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N o. , 06 6 20
学
术
探
索
20 0 6年 1 2月
De c.。 006 2
口 de|lc F pl ato 日 Ii  ̄ or i n
旅 游 目 的 地 文 化 真 实 性 探 讨
张 明
( 广东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湛江 548) 广东 208
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 以及麦康纳关 于旅 游景观 系统的 6 种舞台类 型等观点, 把文化真实性与表 演性作为两个变量 , 构建出一个研究模型来对旅 游 目的地文化的舞台真实性进行研究分析。 模型以横轴表示社区文化 的本质 , 纵轴表示 旅游者对社区文化 的印象 ( 图 1。两轴正方 向 见 ) 表示真实 , 负方向表示不真实。从图中可 以明显 地看出, 处于第一象 限的情形是旅游者对真实社 区( 后台) 文化的肯定 , 这种真实 的社区文化能够 满足旅游者 的心理 预期。处于第二象 限的是不 真实的社区文化 , 但通过舞 台演 出游客感觉它为 真实的, 这种文化误导 了旅游者对社区文化 的理 解 。第三象 限表现 为旅 游 目的地 以纯人 造性 景 观或虚构性文化为旅游者提供娱乐等功能 , 旅游 者也明显感觉到 了它 的不 真实。第 四象 限为旅 游者对舞台上社区真实文化的猜 疑, 在这种情况 下, 虽然旅游 目的地 向游客展示的是本地 区或本 民族的真实文化 , 却引起了旅游者 的猜疑。大体 上说 , 处于纵轴右方 向的第一 、 四象 限是 真实 的 社区文化 , 尤其是第一象 限就是高夫曼 6 种舞 台 类型中所界定的“ 台”对旅游者来说充满神秘 后 , 色彩。第 四象 限则是文 化真实被复制到 舞台上 表演的情形。表演 的内容是客观存在 的社区真 实文化 , 但从效果上看 , 不能让游客感受 到原生 文化 的真实性 , 从而产生猜疑。处 于纵轴方 向的 第二 、 三象限均是不真实的社区文化 以舞台表演 方 向呈现出来的情形 , 真实文 化含量为 负值 , 其 越远离坐标原点, 真实文化 因素 含量愈少 , 越离 奇、 虚假 。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行体验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真实性”的困境。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背景下,游客们渴望感受到真正的、本土的旅行体验,而不希望陷入一成不变的旅游陷阱中。
“真实性”在旅游研究中被广泛讨论,它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本土文化、历史、自然环境和地方社区等方方面面。
在追求真实性的过程中,人们希望能够体验到地方的独特性,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并且感受到真实的旅游体验。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真实性往往受到挑战。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旅游原住民”的出现。
这些原住民常常被设计成满足游客对真实体验的期望,但实际上往往是虚假的,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进行表演。
例如,某些目的地的“原住民部落”可能只是为了游客,而不是真实居民的居住场所。
这种“人为制造”的原住民经验削弱了真实性,掩盖了目的地的真实面貌。
另一个挑战是旅游业的商业化化。
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往往采取了一系列商业化的措施。
图景化、主题化等手段使旅游目的地变得可预测和商业化。
不少景区都有类似的商铺、餐厅和纪念品店等商业设施,游客们往往感受到的只是繁华和商业氛围,而非真正的本土文化。
此外,社交媒体也对旅游真实性提出了挑战。
以获取“点赞”和展示旅游体验的游客们往往更注重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精心打造的旅行形象。
他们常常追求照片的完美和独特性,而不是真实的体验。
这导致游客们在追求独特、真实的旅行体验时,却陷入了自我展示和虚荣的怪圈。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保持旅游体验的真正性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加强旅游目的地与本土社区的联系,并且尊重当地社区的需求和价值观。
旅行者应当试图真实地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而不只是追求眼前的表面景观。
此外,旅游业的规范化也是重要的。
制定和执行相关条例,加强对旅游业者的监督,是确保旅游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旅游目的地研究报告

旅游目的地研究报告1. 引言旅游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对几个热门旅游目的地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吸引力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目的地一: 巴黎,法国巴黎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其浪漫的氛围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全球游客。
该城市以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等著名景点而闻名于世。
此外,巴黎还以其精美的建筑、美食和时尚的购物场所而备受赞誉。
游客可以在巴黎体验到浪漫的塞纳河之旅,品尝到正宗的法国美食,并在香榭丽舍大街上领略时尚之都的魅力。
3. 目的地二: 京都,日本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个充满古色古香的城市拥有众多寺庙和庭院,如清水寺、金阁寺和岚山等。
在这座城市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和服文化,参与茶道体验,欣赏到美丽的樱花和枫叶。
京都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品、传统的艺术表演和美味的和食而闻名,为游客提供了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4. 目的地三: 开普敦,南非开普敦位于南非的西南海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其中包括桌山和克鲁格尔国家公园。
游客可以登上桌山,俯瞰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也可以在国家公园中近距离观赏到非洲的野生动物。
开普敦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如布尔人和科萨人的文化,并且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美食和葡萄酒品尝体验。
5. 目的地四: 马尔代夫马尔代夫作为一个梦幻般的度假胜地,以其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和华丽的度假村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这个热带天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上活动,如潜水、浮潜和帆船,还为游客提供了极致的奢华体验。
在马尔代夫,游客可以住在水上别墅中,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享受放松身心的疗养馆服务,并尽情享受无尽的阳光和沙滩。
