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介绍
成本会计4-作业成本法

本钱会计4-作业本钱法一、作业本钱法概述作业本钱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本钱的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中每个作业或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环境。
该方法基于对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的跟踪,并将这些本钱分配给相应的作业或任务。
作业本钱法的核心理念是将消耗的资源与特定的作业相关联,以便准确计算每个作业的本钱,并为决策提供有关本钱效益的信息。
二、作业本钱法的步骤使用作业本钱法来计算产品本钱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本钱驱动因素: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因素会驱动本钱的产生,例如直接材料的使用量、直接劳动的投入时间等。
2.追踪直接本钱:根据本钱驱动因素确实定,将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与每个作业或任务相关联。
3.分配间接本钱:除了直接本钱外,还存在一些间接本钱无法直接与作业相关联,需要将这些间接本钱按照一定的分配规那么分配给各个作业。
4.计算作业本钱:将追踪的直接本钱和分配的间接本钱加总,得出每个作业或任务的总本钱。
5.分析本钱效益:根据计算出的作业本钱,进行本钱效益分析,评估每个作业的利润决策性能。
三、作业本钱法的优点作业本钱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准确计算本钱:作业本钱法跟踪和分配了每个作业或任务的直接本钱和间接本钱,因此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本钱。
2.提供决策信息:作业本钱法的本钱分析结果为管理层提供了关于作业本钱效益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指导资源配置: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本钱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本钱。
四、作业本钱法的应用场景作业本钱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几种生产环境:1.定制生产:在定制生产过程中,每个订单或作业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业本钱法可以确保计算出每个订单的本钱,并为定价等决策提供依据。
2.批量生产:在批量生产环境中,每个批次可以看作一个作业,作业本钱法可以追踪和计算每个批次的本钱,帮助管理者进行本钱控制和分析。
3.效劳行业:作业本钱法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效劳行业,如餐饮、酒店等。
作业成本法实践要点知识点总结

作业成本法实践要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精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效率、优化决策。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作业成本法的实践要点和相关知识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 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
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的产生是由作业驱动的,而不是仅仅基于产量或直接人工工时等单一因素。
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1、确定作业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出各项主要作业。
这些作业可以是生产环节中的加工、装配,也可以是管理活动中的采购、销售等。
2、划分作业中心将相关的作业归集到一起,形成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其划分应遵循相关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3、确定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依据。
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可以按照机器小时作为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
4、归集资源成本到作业中心根据确定的资源动因,将各项资源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心。
5、确定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的依据。
比如,订单处理的作业动因可以是订单数量。
6、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中心成本总额 ÷作业动因总量7、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根据作业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中,从而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1、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由于成本扭曲导致的决策失误。
2、有助于成本控制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高的作业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
作业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

标题:深度剖析:作业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一、介绍作业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三种成本核算方法。
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和决策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种成本法的内涵、应用以及它们在实际经营中的意义。
二、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不同产品或服务进行成本分配的方法,它强调将成本与具体的生产活动或作业相关联,以便更准确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按照成本对象(如产品、订单或部门)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分配,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控制和管理。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根据具体的作业需求,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核算,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一种以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为基准,对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在计划成本法中,企业制定具体的成本计划和预算,然后根据预算对实际生产活动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
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偏差,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管理。
计划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促使企业在预算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计划成本法,企业可以有效地监控成本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四、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以标准成本作为基准,对实际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在标准成本法中,企业确定产品生产的标准成本,然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成本控制和改进。
标准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通过标准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及时分析成本差异并找出原因,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重新认识,要从以下两三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
