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合集下载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第一篇: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概述(400字左右,位置、气候、实习涉及的哪几部分,时间等)一、实习目的(400字左右,每门课分开写)(1)总体锻炼目的等等(2)其他实践能力(3)地貌(4)植物(5)土壤(6)气候(7)人文二、实习内容(1)地貌(2)植物(3)土壤(4)气候(5)人文三、实习路线2010年9月3日上午:下午:。

依此类推四、庐山地貌实习报告综述(一)实习目的(二)具体要求(三)实习内容:按时间,按路线来写,写明具体的地貌学问题五、庐山植物地理实习报告综述(一)庐山植物地理实习要求(二)庐山植物地理调查使用的仪器工具(三)庐山植物地理实习路线调查(四)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六、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综述(一)主要土壤的形成和特性(二)庐山土壤实习的剖面及其分析七、庐山气象实习报告综述(一)气象总体特征(二)特殊区域小气候问题研究八、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综述(一)别墅群的特征和风格论述(二)宗教综述(三)大天池等的山水地理位置研究第二篇:庐山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庐山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成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异规律,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2、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时间技能,使学生掌握区域自然地理调查研究的技能与技巧,并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二、实习时间:2012年9月16日至2012年9月20日三、实习路线:9月16日路线:宾馆——大校场——月照松林9月17日路线:宾馆——庐林湖——三宝树——黄龙潭——五龙潭——电站大坝——大天池——龙首崖9月18日路线:宾馆——王家坡——小天池9月19日路线: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9月20号路线:西谷——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四、实习内容一、庐山概况: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

自然地理庐山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庐山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野外实习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023年8月27日至9月8日,我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有幸参加了在庐山举办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2′-116°08′,北纬29°26′-29°41′,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独特,植被丰富,是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理想场所。

二、实习目的与内容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环境,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习内容包括:1. 认识庐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2. 观察庐山的土壤类型、剖面特征及土壤垂直分布规律;3. 调查庐山的植被类型、组成、结构及分布规律;4. 学习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技巧;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过程实习期间,我们按照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先后参观了庐山博物馆、五老峰、三叠泉、植物园、含鄱口等实习基地。

以下为部分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考察在五老峰,我们学习了庐山的地质构造,了解了庐山断块山、变质核杂岩等地质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识到庐山地貌的多样性,如断崖、峡谷、陡坡、峭壁等。

2. 土壤调查在植物园,我们学习了庐山土壤的类型、剖面特征及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观察土壤剖面,我们了解到庐山土壤的分布特点,如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等。

3. 植被调查在植物园和含鄱口,我们调查了庐山植被的类型、组成、结构及分布规律。

通过识别植物种类、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我们了解了庐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4. 野外调查技巧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罗盘、地质锤、测绳等工具进行地形测量,采集土壤、植被样品等。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1.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8月1日至2023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人员: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学生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特征、植被分布等,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野外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与地貌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庐山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考察。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等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识到庐山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如断块山、单面山、峡谷、溶洞等。

2. 土壤特征在土壤考察环节,我们重点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包括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类型。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有机质、pH值、含水量等。

3. 植被分布植被考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内容。

我们深入庐山各处,观察了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识别了常见的植物种类,并进行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植被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 水文特征水文考察环节,我们学习了庐山地区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发育、流向、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我们掌握了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方法,并分析了庐山的水文特征。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特征、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

2. 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如罗盘测量、地质锤采集、土壤剖面观察、植被样方调查等。

3.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巩固和验证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体会1. 庐山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地理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3)1.2 实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1.3 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5)2.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6)2.1 庐山的区位与范围 (7)2.2 庐山的自然环境特征 (8)2.3 庐山的自然资源与生态 (9)3. 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 (11)3.1 地形地貌考察 (12)3.1.1 地质年代的划分 (14)3.1.2 地层岩石的识别 (15)3.1.3 地貌景观的观察与记录 (17)3.2 气候观察与分析 (18)3.2.1 庐山的气候特征 (19)3.2.2 气象要素的观测 (20)3.3 水文调查 (21)3.3.1 河流与湖泊的调查 (23)3.3.2 地下水文情况的了解 (24)3.4 土壤与植被考察 (25)3.4.1 土壤调查与分析 (26)3.4.2 植被类型与分布 (27)3.5 生物多样性观察 (29)3.5.1 动植物资源的调查 (31)3.5.2 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32)4. 实习过程与收获 (33)4.1 实习过程的记录 (34)4.2 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6)4.3 实习成果与心得体会 (37)5. 实习总结与建议 (38)5.1 实习的成就与不足 (39)5.2 对未来实习的建议 (41)5.3 对庐山自然地理研究的展望 (42)1. 内容概要阐述庐山野外实习的目的,即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加深对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群落等)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地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庐山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海拔、气候、主要植被类型、典型地貌等地理特征。

庐山作为徒步旅游、登山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同时也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描述了实习的方法,包括徒步调研、野外采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以及实习的具体步骤和日程安排。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景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掌握庐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植被分布、土壤特征等自然地理概况,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构造与地貌观察我们首先参观了庐山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沿着实习路线,观察了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了解了矿物岩石、地层,以及冰窖、刃脊、角峰、U形谷、悬谷、冰斗、冰渍物等各种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植被分布与结构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沿着不同的海拔高度,观察了庐山的植被分布特征。

从山脚的常绿阔叶林,到山腰的针叶林,再到山顶的高山草甸,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生长状况。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方法,了解了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

3. 土壤特征与分布规律实习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观察了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分析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了解了土壤形成与气候、母质、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4. 气候与水文调查我们了解了庐山的气候特点,包括年平均降水、年平均雾日、年平均相对湿度等。

