行分析。
1.峰前或峰后有小峰的分析产生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 样品不纯。
可改变不同的流动相和色谱柱 ,对样品进行分离比较 , 选择合适的分离条件。
(2) 分析柱或保护柱柱头塌陷。
此情况较常见 ,可更换分析柱或保护柱后对峰形进行比较。
柱头塌陷时往往所有的峰都会出现峰分裂。
对色谱柱再生和清洗可以改善分离效果。
(3) 色谱柱柱容量下降。
当长时间使用后 , 有一些强保留组分吸附在柱子中 , 不大的进样量往往就会出现峰分裂。
用强洗脱能力的溶剂清洗色谱柱 , 或更换色谱柱可使问题得到改善。
(4) 样品溶剂与流动相不匹配或进样体积过大。
当样品溶剂比流动相极性大时 , 有时即使进样体积很小 , 也容易出现峰变形和裂分现象。
建议用流动相溶解样品。
(5) 流动相不恰当。
此情况较罕见 , 有些样品在特定的色谱条件下可能存在结构的动态平衡 , 而出双峰 , 这种双峰是无法分离完全的 , 改变色谱条件尤其是p H 值会使峰形正常。
(6) 样品分解。
不稳定的样品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变成其他物质而出现双峰。
这时需改变样品处理方法或色谱分离条件。
2.负峰分析在色谱分析中有时会出现负峰或倒峰 , 如图 3 中的大峰的左下就有一负峰。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 , 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排除 , 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1) 流动相吸收本底值过高。
此时可适当改变检测波长。
(2) 进样过程中进入空气。
进行排气处理 , 直到基线平稳再进样。
(3) 样品组分的吸收低于流动相。
可改变流动相或改变检测波长。
(4) 配制样品的溶液与流动相不一样。
重新配制样品 , 用与流动相一样的溶剂配制或稀释样品。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谱图解析

依次为:间位、对位、邻位。
质谱解析
由质谱的高质量端确定分子离子峰,求出分子量。
一般来讲,分子离子峰是荷质比最大的一个, 但是对于易断裂的的物质来说,分子离子峰很小或 者没有,需积累经验。
分析同位素峰簇的相对强度比和峰与峰间的差值,
判断化合物是否含有Cl和Br等元素。
质谱解析
由分子离子峰丢失的碎片及主要碎片离子推分子式。 由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了解分子结构的信息。分
基;若m/z 91或105为基峰或强峰,表明化合物含
有苄基或苯甲酰基。
常见失去离子碎片
M-15(CH3)
,C2H3) M-29(CHO,C2H5) M-31(CH2OH,OCH3) M-35(Cl) M-43(CH3CO,C3H7) M-45(OC2H5,COOH)
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结构稳 定性大,相对强度就大。 例如:萘分子离子峰m/z 128为基峰,蒽醌分 子离子峰m/z 208也是基峰。分子离子峰弱或不出 现,化合物可能为多支链烃类、醇类、酸类等。
质谱解析
根据特征离子峰及丢失的中性碎片了解可能的结构
信息。 若质谱图中出现系列CnH2n+1峰,则化合物可能 含长链烷基;若出现或部分出现m/z 77,66,65, 51,40,39等弱的碎片离子蜂,表明化合物含有苯
M-18(H2O)
M-26(C2H2) M-28(CO,C2H4) M-30(NO) M-32(S,CH3OH) M-42(CH2CO,CH2N2) M-44(CO2,CS2) M-46(NO2,C2H5OH)
M-79(Br) M-16(O,NH2)
M-127(I)……
谢 谢!
