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论文提纲

合集下载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泊享受。

这部著作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和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诸葛亮的悲剧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

他们生与“命”,“数”抗衡,忠于刘蜀政权,独自苦撑危局,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真至累死。

恰恰相反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

在历史的道德和人格的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正是“英血空劳销笔简,大星无复系云天,就令嗣子非庸主,运不兴刘变枉然。

”①的憾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叹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

”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

……因此,悲剧不是悲哀,悲惨,不是叫人们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愤、悲壮,能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②诸葛亮的悲剧历程感人最深,特别他百折不挠的人格意志力量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

下面就从诸葛亮的伦德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此形象的悲剧美:(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

”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

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浅论三国中诸葛亮的成与败

浅论三国中诸葛亮的成与败

目录摘要 (1)绪论 (1)一、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并非伟大的军事家 (1)二、诸葛亮为何在政治方面上有非凡的功绩 (2)(一)、他有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治国精神 (2)(二)、他具有通达权变、致思远益的谋略思想 (3)(三)、他具有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4)三、诸葛亮为何不是伟大的军事家 (4)(一)、谨慎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4)(二)、他不成功的用人之道,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6)参考文献 (7)浅论三国中诸葛亮的成与败剑河县2011秋汉语文言专业:鲍先琴 1152002518191[内容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治国精神,通达权变、致思远益的谋略思想,以及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方法,使他取得了非常大的丰功伟绩,然而,又正是因为他的谨慎的性格及他在军事上的用人失误,导致他最终没有成就蜀汉的千秋霸业,正所谓是“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关键词]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功绩罪人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心怀天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

他辅佐刘氏,力图复兴汉室。

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六出祁山,北图中原,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与灵魂。

他尽管是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在小说中也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也有不少的过失,只不过被他的神化外衣所掩盖而已。

他在治理国家方面所获得的功勋伟绩众所周知,这就是他人生的伟大成就,在军事方面所留下的遗憾,也正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败。

诸葛亮的缺点论文

诸葛亮的缺点论文

诸葛亮的缺点论文诸葛亮的缺点论文摘要: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大多数研究者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

但一个人终究是有缺点的,诸葛亮的形象也并非完美无缺。

本文从多种角度,全面地客观地重新认识诸葛亮的形象。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缺点一、诸葛亮的缺点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每一个人都是优缺点并存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一)战略方针的缺陷推崇诸葛亮者,首推《隆中对》,甚至说这是“千古一策”。

平心而论,诸葛亮能在隆中而观定三分天下,确属不易。

但缺乏必要实践历练的《隆中对》,是免不了缺陷的。

1.荆、益二州,一个易攻难守,一个易守难攻,中间是三峡天堑,难以连接在一起,难免就顾此失彼。

而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属魏,则攻吴轻而易举;荆州属吴,则吴国的江防体系得到巩固;荆州归蜀,则吴魏两家都存在巨大威胁。

东吴之所以肯把荆州借给刘备,只是想让他帮助分担一部分防务,当孙权的统治巩固后,就会重新拿回荆州。

如此战略要地,两方都虎视眈眈,而蜀国又不能够有充足的兵力留守,可以说失荆州为必然之中。

2.“出秦川”很明显是在效仿韩信的《汉中对策》,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自汉中入秦川,在富饶的关中建立根据地,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可是时过境迁,此关中已非彼关中,富饶已是过去,蜀道艰难,战事一旦长久,粮草就难以为继。

如果不能就地取食,北伐就只能中止了。

(二)用人的失误丢荆州对蜀汉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是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

关羽智勇双全,却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本来关羽可以东和孙权,这样可能就不会造成后来的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甚至孙权希望与他联姻,也被他不留情面地驳回。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留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的又一次用人失误,而这次用人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议论文范文诸葛亮的罪恶——《三国演义》读后感

议论文范文诸葛亮的罪恶——《三国演义》读后感

议论文范文诸葛亮的罪恶——《三国演义》读后感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

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

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

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

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

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

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

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连灭绝人性的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甘拜下风。

