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一、病例分析
1. 了解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分析病例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
3. 提供实际病例模拟训练机会,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科知识
1. 掌握心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等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2. 学习专科相关检查、诊断和治疗技术
3. 深入了解各种常见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三、实验技能
1. 学习临床医学实验室技术,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检查手段
2. 掌握基本内科检查方法,如听诊、触诊、压痛点等
3. 提高分析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的能力
四、诊断能力
1. 培养对内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学习临床推理和病情评估,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3. 提高处理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组织专家讲座和学术讨论,拓展学生学科领域的视野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快速掌握和灵活运用
六、教学内容
1. 内科学基本原理、临床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2. 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要点
3. 内科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七、评估方式
1. 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病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医学文献阅读,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操作、技术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是内科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并培养优秀的内科医学人才。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内科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内科学课程提供一个详细的框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内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

2. 目标和要求- 掌握常见的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病例中分析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

-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内科学的基本操作和常见疾病的处理。

-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患者及其他医疗团队成员有效合作。

3. 教学内容3.1 内科学基础知识- 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内科学疾病分类和流行病学- 内科学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内科学的临床表现和病史采集- 内科学的体格检查方法3.2 常见内科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胰腺炎等- 泌尿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等-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3.3 内科诊断和治疗- 内科学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 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内科疾病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内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4.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内科学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原理、病理生理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

- 病例讨论: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网络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内科学相关内容,并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

5. 课程评估-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病例讨论、实践操作等综合评定。

- 考试成绩: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概述内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医学生内科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全面有效地进行内科诊疗工作。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内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二、课程目标1. 系统了解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

2. 掌握内科学的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法。

3. 培养内科学专业技能,如临床技能、沟通技巧等。

4. 培养内科学的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能力。

5. 培养内科学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内科学基础知识1.1 内科学的定义、分类与发展历程1.2 内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3 内科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1.4 内科学的专业术语和表达规范2. 常见疾病的诊疗与管理2.1 肾脏疾病2.1.1 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 2.1.2 尿毒症的诊断和治疗2.2 心血管疾病2.2.1 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2.2.2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2.3 消化系统疾病2.3.1 胃溃疡的诊断和治疗2.3.2 肝炎的诊断和治疗3. 内科学临床技能3.1 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3.2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4. 内科学科研与实践4.1 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2 学术写作与发表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2. 病例讨论3. 视频教学4. 临床实习5. 科研项目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内科学教程》2. 参考书目:- 《内科学概论》- 《内科学临床指南》- 《内科学临床技能》七、考核方式1. 学期考试:笔试和临床操作考核2. 实习考核3. 学术论文评定八、教学进度安排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并根据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评估,确保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九、总结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为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方式,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篇绪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内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等。

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内科学的任务和目的是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医学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成就,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注重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内容1、内科学的学习方法2、内科疾病的诊断3、内科学的进展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一、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医疗、防治和科研的展望。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3、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4、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5、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展望肺炎一、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肺炎的分类(包括解剖分类、病因分类和患病环境分类)。

2、熟悉病原体引起肺炎的途径。

3、掌握肺炎的诊断程序(确定肺炎,评估严重程度和确定病原体)4、掌握肺炎的治疗原则5、了解肺炎的预防6、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

7、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8、了解军团菌肺炎、肺部真菌感染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肺炎的定义、流行病学概况2、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3、肺炎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4、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何确定病原体5、肺炎的治疗6、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X 线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7、感染性休克的治疗8、自学其他病原体肺炎肺脓肿一、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要点。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自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血管病的种类分类、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

2、了解心血管病的预后、研究进展、我国人口死亡率和流行情[重点及难点]心血管病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一、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

二、心血管病的分类病因分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病理解剖分类:心内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病理生理分类:主要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

三、心血管病的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资料作出综合分析(包。

诊断内容应该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

括传统检查项目和新的检查项目)四、心血管病的防治需要针对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康复等几方面进行治疗。