6. 目的地比较与结论巴黎、京都、开普敦和马尔代夫作为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巴黎以其浪漫和文化吸引了拥趸,而京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吸引了追寻古老文化的人们。
提高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技巧 了解当地文化与旅游设施的重要性

提高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技巧了解当地文化与旅游设施的重要性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了解当地文化与旅游设施的重要性是提高选择技巧的关键。
只有在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特点和旅游设施的情况后,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确保旅行的顺利与愉快。
一、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当地文化对于选择旅行目的地至关重要。
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语言、饮食、习俗和传统等方面。
通过了解当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目的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使旅行更加有意义和深刻。
首先,了解当地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英语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但在许多地方,当地语言仍然是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
学习一些基本的当地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其次,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品尝当地的美食是旅行中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当地的食物特色和用餐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餐厅,享受正宗的当地美食,在尝试新食物的同时,也能尊重并了解当地人的饮食文化。
此外,了解当地的习俗和传统也是必要的。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传统,包括节日、庆典、仪式等。
通过了解当地的习俗和传统,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参与到他们的庆祝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二、了解旅游设施的重要性除了了解当地文化,了解旅游设施的情况同样重要。
旅游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我们在旅行中的便利程度和体验质量。
首先,了解目的地的交通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是旅行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了解目的地的交通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行程和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是否有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有租车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选择目的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其次,了解目的地的住宿设施也是必要的。
舒适的住宿环境是旅行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了解目的地的住宿设施情况,我们可以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和预算的酒店、旅馆或民宿。
了解当地的住宿设施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选择相对较为安全和可靠的住宿场所。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遗产旅游创意转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0YJCZH057)、科技部“十二五”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织锦文化及遗产景区数字化地理信息地图”(项目编号:2012BAH69F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忆(1992-)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保护。 贾鸿雁(1970-)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产旅游。
三、原真性视角下的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促进适度商业化与文化原真性的均衡发展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必然离不开旅游的“商品化”,作 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自然而然也要经历“商品化”这样一个过 程,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被发掘出潜在的价值;其次,在旅游开 发过程中,开发者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不是站在文化继 承的角度来将民俗文化“商品化”的,从而会在不断商品化的过 程中牺牲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但是一味追求“原真性”,又会使 民俗文化产品不一定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当游客适应不了一些原 始的民俗事象时,原真性就失去了它的商品价值。可见,二者有 相互联系的部分,同时也存在着互相排斥的部分。 在民俗旅游开发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寻求文化原真性与 商品化之间的均衡点以实现民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大众旅 游者对民俗旅游真实性的要求不像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那样严格
急功近利伪造民俗文化。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开发过程中,开发 者往往简单的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一种“诱饵”,并把注意力完全放 到饭店规模、餐馆、纪念品以及如何吸引旅游者上。在民俗文化 被无条件利用了的情况下,他们盲目的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进行了 篡改。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丽江为例,丽江古城包容了丰 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 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现在的丽江几乎成了一座没有本地居民 居住的空城,剩下只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在主 街道上甚至连小吃店都很少,除了景点,主街道基本上都成了商 业街。从目前丽江古城扩建的形势来看,丽江的商业化程度只会 越来越浓。
