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在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显示出来。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有了完整的文化,这个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民族。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事业迅速兴起,各种主流非主流文化争先涌入,这对于各个景区的特色的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发展时间相当短,在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都没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更有甚者,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这个现象非常危险。其次,现而今大力搞旅游开发与游览的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没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多属自然风景非常优美以及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所以,原则上只能靠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因为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来源,在现今的经济浪潮之下,只能不顾当地的精神文化而疯狂发展经济(毕竟,一定意义上来说,短时间内,文化还是不能当饭吃,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再次,不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与经营者,均没有注意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毕竟,而今中国政策的大前提是“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人们在这个大环境中重视经济效益

远远超过重视文化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是没有意识也好,正常现象也罢,这并不代表一切都无所谓。实际上,现在,许多景区的文化都已被异化或同化掉,没有了当地的特色,只是空有取悦游客的空壳。旅游者们之所以会游览,或许就是奔着那个特色才去,那么试想,如果这个“特色”已经不存在了,那还搞什么旅游开发;这还是小,一个“特色”就这样被生生断层,那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因此,保护文化传承,是有多方面的意义的。那么,在这个旅游业大力开发与发展的洪流下,该如何使文化传承下来而不发生文化的断层或不正当变异并且又使得当地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呢?

对此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我所了解的相关资料,我有以下几个想法和建议。

首先,要大力宣传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拥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在教育上也可以着重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培养起保护文化传承意识。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使这个意识在社会上普及。虽说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我认为,这确实不失为一个虽慢但却最有效的措施。

其次,提高相对较落后地区景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其文化的承载者——当地居民有较良好的自身文化传承的保护作用。一个地区,往往是如果经济落后,那么,当外来的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文化习惯一旦进入,就会有一个文化大爆炸的现象发生。例如,新中国在

改革开放初期,外来的所谓“洋文化”大量涌入,随即引起了中国人们的盲目追捧,甚至产生了一种民族自卑心理,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本地区居民素质相对较高的话,那么,这个现象发生的几率那就非常小了。英国,是世界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但其文化依旧保持了她的特色,并且也相连续。

再次,对旅游区的开发要谨慎。不是所有拥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都适合开发,有些地区的文化还是相当脆弱的,例如乌镇,相对于周庄来说,乌镇没有周庄开发的程度深。在我开来,而今的周庄早已失去了其特有的江南水乡的风韵,只空剩了河两岸的古建筑在苟延残喘;但乌镇还算是有那种气质,但我认为,一旦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不论你怎样小心翼翼,那种气质还是会改变,所以,一些类似的地区还是要以保护为主。

最后,我认为,中国毕竟才发展了不到半个世纪,所以,一些事情还是不要操之过急,最好做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这才是解决一切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在这个大前提下,文化传承的保护才不会让我们束手无策。

以上的一些观点,是我自己对旅游事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的看法,相信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适当的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摘要] 企业可持续发展延长其生命周期,是众多企业的一贯追求,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锤炼的精华,是企业优秀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特色”文化 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道”和“术”两个层面。企业在“术”的层面取得成功,能迅速完成创业期的快速成长。然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道”的层面,这种成功本质上是文化意义上的成功。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及其员工共同具有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工作作风等,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文化经过时间的磨练,经过反复实践,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那么怎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应以“需求”为导向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时代,企业往往有一个观念的误区,认为消费者不买自己的产品是因为消费者没有此方面的需求,其实这并不能说明消费者没有此方面的需求,是因为企业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因为供给不当或者供给无效。例如,当洗衣机只用来洗衣服的时候,海尔产出能够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机” ,创造了需求,引领了消费,可见“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 2.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应以“竞合双赢”为理念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意识引入,企业面临的竞争包括现存行业之间竞争、与生产此种商品的新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些替代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合理的竞争可以促使企业的发展,然而有些企业曲解竞争,认为同行是冤家,处处是敌人,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其实企业完全可以转变观念,改“竞争”为“竞合双赢”的观念。“竞合”就是既竞争又合作。竞合的着眼点在客户,竞争的着眼点在对手。竞合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而发展。从竞合的角度来看,企业要改同行业之间的横向竞争为纵向竞争,这时企业的对手就是自己,企业只有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实力、采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降低风险等共同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应以“责任”为主导很多企业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则形成了企业内部责任虚化的体制和风气。人们还是在不断地追逐利益。人们轻视责任、互相扯皮,揽功推过,这种现象成为企业的一大症结。 责任、权利、利益应该对称,企业的员工要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只有真正负起了责任,才能享受相应的权利,得到相应的利益,这要求企业制定合理