五、心血管病的预后评价心血管病的预后。

六、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

第二章心力衰竭[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特点。

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着重掌握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合理应用;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心衰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主要内容】概述一、心力衰竭定义二、心力衰竭的病因(一)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1)缺血性心肌损害(2)心肌炎和心肌病(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2、心脏负荷过重(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二)常见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血容量增加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5、治疗不当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三、病理生理1、代偿机制:(1)Frank-Starling机制(2)心肌肥厚(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2、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1)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2)精氨酸加压素(VAP)(3)内皮素(ET)3、关于舒张功能不全4、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四、心力衰竭的类型1、按病理解剖分: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2、按病情缓急分:急性心衰、慢性心衰3、按心肌舒缩功能分: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五、心功能分级第一节慢性心力衰竭一、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的最终归宿。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内科学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广泛和重要的学科之一,涵盖了人体各系统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内科学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理解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3.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4.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 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内科学基础1. 内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2. 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3. 病理生理学基础。

4. 临床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

5. 常见临床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

6. 内科学基本技能操作。

第二部分呼吸系统疾病1. 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

4. 肺癌、胸腔积液等。

第三部分循环系统疾病1.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2.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3. 冠心病、高血压等。

4. 心肌炎、心肌病等。

第四部分消化系统疾病1. 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

2. 胃炎、肠炎等。

3. 肝硬化、胆囊炎等。

4. 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

第五部分泌尿系统疾病1. 泌尿系统解剖与生理。

2.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4. 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5.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6.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7.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

8.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

9. 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

10.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11. 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2. 中毒与理化因素疾病: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13. 其他:如恶性肿瘤等。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2024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2024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内科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涵盖了对人体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内科学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内科学知识的纲要,旨在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内科疾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内科学教学大纲(一)为主题,分为五个大点来概述其内容。

正文:大点一:基础知识1.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解剖和生理学:系统介绍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如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等。

3. 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内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

4. 临床表现与诊断:详细描述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如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等。

5.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介绍内科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

大点二:内科专科1. 心血管内科:介绍心血管内科的疾病诊疗方案和常用药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2. 呼吸内科:探讨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3. 消化内科:介绍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4. 内分泌科:探索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5. 肾内科:详细描述肾内科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如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大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强调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2. 临床鉴别诊断:介绍内科疾病鉴别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如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等。

3. 影像学诊断技术:探讨内科疾病中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如X线、超声等。

4.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常见内科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5. 病理学诊断的意义:介绍病理学诊断在内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大点四: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1. 治疗原则:阐述内科疾病治疗的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熟悉:消化系统疾病常用检查方法。

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范围和发病情况。

[重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难点]消化系统疾病常用检查方法及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简述消化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发病情况。

2.重点讲述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史和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重点讲述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

2.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熟悉: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和检查手段。

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

[重点]1.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

2.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1.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一)介绍胃食管反流病概念(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

(三)病理一般讲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及病理学表现。

(四)临床表现重点讲解食管内症状、食管外症状及并发症。

(五)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强调内镜检查是诊断RE最准确的手段。

并可判断本病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介绍洛杉矶分级法。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3.介绍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滴酸试验及食管测压。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与其他食管疾病、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及功能性疾病鉴别。

(七)治疗1.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2.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

3.维持治疗。

4.抗反流手术治疗。

5.并发症治疗。

第三章胃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急性胃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慢性胃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教学大纲(INTERNAL MEDICIN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17110042 课程总学时176(理论总学时96/实践总学时8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4 学分 8.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眼视光、影像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使学生比较系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内科常见的危重病症的抢救知识与技能,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范围广,专业多,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许多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

内科学的教学对于培养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优秀临床医学生具有普遍性意义。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实用内科学(第12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23rd Edition Goldman等主编美国Saunders 公司2007年Davids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20th edition Nicholas等主编Chur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 2006年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采用闭卷笔试。

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理论考试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适当。

