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该小说通过对生命中的爱、性、艺术等主题的深度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迷茫和无意义感。
本文将对这一作品进行赏析。
小说以两位男主人公Tomas和Tereza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同时穿插了其他多个人物的经历。
作者通过对两位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的对比,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对Tomas和Tereza的描写,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观。
Tomas是一位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拥有自由奔放的性格和对女性的吸引力。
他主张享受肉体的快感,追求自由和个人主义。
而Tereza则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女子,她对爱情和责任有着强烈的需求。
她意识到生活中的种种脆弱和不确定性,并试图通过与Tomas的爱情来寻找一种安全感和寄托。
小说中,作者用轻和重来对比不同的生活态度。
轻的一面代表着自由、享乐和追求快乐,而重的一面则代表着责任、义务和承受之重。
Tomas追求轻,对待感情和性的态度对他而言是随意和自由的,他能够轻易地与各种女性发生关系,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而Tereza则追求重,在她看来,爱情和责任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承担的,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牺牲。
通过对轻与重的对比,作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边界。
Tomas追求自由和享乐,但他最终发现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无法给予他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享乐的能力,这让他意识到本质上自由并不等同于幸福。
相反,Tereza 通过对爱情和责任的承担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
她在与Tomas的关系中承受了许多困难和痛苦,但最终她在这份爱情中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通过对Tomas和Tereza的爱情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思考自由和责任的平衡。
人们常常倾向于追求自由和享乐,但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描写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快乐,而是需要在责任和义务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d495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d.png)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杰出之作,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翻译。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字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德拉在书中探讨了生命的轻重、爱情的真伪、历史的荒谬等多重主题。
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活在抽象中,我们活在偶然中,我们活在模棱两可中。
”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中对爱情的描绘让我感触颇深。
昆德拉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托马斯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挣扎,特蕾莎则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
他们都在寻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又无法摆脱生命的沉重。
原文中这样描述:“爱情,是生命之重,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轻。
”这句话既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也表达了人生无法逃离的困境。
此外,昆德拉对历史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无力。
正如原文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剧本的戏,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昆德拉的文字功底。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使文字充满魅力。
例如,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巨大的悖论”,既轻如鸿毛,又重如泰山。
这样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引发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锐利的笔触、旁征博引的才情,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正如他所说:“生活是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对话。
”这部作品正是这场对话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第二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一部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细腻描绘。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爱情、自由和历史的思考,它还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和情感深层次的探索之旅。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简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作品,于1984年出版。
这部小说通过四个主要角色的命运,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无常性。
内容概述1. 轻与重的对比小说中,作者提出了“轻”和“重”的概念,这两者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轻意味着无忧无虑,不加思考地过着生活;而重则表示负担重重,压力重重,必须要面对人生的各种困扰和选择。
作者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比较了这两种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2. 人生的无常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托马斯和特蕾莎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他们一开始感到生活轻松愉快,但后来遭受了许多挫折和痛苦。
作者通过描述人生的无常性,揭示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3. 爱与性的复杂关系故事中的四个主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爱情和性关系。
托马斯与特蕾莎以及其他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爱情和性对于个体生命的影响。
作者以此讨论了爱情和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个体的生活态度和命运。
4. 政治与命运小说的背景设定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时期,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政治动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作者通过政治背景的交织,探讨了命运对个体生活的塑造作用。
主要人物角色1. 托马斯(Tomas)托马斯是一位医生,他面临着对特蕾莎和其他女性的情感选择。
他拥有自由、轻松的生活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
