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考纲直击本章预计分值:10~15分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症、证、病症、证、病的区别见表1-1。
表1-1症、证、病的区别名称范围内容举例症个别现象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鼻塞流涕、嗳气、肢冷、脘腹痞满证某一阶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肾阴虚、风寒犯肺、肝胃不和、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病完整的全过程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PPT课件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药物的色、味的五行属性:
白芍
• 青色、酸味入肝 •赤色、苦味入心
•黄色、甘味入脾 •白色、辛味入肺 黑色、咸味入肾
丹参
白术
石膏
黑芝麻
2.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治疗疾病时,要依据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疾 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难经》”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盛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 之-《金匮要略》 。”
如:以火为例 水克火 , 火生土 以克水 ,水克火 ; 使水对火的克制不致过分造成火的偏衰。 木生火 , 火生土 以克水 ,水生木 ,木生火 ; 以保证火不会偏亢。
五行制化
生中有克 , 克中有生 , 相反相成 , 以 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 , 促进事物 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在相生中有克制 , 在克制中求发展。
3.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 ,累及 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常见:母行虚弱 ,引起子行亦不足 ,终致母 子两行皆不足。 如“水竭木枯”
五行的母子相及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 ,影响 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常见 子行太过,引起母行亦亢盛,导致子母两 行皆亢盛,即“子病犯母”;如火旺木亢。 子行不及,累及母行,引起母行不足,导 致子母两行皆不足,即“子盗母气”。如木 虚水亏。
2.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病变的色部相生,表示 病证为顺。 病变的色部相克,表 示病证为逆。
3.脉象与季节 在疾病中,脉象变化与时节相应,表示 病证为顺。 如 《四言举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3中医学基础课件-五行学说

木过盛 乘土
木 木本身虚 被金乘
(四)五行相侮:侮,欺侮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 有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故 又称“反克”
相侮发生的原因:
①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侮:某一行过于强盛,而反克其所不胜。
②不及相侮:某一行本身虚弱,不仅不能克制其 所胜,反而遭受其所胜的反克。
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 克制,反而对金本身进行反克,称作“木侮金”;另 一方面,也可由于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 进行克制,反而遭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形成
了以五脏以中心的五大系统,分属于五行, 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如:自然界的木有生发、条达、舒畅 的作用(一方面生长向上,另一方面还要 充满柔和),而肝主疏泄,有喜条达恶抑 郁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自然界的火有温热、炎上的作用;而 心对人体有温照的作用,故以心属火。
自然界的土性敦厚,有资生、助长万 物的作用;而脾主运化,可以输送水谷的 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以人体气血的生化 之源,故以脾属土。
自然界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而肺 主气,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的特性,故 以肺属金。
自然界的水寒凉、滋润、下行,而肾 主水藏精,对人体具有滋养的作用,故以 肾属水。
(二)五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 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 用。
如:水可以使火熄灭,所以说水克 火。
五行相克的规律(次序):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
火
木
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ppt课件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ppt课件
8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ppt课件
9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
相生—相互资生 相克—相互制约
次序:原因有“太过”和“乘不及”。例:
相
木乘
乘
原因:不及: 木乘
土乘
土
水 乘火
太过:
木乘
乘金
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过于亢进)(正常水平)
同:次序相同
相克与相乘 异:相克表示生理现象,
相乘表示病理现象
ppt课件
15
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
制。又称“反克”。
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曰曲直:向上向外生长、舒展、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暖、炎热、上升、光明、昌茂、盛;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清洁、发声;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ppt课件
7
三、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
1、归类的标准 以五行特性为依据; 2、归类的对象 以人和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为对象
胜气复气出现的原因: 胜气的出现是由于五行中一行太过(包括绝对亢盛和
相对亢盛) 复气的出现是由于胜气的出现,“有胜则复” 五行的胜复又称“子复母仇”,通过胜复调节机制, 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 其整体的平衡。
ppt课件
14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 或克制。又称“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同 。
第一章 第三节 五行学说

⑤情志相胜疗法课我们讲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的概念、次序和关系;五行之间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复习参考作业题
1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
2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是什么?
3五行的特性各如何?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的概念、次序和关系;了解了五行之间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班级
10级大专
专业、层次
护理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大小班)
小班授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节:五行学说
基本教材主要参考书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目的:
掌握:1.掌握五行的概念。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的概念、次序和关系。
了解:1.五行之间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①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
②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与胜复
①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②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
(3)五行乘侮
①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
②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①指导脏腑用药;
②控制疾病传变;
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相生关系的治则治法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课件一、介绍想象一下这五行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五种不同角色,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金代表收敛、坚固;木代表生长、舒展;水代表流动、润养;火代表温暖、明亮;土则代表稳定、承载。
这五种力量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就好比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各有各的功能,又共同协作,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1. 五行学说的概述一提起五行学说,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五行学说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五行学说就是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归纳成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还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五行学说可是中医的宝贝,就像是咱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遗产。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与这五行元素息息相关。
五行学说帮助中医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五行学说究竟有哪些奥秘和深意吧!相信你们会跟我一样,被它的智慧深深吸引。
2.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一提起中医,你是不是就想到神秘的穴位、神奇的草药呢?其实中医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中五行学说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简单来说,就是用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来解释世界的万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五行学说正是连接天地万物的桥梁,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五行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脏腑学说。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能够全面分析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状况,进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再者五行学说还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演变和转化,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某些疾病在五行中的“火”行过旺时容易发作或加重,而通过调理五行平衡,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0)--五行的概念课程答案网课答案刷课1291357910