文化旅游的文化真实性及其被影响因素

文化旅游的文化真实性及其被影响因素摘要: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和深入,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逐渐商品化, 文化真实性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研究结果表明, 文化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存在统一的标准, 对一种文化的真实性理解不能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主要来自旅游者、东道主、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等方面。
关注文化真实性就是在关心旅游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 文化真实性; 文化保护; 可持续发展一、有关文化真实性的讨论及问题的提出20世纪50 年代开始, 大规模的群众性旅游随工业化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
我国自上世纪80 年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时间的增多,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展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旅游者需求的活动, 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上, 旅游活动受到商业化的作用而带来文化真实性的问题, 以致危及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旅游研究和旅游批判中, 对旅游中的文化真实性的保护一直是个核心问题。
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 1) 库恩、莫斯卡尔和皮尔斯认为旅游对传统文化有负面影响, 尤其是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 把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原本真实的民族形象被包装了, 其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被曲解了。
特纳和亚什也指出, 旅游所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假的东西。
( 2) 帕普逊对上面这种侧重旅游的负面影响的理论进行了批评,认为旅游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的游戏活动, 无所谓真实与虚假。
布克认为旅游中的伪事件可以把游客与地方文化隔离开来, 从而起到保护地方文化的作用。
( 3) 马波认为,文化的真实性是指文化发展和展演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文化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商品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文化的商品化往往又导致文化失去真实性, 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 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均衡。
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

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旅游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为了观光和休闲,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而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
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角度来研究。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在旅游目的地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都是各自文化的象征。
通过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其次,我们可以从旅游者的文化角度来研究。
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其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在中国,很多人会选择到欧洲国家旅游,因为他们对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到亚洲国家旅游,因为他们对亚洲的神秘和独特之处感兴趣。
通过研究旅游者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们的旅游行为和动机。
此外,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还可以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进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比如,日本的温泉文化、泰国的按摩文化、意大利的美食文化等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
通过研究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
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旅游业从单一的文化体验向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转变。
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我们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品质。
其次,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而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然而,在进行旅游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真实性

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Vally认为,“真实性是游客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游客接触这种生活。
”(转引自林美珍等,2003)Cohen(1988)认为“真实性”是一个“社会创建的概念”,文化真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发展而改变,真实的文化经历不是访问者和社区居民的一种讨价还价的商品,而是访问者对其经历是否真正反映地方价值的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一、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涵义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旅游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
