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秋水(庄子)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解题)本篇以篇首句的首二字为题,主要在记述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讲述大道之理。
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分段处理。
主旨在从时间、空间的局限说开去,引出相对主义的理论,贯彻其返真离俗的主张。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一),两涘渚崖之间(二),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三),望洋向若而叹曰(四):“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五);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六),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七),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八)?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九),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解说(一)“泾流之大”:“泾”通径,直也。
“泾流”直冲的水流,形容其奔腾之势。
(二) “两涘渚崖之间”:“涘” 水边。
“渚” 水中的小洲。
(三)“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转也。
或以回头为释,已有人指其非是。
因河伯之来,正面向大海,不能回头与海若交谈。
又有以改变其骄傲神色为释的,但“旋”之为转,只是回旋,不是改变,故亦非是。
秋水(庄子)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秋水(庄子)阅读附答案附翻译秋水阅读附答案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属予作文以记之B.闻道百/操蛇之神闻之C.以为莫己若/皆若空游无所依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兄何见事之晚乎9.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天的雨水时常落下,众多山里的水都汇入河流。
B.望洋向若而叹曰--(河伯)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洋,面对着海神若感叹道。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况且我曾经认为孔子的学识也不算多。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那么,(改正错误的认识)就危险了。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河在秋天洪水暴涨时河面大增,站在河边,连对面的牛和马都看不清楚。
B.河伯本以为自己天下最为壮美,到了的北海面前,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C.河伯由自喜自满到自省自悟,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是本文所要给人们的启示。
D.文章以秋水为题,实则主要写河伯,通过河伯望河与望海的前后变化及感慨,点名文章的寓意。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外在特征明显,连平顶山花莲洞的妖魔银角大王都能对着影神图--指认:这骑着白马的是唐僧,这毛脸的是孙行者,这黑长的是沙和尚,这长嘴大耳的是猪八戒。
B.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水浒传》中阮小五、阮小七兄弟唱的这首山歌,形象反映了梁山起义者的反抗精神和忠君思想。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名家类文:秋水(节选)(《庄子》)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1至,百川灌2河;泾3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4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5其面目,望洋6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7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8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9见笑于大方之家10。
”注释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10.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作品赏析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
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从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
庄子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文也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22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韵味。
文中的形象也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思维冲浪1.《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析《庄子·秋水》注释三误

析《庄子·秋水》注释三误作者:谢序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1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之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课文中对这段不到一百字的文字所做的注释有三处失误。
(一)课文注释:“【旋其面目】:转过脸来。
旋,掉转。
面目,指面部。
”注者把“旋其面目”解释为“转过脸来”有望文生训的毛病;把“面目”解释成了“面部”,是忽视了“面目”一词的语义特点。
给古文作注,训诂学里有一个原则,就是所解释的词义的正确与否,必须接受语境的检验,就是说,作注者对词义的解释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对词义的制约,所解释的词义一定要与上下文意相吻合。
首先,从词语解释必须受语境检验的训诂原则来看,“转过脸来”这个意义不能与文章的语境吻合。
因为从河伯“至于北海(渤海),东面而视”这句话来看,这时的河伯正位于黄河入海口与渤海之间,且面向东方。
如果河伯这时“转过脸来”,就成了面对黄河的入海口、“西面而视”、背对北海之神若了,那么怎么还有下文的“向若”——面对(东方的)海神若呢?这就显然与语境相矛盾了。
而另一方面,从行文上来看,这段文字先写河伯见黄河“泾流之大”而“欣然自喜”的自滿自大,再写它见到北海“不见水端”的浩渺壮阔之后,对自己自满自大的反省悔叹,文章层意转折十分清楚,据此,“始旋其面目”应是强调河伯的态度改变的,而不应是“转过脸来”。
其次,从“面目”一词的语义构成来看,注者把“面目”解释为“面部”、“脸”,那么“目”字的意义就缺失了,这就是把“面目”看成了偏义复合词。
可是“面目”这个词不是偏义复词。
因为“面目”这个词的词义有一个特点:它的构词语素“面”与“目”的语素义组合在一起后形成了借代新义,泛指面貌。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附翻译)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附翻译)《庄子·秋水》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10分)井之蛙。
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庄子·秋水》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译: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②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译: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1/ 3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⑵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则寓言演变成现代哪个成语并指出有什么寓意?(4分)答:井底之蛙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参考译文: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
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
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总结:
文言词语:及时整理
分类积累
再读 · 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思考讨论:
河伯是一个 的形象。
你从河伯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成语辨析与运用
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 望洋兴叹: 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 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 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 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 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 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 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又名《南华 经》,今存三十三篇,分内 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 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寓言:文学作品的
一种体裁。常带有讽 刺或劝戒的性质,用 假托的短小精悍的故 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 个道理或教训,言近 而旨远。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
宽广的大海
“野语有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波澜壮阔的大海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非
攻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反对攻打别 国的侵略战争。
诵读 · 疏通文字 泾流
jīng liú 直流的水波
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
sì 岸
wà ng yá ng
shǎo qīng 小看 轻视
仰视的样子
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
大方之家
dà fāng zhī jiā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诵读 · 疏通文意
秋 水 时 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多的小水流都 注入了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 水是这样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
两岸和沙洲之间, 分不清 是牛是马。这 时候,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 全在
己。
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它顺着河流往东走, 到了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
面朝东一看, 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
墨子,名翟,战 国时鲁国人(或 说宋国人),墨 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 爱‛‚非攻‛; 主张节约,反对 浪费、厚葬殉 葬。
断句方法:
★1、看虚词,定句读。
句首:夫、惟、盖、凡、窃、清、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尾:乎、也、矣、欤、焉、哉等语 气词常常用在; 句中:以、于、为、而、则、者等词 常用在。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 就有助于句读。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然后分别 在括号里写上一个成语来概括它的意思 虎 求 百 兽 而 食 之。 得 狐, 狐 曰 子 无 敢 食 我 也, 天 帝 使 我 长 : ‚ 百 兽, 今 子 食 我, 是 逆 天 帝 命 也。 子 以 我 为 不 信, 吾 为 子 先 行, 子 随 我 后, 观 百 兽 之 见 我 而 敢 不 走 乎 虎 以 为 然, 故 遂 与 之 行。 兽 ?‛ 见 之 皆 走, 虎 不 知 兽 畏 己 而 走 也, 以 为 畏 狐 也。
★2、找名词(代词),定句
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 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 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 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 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
★3、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 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 句读。
(
狐假虎威 )
作 业
完成《精讲精练》
寓意:
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一经比较就会显示出自 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 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课堂讨论: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今我睹之子
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 现在我亲眼看到您的
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广阔无边, 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就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方法总结:
译文要领:直译——字字落实
被动句: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徒见欺
若属皆且为所虏 韩非囚秦 而君幸于赵王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 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 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 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 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 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 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 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 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 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的实 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 哲理
“庖丁解牛‛ ——《庄子· 养生主》
庄周梦蝶
(物化)
——《齐物论》
鼓 盆 而 乐歌 》”
《 至
“ ----
子非鱼--《秋水》
井底之蛙 ---《秋水》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 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贻笑大方: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
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 讥笑。
跟着画面,再一次品味 《秋水》
百川灌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湍急的水流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奔腾的黄河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平静的黄河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汹涌的黄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河神 才 转过脸来, 对着海神若感叹
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说:‚俗语有一种说法, ‘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 以 为莫己若’者 , 这说的就是我啊。 我之谓也。 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
我曾经听说过, 有小看仲尼的学识, 轻视伯夷的
义者,始吾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