第1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测验:
一、单选题 1.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 炎上 B 稼穑 C 润下 D 曲直 2.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 水和火 B 土和金 C 金和木 D 木和土 3.下列哪项属于五行之“木”:
A舌 B目 C鼻 D耳 4. 五色之黑,在五行属:
A.木 B.火 C.土 D.水 5. 下列各项,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1.试述五行制化及其规律。 答案: 一、1A 2B 3B 4D 5A 6B
课程答案网课答案刷课1291357910
二、1.ABD 2.ABE
三、1.曲直 2.炎上
四、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
相生的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复母仇)。金克木,木克土,而
土又生金,制中有生,才能维持三者间的协调平衡。这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
必须寓有相生,才能维持平衡。换句话说,被克者本身有反制作用,所以当发生相克太过而
产生贼害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课程答案网课答案刷课1291357910
1. 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
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
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
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时事物相对平
受水之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
系是平衡的。另一方面,水与火之间,又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五行学说
《郭进朝录入文本》一,五行的概括:
1.阴阳五行学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生克制化乘存的规律,
2.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维,
3.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所构成,
4.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
5.都是在这五种物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6.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应用于中医学,
7.用以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
体表与内脏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8.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9.所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0.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二,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
①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②五行中是“五”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③“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4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三,五行的特性:
1.五行特性,是古人在长期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接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2.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
3.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①“木日曲直”曲,屈也。
直,伸也,
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②“火日炎上”炎,是楚烧,炎热光明之意:上,是上升,炎上
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③“土庄稼穑”爱通归,稼,种植植物谷物,穡收获谷物,
稼穡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
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
—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
○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四,事物的现象和归类:
1,依据五行各自的归类,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
2,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
3,主要取像比类法和推演络绛法着两种,
①取像比类法:“取像”即是从事物的形象
【形态、作用、性质】由找出能反映本质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五行各自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
②推演经络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推弹归纳其他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4,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
以空间结构的五个方位,
时间的结构四时或五季,
人体的五脏结构为基本根架,
5,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按其属性进行归类
6,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7,形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8,用以说明人体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五,五行学的基本内容:
1,五行学说有两种结构模式:
①一是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简称“相生相克”模式
②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简称“中土五行”,模式,六,生克五行:
1,生克五行模式:生克五行模式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具有对等的既递资生又间相克制的关系,
2,五行中的一行即可生他,也可被生
3,即克制他行,也可被他行克制
4,生克五行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五行是相生与相克,制化与胜复,相乘与相侮和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6.相生相克是指五行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资生和制约的关系,
7.五行的制约和胜复,是指无行系统中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
8.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与制化胜复的关系,从而稳定五行结构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9.促进事物的生生不息,五行的相乘相侮与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变化,
10.主要阐释某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病理变化,
七,行相侮:
1,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制克
2,五行相侮的次序: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赤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①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是原来的克制它的一行。
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②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向克制,
4.总之,相乘相侮都是在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5.相乘相侮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6.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同时可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7.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五行之间异常的变化,
①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繁及其子行,终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②母病及子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齐不足,统治母子两行皆不足,
③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4母子异常,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有三,
○5一般子行看出盛,引起母赤亢盛,结果是
母子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6子行虚弱,上犯母行引起的母行赤不足,
终致母子俱不足,
○7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
称为“子盗母气”,
八,中土五行:
1,中土五行:指土据中央,木火、金、水分布在东、南、西、北四方的五行模式,
2,这一模式中,五行之间是有主次的,
3,中土模式来源于古人对方位和季节认识的“河图”,
4,中医学将五脏中脾属中央,脾有主四时而长养和调节肝、心、肺、肾四脏功能,
5,另外,早其心属土居中,脾属木位东方,肺属火位南方、肝属金位西方、肾属水位北方的中土五行模式,
随着时代知识更新逐渐变化,
九,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的应用,
2,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技能活动,
3,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4,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5,并以五行的两种模式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6,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说主要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生克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行系统,
②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脏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
还可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经络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域功能,
③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
○4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生理病理系统,
○5同时又将自然界的方位、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6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联系的整体,
○7五行学说不仅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
○8还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说明脏腑技能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9中土五行模式对于五脏病证处理,要综合分析、整体调理、灵活应用脏气升降及脾胃为枢理论,
○10四像体质的表现与四时方位是一致的,与四时所匹配脏腑是相通的,
○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