主观题分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两种,注重内科学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选择题由试题库筛选,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见习带教内容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指导学生复习理论知识,以病例为中心,选择典型的病人,演示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查体、问诊、收集临床资料、诊断治疗等,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一)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二)熟悉:1.肺炎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肺炎的诊断程序。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特点。

4.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三)了解: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二)一般介绍:1.肺炎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肺炎的诊断程序。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特点。

4.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5.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三. 思考题1、肺炎诊断的程序。

2、肺炎的环境分类及定义,诊断标准。

3、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第四章支气管扩张症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

(二)熟悉:支气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

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

(二)一般介绍:支气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

三. 思考题1、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五章肺结核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和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记录方式);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原则、化学治疗的主要作用)。

(二)熟悉: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病理学;临床表现;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肺结核(定义));其他治疗(对症治疗、咯血处理)。

(三)了解: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鉴别诊断;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生物学机制、统一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激素、外科手术治疗)、肺结核与相关疾病;结核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和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记录方式);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原则、化学治疗的主要作用)。

(二)一般介绍: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病理学;临床表现;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肺结核(定义));其他治疗(对症治疗、咯血处理)。

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鉴别诊断;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生物学机制、统一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激素、外科手术治疗)、肺结核与相关疾病;结核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三. 思考题1、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要点。

2、结核病的分类。

2、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和主要作用。

3、MDR-TB定义。

4、DOTS的含义。

第六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的分级。

(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并发症;治疗。

(三)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预防;鉴别诊断。

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的分级。

(二)一般介绍: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并发症;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预防;鉴别诊断。

三. 思考题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及严重程度分级。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功能检查的特点及意义。

第七章支气管哮喘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诊断;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及其作用)。

(二)熟悉:哮喘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三)了解: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治疗(免疫疗法);哮喘的教育;管理和预后。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诊断;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及其作用)。

(二)一般介绍:哮喘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治疗(免疫疗法);哮喘的教育;管理和预后。

三. 思考题1、哮喘的定义。

2、哮喘的诊断标准。

3、哮喘治疗常用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第九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第三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

(二)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诊断;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二)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心超、血气、血液);鉴别诊断;并发症(心律失常、休克);预后;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

(二)一般介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诊断;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心超、血气、血液);鉴别诊断;并发症(心律失常、休克);预后;预防。

三. 思考题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实验室检查第八章肺血栓栓塞症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肺血栓栓塞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

(二)熟悉: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型;治疗方案(抗凝治疗)。

(三)了解: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溶栓治疗);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肺血栓栓塞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

(二)一般介绍: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型;治疗方案(抗凝治疗)。

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溶栓治疗);预防。

三.思考题1、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程序。

第十章间质性肺病与结节病自学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间质性肺病的诊断。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标准。

结节病病理;临床表现;诊断。

(二)熟悉:肺间质的概念。

间质性肺病分类;诊断方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X线、肺功能);诊断标准;治疗。

结节病的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鉴别诊断。

(三)了解: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分类、其他间质性肺病(肺泡蛋白沉积症、其他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预后。

二.思考题1、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标准。

2、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影像学和肺功能改变。

3、结节病的临床表现。

第十一章胸膜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气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排气疗法)。

(二)熟悉: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气胸的类型;鉴别诊断;并发症。

(三)了解:胸腔积液的胸水循环机制;实验检查和特殊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膜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活检);治疗(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恶性胸腔积液)。

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保守治疗、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气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排气疗法)。

(二)一般介绍: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气胸的类型;鉴别诊断;并发症。

胸腔积液的胸水循环机制;实验检查和特殊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膜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活检);治疗(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恶性胸腔积液)。

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保守治疗、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三.思考题1、胸腔积液渗漏性的鉴别诊断。

2、胸腔积液的病因。

3、胸膜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4、结核性胸膜炎的抽液治疗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5、amman征(名词解释)。

6、胸排气疗法如何操作。

第十二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肺癌的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其他检查(胸部影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