这些中国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没法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
因为产品成本我们的目的是计算运输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
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可视化作业贯穿于多维度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上层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必需而建立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估价计算生产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天人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已经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
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
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工作台,并计算最终产品产品服务的程度。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呈现出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马修斯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
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发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的。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通过对企业各项作业进行精确配算,以获取更准确的产品与服务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活动、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构,从而实现对成本的准确计算与管理。
作业成本法首先识别出企业的各项活动和作业,并将成本分配给这些活动和作业的过程,然后再将这些成本分配给各个产品或服务。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为准确,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首先是作业活动分析。
作业活动分析是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以确定与作业相关的活动。
首先需要确定活动,在ABC中,活动被解构为更小的单位,称为作业。
作业是一项可计量的任务或任务组合,是完成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一系列活动。
例如,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焊接、喷漆、装配等都可以作为作业。
接下来是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将企业产生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并通过作业来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上。
具体的步骤如下:1.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作业成本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
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焊接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可能是焊接时间或焊接的工件数量。
2.识别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使该成本发生的原因。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客户、项目等。
确定成本对象是为了将成本更准确地分配给具体的对象。
3.计算活动成本池:活动成本池是指与其中一活动相关的成本总和。
活动成本池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直接成本是与这一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成本。
4.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在活动成本池的基础上,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使用成本驱动因素来计算作业成本,例如,在焊接作业中,可以通过焊接时间来计算作业的成本。
5.分配作业成本到成本对象:最后一步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上。
高级会计实务-作业成本法

第四节作业成本法一、作业成本法概述(理解)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方法作业成本法又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汤▪约翰逊教授共同创立。
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
传统成本法下,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以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作为所有间接制造成本分配依据,在品种少或间接成本数额不大的情形下较适用。
但随着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大大下降,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间接成本”的比重却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制造费用的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直接人工小时等传统成本分摊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如果仍然按照原有单一标准分摊制造费用,则所得的成本核算结果必然失真,而这种成本信息扭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
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依据是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作业成本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还引导企业经营者高度关注成本动因,从而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不足,使传统成本法下的很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都能在新的核算系统中找到相关责任人,并施加必要的成本控制。
(二)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概念(理解)1.资源含义资源是指在作业进行中被运用或使用的经济要素。
所有进入企业作业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它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资源费用既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设备、材料、商品等有形资源的耗费,也包括信息、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无形资源的耗费,还包括人力资源耗费以及其他各种税费支出等分类产量级资源包括为单个产品(或服务)所取得的原材料、零部件、人工、能源等批别级资源包括用于生产准备、机器调试的人工等品种级资源包括为生产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专用化设备、软件或人力等顾客级资源包括为服务特定客户所需要的专门化设备、软件和人力等设施级资源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及建筑物,以及所保持的不受产量、批别、产品、服务和客户变化影响的人力资源等2.作业(1)多样化;(2)相关性;(3)计量成本4.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指具有同质作业动因的作业集合。