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

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

这是中华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

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

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主考单位:2012年 10 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提要】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为光辉的。

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本文从他经天纬地的才华、神鬼难测的智慧、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擅长建设的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他的智者形象。

而从其忠于正统,蔑视乱臣、任人唯贤、执法严明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来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

最后从其用人方面的缺陷和历史、天下大势等方面深入分析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原因所在。

本文从《三国演义》中的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中总结、归纳出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描绘出他形象中光辉的一面也总结出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所在。

不过无可置疑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对中华人民和本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性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可以为《三国演义》的读者提供一点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智者良臣悲剧英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

”那么首先,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

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

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的风流飘逸的雅士形象勾勒的无比鲜活。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刘禅即位,朝廷事务皆听于诸葛亮裁决。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伐南蛮,以刚柔相济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获,终将其降伏。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摘要:《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

但正是这位‎近乎于神的‎人,作者却让他‎以一个悲剧‎的形象贯穿‎于小说之中‎。

看罢《三国演义》,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为报刘备三顾之恩,而与天命抗‎衡,是其“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时‎”的人生悲剧‎;一生追求淡‎泊、宁静,却事必躬亲‎,是其命运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在“君尊臣卑”的历史环境‎下,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现出的是‎一种“儒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的悲剧文化‎意蕴。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弃隐入‎仕,从此便开始‎了他神奇而‎又饱受沧桑‎的一生。

从智夺荆洲‎到刘备入川‎,接着是平定‎南蛮,然后六出祁‎山,最后死在五‎丈原。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不已。

他一生都在‎为刘氏尽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

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

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

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赵晓忱
( 鲁迅美术学 院
辽宁 沈阳
10 1 ) 86 1
【 摘要】 《 国演义》是我 国长篇历 史小说 的开 山之作 。 罗贯 中以深情 的笔调 ,赞 美和 鞭挞 了他 所 三 爱憎 的人物 。在整个 小说 中 ,作 为核 心 角 色出现 的诸 葛亮 ,他 的悲剧命 运表现得 最 为突 出,具有 巨大 的 艺术感 染 力。他 的悲剧有 天命 的一 面,他 的性格特质 对其 悲剧命 运产 生 了深 刻影响 ,同时微 妙 的君
命。

孤之重 ,为 了 “ 忠义 ”价值观 的完全 实现,诸葛亮竭 力忍受 身 体 上 的 疲 顿 ,克 服 精 神 上 的 劳 乏 , 为 了一 个 明知 不 可 能 完
成 的理 想 而 殚 精 竭 力 , 死 而 后 已。
( ) “ 小慎微 ”和 “ 二 谨 事必躬 亲”
“ 小 慎 微 ” 和 “ 必 躬 亲 ” 构 成 了 诸 葛 亮 个 人 悲 剧 谨 事 的两 大 难 以超 越 的事 业 人 生 障 碍 。这 也 是 由个 人 悲剧 走 向 社 会 、时代 悲剧 的津梁 。 由于诸葛亮谨 小慎微 、事必躬 亲,大 权独揽 ,忽视人才 的培养 ,造成蜀汉 人才的过度 匮乏 ,专权 而 不 放 权 ,集 权 而 不 分 权 。