同时,观察了庐山地区的河流发育、流向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了解了河流袭夺等水文现象。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全面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了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描述、测量各种地理对象,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地理实习的重要性,明白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庐山实习实训报告

庐山实习实训报告

一、实习背景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长江,南接鄱阳湖,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

为了深入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构造、植被分布等知识,提高野外实践能力,我们地理系的学生于20xx年8月1日至8月8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实习实训。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等;2. 掌握地质地貌、土壤及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 培养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庐山概况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属低山丘陵地貌,总面积约302平方公里。

庐山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1917毫米,年均雾日191天,年均相对湿度78%,夏季平均温度16.9摄氏度,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2. 地质地貌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庐山的汉口峡、大月山、植物园、含鄱口等地,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和资料查阅,了解了庐山地区的主要地层为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岩石类型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谷等。

3. 土壤实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庐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剖面特征、成因及垂直分布规律。

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山地沼泽土等。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从山麓到山顶,土壤类型由红壤向山地棕壤过渡。

4. 植被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庐山植物园、黄龙寺、三宝树等地,学习了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庐山植被类型丰富,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等。

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

四、实习感想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实践中,我学会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增强了团队意识。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重要的地质科学考察基地。

为了深入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我们地理科学专业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实习。

二、实习目的1. 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了解庐山的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

2. 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庐山概况庐山地处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北濒长江,南襟鄱阳湖,面积302平方公里。

庐山气候宜人,年均降水量1917毫米,年均雾日191天,年均相对湿度78%。

庐山植被丰富,土壤类型多样,地貌形态奇特。

2. 地貌实习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成因。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了解到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

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3. 植被实习实习期间,我们调查了庐山的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庐山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

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越高,植被类型越丰富。

4. 土壤实习实习期间,我们调查了庐山土壤的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土壤及分布规律。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了解到庐山土壤类型多样,以黄壤、红壤为主,其次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色森林土等。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准备在实习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庐山的地理环境、植被类型、土壤特征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野外考察的方法和技巧,为实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实习实施实习期间,我们按照实习计划,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考察了庐山的地貌、植被、土壤等特征。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数据,分析问题,并及时与老师交流。

3. 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撰写了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3篇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3篇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3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11、实习时间:11月9日至11月11日2、实习目的: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2、认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3、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常见植物的识别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矿物的野外的识5、认识常见地貌类型,掌握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3、实习路线:11月9日牿岭—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11月10日牯岭—女儿城—含鄱口—三逸乡冰窖—五老峰—庐山植物园11月11日牯岭——大月山水库——剪刀峡——好汉坡一、庐山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

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山地夷平面地貌
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属古老河谷,谷内发育了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⑵分布在1100m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
⑶由断裂上升而成的断层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以上),未遭强烈破坏,只有少数河流切过断层崖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崖的生成时代比较新近。
⑷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系。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点,故成为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
一、庐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
㈠庐山地质概况
1.庐山的地层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表1所示。
㈡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山体内
图1庐山地区地质简图
图2庐山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构造地貌
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⑵ 峡谷 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庐山西侧的石门涧,它是东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长约4~5km范围内,高度下降800m。又如东南侧三叠泉峡谷,它在七里冲—青莲寺谷的下游,深切300~650m,分三级跌水,形成三叠泉瀑布,三级高差共达300多米。又如牯岭窑洼以下的剪刀峡,峡口下降700m。再如锦绣峡谷。
5.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
问题的提出: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著《冰期之庐山》一书中பைடு நூலகம்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经出现过三次冰期。它们是:鄱阳期(Q1)、大姑期(Q2)和庐山期(Q3),证据是:
⑴ 冰蚀地貌
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
2)冰川谷: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⑶ 其他水体 庐山人工湖有芦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黄龙潭、乌龙潭储水的庐山水库,并建成水力发电站,即电站大坝。庐山瀑布分布广泛,著名的有三叠泉、黄岩瀑布等。与瀑布相关的还有许多深潭,著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青玉峡、碧龙潭等。此外,由流水侵蚀、塑造,山上山下沟谷发育,溪流众多。它们与瀑布、深潭、人工湖共同组成庐山水文网。
⑸ 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4.水系及其演变
⑴ 水系的形态 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⑵ 河流袭夺(三处)
1)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证据是: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 五老峰单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1358m。
⑵ 七里冲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⑶ 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
⑷ 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 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山下
白垩系K
南雄组
砂岩、砂砾岩、砾岩
山下
二叠系P
石灰岩
山下
石炭系C
石灰岩
山下
泥盆系D
上统五通组
砂岩、砂砾岩
山下
志留系S
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砂岩
山下
奥陶系O
中统汤山组
下统仓山组
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
山下
寒武系Є
中上统杨柳岗组
下统王音铺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
震旦系Z
西峰寺组
下统南沱组
石灰岩、硅质岩
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
Ⅱ地台盖层沉积阶段
由震旦纪(Z)—二叠纪(P),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
Ⅲ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J)—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
⑺ 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 虎背岭断层崖地貌 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⑵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庐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3.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Ⅰ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
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An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
3.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⑴ 宽谷 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有三层:
⑵ 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从下游开始发育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⑶ 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减。
⑷ 庐山之四周,由于地壳断裂下沉,故产生厚层的Q4沉积,并出现长江河漫滩或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以及鄱阳湖盆。
上层:黑色—灰黑色土层,时代全新世。
中层:棕黄色砂砾层,时代晚更新世。
下层:棕红色砂砾层,时代中更新世。
宽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东北降低,如仰天坪:1260~1300m;七里冲:1100~1250m;东谷、西谷:为900~1100m;小天 池:900~1000m;天花井:400m。表示老谷生成后,山体不等量上升的结果。
2)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
3)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⑸ 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 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的日照峰海拔1310m。
⑹ 东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