(完整版)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案例

《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案例》读书笔记 我选择的书是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案例,这本书是以旅游地理学为视角进行的一些世界上旅游目的地的经营管理案例的分析。该书提供了36个典型案例,都是目前学术界和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旅游业在城市复兴中的作用、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危机管理、旅游生态税的合理性问题、扶贫与旅游的关系、滞缓旅游地的愿景规划、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等。因为该书讲解的知识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现,使我更容易理解书中关于经营管理的知识,以及旅游目的地经营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该书中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对知识的实际操作和运用。下面是我针对本书一些我已阅读并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进行的而一些摘要: 一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的平衡发展(以格拉帕戈斯群岛为例) (一)格拉帕戈斯群岛简介 格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瓜亚基尔以西1000公里的天平洋上,这些岛屿上的野生动植物既是世界级的旅游景观,又是不可再生的的资源,因此成为世界知名的世界遗产和生物圈保护区。以前,哟与地理位置偏远和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少,格拉帕戈群岛处于良好的保护状态之中。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人数的逐步增加,一方面,公众开始对群岛进行关注,为保护群岛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却进一步加剧对群岛上脆弱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严峻的问题。 (二)资源管理 1 国家公园的认定,致力于保护群岛内的生态系统,并设置“游客禁区”,限制游客数量。 2 区域划分国家公园划分为五个区域,给予不同的保护级别,很据保护区的首要目标达到游客需求的平衡: ●特别利用区——比邻居住区,当地居民在严格的控制下使用 ●集约利用区——包括大部分旅游景点,每天最大接待量为4~5个旅游团队, 每个团队的人数不超过20人 ●保护利用区——包括了较少旅游景点,之允许每天不超过20名游客观光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一、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涵义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旅游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者引起的有关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以及与其交织而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旅游者及其所负载的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接待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含义又如何呢? 在旅游研究领域,社会学家迪·迈康纳(Dean Maccannel)1976年在其著作《The Tourists》中首次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认为“前台”是给游客看的,正如宾馆的大堂、招待室、侍者展示给游客,是游客能够看到的地方;“后台”是旅游经营商和出售者所准备的真实现场,是隐藏道具和活动地方。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 (1)从舞台真实性的角度研究 本文根据高夫曼(Goffman)提出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前台与后台理论、科恩(Cohen)提出的关于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以及麦康纳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6种舞台类型等观点,把文化真实性与表演性作为两个变量,构建出一个研究模型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舞台真实性进行研究分析。 模型以横轴表示社区文化的本质,纵轴表示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印象(见图1)。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12863988.html, 提供。两轴正方向表示真实,负方向表示不真实。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情形是旅游者对真实社区(后台)文化的肯定,这种真实的

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吉庆街为切入点,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探讨。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的草根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开掘之间存在矛盾,商业化发展模式的不合理规划不断冲击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果施以正确决策,加之多方调和努力,吉庆街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吉庆街文化传承城市建设 “吉云照影觥筹尽显生活秀,庆语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的吉庆街,是一条集聚排档美食文化和汉味民俗文化的历史名街。其开放的经营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吉庆街缺乏公共配套措施、建筑老化等等问题逐渐暴露。2009年3月,江岸区政府对吉庆街进行了全面整改。改造采用“异地重建”的方案,以保护修复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力争还原街区历史风貌,打造民俗创意区和文化馆藏区。然而,整改后的吉庆街反现萧条,商家惨淡经营,人气每况愈下。2016年12月,重新竣工的吉庆街焕然一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团队以