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简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进行精确分配,进而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相比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各项活动的实际消耗,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一、作业成本法的意义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准确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信息,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精确地了解不同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进而制定更合理的售价策略,提高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低效和高效的业务活动,为持续改进和资源优化提供依据。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项业务活动上,再通过这些业务活动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具体而言,作业成本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业务活动:企业需要明确其所有的业务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每个业务活动都会产生成本。
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导致业务活动发生的原因,也是用来衡量业务活动消耗的标准。
例如,生产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生产线上的直接劳动时间或者生产线的使用时间。
3. 分配成本到业务活动: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的数据,将企业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项业务活动上。
4. 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根据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以及产品或服务所使用的业务活动数量,计算得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具有许多优势:1. 精确度高: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成本精确地分配到各项业务活动上,避免了成本的漏算或错配,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2. 可比性强:作业成本法可以将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联系,使不同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成本比较更加客观和准确。
3. 决策依据: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合理安排资源、优化流程,提高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法介绍(ppt)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并消除 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盈利 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VS
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 地管理资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 产效率,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
作业成本法介绍
目 录
• 作业成本法概述 •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 •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 •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 作业成本法的前景展望
01
作业成本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 定义: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 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 管理方法。它通过分析企业生产 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将资源 分配到作业上,再根据作业动因 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或服务上, 从而更精确地计算出产品或服务 的成本。
成本动因的选择与确定
总结词
成本动因分析
详细描述
成本动因是指影响作业成本的因素。选择和确定适当的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步 骤之一。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业成本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从而更
准确地分配间接费用。
计算并分配合计成本
总结词
成本计算与分配
VS
详细描述
在确定了各个作业的成本后,需要根据适 当的成本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个作业 中,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最后,将 各个作业的成本汇总,得到组织总成本。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 服务的成本,有助于组织的决策制定和管 理控制。
02
完善理论体系
03
加强实践指导
深入研究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体系, 完善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提高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比较
• 纠正传统成本扭曲,产品z的成本变化是 126 vs 390 • 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信息更详细,比那与有 针对性地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分配
成本分配分三步进行
– 资源分配到产品(直接消耗的材料 人工) – 资源分配到作业; – 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 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 使产品定价及策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 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效 益 • 有助于提高预算制定的科学性 • 有助于降低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期间3作业成本运行 时间
数据接口
作业成本模型
图2 软件体系结构
企业级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结构
企业作业成本信息管理系统
部门1作业成本 核算管理系统
部门2作业成本 信息管理系统
部门3作业成本 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
DB
软件功能
• • • • • 管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 核算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分析与控制 建立企业生产流程的作业链 按作业链及实际成本,及时、准确地核算公司各 种装置、工序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控制 成本。 • 按作业链准确地计算各种装置和工序生产的产品 和半成品的成本,为产品生产、定价、销售提供 决策依据
发展前景
• 受到的关注正在增加,作业成本的概念正在普及。 • 相比其他的管理模式,有明确的实施内容、方式、 理论体系。 • 成本是每一个企业都关注的焦点。 • 实施范围:从生产到所有作业,不只关注生产作 业。 • 体系灵活,适合所有企业,甚至事业单位。
实施难点
• 成本动因的确定 • 基础信息采集 • 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集成,与将来要实 施的信息系统集成 • 在企业现有组织结构下,无明确的应用部 门或者岗位(无直接负责人)
国外作业成本软件的功能
