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老师在课堂中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老师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
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二、习得无助书中描述了这样两个场景:场景一:描述A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及这类学生对课堂、考试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场景二:描述B老师对上班无奈的心情,两个场景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头痛的教育现状——学生无心,老师无奈。
之后通过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实验”得到了这个“习得无助”的现象。
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继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不仅仅是学生会产生“习得无助”现象,其实老师也会“习得无助”,有时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有时面对乱哄哄的课堂纪律……我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个学生实在是无可救药了,随他去吧;这个班级我已经费尽心思了,可就是不见效果,算了,我已经尽力,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但作为老师我要有坚定的信念,绝对不能走进自己的精神误区,要相信有些感觉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了,结果总是会很明朗的,一定会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最无奈最煎熬的日子。
三、充实自己,广阅书籍。
读百家经典,才能做幸福教师,《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唐全腾先生是台湾的一位化学老师,他在进修了心理学以及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之后,才写了这本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关注与引导。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克服不足,成为自信而积极的人。
最近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教师心理学指导书。
本书由心理学专家写作,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品德情感的培养。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是深刻而积极的。
本书在内容上非常详实,介绍了很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知识。
比如,作者阐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总结了情绪管理的技巧,回答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受到作者的丰富经验和看问题的深刻性,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1、它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本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之友,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提供了很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技巧和科学方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成长成为积极向上的人非常重要。
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和情感,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影响学生的情绪。
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阅读并加以运用,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1《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
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
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
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
起初,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也没有让人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像一位亲切的朋友,把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我听。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学生“从众心理”的部分。
书里提到,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那么原本不太爱学习的同学也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
那是一个初一的班级,刚刚接手的时候,我就发现班级里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上课总是交头接耳,作业也不认真完成。
我试过单独找他们谈话,也给过一些小惩罚,可效果都不怎么理想。
有一次上课,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同学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不错。
这时候,我发现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居然也抬起头,认真地听着同学的回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和羡慕。
我灵机一动,马上表扬了那几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并且给了他们一些小奖励。
接着,我又把目光转向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微笑着问他们:“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回答这个问题呀?”他们先是一愣,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从那节课之后,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上课的时候不再总是捣乱,偶尔也会跟着大家一起思考问题。
我趁热打铁,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那几个调皮的孩子渐渐地融入了集体,他们发现,当自己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活动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能收获知识和快乐。
就这样,一个原本有些混乱的班级,因为这种积极向上的从众心理,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在大家的影响下,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兴化市西郊中心校许丽娟“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这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封面上的一句推荐语。
是的,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
作者从一个个鲜活的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故事入手,通过故事背后的分析,引出心理学专业知识,读来生动,又启人深思。
它让我们对有关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这本书共有三章,分别是学习、关系和决定。
每一章又分为不同的几个篇,几乎每一篇都先举一个事例,或是说一段故事,希望能帮助读者克服“知识恐惧症”,而且书里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实例。
通过这些实例,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别栓释了多种现象或概念,因此特别具有说服力,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更容易接受、理解与信服,也因此更能产生共鸣。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
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
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
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就像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原本以为心理学是一门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学科,没想到在这本书里,它变得如此生动有趣、贴近实际。
书里提到的很多心理学现象和原理,都让我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找到了对应的影子。
比如说“从众效应”,这让我想起了一次班级活动的组织。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每个班级都要出一个节目。
我想着让同学们自主报名,展现他们的才艺。
可是等了几天,居然没有一个同学主动报名。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这可咋办?后来我私下找了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同学,鼓励他们带头报名。
结果这几个同学报名后,其他同学也纷纷跟着报名了。
原来,大家都在观望,看到有人带头了,就觉得“既然他们都参加,那我也参加吧”。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
还有“视网膜效应”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问题,觉得很多同学的字写得不够工整、漂亮。
结果那段时间,我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糟糕的书写,越看越生气,甚至觉得这是个天大的问题。
可当我调整了心态,不再过分纠结书写,而去关注他们在学习上的其他优点时,我发现书写的问题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了。
这让我明白,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一方面时,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它,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讲解,更是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曾经有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无论怎么努力,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渐渐地,他对数学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讨厌这门学科。
我当时只是一味地督促他多做题、多学习,却没有真正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现在想来,他可能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如果当时我能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也许结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你对一个学生寄予厚望,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这种期望,他往往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必然学过心理学。
但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加以运用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给了我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在几乎每一篇论述之前,先以一段故事或实例来铺陈,来加强读者对这些心理学知识的了解。
读了这本书,确感有趣,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破窗效应的论述。
美国学者研究指出,在一栋建筑物里,若是有一扇窗子的玻璃打破了,却没有做任何的处理,很快地就会再破第二块、第三块。
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整个破坏的速度更会呈倍速上升。
关于调皮学生的控制。
班主任要对班上调皮的学生严格控制,加强管理。
尤其要抓好带头的。
如果对这些调皮学生疏于管理,会干扰整个班级教学秩序,也牵制班主任大量的精力。
我班有一学生陈某,刚到我班时很是调皮,我对他以前的表现也早有耳闻。
所以我对他特别“关照”,控制和他一起玩的学生,经常找他谈话,适时加以鼓励,所以一段时间下来转变很大。
我想如果当时不及时采取措施,他就会带动一部分学生调皮,形成破窗效应。
现在不是他影响别人,而是好学生影响他。
事情变好或变坏,往往只是一个关键点的突破而已,坏同学多到一定的量,全班就会快速沦陷;好同学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全班也会快速地步上正轨。
作为班主任要知道破窗效应的道理,控制好班级的调皮学生。
对控制调皮学生,在开学第一个月最为关键,如果能有效控制调皮学生,让好学生带动整个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班级团结,,奋进,有朝气。
关于学困生的管理。
对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教师不能对之失去信心。
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无论从学生个人方面还是从整个班级方面都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否则也会形成破窗效应,后果严重。
我班有一学生杨某,学习很不理想。
课后我找她谈话,告诉她,你不要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每一次只要进步就是成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心得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
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在本文中,将分享一些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一、认知发展与学习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处理、储存和运用信息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幼儿期的学生主要通过感官经验来获取信息,而青少年则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情绪与学习动机情绪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学生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管理情绪,提高学习动机: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其次,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展性反馈与激励发展性反馈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积极和待改进之处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激励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运用奖励、表扬等激励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驱动力。
四、学习目标与自我概念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动力来源。
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关注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期望,对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社会互动与合作学习社会互动是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环境。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