吉庆街为对象,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 一、吉庆街文化产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查前后经过设计问卷、实地考察、分发问卷、采访经营者、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数据的工作,于2016年6月启动,前后开展3次集体调研,共收集线上线下调查问卷255份,对经营者、管理者进行了2次采访。本文采用问卷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调查样本分析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吉庆街商圈的人群总体呈现出年龄层低、省内出身、教育水平高、文化消费水平较高这四大特点。 其主要年龄层在25岁以下(44.31%),超过半数年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53.33%)。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义务教育程度以上(83.13%,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占44.31%)。常住于大中型城市(74.12%,其中大城市占49.41%。来自于本省、本市的人员占83.53%,其中省内非武汉市出身者更是占到47.84%),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年度文化娱乐休闲消费额度在1000―5000元之间(51.37%)。如此看来,吉庆街的潜在消费者为年轻人群。 2.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受访者得到信息的渠道中,通过各类传媒和亲友介绍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的物质生活变得十分丰富。然而,物质的丰富变得让人满足后,不少人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最能让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方式——旅游,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城市也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下面,我将分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旅游会带来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绿化、环境的净化和美化、旅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到自然风景旅游区旅游,公众对环境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游客需要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游览和体验城市风光、风情、历史和文化,这样就促使旅游接待地政府重视环境问题,下工夫改善环境,搞好接待地卫生。 使道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和完善。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会采取措施改善和完善已有的基础设施,如河湖的疏浚、交通的顺畅等。 促进地区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兴而百业兴,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旅游接待地增加酒店餐饮休闲和娱乐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暂居条件,从而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所有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主要的吸引物。为发展旅游业,当地有关部门必然会加强管理,维护、恢复这些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管理得当,就能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保障。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能长期为政府增加税收。 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旅游,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依赖于健康、完好的生态系统。为保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决策者就必须下决心改善森林、水、空气和风景区的环境状况。有些地方是以林业和煤矿业为经济支柱的,如黑龙江。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当地在失去林业和煤矿业方面的生活机遇后,逐渐从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内游客数量和私人投资的增加为改善自然、历史和文化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资金保证,促进了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草原、火山和人文景观的维护、保护和恢复。 消极影响: 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冲突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正常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将会造成对周围野生生物的干扰,导致某些生物灭绝。如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车辆流动和废气排放都会对动植物本来宁静的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对处于繁育期的水禽造成影响,迫使成鸟弃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旅游开发还会破坏森林植被,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区易受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的影响;湿地水位下降,使芦苇和水草枯死,增加了草原火险隐患,破坏了动植物系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自然景观不当的旅游开发会对土地、植被造成损害,造成自然景观的消失,而且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不和谐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或设施规模,无处不在的索道都会产生负面的视觉影响,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遭到破坏,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及如何做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及如何做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6月起开始试点,2006年起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目前正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并不断取得成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党中央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全面把握以及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深刻分析,其战略意义极为深远。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更加突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国际上看,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同时要看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目前,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内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全社会精神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方面的功能。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文化建设自身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同时要看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综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适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种原生态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文化遗产理论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民间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教育;国民教育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4年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以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已赋予环境教育以新的内容,即认为,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消亡。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共有31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表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来说保护不错,随着社会发展,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又被提到议程上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口头传承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当前广大群众对此还不甚了解。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刻不容缓。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决不只是美术院校学生,或文物研究人员要关注的,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年的中国是历史的中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选择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个新的课题。近年来,随着营销理论逐步导入景区经营管理工作,市场细分、定位战略和4P 营销组合策略,已为国内众多景区的营销管理者所熟知,并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旅游目的地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营销传播,有待我们在旅游实践中积极探索。跟景区营销相比,旅游目的地营销有何不同呢?从策略层面看,景区营销运用最多的是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net)、价格(Prie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这一策略选择的思维基点,主要是从企业和产品出发的。虽然我们一直强调重视客户需求,但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还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旅游目的地营销在这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就是要融合4P和4C,并且要更多的运用4C营销组合策 略。 4C营销组合策略,简单讲就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其基本要素是:顾客(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o4C营销组合策略如果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选择,意味着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要从以景区为中心,转向以游客为中心,把游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那么,旅游目的地营销对4C营销组合的策 略运用,其必要性和市场可行性如何呢?我们对这两种营销组合策略做一个要素对比分析。 1、产品导向VS 客户导向 国内旅游目前经历了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两个发展阶段。观光旅游的营销要领,是处理好景点和线路的关系。游客是冲着景点去的,旅行社是将景点串联成线。观光旅游的产品稀缺性和资源依赖性,决定了游客的消费选择是有限的,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景区和旅行社处于强势地位。比如团队出行,导游旗摇到哪里,游客只能跟到哪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导向必然成为景区营销的一种占优选择。我们只要做好景区产品和服务,加强跟旅行社的合作关系,将景区纳入旅行社的常规线路,就能使景区业绩获得增长。 进入休闲旅游时代,自驾游的自主性,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自驾游的高度机动性,使“景点旅游”扩展为“区域旅游”。游客的关注重点,从景区产品品质上升为全程旅游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景区还是旅行社,只有以客户为导向,跟踪研究游客的实际需求,并根据游客的需求改进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才能产生实际效益。 