• Oros quick • Lead software • Hyperion 在建立企业模型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在建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方面功能强大。 并能够子定义企业的业务流程 分配方向, 并支持对企业模型的改变。
作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 • • •
降低实施难度。 方便对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是企业信息化的需要。 作业成本规范化的需要。
– 资源动因:决定作业消耗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 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 – 作业动因: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产品的成本对象的标 准。
成本动因举例
人工 电力 设备 折旧
按小时 分配 按钻孔数 量分配
产品x 产品y
钻孔 产品z
机器钻孔作业 人工按工时分配到钻孔作业,电力按实 际计量计入钻孔作业。折旧按实际折旧金额分配计入。 分配到产品是按各产品需要钻孔的数量 小时是资源动因,钻孔数量是作业动因。
传统成本法的计算结果
产品x 500000 580000 990000 2070000 10000 207 产品y 1800000 1600000 2640000 6040000 20000 302 产品z 80000 160000 264000 504000 4000 126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计 产量 单位成本
187 52% 33% 9% 6% 100 %
566 70 % 19 %
352 67 % 15 % 4% 11 % 14 % 100 % 100 %
国外应用情况
香港应用情况
国内作业成本的进展
• 大量的介绍文献 • 很多人投入到该研究领域:实施案例出现, 研究文章,专著,翻译外文专著。 • 应用案例: 西安农业机械厂、西电变压器 厂、铁道部铁路运输成本核算、厦门三德 兴公司 海尔
作业成本法如何成功实施
• • • • 企业领导支持; 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目标; 合理定义作业和成本动因; 实施指导人员与会计人员密切协作;
实施步骤
• • • • • • • 设定目标、实施范围,组成实施小组 与企业的人员交谈 收集信息 建立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开发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运行作业成本核算系统 分析解释作业成本信息 应用作业成本信息
作业一般是有人参与的活动,用动宾词组 描述。
作业的分类 之一
• 单位作业:与单个产品相关的作业 零件加工 • 批次作业:与一批产品生产相关的作业 如:生产 准备 • 产品品种相关作业:如编写零件数控代码 • 支持作业:与具体产品生产无关的作业。 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
这种分类的好处是可以把根据动因设定正确的分配 标准
为降低成本,企业要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 增值作业的效率。 这种分类为降低成本指明了方向。
基本的概念——成本对象
• 成本对象就是指企业的产出,是成本分配 的目标。制造企业的成本对象就是产品。 成本对象也可以是服务。
成本动因
• 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 成本动因分为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
用户关心软件的问题
• • • • •
数据能否自动输入 能否提供系统试运行 可否转化成常用数据格式,如EXCEL. 是否提供分析工具 ABCMS能否和已经实施的系统集成
作业成本软件开发的特点与难点
• • • • •
通用数据接口工具 建立与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需要不断变化 数据分析工具 企业不同的生产模式生产特点在实施作业 成本上有差别
作业成本在国内外的进展
• 作业成本90年代兴起 • 国外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 • 作业成本的应用领域:从制造业发展,应 用到各行各业,包括:化工、医疗、金融 服务、甚至行政事业单位。
作业成本在国内外的进展(二)
• 90年代初期:英国 美国 加拿大作业成本 应用情况: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调查企业数 未考虑实施的企业比例 正在评定的企业比例 已评定但拒绝实施的企业 已经实施的企业 合计
需要注意的几点
• 作业成本并不提供绝对精确的成本信息。 • 作业成本计算复杂,手工计算难以发挥作 业成本的效果,运用计算技术可以有效降 低作业成本的实施难度和计算难度。 •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在不影响现有成本核 算体系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两种成本方 法并行。
软件介绍
• • • • 以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为核心; 用户自定义资源作业成本对象账户; 用户自定义成本动因 用户自主进行成本分配,成本分配可以先 行控制,设定分配方向 • 对成本数据进行多方位统计图形显示 • 定做数据接口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续)
产品x 产品包装 工程处理 管理 合计(元) 产量 单位成本 10000 175000 129000 1814400 10000 181.44 产品y 75000 315000 344000 5236200 20000 261.81 产品z 165000 210000 34400 1563400 4000 390.85
ABCMS的体系结构
• ABC模型 • 项目ABC • 企业ABC
简单的ABC模型
复杂的ABC模型
动因管理
资源动因
直接分配
账 户
资源
账 户
作业动因
作业
账 户
成本对象
分配映射关系
图1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软件结构
决策(定价决策 作业成本预算,购买决策)
成本分析
期间1作业成本运行
期间2作业成本运行
二级体系的优点
• • • • • 系统的设计者是信息的使用者 作业成本系统设计能够深入、详细 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适应 增加了系统的适应性,是系统可扩展。 兼顾了企业与部门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数据接口
• 自主建立数据存储 • 动态接口 • 二次开发接口
系统的通用性设计
• • • • • 自主建立账户 自主定义属性 自主建立作业成本核算系统 动态的数据接口 与数据独立的分析工具
二级作业成本核算体系
• • • • • • 作业成本面向车间实施, 作业成本实施的目的是管理需要 部门之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性;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综合报表 增加了系统的适应性,使系统可扩展。 兼顾了企业与部门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系统的扩展应用
• • • •
作业成本预算 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产品报价 生产损失管理 能力管理
作业成本法介绍
传统成本的不足
• 传统成本计算是以数量为基础,许多制造 费用并不与产品数量相关联 • 传统成本准确性值得怀疑 • 传统成本信息决策相关性差
好的成本核算体系
• 能正确核算成本,尽量降低成本扭曲 • 成本信息与管理相关 • 成本核算的根本步骤: 归集 、分配, 核算准确的关键在于
– 体系设计好 – 分配标准灵活 – 尽量直接计入 避免间接分配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
产品x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装配 材料采购 物料处理 启动准备 质量控制 500000 580000 282000 12000 42000 200 84200 产品y 1800000 1600000 705000 48000 180000 8000 168400 产品z 80000 160000 225600 140000 378000 2000 168400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图
资源 动因
作业 动因
资源
作业
产品
基本的概念——资源
资源是企业的各种耗费,也就是计入产品 成本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 工、制造费用。
基本的概念——作业
• 作业又可件 生产 准备,运输物料,编写数控代码,更改工 艺。
基本理论
• 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间接成本发生 作业是产品和间接成本的中介
生产一件产品,需要材料10元,加工一次,检验三次; 完成一批产品需要生产准备一次。每加工一次需要人 工0.2小时、设备2小时、电力2度,检验一次需要人工 0.3小时。生产准备一次需要人工2小时。这里产品消 耗人工、设备是通过加工、检验、生产准备这些作业 为中介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