气质联用谱图解析
FID气相色谱仪异常图谱分析

FID 气相色谱仪异常图谱分析张 敏/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0 引言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简称FID)是一个质量型检测器,它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小、线性范围广等特点,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各大领域,成为分析多组分混合物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其结构复杂,条件设置多,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故障,影响正常的检测分析结果,因此,如何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原因并及时予以排除,是仪器操作人员经常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 FID气相色谱仪原理气相色谱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
利用被测物质各组分在不同两相间分配系数(溶解度)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原来只有微小的性质差异产生很大的效果,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分离, 进而加以定性和定量测定。
气相色谱仪有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组成。
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如下特点:1)高灵敏度。
可检出10 mg-10 g的物质,可作超纯气体、高分子单体的痕量杂质分析和空气中微量毒物分析。
2)高选择性。
可有效地分离性质极为相近的各种同分异构体和各种同位素。
3)高效能。
可把组分复杂的样品分离成单组分。
4)速度快。
一般分析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有利于指导和控制生产。
5)应用范围广。
可分析低含量的气、液体,亦可分析高含量的气、液体,且不受组份含量的限制。
6)所需试样量少。
一般气体样品用几亳升,液体样用几微升或几十微升。
样品和载气经过柱子后进入FID的氢气-空气火焰中发生电离产生离子,极化电压把这些离子吸引到火焰附近的收集极上,产生的电流与燃烧的样品量成正比。
用一个电流计检测电流并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输出装置得到样品浓度。
它只对含有C-H键的化合物有响应。
因此FID灵敏度高,其检测限最小可至1 pg/s,线性范围约为107。
2 异常图谱分析一般在日常使用中,FID气相色谱仪异常色谱图如表1、表2所列。
3 讨论综上所述,FID气相色谱仪作为一种高精密的分析仪器,影响基线与图谱的异常因素有许多,要准确判断出异常现象的所在,就必须完全了解FID气相色谱的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面对不同的故障现象,既要考虑到局部又要考虑到整体,有“果”必有“因”,逐步排除产生故障的“因”,把范围缩小。
实验三__纸色谱

实验三__纸色谱实验三纸色谱一、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1、原理纸层色谱为在纸上将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分为分析型和制备型纸层色谱。
多数情况下,纸层色谱的原理属于分配色谱原理,色谱滤纸为支持剂,滤纸纤维可以吸附25%,30%的水分,其中6,7%的水分和滤纸结构中的羟基以氢键结合,为固定相。
其他溶剂可自由通过,为流动相。
流动相流经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色谱图谱上的位置用Rf值(比移值)来表示:R值 = 原点到色谱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f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值是常数,其大小受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物质组f成与比例、pH值、选用滤纸质地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此外,样品中的盐分、其他杂质以及点样过多均会影响的有效分离。
但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而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作为药品的鉴别时,供试品在色谱中所显主斑点的颜色(或荧光)与位置,应与对照品在色谱中所显的主斑点相同。
作为药品的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供试品,经展开后,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或荧光)的强度。
作为药品的含量测定时,将主色谱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
无色物质的纸色谱图谱可用光谱法(紫外光照射)或显色法鉴定,氨基酸纸色谱图谱常用茚三酮显色法鉴定。
纸层色谱适用于极性较大的亲水性化合物或极性差别较小的化合物的分离。
2、实验方法(1) 下行法将供试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用微量吸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溶液,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样点直径为2,4mm,点间距离约为1.5,2.0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棒压住,使色谱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展开前,展开室内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的蒸气使through the "scorecard" on borrowers ' scores. 24th account manager in the personal lending survey returns (4) fill out the survey, along with other loan information to review. And common findings include the borrower repayment of basic information, income 之饱和,一般可在展开室底部放一装有规定溶剂的平皿或将浸有规定溶剂的滤纸条附着在展开室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俟溶剂挥发使室内充满饱和蒸气。
色谱指纹图谱评价PPT课件

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毛细管电泳法(CE)
03
CE具有高分离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尤其适合分析复杂生物样
品。
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标准色谱指纹图谱库
收集各种样品的标准色谱指纹图谱,建立全面的数据库,为比对 分析提供参考。
数据标准化
对色谱数据进行处理和标准化,确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数据具有可 比性。
数据库更新与维护
谢谢观看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目标成 分,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确保目标成分的有效分离。
流动相的选择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目标成 分,选择合适的流动相, 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检测波长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检测波长,以 便在指纹图谱中获得准确 的检测结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
按照设定的色谱条件进行实验 ,并采集色谱图数据。
色谱指纹图谱评价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 色谱指纹图谱的解析 • 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 • 色谱指纹图谱的局限性 • 色谱指纹图谱的发展趋势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背景
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成为行业关注的焦 点。色谱指纹图谱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 的应用前景。
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 理,如平滑化、基线校正等, 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特征峰的确定
通过对比对照品和样品色谱图 ,确定色谱指纹图谱中的特征 峰。
相似度评价
利用相关软件计算样品之间的 相似度,以评估色谱指纹图谱
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03
色谱指纹图谱的解析
基于小波变换的代谢组色谱指纹图谱的判别分析

据差异变量筛选 , 结合保 留时间对质谱数据进行定位。 本 文将 卵巢癌 患 者与 正常对 照样 品 的色谱 图通 过连 续
小 波 函数进 行预 处理 , 然后 使用 随机 森林 ( r a n d o m f o r .