2. 特蕾莎(Tereza)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妻子,她曾经是位摄影师。
她爱着托马斯,但也受到了他对其他女性的吸引力的伤害。
她在感情和生活上经历了许多挣扎。
3. 萨布拉(Sabina)萨布拉是一个艺术家,她与托马斯有着复杂的情感关系。
她对自由和性的追求使她不断探索自己的生活。
4. 弗朗茨(Franz)弗朗茨是特蕾莎的情人,他是一位教授。
他追求着轻松的生活,但最终面对了自己的挑战和内心的痛苦。
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命题

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命题《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命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诸多哲学命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存在、爱情、政治等方面的深入思索。
小说中的“轻”与“重”并非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隐喻,象征着人生中的各种选择和境遇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价值。
“重”往往代表着责任、约束、传统和道德规范,它给人一种压力和负担,但同时也赋予生命以意义和方向。
而“轻”则似乎意味着自由、无拘无束、摆脱束缚,但这种轻在某些时刻却会让人感到空虚和迷茫。
在主人公托马斯的人生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轻与重的挣扎。
托马斯是一名外科医生,他享受着性爱的自由,不愿被任何一段感情所束缚。
这种对“轻”的追求让他在情感生活中看似洒脱,然而,当他遇到特蕾莎时,内心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
特蕾莎代表着一种“重”,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依赖,以及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坚守,与托马斯的“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托马斯在这种对比中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意识到过度追求“轻”所带来的并非真正的幸福,而是一种无根的漂泊。
从更深层次来看,“轻”与“重”的抉择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我们总是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各种束缚,但当真正获得绝对的自由时,却又常常陷入迷茫和失落。
这是因为人类的内心深处需要某种依靠和支撑,需要有价值和意义的指引。
没有了“重”的约束,“轻”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
小说中还探讨了“偶然”与“必然”的哲学命题。
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相遇看似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又似乎隐藏着某种必然。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经历的许多事情都看似是偶然发生的,但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却又会发现其中似乎有着某种规律和必然性。
这种对偶然与必然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人生并非完全随机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命运和选择的共同作用。
昆德拉通过这部作品还揭示了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轻与重哲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轻与重哲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轻与重哲学》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生命中轻与重的哲学命题。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场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探寻。
在小说中,“轻”与“重”并非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轻”常常被理解为无拘无束、自由放纵,是一种没有责任和负担的状态。
而“重”则代表着责任、约束和使命。
主人公托马斯,他在感情生活中追求着“轻”。
他游走于众多情人之间,不愿意被任何一段关系所束缚,试图以这种方式保持自由和轻松。
然而,这种“轻”真的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吗?实际上,托马斯在不断追求“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迷茫和空虚。
他无法真正投入到任何一段感情中,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慰藉。
这让我们思考,所谓的“轻”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中那般美好?特蕾莎,她代表了生命中的“重”。
她对托马斯的爱深沉而执着,渴望与他建立一种稳定而忠诚的关系。
她愿意承担起爱情中的责任和痛苦,这种“重”虽然让她时常感到痛苦和挣扎,但也使她的生命有了深度和意义。
特蕾莎的存在让我们明白,“重”虽然可能带来压力和困扰,但也赋予了生命价值和重量。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生命中的“轻”有时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
当我们逃避责任、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可能会失去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就像一个人没有了工作的压力,整天无所事事,看似轻松自在,但时间久了,却会感到生活毫无意义。
相反,生命中的“重”虽然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和辛苦,但正是这些责任和负担,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比如一位母亲,为了照顾孩子,每天辛苦劳作,但孩子的成长和幸福却让她的生命充满了价值和满足感。
昆德拉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告诉我们,“轻”与“重”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轻”而逃避“重”,但最终却发现“轻”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报告“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的软弱下去,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最负盛名的作品,同时《纽约时报》也曾评论说其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当在书单中看见这本书的那一瞬间,书名的美丽与神秘立即便吸引了我,仿佛如鬼上身般,我便决定了这本书为我寒假的读本。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哲理的书,必将有一些枯燥与费解,但经过将近二十天的细细品读,我发现原来这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只是一遍的品读仿佛并不足够。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永恒轮回”这是书中的第一句话,我不禁打了个冷战。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一想法是残酷的。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继而又讲到尼采,非洲部落之间的某一次战争,法国大革命,希特勒,巴门尼德……仿佛就这样被推入了历史幽暗的隧道中来了,黑漆漆的,仿佛没有尽头,但总是在几处闪着光,也许,循着那些光,我们能够找到出口。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的一本书,名字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米兰·昆德拉的人,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会做蛋糕的厨师,但其实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小说家!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吃一个超级大的汉堡,里面有很多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