诸葛亮的悲剧有天命观 的一面
在 《 国演义》 中的诸葛 亮,就是在与 宿命的不断抗 争 三 中 , 最 终 走 向毁 灭 的 。他 的悲 剧 精 神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是 知 不 能 兴 汉 而 出 山 ; 二 是 知 不 能灭 魏 而 北 伐 ;三 是 知 不 能 保 蜀 而 尽 保 蜀 之 心 。 《 国 演 义 》所 展 现 的 三 国历 史 三 进 程 带 有 浓 厚 的 宿 命 色 彩 ,这 与 作 者 罗 贯 中 的 天 命 观 思 想 密 不可分 ,罗贯中赋予 了诸葛亮 亦人亦神亦妖 的灵魂 ,他 能够 清醒地意识 到命运安排与个人 抗争 的对立 。诸葛亮虽然在 智 慧上是神或是 妖,但他在 肉体上毕竟还 是凡 人 ,他苦苦 为之 奋斗 的理想和 事业恰恰都 是违 背天命 的。诸 葛亮最后 的 日子 十分痛苦 ,在 五丈原夜观天象 ,已知 自己命 在旦夕 ,此 时的 苍凉和 内心 的孤独来 自他深 重的危机感和 强烈的使命感 ,他 清 醒 地 意 识 到 在 他 有 生 之 年 已无 力 完 成 伐 魏 兴 汉 之 大 业 。 中 国 的历 史 是 一 部 分 久 必 合 、 合 久 必 分 的 历 史 。因 此 三 国 “ 分 久 必 合 ” , 一 统 于 晋 ,是 历 史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也 符 合 当 时 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北方高于南 方的现实 。诸 葛亮 一 人的抗争改变不 了蜀汉灭亡 的命运 。

试论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成因

试论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成因

常州大学期末论文(2012届)学生陆小露学号 ********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21题目试论诸葛亮的“忠君”悲剧校内指导教师李承辉二○一四年六月试论诸葛亮的“忠君”悲剧陆小露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江苏常州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完全是“忠君”思想的楷模,但是他也不能阻挡命运长河发展的步伐,这无疑成为了一个悲剧。

以刘备的死亡来界定分析诸葛亮前后“忠君”思想的不同:前期“忠君”是为了实现个人抱负,带有更多的主观积极色彩,悲剧意义在于再有才能的臣子改变不了君主的心意,也只会导致国家衰败的事实;后期“忠君”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兴复汉室”的“遗命”,则带有更多的被动压力因素,悲剧意义在于人在与天命的抗争中,有心改变却无力回天的失败定律。

客观分析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忠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忠君;悲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西蜀的贤相,被塑造成了半人半神式的智慧的化身,不仅具有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华,而且几乎拥有了忠诚、谦虚、沉着冷静、济世爱民、意志坚定等一切人性的优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却也未能够完成自己的抱负理想,一生殚精竭虑,也没有能够实现讨平曹魏、兴复汉室的政治愿望,反而落得个积劳成疾、抱憾终身的结局。

他在《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极大地表现了“拥刘反曹”的忠君、正统观念,而作为全书的主人公,诸葛亮可以说是“忠君”的典范了。

从出山一直到死,诸葛亮的政治生涯中始终贯穿着“忠君”的思想行为准则,但是他的“忠君”并没有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让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悲剧意味。

一、前期“忠君”——为实现个人抱负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心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 其才不可量也。

他隐居隆中,只是“待时”,是在选择一个真正值得辅佐的明主出现。

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有“乱世奸雄”之称的曹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血脉,素有“仁慈”的美名,符合诸葛亮身为儒士的思想观念中的理想君主形象;其次,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在出山时诸葛亮就明确表示:“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论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
提纲
标题:浅论诸葛亮悲剧的主观因素
一、诸葛亮对三足鼎立后的形势判断不明
隆中晤对诸葛亮准确分析形势,并帮助刘备制定了合理的战略方针,使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初步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目标。

三足鼎立后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姜维不顾曹魏强大难撼、孙吴反复难信、蜀汉百废待兴的形势,急功近利,强行北伐,严重消耗蜀汉实力,使蜀汉快速衰落,最先灭亡。

二、诸葛亮在用人和培养人才方面失误严重
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失误严重。

赤壁之战时派关羽守华容道,导致关羽故意放纵曹操逃脱;用关羽守荆州,导致重要战略根据地的丧失。

轻信并使用马谡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首次北伐劳而无功。

猜忌、防备魏延,甚至拒绝魏延的合理化建议,最终逼得魏延走上反面。

忽视人才的招纳及培养,使蜀汉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三、诸葛亮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
诸葛亮自己宣扬才智,并利用别人为自己做夸大宣传,使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

诸葛亮在三国纷争中的表现没有彰显出其个人的奇才大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