e s t , R F) 模 型进 行判别 分 析 , 并评 价 其分类 效 果 。
0 2 4 6 8 1 0 1 2 1 4 1 6 1 : TOF M SES+
中 国卫 生 统 计 2 0 1 3年 4月 第 3 O卷 第 2期
基 于小 波变 换 的代 谢 组 色 谱 指纹 图谱 的 判别 分 析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1 5 0 0 8 1 ) 孙凤 宇 李 贞子 侯 艳 李 康
【 提
要】 目的
探索小波变换在代谢组学超高效 液相色谱 信号分析 中的作用 。方法
原理 与方 法 1 . 小 波变换
小波 变换 ( 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 wT) 是 一 种 信 号处 理技 术 , 它在数 据压 缩 、 噪声 过滤 、 信号 分析 、 特 征提取 等理 论 和应 用 方 面 都 得 到 发 展 , 具 有 “自适 应 性 ” 和
将 卵巢癌 和卵巢囊 肿 的色
谱数据使用不同 的连续小波基 函数 和不 同尺度变换 ,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 的训 练数据 , 采用 随机 森林 ( R F ) 方法进行 特征筛 选建立模型 , 最后对测试数 据集 进行判别分析 , 计算 R O C曲线下面积 A UC值 。结果 经过小 波变换 预处理 后 的数据 建
模分类效果 明显优于原始数据 , 其 中墨西哥帽 ( me x h ) 小波 变换分 类效果 最好 。结论 方法能够 明显提高模 型的判别 能力 , 具有研究价值 。
色谱定性与定量

仪器分析中各分析定量定性的依据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1、气相色谱:色谱峰保留值和面积,这样气相色谱可根据这两个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色谱峰保留值是定性分析的依据,而色谱峰面积则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2、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λ、摩尔吸收系数ε及吸收曲线的形状不同是进行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
进行定量分析依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3、核磁: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峰谱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定量分析的根据:吸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核的多少。
以磁场强度为横坐标提供定性分析所依据的参数,以吸收能量为纵坐标,纵坐标对应于不同H0的出峰面积就是定量分析参数。
4、质谱:利用电磁学原理,对物质气相离子依其质荷比(m/e)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被分析的样品首先离子化,然后利用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性质,将离子按质荷比(m/e)分开并按质荷比大小排列成谱图形式,根据质谱图可确定样品成分、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
5、原子吸收: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与待测元素吸收辐射的原子总数成正比,即A=k'C 。
定量分析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两种。
6、红外:红外光谱的定性主要根据图谱中的: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红外光谱的定量是根据图谱中的:特征峰的强度7、离子:利用离子交换的原理,连续对多种阴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8、荧光:物质吸收的光,称为激发光;物质受激后所发射的光,称为发射光或荧光。
根据荧光的光谱和荧光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9、差热:定性分析:定性表征和鉴别物质依据:峰温、形状和峰数目方法:将实测样品DTA曲线与各种化合物的标准(参考)DTA曲线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谱分析中各种图谱现象的判断
色谱分析中各种图谱现象的判断
