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古诗词三首(1)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六年级古诗上册

六年级古诗上册

六年级上册古诗+译文+注释第8页第3课古诗词三首0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的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精华版】PPT课件(完整版)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精华版】PPT课件(完整版)

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 出了身心分离之苦。
从北京到山海关,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 多小时。古代交通不便,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很辛苦。
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到 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波涛滚滚 巨浪滔天
课堂小结
• 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 《枫桥夜泊》
• 学习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堂演练
判断对错。
1.王维和张继都是唐代诗人。
(√)
2.《山居秋暝》颔联写的是自然景物。 ( √ )
3.《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指的是今天的苏州。
(√ )
第二课时
长相思
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先看下面的资料,再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 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 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 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 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 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 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朗读指导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 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
品读下阕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边读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 是怎样的场景?
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
06
检查、修改及反馈收集
1-仔细检查每一页内容准确性 2-邀请他人审查并提供意见反馈 3-根据反馈进行必要调整优化4-不断完善,追求卓越品质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以下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
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美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课后作业
本课达标练习册第 2题、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 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好 吗?
好好读书
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学习任务三 精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
听老师范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借助注释,说出大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白雨: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 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 透明。 跳珠:跳动的珍珠(水珠),形容雨点 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从地面卷起的大风。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对比阅读
读一读,比较异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先雨后晴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先晴后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 以景喻景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以人喻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黑云像被打翻的墨水,还没来 得及遮住周围的群山。
诗人把乌云比作被打翻的墨水,用
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
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 在一瞬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山居秋瞑[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_________[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_________[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_________[长相思]词牌名。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生字组词: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多音字:泊:bó漂泊pō湖泊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形近字:孙(子孙)孔(孔雀)泊(停泊)伯(伯父)愁(忧愁)怒(发怒)寺(寺庙)侍(侍奉)榆(榆树)愉(愉快)畔(湖畔)伴(伙伴)课后习题答案:1、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复习总结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知识点+复习重点目录知识点 (1)一、作者简介 (1)二、生字组词 (2)三、多音字 (2)四、译文 (2)五、问题归纳 (3)六、课文主题 (4)1.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世称孟襄阳,和王维并称为“王孟”。

“宿”的意思是住宿,“宿建德江”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事由,描写了诗人旅途中夜泊江上所见的江边夜景,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烟渚:烟雾中水中的陆地。

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旷。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沉。

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与人亲近。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 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 轩长短句》。
孤寂、愁闷的心情。 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 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 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 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 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
古诗今译:
• 天色渐渐的昏暗了, 在外作客的愁思又缕缕地涌起。
• 一望无际的平野上, 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更低些。
• 月亮倒映在清澈江水上, 好像月亮就在人身边似的。
这是作者经钱塘江,夜泊停舟在建 德附近,旅途中有感而所作的诗。 诗中描写大地景色,读来让人也感 受到原野的苍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写出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苏轼作品: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走近作者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 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词 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等, 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词三首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字词教学本课有3个生字,字音上,要注意“蝉”是翘舌音;字形上,强调“德”字右边中间不要少写一短横。

本课出现了三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多音字有:“移舟泊烟渚”中的“泊”读“bó”;“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读“juǎn”,“散”读“sàn”。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

2.阅读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如《宿建德江》,为了让学生感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蕴含的深意,引导他们想象诗人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时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多么惬意!”有的学生也许会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好不乐哉!”还有的学生或许会说:“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真是其乐融融啊!”这样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与诗人眼前身处异乡,孑身一人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历这样的想象之后,学生更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思。

3.表达运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在学生领略了诗人描写的一场又大又急的骤雨后,让他们联系生活,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雨。

学生熟悉的事物,写起来自然有话可说。

有的学生写细如牛毛的春雨,有的学生写热烈粗犷的夏雨,还有的学生写清新凉爽的秋雨,这种就地取材的语言训练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宿建德江》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思,忆)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

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首同是思乡古诗的相似之处,然后找出它们的诗眼,这就为学习新诗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

最后设置疑问“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

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忆学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生: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生: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

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3.知作者。

(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2)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课件出示: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

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

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

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

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

因此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舟泊暮宿,触景生情,满怀愁绪的情感。

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一)明诗意。

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

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生:愁。

2.品味“愁”字。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课件出示:日暮客愁新②“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②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③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

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①分享温馨画面。

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生:背着书包回家去。

师:还有人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

②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生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生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③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

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评价读)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①对月抒发愁绪。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

②回忆往昔甜蜜。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③入情入境读诗句。

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三)拓诗句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课件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设计意图】想象画面和感情朗读是学习古诗的良方。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等复杂心情蕴含在每一句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让学生对比想象“日暮图”,对月抒愁绪以及忆往昔甜蜜,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愁思。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哀愁的音乐,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配乐让学生背诵古诗,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升华了情感体验。

第2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生: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3.简介诗人。

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