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下载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正音。
4、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师可以通过划分节奏线的方式帮助学生。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如“陵”“辞”等,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五)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3、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尝试背诵三首古诗。
(七)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但在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三首》精选教案(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突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4.感情朗读,指导背诵,升华情感。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初读古诗,正确朗读。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出示课后第3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补充学习小贴士:
①选择其中一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在这句诗中你最欣赏的字或词是什么?请你圈一圈。
(3)根据小贴士的提示进行描述。
(4)出示相应的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感受诗中的色彩美、动态美和静态美。
【设计意图】借助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从而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4.感情朗读,指导背诵,升华情感。
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学会欣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历史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板书课题《泊船瓜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2)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2)学生跟着音频文件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七、作业设计1. 抄写《泊船瓜洲》全文,注意字迹工整、美观。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课题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感悟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幻灯片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题纲1、读熟三首古诗,试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诗人。
搜集有关材料。
第一课时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自己所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映照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关注作者:
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至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课 题
3古诗词三首
主备教师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藉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山居秋暝》教案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文描绘了山居秋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
2. 学具:(1)学生课本。
(2)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景色。
(2)简介诗人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山居秋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
5. 欣赏与提高(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天气晚来添闲趣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声入耳竹喧莲动渔舟互补空静随意落花水自由闲云七、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注意字迹工整、美观。
2. 背诵《山居秋暝》,加强语感培养。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山居秋日景象的美丽,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案

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编排了三首古诗,其中《寒食》《十五夜望月》是唐诗,《迢迢牵牛星》的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学习古诗不仅要学习古诗的内容,还要挖掘诗中蕴含的哲理,以及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初步了解诗的意思,但对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无法把握,教师需要重点指导。
二、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2.会写“侯、皎”等6个生字,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指导,掌握字词。
借助注释、插图自主理解古诗大意,感知古诗意境。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对比理解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新诗导入1.交流分享: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呢?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揭示题目:《寒食》。
3.走近作者:韩翃。
(二)感知古诗1.朗读欣赏: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韵律和内容。
2.导学提示:理解诗意,你有哪些好方法?(1)解古诗,抓题眼;(2)借助注释和插图;(3)查找资料;(4)……3.自主朗读:朗读古诗《寒食》,圈出生字并组词。
4.重点字指导:侯。
(三)深入探究1.自主理解:观看视频,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2.感悟意境:《寒食》找出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
结合书本注释归纳大意。
3.合作探究: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4.主题升华:了解《寒食》的写作背景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5.课堂拓展:寒食节的价值。
(四)学法迁移初读古诗(二)1.学习要求:按照第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第二首古诗《迢迢牵牛星》。
2.揭示诗题:默读诗题,说说你的理解。
3.资料助读:《迢迢牵牛星》选自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古诗十九首》。
4.随文识字:在古诗中标出生字并组词。
5.重点字指导:章、盈。
6.感悟意境:找出诗中的叠词读一读,并结合书中注释归纳大意。
7.联系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与哪个民间故事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
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
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
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
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
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