书里讲了四个人的故事,他们就像是汉堡里的生菜、番茄、肉饼和芝士,每个人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
“你知道吗,这本书里的托马斯,他就像我们班上的调皮鬼,总是到处惹麻烦。
”我对同桌小红说。
小红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那他最后怎么样了?”“哎呀,他最后啊,就像被老师罚站一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我回答。
书里还有个叫特丽莎的女孩,她就像是我们音乐课上的钢琴,温柔又敏感。
她的爱情故事,就像是我们数学课上的方程式,有时候简单,有时候复杂得让人头疼。
“哇,听起来好浪漫啊!”小红的眼睛亮了起来。
“对啊,但是也很沉重。
”我叹了口气,“就像我们背书包一样,有时候觉得好重,但是里面装的都是我们的知识,不能丢掉。
”还有,书里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觉得这句话就像是说,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太轻松了,反而让我们感到空虚。
就像周末没有作业,一开始很开心,但是过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
“哈哈,我懂你的意思了。
”小红笑了,“就像我妈妈不让我吃糖,但是偶尔吃一颗,真的好甜!”“对对对!”我兴奋地点头,“这本书让我想到,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重量,就像我们的书包,虽然重,但是里面装满了知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读这本书,我觉得就像是在和作者聊天,虽然他不在我们身边,但是他的故事和想法,就像是通过电话线传到了我的脑袋里。
他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的事情,比如爱情、责任和选择。
“小明,你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最重要的道理呢?”小红问我。
“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重量,因为它们让我们成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我认真地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存在主义视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存在主义视角《<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存在主义视角》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哲学意味的人生画卷。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生命、自由、责任等重要议题。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身的本质。
在小说中,主人公托马斯的人生轨迹便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托马斯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生活放纵,追求着与众多女性的情爱关系。
他的这种行为看似是对传统道德和伦理的背离,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却是他在自由选择中对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种探索。
托马斯没有被社会既定的规则和价值观所束缚,而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决定自己的行为,尽管这种选择可能带来痛苦和困惑,但他在不断的选择中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小说中的特蕾莎则代表了另一种存在的形态。
她从一个小镇来到托马斯所在的城市,内心深处渴望着一份纯粹而坚定的爱情。
特蕾莎的存在充满了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和对真爱的追求。
她的痛苦和挣扎源于她对托马斯不忠行为的无法接受,以及对周围世界的不安和恐惧。
然而,正是这种痛苦让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真实和深刻。
特蕾莎在不断地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努力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坚持,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托马斯在享受自由带来的欢愉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由此产生的后果。
他的滥情让他陷入了情感的纠葛和内心的矛盾之中,同时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特蕾莎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同样要承担可能失去的风险和痛苦。
这种责任并非是外界强加于人的,而是源于个体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
在小说中,昆德拉通过主人公们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微妙关系,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责任的存在。
此外,存在主义还关注人在世界中的“荒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
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
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
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
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
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
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
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
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生如同谱写乐章。
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安娜可以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车站、死亡这个难忘的主题和爱情的萌生结合在一起,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着她。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活,生活中没有幸福。
生活就是:扛着痛苦的"我"穿行世间。
而存在,存在即幸福。
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米兰·昆德拉《不朽》人们指望不朽,可是忽视了不朽与死亡一起才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不朽》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生活,生活并没有任何幸福可言。
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米兰·昆德拉《不朽》说到不朽,人们自然又不平等。
我们必须有所区别,一种是所谓一般的不朽,熟人之间对一个人的怀念(村镇父母官向往的那种不朽);另一种是伟大的不朽,即一个人活在从来不认识他的人的心民中。
生活中有一些途径,可以从一开始就让人面对这种伟大的不朽,当然,并不一定十拿九稳、但毫无疑问有这样的可能:它们就是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的道路。
——米兰·昆德拉《不朽》“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描写过人类的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要不断的表现自我,彰显自我,要与这个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而另外一种人,他们则有一个做减法的灵魂,他们觉得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经常试图削弱甚至去除和人的关系。
”
——米兰·昆德拉《不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降临。
——余华《活着》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
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中国民生的万象图。
——腾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