在未来,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和航空业规模优势的形成,我们将会走进度假旅游时代。从本质上讲,旅游目的地营销是跟远程旅游和度假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休闲旅游的基本特征是周末短期近途,高频次和低消费。而度假旅游通常是中远距离的长途旅行,游客的旅游时间长,旅游花费大,购买决策和消费心理较复杂。比如一个北方游客去海南三亚,也许会住在酒店呆上十天八天。而他到广东,也许看了开平碉楼之后,晚上就去住海岛,或者去泡温泉。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目的地营销只做景区宣传是不够的,应以客户为导向,贴近游客的需求,做好产品线扩展、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细节营销和联合营销。 2、价格优势VS 成本优势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竞争力提升 饶奔奔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21班姓名:饶奔奔)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旅游地已经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形象的竞争,好的形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秘密武器”。因此如何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管理变得异常重要。随着旅游目的地形象重要性的日益凸现,构建一套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迫在眉睫。 随着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其相关研究先后得到了国外和国内的重视。各大旅游地点纷纷采取各种营销策略提高其竞争力,提升其旅游业竞争力对于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论述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竞争力地因素,以及如何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竞争力提升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从传统的旅游理论来看,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更多地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城市、地域等进行分类。霍洛韦(英)指出具体的旅游胜地、一个城镇或整个国家或者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当前,伴随旅游产业蓬勃的发展,旅游目的地成为了一个见仁见智的主观概念。布哈利斯(2000)把旅游目的地的范围设定为一个特定的已知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旅游消费者被看作是一个政府框架,这个政府框架是独立的完整的且有统一旅游业管理和规划。即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来对这个区域进行管理。具体说来,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杨全玉(互助县文化馆青海互助 810500)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进步,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工作者要针对具体实际,切实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更好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简要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关键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解决方式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尽管跟随社会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和产生了一些问题。作为文化产业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正确看待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从当前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缺乏文化支撑 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文化,或者可以具体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所谓文化产业,就是要真正的以文化作为支撑的产业。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产业”缺乏“文化”支撑,“文化”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多产业只是罩着所谓文化的外壳,行使与文化无关的商业行为,不仅不注重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还充斥着低俗庸俗、毫无营养甚至毒害人们思想的内容,这样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相反的所谓文化产业比比皆是:从“雷人”的影视剧,到不堪入目的喜丧演出;从打色情、低俗擦边球的网页广告,到充斥血腥暴力的电脑游戏。这些现象反映了目前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问题,对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显而易见。 2.文化产业存在盲目投资、缺乏创新的现象 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鼓励其发展,但是由于投资渠道过窄,文化产业市场不成熟及监督缺位,还有行业准入不规范等原因,文化产业投资明显偏离了理性的投资范围,大量投资方式极不合理。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一家婚恋节目收视率上升,一夜之间,所有的电视台都开设婚恋栏目;一家推出“亲子”节目,不出一月,家家电视台均上演“亲子”节目;一家推出选秀节目,半载之内,必定满屏皆是选秀节目,更不用说各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及分析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及分析 一、什么是旅游文化? 文化外表第一层是指服装、语言、建筑物等象征物(symbols),第二层是民族性格(heroes),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核心层是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奥的部分,它是文化的基石。而旅游文化是人类旅游活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旅游哲理内核和旅游成果积淀。 旅游文化分为两个层次: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另外旅游消费文化 又可以分为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旅游经营文化也可以分为旅游产 品经营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二、什么是旅游目的地及文化?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他们为旅游目的地下的定义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 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旅游地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又被称为旅游 目的地,或旅游胜地。 特别是以民族文化而著称的旅游胜地,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改 变当地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开始时,并不特别注重文化保护,极容易受 到游客的影响。后来外来者的进入使得当地的文化更难受到保护,对外来 者而言,赚钱是目的,文化并不是自己的,无所谓保护与否。 三、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的原因? (一)整体文化发生改变。社会的发展与成长促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已 经发生改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然不能幸免。 1、文化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自文化建立以来,随着历史的变迁, 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母系文化发展为父系文化,再到今天的两 性平等;从迁移到经商,再到娱乐休闲,这些旅游的发展过程。 2、外来文化入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今天的全球经济的 影响下,不断混入未来成分。外国文化严重影响着中华的古老文化,更严 重的是,某些人崇洋媚外,完全摒弃了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 3、历史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舍弃。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自唐朝就传入中国的古老信仰,它一直是我们拯救内心痛苦和改过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2863988.html,2012-01-06 10:17:28现代商贸工业 摘要: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已成为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及有关案例研究等方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我国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比较早的是徐崇云和顾铮在1984年发表的《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初探》。作者从直感上判断“旅游对社会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之后一段时间我国学者更多的是进行旅游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才有了更加专门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由“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 当地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载体,扮演着当地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王妙(1999)等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示范效应不仅反映在当地居民,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刘丹青(2000)分析了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生成及其差异性的几个基本因索,揭示了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的初期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若干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李星明(2002)认为旅游者的自由和物质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接待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模仿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而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李祝舜等(2003)通过研究欠发达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指出,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引起当地居民心理发生变化之后,通过社会化过程可以转化为社会心理。 2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当地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转变。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业为当地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是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社会角色得到转变的妇女,其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周霄(2003)认为当地妇女抓住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在当地的旅游服务业中占据了大量岗位,提高了她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 (2)社会阶层的改变。周宵(2003)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接待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田敏(2003)指出由于难以平衡旅游收入方面的差别以及诸多条件对各方参与旅游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社会结构的严重分化,加速旅游地贫富悬殊的进程。 (3)移民问题。刘赵平(1998)认为旅游的开发不但帮助社区留住了将要迁移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也吸引进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那些处于边远地带的旅游接待地的城市化