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者引起的有关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以及与其交织而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旅游者及其所负载的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接待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含义又如何呢?在旅游研究领域,社会学家迪·迈康纳(Dean Maccannel)1976年在其著作《The Tourists》中首次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认为“前台”是给游客看的,正如宾馆的大堂、招待室、侍者展示给游客,是游客能够看到的地方;“后台”是旅游经营商和出售者所准备的真实现场,是隐藏道具和活动地方。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1)从舞台真实性的角度研究本文根据高夫曼(Goffman)提出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前台与后台理论、科恩(Cohen)提出的关于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以及麦康纳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6种舞台类型等观点,把文化真实性与表演性作为两个变量,构建出一个研究模型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舞台真实性进行研究分析。
模型以横轴表示社区文化的本质,纵轴表示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印象(见图1)。
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
两轴正方向表示真实,负方向表示不真实。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情形是旅游者对真实社区(后台)文化的肯定,这种真实的社区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预期。
处于第二象限的是不真实的社区文化,但通过舞台演出游客感觉它为真实的,这种文化误导了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理解。
第三象限表现为旅游目的地以纯人造性景观或虚构性文化为旅游者提供娱乐等功能,旅游者也明显感觉到了它的不真实。
第四象限为旅游者对舞台上社区真实文化的猜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旅游目的地向游客展示的是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真实文化,却引起了旅游者的猜疑。
大体上说,处于纵轴右方向的第一、四象限是真实的社区文化,尤其是第一象限就是高夫曼6种舞台类型中所界定的“后台”,对旅游者来说充满神秘色彩。
第四象限则是文化真实被复制到舞台上表演的情形。
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
表演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社区真实文化,但从效果上看,不能让游客感受到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从而产生猜疑。
处于纵轴方向的第二、三象限均是不真实的社区文化以舞台表演方向呈现出来的情形,其真实文化含量为负值,越远离坐标原点,真实文化因素含量愈少,越离奇、虚假。
文化的真实性与表演性模型把文化分成了文化真实、舞台猜疑、虚构性文化和文化的猜疑4种类型,由此我们也可看出文化的真实性含义既与文化本身的真实性有关也与游客对真实性的不同感受有关。
(2)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类型下面从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4种视角讨论“真实性”(见表1)。
前3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
存在主义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从游客而不是从旅游的文化角度出发的。
而在与客体相关的3种“真实性”的概念中,客观主义者与建构主义者坚持客体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客体“真实性”概念,认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实,已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超真实”境界。
下面分别介绍这4种类型。
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强调旅游客体的本真性,如果目的地的文化不是原真文化,即使旅游者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是真实的,也被判断为不真实。
对于结构主义的真实性而言,现实不过是人类解释和建构的结果而已,因此是多元的、弹性的,旅游场景中的真实性是观者赋予其上的价值或评价。
旅游客体被旅游者体验为真实时,并不是因为它们事实上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它们被当作了真实性的符号或象征。
旅游真实性是由各种旅游企业、营销代理、导游解说等生产、制造的。
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化是创造的,而不是给定的,文化是一个相对的过程,而不是一件物体,文化的含义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真实性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
结构主义的真实性概念总结为4个特征:第一,真实性没有一个可供依赖的、绝对的、静止的原初;第二,真实的旅游经历是多元的;第三,扭曲的形象往往会被贴上“真实”的标记,从这个意义上,真实性是游客旅游前的期望的反映;第四,曾经是不真实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一个“突现的真实”过程后,会被重新定义为真实。
总之,结构主义者把真实性从被旅游的客体内的特征转变为客体所表达的一系列社会建构的、象征的含义。
后现代抹杀了“真”与“假”的界限,认为模拟变得比真实还真,已达到一种“超真实”境界。
后现代的许多游客已不大关心真实性,他们追求的是享受、娱乐、表层美。
随着后现代旅游思想的出现,人们对“虚构”景观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只要所游览的景观能给人以享受、娱乐,游客是不大关心景观的起源和“真实性”问题的。
客观的真实性和结构的真实性强调的都是客体的真实,即将真实性与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联系起来,而存在的本真强调的是旅游主体的本真的存在状态,即将真实作为一种感觉,与对本真的自我体验联系起来。
游客在寻找本真的旅游经历时,旅游者在某些旅游活动的激发下,只借助于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而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
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
当出于一种本真的状态时,人们感觉自己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实、自由,这不是因为他们发现被旅游的客体是真实的,而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种种约束,能够参加非同寻常的活动。
