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教学素材第31课《庄子·秋水》(节选)译文秋天的雨水依时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 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 水旱不知。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入它,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大海却不会满溢;海底的 尾闾处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海水 却一直不会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月月都不会改变, 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
一、庄子简介
(二)性 格
蔑视权贵 淡泊名利 顺应自然 生死如一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 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 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 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 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 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庄子·列御寇》)
一、庄子简介
(三)思 想
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
一、庄子简介
(三)思 想
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二、《秋水》赏析
(一)文本赏析
第二部分写海神对河伯的回答。
第2层: “大理”之一——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 (写海水之小,先写其大,再转写海水之小。)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 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量,无法对它测量。可是 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那是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 禀受了阴阳之气。

《秋水》

《秋水》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 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译文: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 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 我夸耀呢?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 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 末之在马体乎?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年),姓庄名周,宋国蒙 (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漆园吏 。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 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 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 甘愿闲居独处。庄子认为 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 别,无论大小、贵贱、寿 夭、生死、善恶、得失、 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想
“贻笑 狂妄
在己” 满志
大方” 盲目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 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 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 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 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
“知鱼乐”之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 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 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 的门徒所著。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1、加点字: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 穷尽。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被。

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旳人。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危险。

5、拘于虚也。

——于: 被。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 夸耀。

7、天下之水, 莫不小于海。

——莫:没有谁。

8、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9、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 中原地区。

10、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望旳样子。

11、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时: 按照季节。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 认为孔子旳学识少。

闻:学识, 学问。

轻伯夷之义: 认为伯夷旳义行轻。

少、轻,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 小看, 轻视。

1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 自我夸耀, 自我赞美。

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 转, 转变。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 脸朝东。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笃:固, 局限。

2、翻译: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 河伯洋洋自得, 认为天下旳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4、闻道百, 认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听到了多种各样旳道理,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旳, 说旳就是我呀。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并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旳学识, 轻视伯夷旳义行。

6、计中国之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同样吗?7、伯夷辞之认为名, 仲尼语之认为博, 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 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 这就是他们旳自我夸耀。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旳读书人谈论道, 是由于他们被受到旳教育所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旳虫子谈论冬天里旳冰, 由于受到了时令季节旳限制。

庄子秋水教案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教案大学语文

课程:《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庄子《秋水》一文的中心思想,体会其深邃的哲理。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2. 分析《秋水》中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庄子·秋水》全文、相关背景资料、PPT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庄子是谁吗?请简要介绍一下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引出《秋水》一文的背景。

二、阅读课文,分析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

三、重点词语解析1. 介绍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讨论与分析1. 分析河伯和北海若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2. 讨论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秋水》,那么请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二、深入探讨1. 分析《秋水》中庄子对人生、自然、宇宙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庄子“逍遥”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庄子哲学思想对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庄子其他作品,如《逍遥游》、《齐物论》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庄子·秋水》,使学生了解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
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 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 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 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 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 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 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 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 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 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 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 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 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 得精彩。
《庄子·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
子》中的一篇,用 篇首两字作为篇名,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 样去认识外物。课 文仅节选《秋水》 第一部分。
南华秋水图(仇英)
秋水(节选)
《庄子》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 (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 目,望洋(仰视)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 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 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 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 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 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庄子》
•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 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 、 杂11篇 )。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 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 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 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即现在 安徽省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 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蒙在今商丘市北)。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 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 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 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 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 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 “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 价值。
•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1.展示秋水应时而降,黄河浩淼壮观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河伯的认
识境界。

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河伯见而自识其丑。
伯夷
• 伯夷为商末孤竹 君之长子,姓墨胎氏。 初,孤竹君欲以三子 叔齐为继承人,及父 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 逃之,而叔齐亦不肯 立,亦逃之。
译文:
秋雨随着季节而降,千百条江水滔滔注入黄
河,激流浩荡,站在岸边望去,辨不清洲岛上的 牛马。于是黄河神伯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 全都汇集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水流往东走去,到 了渤海,朝东一望,看不到边际。于是乎河伯改 变了欣喜的脸色,望着海洋对渤海神若感叹说: “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没有人像 自己这样了’,(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呀。并 且我曾听说有认为仲尼见闻少、伯夷义行轻的 人 ,开始我还不信;如今我亲见您这样难以穷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 即“无为而为 ”或“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 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 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 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 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 无意义。
• 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 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小传
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 其后,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仅有235字 。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童仆)杀雁而享(享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 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
• 《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 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 (zhī)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 广”
• 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 重言: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 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 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 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 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 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 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 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 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 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 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
•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的生活。
怎样理解庄子的“道”?
•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 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 庄”。
• 《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 深,其中心就是“道”,这也 是道家学派的由来。“道”是 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可指宇 宙的本原,可指万物发展变化 所依循的规律,又可指宇宙万 物的同一性,同时,“道”还 可视为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