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 杭州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3分) A苏舜饮 B苏辙 C苏东坡 D 苏小小 2. [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南京城里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南京人自嘲为(B). (3分) A臭河 B臭美 C黑河 D脏河 3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如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A前进 B发展 C成长 D创新 4、南京颐和公馆利用馆区内文物建筑创设展览馆,如利用抗日名将薛岳故居建成(D)。 A抗战名将馆 B抗日纪念馆 C 抗战展览馆 D抗战纪念馆 5、[单选题] 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 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A工业 B商业 C 绿色农业 D第三产业 6、(A)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3分) A文化 B金融 C 工业 D房地产 7、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遇址,这珍贵遇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南京的又一家博物馆 (B). (3分) A建康博物馆 B六朝博物馆 C 古都博物馆 D历史博物馆 8. 六朝南京产生了多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如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文总集(B)。(3分) A《玉台新咏》 B(文选》 C《诗经》 D (古文观止》 9.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3分) A不足 B充足 C过剩 D流失 10. 许多历史文化最观在经过维护后,可以作为旅游最点开放,成为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北京的(A)、西安的秦兵马俑、清阳的龙门石室,南京的明孝陵。A颐和园 B西湖 C 昭陵 D佛光寺 11、历史文化遗产从“障碍”到资源的认知变化,是个相当长的、逐渐提升的过程。这一变化的发生有(ABCD)等方面的因素。 A 城市发展遭遇瓶颈引起反思B人居环境恶化C资源医乏D 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宣传与抗争 12.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ABC)。(5分)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生态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13.城市发展应该坚持(AB)的宗旨,建设绿色、共享的宜居城市。(5分) A以人为本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经济高速增长 D快速城镇化 14、(ABCD),都属于文化资源保护的范畴。 (5分) A文物保护 B历史建筑保护 C历史街区保护 D历史城区保护 15、[多选题] 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有(ABD)以及明故宫遗址、瞻园、甘家大院、颐和路公馆区等。(5分) A中山陵 B明孝陵 C梅园新村 D总统府 16、近年以来, (AD)等文化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5分)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在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显示出来。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有了完整的文化,这个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民族。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事业迅速兴起,各种主流非主流文化争先涌入,这对于各个景区的特色的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发展时间相当短,在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都没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更有甚者,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这个现象非常危险。其次,现而今大力搞旅游开发与游览的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没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多属自然风景非常优美以及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所以,原则上只能靠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因为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来源,在现今的经济浪潮之下,只能不顾当地的精神文化而疯狂发展经济(毕竟,一定意义上来说,短时间内,文化还是不能当饭吃,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再次,不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与经营者,均没有注意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毕竟,而今中国政策的大前提是“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人们在这个大环境中重视经济效益

远远超过重视文化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是没有意识也好,正常现象也罢,这并不代表一切都无所谓。实际上,现在,许多景区的文化都已被异化或同化掉,没有了当地的特色,只是空有取悦游客的空壳。旅游者们之所以会游览,或许就是奔着那个特色才去,那么试想,如果这个“特色”已经不存在了,那还搞什么旅游开发;这还是小,一个“特色”就这样被生生断层,那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因此,保护文化传承,是有多方面的意义的。那么,在这个旅游业大力开发与发展的洪流下,该如何使文化传承下来而不发生文化的断层或不正当变异并且又使得当地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呢? 对此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我所了解的相关资料,我有以下几个想法和建议。 首先,要大力宣传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拥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在教育上也可以着重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培养起保护文化传承意识。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使这个意识在社会上普及。虽说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我认为,这确实不失为一个虽慢但却最有效的措施。 其次,提高相对较落后地区景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其文化的承载者——当地居民有较良好的自身文化传承的保护作用。一个地区,往往是如果经济落后,那么,当外来的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文化习惯一旦进入,就会有一个文化大爆炸的现象发生。例如,新中国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