当游客只关心自己本真的经历时,即是存在的本真性。
了解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涵义后,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真实性具有前台表演性、继发性、整体性、相对性等特征。
二、旅游目的地文化产品的分类根据以上所探讨的真实性含义及真实性特征,我们拟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具有本体意义上的真实的历史遗产现场。
这种现场具有客观的真实性,是对昔日真实场面的展览。
比如自然、文化遗产等产品。
第二类,是反映出旅游目的地真实生活习俗的具体标志性的旅游文化产品。
这类产品本身也是旅游目的地社区在不举行旅游活动时自己使用的产品,往往是真实的,不具有表演性质的。
这类产品让游客也能感受到它的真实性。
比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服饰、劳动工具、工艺品、食物等。
第三类,在目的地举行的反映真实文化的活动。
这类旅游文化产品可能是具有表演性的,但它却是当地真实文化的反映,表演的内容是真实的。
比如一些真正的民族音乐、舞蹈,以及一些搬上舞台的节日庆典等活动。
第四类,是在目的地举行的目的地文化以外的活动。
这类旅游产品是专门为游客创造的,又可能与当地文化毫无关系,是从目的地以外的地区套用过来的。
这类旅游产品在社区居民看来是完全虚假的。
对于那些追求文化本体意义真实的游客来说也是虚假的,但有时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了放松身心以及享乐的目的,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对有些游客来说确是真实的。
但也有些经营失败的产品,由于缺乏个性或游客参与性,无论是对于游客还是对于居民来说都是虚假的。
三、影响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因素(1)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感受存在主义的真实性强调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主观的真实性感受。
而不同的游客对真实的感受是不同的,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感受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对文化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以追求本体意义上真实的文化为目的的游客对真实性要求相当高,感受不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也就没有达到旅游目的。
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
而有些游客外出旅游并不是为了追求“真实性”,一些创造的商业化的活动足以满足游客的要求,所以,这类游客一般对真实性不感兴趣。
旅游经历不同也会影响到游客对真实性的感受。
一些成熟的有过多次旅游经历的人对真实性的要求就相对高些,而那些初次旅游和旅游经历不丰富的只停留在追求新奇阶段的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要求就会相对较低。
游客类型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要求也会不同。
游客有现实型、经验型、实验型、转移型和娱乐型5种类型。
前3种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的标准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具有一定识别真实性的能力。
后两类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寻求快乐与愉悦,“真实性”和他们的旅游目的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游客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不同,对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感受也不同。
游客的文化水平越高,审美能力越高,对真实性就有越高的鉴别欣赏能力,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经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旅游经历和旅游体验的要求是千差万别的。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文化的真实性与旅游的感受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旅游引导旅游者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旅游者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加深着文化的真实性的内涵。
所以,要体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就一定要联系旅游者的体验与感受。
(2)社区居民的参与旅游文化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舞台化了的文化,而在舞台上的表演者就是旅游目的地当地的居民。
所以社区居民的参与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发展旅游业应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获益人。
只有居民获得了利益,他们才能自觉地保护自己的文化,真实地表演自己的文化。
其次,应让社区决定是否要发展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获益人,在考虑经济利益时,居民肯定是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的。
但有些神圣或有高度私人性的活动可能不适于展示给旅游者,例如一些宗教庆典活动等,如果当地人不同意发展旅游业,应尊重当地人意愿。
再次,怎样发展旅游业应该由社区按照它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控制、促销和管理。
文化的真实性是属于社区的,只有社区居民才知道他们文化的精髓,只有他们来控制怎样发展旅游业,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发展的真实性。
真实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区居民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真实性意味着赞同和接受,文化真实性必须由东道社区及其居民确定什么是对他们有意义的。
(3)当地政府旅游目的地所属政府在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和宣传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当地政府在进行工作时会影响到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的感受,从而影响到文化的真实性。
首先,在旅游规划时,如果没有居民的参与,很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的真实性。
其次,在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时,可能会引导到了游客对真实感的期望,也会影响到游客的认知模型。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当地政府在影响旅游文化真实性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