可能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一.基线噪音
1 流动池脏,用极性试剂清洗。
当有填料进入,拆开流通池。
2 检测器灯有问题,如能量偏低,更换氘灯。
3 周期性的波动,则起源于泵的脉冲,检修泵或更换垫片等。
4 温度对检测器的影响,控制温度。
5 气泡经过检测器,用大流量冲洗。
6 可能难出峰的样品连续不断出来,用强极性流动相冲柱。
7 流动相本底高,如水的纯度不够,换超纯水。
或试剂纯度不够,换色谱纯的试剂。
二.基线漂移(上漂和下漂)
1 柱中的流动相没有平衡,延长平衡时间,尤其在流动相中添加了有紫外吸收的添加剂。
2 在梯度洗脱中,基线上漂是正常的,在空白梯度中有可能是柱子中有杂质洗出。
其次是流动相中有干扰物,换流动相。
3 温度不稳定(示差检测器),控温。
4 在等度分析中,样品缓慢洗出,改变淋洗液强度或用梯度分析。
5 样品进入检测器,吸附在池中,可能每进样一次,本底一次比一次高,很少见。
三.倒峰的产生和消除
1.柱切换的脉冲效应,一般不是很明显,必要时考虑换阀。
2.在低波长分析时,流动相本底比较高时,而样品用本底低的流动相溶解,肯定出现倒峰,其程度同进样量和本底差有关。
解决办法,用流动相溶解样品,减少进样量,消除倒峰的影响。
高波长时,影响比较小。
3.如果倒峰不影响峰的分离,对外标法定量不影响。
但影响面积归一化法。
4.样品中有比流动相本底低的物质存在,如无机盐等,将出倒峰。
这种情况下,倒峰的位置不一定在死体积位置出现(大多数在死体积位置出现)。
四.鬼峰的产生和消除
1.样品分析时峰没出完,在下一针或下下一针出现,判断办法,延长分析时间,计算可能出现的保留时间。
然后调整流动相。
2.连续进样,在某个位置出现忽高忽低的峰,最可能是进样针污染,清洗进样针,注意污垢的干扰,有些样品易残留在针管里。
可重新取样分析。
3.定量管污染,处理方法同上。
4.在死体积位置出现的小峰,可能是柱切换造成的。
5.流动相与样品溶剂不一致,也会出现鬼峰,尤其在低波长时,出现位置在死体积的地方。
6.气泡,如果有小气泡通过流通池,也出现随机的假峰,大气泡存在,其出现的峰往往直上直下,脱气解决。
7.样品发生变化反应,重新取样快速分析。
五.峰前移或退后的判断
1.有规律的变化一般可能是流动相没平衡,如低浓度的缓冲液或离子对试剂,样品对pH变化极敏感。
2.温度变化,当天气变化快,分析时间长,比较明显,用柱温箱,空调解决此类问题。
3.流动相挥发,尤其用挥发性的酸时,时间长了酸度会发生变化,流动相新鲜配置。
4.仪器尤其泵的运行时间长后,重现性不好,仪器老化,在梯度分析时尤其明显,也可能流速不稳,或有气泡。
5.在分析某样品后,柱子可能发生改性,再次分析重现性变差,清洗或再生柱子。
6.进样浓度不一,溶剂不一,也会造成保留时间不一致。
六.前沿峰和拖尾峰的判断和处理
前沿峰的产生和处理(对称性小于0.9)
1.色谱柱漏穿,柱效明显偏低,柱压偏低,如所有峰都出现,换柱。
2.样品溶剂极性远大于流动相,局部改变了流动相平衡体系,办法是减少进样量,更换样品溶剂。
3.分离不完全,有大量峰重叠,(如系列物),办法,改变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
拖尾峰的判断和处理(对称性大于1.2)
1.色谱柱柱头塌陷,有死体积,柱效明显下降,所有峰都如此,换柱。
2.色谱柱填料流失,例如C18在碱性流动相中,一般是使用较长时间后造成的,换柱。
3.用C18柱分析碱性化合物,可用BDS柱或未端封尾柱,或在流动相中添加减尾剂(三乙胺等)。
4.过载或超载,减少样品浓度和进样量。
5.保留性太强,出峰太迟,办法,增加洗脱强度。
6.管路有死体积,或连接管路太长,或在管路中有保留。
7.在分离过程中,可能发生结构变化,或存在结构互变,办法,用其它分析体系。
8.分离不完全,后面带有小峰,采用梯度或改变流动相。
9.样品溶解体系同流动相不匹配,样品在柱子中析出。
七.色谱双峰的判断
1.柱头或筛板堵塞,污染,处理办法,清洗筛板或对柱头填料修补。
2.溶剂极性太强或在二相中差异太大,换溶剂,或减少进样量。
3.过载,减少进样量,或进样体积。
4.样品的溶解度,样品难溶于流动相时,会出现双峰。
5.存在互变异构现象,双峰基本齐平。
6.样品存在动态反应,如酸与盐(间苯甲酸与间苯甲酸钠),在特定pH条件下会出双峰。
7.确实是二个组分混合在一起,改变流动相体系。
八.色谱峰变胖的判断和处理
1.死体积增加,如管路和连接管,可能用粗的代替细的,解决办法,缩短连接管路,用细管。
2.柱效降低,色谱柱受损,换柱。
3.流动相不合理,单一如只用甲醇水体系,没有添加改性剂,pH调节剂,也可能柱子选择有问题。
一般除了非极性化合物外,流动相中建议都加盐等化合物,可以提高化合物的分离柱效。
4.溶解与分离体系不一致,如用乙醇溶解样品在甲醇体系中进样,会造成峰位移和峰变宽。
5.大体积进样,在分析柱中进样超过100ul。
6.柱和仪器匹配不合理,如2.1mm内径的色谱柱(包括一体化的柱子,检测器的死体积问题),其管路要求比较细,4.6mm做的好的,2.1的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